又过了两年,也就是华阳八岁那年,他已经达到了当时的入学年龄,华阳就哭着、喊着、闹着要上学。姥姥写信和华阳的爸爸、妈妈商量华阳的入学问题。华阳的父亲看过一本关于人的智力开发和知识积累的科普读物,从中得知,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人是从三岁至五岁阶段开始接受知识的启蒙,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吸收并积累基础知识,在大学阶段深造、提高,而当他走向社会以后,则是一边充实、吸纳新知识,一边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父亲认为华阳从小跟随小姨和小舅在学校或者家里于潜移默化之中受到了一些知识的启蒙,而上小学和中学则必须在教学质量比较高的学校就读,因为这是一个人的人生发展的筑基期,十分关键,因此,华阳的父母一致认为,不能在乡村学校就学,因为乡村学校的条件毕竟有限,他们十分担心由于教学质量不高会影响了儿子的发展。
大人们商量好了之后,可姥姥并不武断,她老人家慈爱地柔声问华阳:“阳阳,你不是很想上学吗?现在看来,你已经到上学年龄了,我已经和你爸、你妈商量好了,打算让你回哈尔滨去上学,因为那里的学校条件比这里好,这对你大有好处。你如果同意,过两天你爸爸就来接你。好吗?”
华阳一听自己回哈尔滨就可以上学了,他非常高兴,立即应道:“好好好,我早就想上学啦!不过,我会很想你们大家的,你们可得答应我,每当到了寒假或是暑假的时候,你们得让我来这儿过假期,不然我会想你们想死的!”
姥姥和姥爷、舅舅、姨姨们都异口同声地说:“好好好,你不说我们也会这么做的,你不在我们身边时,我们还怪想你这个小东西呢!”话音未落,大家情不自禁地哄堂大笑起来……
大家笑过之后,姥姥悄悄地将华阳叫到里屋,不让他人进来,她老人家打开紧靠火炕里头的一只炕柜,从里面取出一只小小首饰盒,打开首饰盒从里面拿出一只环形的玉佩,玉佩悬挂在一条金黄色的链子上。姥姥对华阳说:“阳阳,这是一块用和田玉雕琢的环形玉佩,你知道什么是和田玉吗?”
华阳摇摇头说:“什么是和田玉啊?”
姥姥说:“我告诉你吧,你可千万要记住喽!玉是一种十分稀有的、硬度极高的天然矿石,但是,它可不是一般的矿石,也不是一般的石头,是一种珍宝,自古就有‘黄金有价玉无价’的说法,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就把玉石雕琢成饰物佩戴在身上,因为玉石不仅晶莹剔透、质坚温润,而且可以养身润肤,因此,如果能够经常贴身地把它佩戴在身上,时日久了,它会吸纳人的体温,通达经脉,玉会更显其温润澄碧之色,而那精心爱护它的人,也会得其精华,颐养肌肤。若能给玉以体温又悉心调养的话,它就会成为一块‘活玉’,这块‘活玉’便会绽放出最美丽的光华来,它也能如通灵似的用自己最晶莹的光芒来回报人的关爱。俗话说‘人养玉,玉养人’!你说,它是不是珍宝啊?”
华阳点点头回应:“如果真有这么通灵,那可真是珍宝。”
姥姥接着又说:“还远不止于此呢,人们都说‘金不如玉’,又说‘斗金不如斗玉’,甚至有人说‘日进三斗黄金,不如月进一斗玉’,你说,这玉有多么高贵?再者说了,这块玉佩可不是普通的玉雕琢而成的,它是用新疆和田玉雕琢而成的,你知道吗,新疆和田美玉又被誉为‘软玉之王’,它可是世界上最好的美玉啊!有一种说法是‘金取尊,玉取贵,软玉更尊贵’。它温润匀净、坚韧铿锵,它外泽而又内敛,最合君子之道啦!阳阳,你知道什么是‘君子之道’么?”
华阳摇了摇头说:“什么是‘君子之道’?”
姥姥又解释说:“要知道什么是‘君子之道’就要先知道什么是‘君子’,所谓‘君子’,它是与‘小人’相对而言的,与人的德行有关,也就是说君子是有德之人,而小人则是无德之人。所谓‘道’,在这里既可以看做法则和规律,也可以看做品质和德行。玉在古时体现了人在道德上的一种升华,中国自古还有‘以玉比德’的理念,千百年来,玉被赋予人性品质,甚而达到了‘人即是玉,玉即是人’的境界。尊玉、爱玉、佩玉、赏玉、藏玉,已经成为了一种美德和一种时尚。儒家也赋予玉以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十一种美德,可以说,玉集天地精气于一身,蕴含着君子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向往,所谓‘君子如玉’‘君子以德比玉’,玉成了中国传统文人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象征物。我手里拿的这件宝贝,可是我从来不舍得轻易拿出来的。现在,我把珍藏了多年的这件稀罕物拿出来,又给你讲这些有关玉的知识,就是为了送给你也是让你知道它的珍贵,因为再过两天,你的父亲就要来接你回到城里去上学了,我也没有什么好东西给你,就把它送给你吧!我再说一句,你可要听好了,这块玉佩是环形的,有人叫它‘吉祥环’和‘平安扣’,它可是块‘活玉’哦,蕴含着吉祥、如意和平安的寓意哟!”
华阳听姥姥将美玉说得这么透彻,描述得如此珍贵,心想,姥姥把自己这么宝贵的、又像宝贝似的珍藏了多年的珍品送给自己,可见姥姥对自己有多么疼爱,她爱自己的情感可以说胜过了一切,可是,这件礼物也太珍贵了些,自己不能不知好歹,怎么能收下呢?俗话说“不能夺人所爱”。于是,他推辞说:“姥姥,您怎么把这么贵重的物品给我呢?您还是留着或是送给别人吧!我现在还是个小孩儿啊!”
姥姥打开那条金链子的暗扣,一边往华阳的脖子上戴着,一边说:“这可是一件传家宝啊,按理说,作为传家宝的这件宝贝本应该传给儿子或是孙子的,可是,在我的眼里,你这个外孙比我的那几个儿子和孙子还要亲,还重要,所以,我把它传给你,你可要好好地珍藏着它,千万不能弄丢了啊!你瞧,这玉佩上面还配了一条金链子呢,这叫做‘金配玉’,具有‘金玉呈祥’的祥瑞之义,还有‘金玉结良缘’的吉兆和内涵呢,将来你大了在找到了理想的对象后,在结婚的时候可以传给她,因为玉还象征着美好、纯洁、尊重和相亲相爱。中国人对玉有一种崇敬的心理,按照中国的玉文化来说,赠玉可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礼仪之中最高规格的礼仪呢!有成语叫做‘金玉满堂’或‘金玉良缘’,金玉是高贵典雅的象征。”说罢,姥姥已经为华阳戴好了这副‘金配玉’佩饰,然后,她将他的内衣钮扣扣得严严实实。
华阳见已不能推辞,就信誓旦旦地说:“好吧,那我就收下这珍贵的礼物,我也向您保证,我将来一定按照您说的做——长大了找个好媳妇,把这个送给她!”
在小学招生前,爸爸请了两天假,特意赶过来,把华阳接回了哈尔滨。
回到家里之后,母亲怕华阳小小人儿戴着个金链玉坠儿太抢眼,容易发生意外,便与华阳商量,先将那金链取下,只将玉坠儿用一条红色丝线编织的丝绳串起来挂在内衣里面贴身佩戴,而将金链收藏起来,留待以后华阳成人之后,在需用的时候再将它与玉坠串连起来“完璧归赵”,并且千叮咛万嘱咐他在外不要轻易给别人看这个玉佩。
华阳虽然暂时离开了他的出生地——他的第一故乡——“烟霞村”,但是,正像许多专家指出的那样:“学前的经历对人的一生的心理健康及其后来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儿童期是关系到孩子一生心理健康的筑基阶段。”他对于故乡以及故乡的人们给予自己的种种关爱、呵护,始终念念不忘,有时他想,如果时间能够倒流的话,他真希望再回到童年,还当小孩子,因为童年的生活实在是太精彩、太美好了,每日无忧无虑,开开心心。即使在上学以后,他还十分怀念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因为在故乡,他真正地领略和见识了什么是“炊烟袅袅”和“田园蛙鸣”,什么是“小桥流水人家”和“农稼桑麻”,也真正体验了什么是“敦厚淳朴”,什么是“勤劳勤俭”。
华阳从断奶直到上学这六七年间,他一直生活在姥姥、姥爷家,日常的生活起居都由姥姥、姥爷及舅舅、姨姨们照料,他充分地感受着亲情的恩泽,他与姥姥、姥爷及舅舅、姨姨们之间已经产生了一种难分难舍,藕断丝连的情感,那是一种多么宝贵而又清纯、美好的情结啊!人与人之间只有朝夕相处和休戚与共才会产生这种情感,长辈与晚辈之间也是一样。因此,即使回了城,上了学,华阳仍然十分想念姥姥、姥爷、舅姨们。有着不变的思乡情结。其实,姥姥也十分想念华阳,每年一到学校放长假的前夕,无论是暑假还是寒假,姥姥都会来信,要华阳去故乡度假。华阳也十分渴望去那里度假,因为在姥姥家里,他可以像小鸟般的自由自在,而且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几个舅舅和姨姨也都宠爱他,娇惯他,众星捧月般地围着他转,他想要到哪里玩,他们都会放下其他的事情立即带他去,这让他过足了“玩瘾”,也开阔了眼界。假日一到,华阳就嚷着要爸爸快去买火车票。可是,由于爸爸和妈妈都很忙,根本抽不出时间陪送他,他就自告奋勇地要求自己一个人前去,不必任何人相伴和陪送,好在那个烟霞村设有一个火车站并连着大车道可通烟霞村,交通十分便利,只需爸爸把他送到火车上那边有人按时来接站就可以了。爸爸在买好火车票之后,就给在当地的火车站工作的一位朋友打电话,请人家转告姥姥家华阳到达的时间和车次,因此,当华阳到站之时,自然会有姥姥家的人前来接站。
那时的社会大环境是社会比较稳定,人们大都安居乐业、民风淳朴,当时虽然是建国不久,但是从来没有听说有拐卖儿童的事情发生,因而父母对放他单飞的事情也十分放心。尽管两头分别有人送站和接站,但是,华阳必须在列车上能够自己照顾自己才行。华阳并不怯懦,他很有主张,能够自己照顾自己,从来不用大人陪送。这样,他从小就多次经过这样的历练,自主和自立的能力越来越强。
在度假期间,他和故乡的小伙伴们仍然一如既往地打成一片,从无城市孩子的所谓优越感。另外,由于姥姥、姥爷生性淳朴耿直,豁达大度,处事公正无私,又乐于助人,因此,每逢邻里之间或者哪家发生家庭纠纷的时候,人们总要请姥姥、姥爷来评评理或者给以调解,姥姥、姥爷总能将事情处理得十分妥当,总能令大家满意,故而二老在村子里威望极高,人称“老公正”和“老调解”,人们对老人家十分尊重和爱戴,也必然爱屋及乌地对他们的子女乃至孙辈们也都高看一眼,当然对华阳也不例外,所以,每逢华阳来故乡,大家都让自己家的孩子争先恐后地来陪华阳游戏,华阳开心极了。
在这些小耍伴儿之中,华阳与一个叫德龙的男孩儿亲如兄弟,虽然德龙家境清贫,他不得不经常随父母兄弟们一起干农活,可这也让他学会了许许多多的技能,养成了他吃苦耐劳和善良朴实的品格。德龙的手很巧,除了会做许多农活以外,还会用秸秆、草木等编结和制作一些小玩意儿,诸如刀枪剑戟、花鸟鱼虫之类,他还会目测天气现象,预报天气变化乃至阴晴雨雪。他还经常带华阳等一群小伙伴玩一些农村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他懂得的多,会做的多,自己动手的能力很强,简直就是个聪慧灵巧的小能人。华阳也经常帮助德龙放牛,喂牲畜,下田干农活……久而久之,华阳从德龙那儿既学了许多农业知识和技能技巧,又在与他的形影不离,朝夕相处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他的许多优良品格的熏陶和影响。直到华阳在上初中语文课时,当学了鲁迅的《故乡》之后,才深有感触地发现,原来自己和德龙的经历竟然和鲁迅与闰土的故事十分相似,那个德龙仿佛也是“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在他那里,可以听到许许多多新鲜事,许许多多在城里或家里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事。在华阳的眼里,德龙是个“百事通”和“小精灵”,一个小英雄。回忆起来,当时德龙经常带领华阳等一大群小伙伴玩打游击战,玩打土豪分田地等等游戏,十分有趣。这样,华阳对鲁迅在《故乡》中所表达的种种思想、情感的理解比任何人都更深更透。仿佛在故乡,他走进的正是同鲁迅笔下描述的《故乡》一样的生活。可以说,故乡寄托着他儿时的许多梦想,饱含着他许多的记忆,这些梦想和这些记忆的幼芽越长越大,根系越扎越深……
童年是个好动的年龄段,玩耍和嬉戏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味地强调早期智力开发,把孩子圈在家里让他学这学那或背这背那的,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天性成长,还会将孩子养成弱不禁风的温室幼苗。而华阳不仅在这个时期做了不少农活,学会了许多技能,还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一晃之间,一个假期就要过去了,每逢开学在即,华阳又不得不恋恋不舍地离开姥姥家返回哈尔滨。临别时,姥姥、姥爷以及舅舅、姨姨们都有些不舍,他们给华阳带上许多好吃的和好喝的,然后眼含热泪,搂着华阳说:“阳阳,饿了就吃,渴了就喝,路上千万要当心,警醒些,一路平安。另外,开学后你要好好学习,等到期末考试一完,你就早早地催促你爸妈赶快给你买票送上火车再来这里度假啊,我们等着你!有空常来信。”火车开动时,他们个个洒泪挥手作别。
许多人对于自己的故乡都有着一种近乎固执的眷恋,对于自己的家乡都有着一种近乎执著的热爱。回到城里的家中,华阳常常会想念这个自己出生于斯,又伴随着自己度过七八年美好的童年时光的第一故乡,因而每当一个假期临近时,他总是热热地盼望着能够早日回到故乡去度过寒假或是暑假。对他而言,由于故乡的种种美妙而动人的趣事以及姥家亲友的至亲至爱给了他太多刻骨铭心的记忆,他觉得最让自己快乐,最让自己心安的地方永远是故乡,在这广阔无垠的田园和田野上,在这儿时嬉戏的山水边,在这袅袅的烟霞里……
美好的童年乃至少年时代的经历,让华阳终生受益。因此,直至许多年以后,华阳仍然对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和那个大草原有着天生的依恋,每逢见到姥姥家的人或是故乡的人们,总会勾起他对故乡的人和事的许多美好的回忆。故乡的许多人和事,故乡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令他心心相系,都令他魂牵梦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