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参谋长 第一部 第一章 首任总参谋长刘伯承(五)

  二、军中孙吴贡献突出

  14、解放大西南

         席卷大西南.jpg

1949年11月1日,"西南战役"开始。刘伯承、邓小平、贺龙等指挥第二野战军主力,第一、四野战军各一部,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向盘踞在西南地区的国民党军发起战略进攻。第二野战军一部从湖南进入贵州,15日解放贵阳。第二、四野战军各一部由湖南常德、湖北宜昌西进,11月30日解放重庆。此时,敌胡宗南部正由陕、甘南部向成都方向撤退。为了把敌人歼灭于成都地区,第二野战军分由贵阳、重庆迅速抢占乐山、邛崃、大邑等地,完全截断敌军向西南逃跑的通路。同时,第一野战军一部由陕、甘南部分路穷追逃敌,直逼成都,协同第二野战军完成对成都敌人的包围。12月9日,云南、西康的国民党军先后宣布起义,两省和平解放。被围在成都之敌,除一部分在突围中被歼外,其余宣布起义或投降。12月27日解放成都。全战役历时57天,共歼国民党军90余万人,解放了四川、贵州、云南、西康四省。

   西南战役共经历了57天,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川、康、滇、黔全部或大部,以及湘、鄂、陕、甘等省最后的50余座城市。此战,是一个战略决策和战争过程基本吻合的典型战例,人民解放军采取大迂回、大包围策略,奇正并用,主攻部队在广西战役的掩护下,行动迅速,一举切断了国民党军的退路,起到了奇兵作用。位于川陕的一野第18兵团积极行动,采取先慢后快的方针,先巧妙佯攻,但却攻而不破,使国民党军误认为解放军的主攻方向在川北,从而将胡宗南集团抑留于秦岭地区,当主攻部队将国民党军的后路切断后,即采取穷追猛的的战术追歼逃军,确保了战役的顺利进行。作战中,解放军还把强大的军事进攻和有效的政治争取紧密结合起来,加速了战役的进程。在中央、中央军委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刘伯承、邓小平积极开展了对敌政治攻势和策反工作。11月21日,他们向西南国民党军政人员提出四项忠告,号召他们停止抵抗,投向光明,改过自新,立功赎罪,并明确规定了政策界限,对业已起义和投诚的武装,一律暂不编散,不收缴武器,指定地点集中,听候处理。

  12月9日,国民党军云南省政府主席兼云南绥靖公署主任卢汉、国民党西康省政府主席刘文辉、国民党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邓锡侯、潘文华等率所部分别在云南昆明、西康雅安、四川彭县通电起义。

  第18兵团在贺龙、周士第的率领下,于1949年12月3日兵分三路日夜兼程,追击南下,于27日进抵江油、绵阳、巴中一线。至此,聚集成都及其周围以胡宗南部为主的国民党军数十万人被全部包围。

  12月26日在人民解放军的军事压力和政治争取下,被围之国民党军第7、第15、第16、第20兵团宣布起义。由崇庆、新津分两路突围之国民党军第5兵团除一部逃往西昌外,其余被第二野战军歼灭在邛崃、大邑一线。

  12月27日,国民党军第18兵团在成都以东地区宣布起义,当日,人民解放军占领成都,西南战役结束。

  此战役,是中国战争史上歼敌最多的作战,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10个兵团部、49个军部、133个师共计93万人,其中国民党军正规军、地方保安团队70万余人(俘敌196100人,毙伤8830人,起义401660人,投诚95640人),地方游杂武装20多万人,解放西南数省广大地区。


  15、创办军校11.jpg

  "治军必先治校"是刘伯承的名言, 刘伯承为此奋斗了一生。早在中央苏区,他就担任过红军学校的校长兼政委。长征途中,他既是中央红军的总参谋长,也先后担任了红二方面军和四方面军的红大校长。到陕北后,在繁忙的战争指挥中,兼任红军大学副校长。解放战争,率领大军转战南北,在担任第二野战军司令员的同时兼任二野军政大学校长兼政委,指挥战争之余,还亲自任教,常以一个教官的身份出现在学员面前。

  在解放初期,百废待举,万事待兴的艰难环境下,他强撑病体,和教员、干部一起摸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办好高级军事指挥院校的道路。他千辛万苦地选拔教员,字斟句酌地研究和确定办学方针,逐项科目审定教材。在和平环境下我军办学方针的制定,高级军事学院的课程设置和内容选定都凝结着刘伯承元帅的心血。建国后刘伯承主持军事学院的工作达七年多的时间,为人民军队军事教育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在办学过程中,刘伯承倡导良好的学风和校风。校风是育人的重要环境,学风是成长的重要条件。为了使刚刚办起的学校尽快形成良好的风气,他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校建立起完整的正规化规章制度,通过严格管理保证了这些制度的贯彻执行。

  为了形成良好的办学风气和领导作风,他提倡"人人当院长","执事者各执其事"各负其责。倡导"共同学习政治,各自钻研业务;统一集中领导,单刀直入基层;集中领导,分工负责"的工作方法和领导作风。

  为了适应现代化正规化的需要,刘伯承亲自审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针。他提出了"战术为经,技术为纬,经纬交织,纵横联系,编织起来"形成整体的训练指导原则。他强调把训练和培养善于组织指挥现代化诸兵种协同动作的指挥员作为高级军事指挥院校的培养目标。

  办学离不开师资,他广开师源。他提出并采用"速成""速办"等方法提高教员的专业水平,提倡"尊师重教"以促使教员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刘伯承十分关心教材问题,他主张教材要少而精,内容要准备无误。他要求提法妥当,用语准确科学,标点符号无误。他还常常在百忙之中亲自抓教材的编写、翻译、校对、出版等工作。

  刘伯承办教育其成绩是显著的,毛泽东主席在《给军事学院训词》中充分肯定了刘伯承的成绩,他说:"军事学院的创办及其一年多以来的教育,对于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部队,是有重要贡献的。"

  用"我军院校的开拓者"和"我军院校之父"等词来描述刘伯承对军事教育的贡献是恰如其分的。刘伯承饱读古今中外军事著作,结合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潜心钻研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对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和司令部工作都有独到的论述。他的军事谋略和指挥艺术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贡献。

16、参与指挥中印边境反击战

         fe1c9cdbb0244a9122a49ce97dbf9e2.png                                    

刘伯承晚年曾参与指挥中印边境反击战,再壮国威军威。1959年中印边境东段、中段、西段的情况日益紧张起来。1959年9月,中央军委成立了战略小组,70岁的刘伯承被任命为组长。他对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关注和投入,就像他当年指挥淮海战役时一样的精心周密。这场一战即胜、速战速决的大胜仗,从战略到战役,从战役到战斗,都是按照刘伯承的意图打的,后勤工作也是根据他的意图早早做好了准备。1962年5月,刘伯承向总后勤部负责人说:“看印度最近的反华态势,后勤工作要充分准备。后方基地要注意隐蔽,要钻沟,要挖洞,要伪装,防止敌人对我后方基地实施空袭。”刘伯承为中印边境反击战的完胜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军神轶事

  1.和尚庙里暂栖身

  1913年7月12日,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起兵讨伐袁世凯,各地纷纷响应。八月川军第五师师长熊克武在重庆举起讨袁大旗,就任四川讨袁军总司令,通电宣布四川起义。时任四川讨袁军排长的刘伯承在隆昌战斗中,作战勇敢,指挥有方,表现突出,被提升为连长,但不久在战斗中左脚负伤。“二次革命,”起初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由于国民党是一个成分复杂、涣散的组织,军队很不稳定。所以在袁世凯北洋军阀优势兵力镇压下,各地讨袁军节节败退,在八月纷纷失败。9月四川讨袁军也被打跨,总司令熊克武逃亡国外,刘伯承带领自己的队伍,拼命厮杀突围,沿途受到敌军和反动民团层层围剿,部队很快被打散。

  讨袁战役失败后,袁世凯的爪牙,四川总督胡文澜拿着包括刘伯承在内的108名在逃国民党人名单,四处缉拿。刘伯承无奈,带着脚伤,躲进深山中的一座和尚庙暂栖身。不久他在和尚庙遇见了重庆将校学堂的地形课老师到此绘制地形图,刘伯承就给老师当了一段时间助手,进一步熟悉了制图、看图。刘伯承虽然隐居在山中和尚庙里养伤,但他仍高度关注国民革命的形势,当他脚伤基本痊愈,就奔赴上海,投奔孙中山先生。


  2.意志如钢的“军神”

  凡是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一代名将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关羽的意志力让人惊叹。但《三国演义》毕竟是文学作品,难免有虚构的成分。然而,刘伯承却在重庆留下了一段比‘刮骨疗毒’更加惊心动魄的真实故事,并因此被誉为‘军神’。”

  1916年初,刘伯承奉孙中山之命回到四川,组织武装起义。3月20日,刘伯承指挥川东护国军第四支队在丰都与北洋军阀部队激战。敌众我寡,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不幸的是,在攻打城门时,遭到敌人疯狂射击,刘伯承连中两弹,一颗擦过颅顶,另一颗击中右侧太阳穴,从右眼眶飞出,刘伯承当即昏倒在地。

  当刘伯承从昏迷中苏醒,发现自己躺在死人堆里动弹不得。好在天黑之后,几位护国军士兵在乱尸中找到了他,将他抬进城里邮局内休息,又敷了些草药,对他进行了简单救治。

  当时北洋军阀重庆当局在各地张贴榜文,悬赏捉拿刘伯承。刘伯承在涪陵隐蔽了一个多月。等到对革命党人的清查逐渐松弛下来后,他才由康云成护送秘密来到重庆治疗,藏匿在王尔常家。由于早期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刘伯承的眼伤日益恶化,如果不尽快动手术剔除眼眶内的腐肉,后果难以想象。

  军阀对革命党人的清查逐渐松弛下来后,刘伯承才决定开始寻找医生治疗眼伤。经过多方打听,刘伯承在重庆临江门找到一家私人诊所。当时诊所里的沃克大夫是一位曾经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军医,经验丰富,尤其擅长外科手术。

  经过仔细检查,沃克大夫发现刘伯承的伤势十分严重。而眼眶这个位置,由于内部的血管、神经都非常复杂,手术中稍有不慎,就会发生意外。沃克大夫经过深思熟虑,慎重地提出了手术方案:先去除腐肉,施行全身麻醉,做好输血、输氧等急救准备;等眼部伤口愈合后,再安装假眼。

  手术前一天下午,沃克大夫来到刘伯承面前,对他进行手术前的最后检查。检查完毕后,刘伯承突然问道:“打了麻醉药,以后对大脑神经功能是否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听到这个问题,沃克大夫愣了一下。看到沃克大夫这样的反应,刘伯承也陷入了沉默,过了好一会儿,他抬起头对沃克大夫说,自己以后还要工作,这次手术就不用麻醉了。

  听了刘伯承的要求,沃克大夫大吃一惊,连声嚷道:“啊!不行!绝对不行!不麻醉?简直是异想天开!这种手术我是不敢做的。万一发生了意外怎么办?我的诊所以后还开不开?”

  见医生不肯冒险,刘伯承再次坚定而恳切地说道:“沃克大夫,请您放心好了。不管发生什么意外,我不会要您承担任何责任。”

  沃克大夫仍然连连耸肩,摇头说道:“真的吗?真叫人不可思议!即使我敢做,你也受不了!”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之时,刘伯承的三弟刘叔禹前来探望他。看到三弟进来后,刘伯承忙喊道:“老三,你来得正好!你记住,这次沃克大夫给我做眼睛手术,是我一再要求不用麻醉的。不管发生什么事,全部由我本人负责,与沃克大夫没有任何关系。”刘叔禹点头答应了。沃克大夫想了一想,做出了让步:“刘先生,不全身麻醉,就局部麻醉吧。不然,你会痛得受不了的。”

  面对沃克大夫的退让,刘伯承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坚持不用麻药。无奈之下,沃克大夫答应了刘伯承的请求。

  翌日,刘伯承来到了手术室。面对这个固执的病人,沃克大夫苦笑着说:“我从欧洲到亚洲,为白种人、黄种人做过成百上千例手术,像刘先生这样手术不用麻醉的,我还从来没遇到过。”

  听到沃克大夫的话,刘伯承摆了摆手,坦然地说:“沃克大夫,那就请你在我这个中国人身上做一次试验吧。”说完这句话,刘伯承便躺上了手术台,准备迎接手术。

  手术的第一步是清除腐肉。沃克大夫在他眼部划了一刀,刘伯承猛然震动了一下,不由得狠狠地咬住了手帕,捏着床单的手上暴起了青筋。

  “可以吗?”沃克大夫担心地问。面对沃克大夫的关心,刘伯承微笑了一下,镇定地说:“可以,你继续吧!”

  听到刘伯承的回答,沃克大夫继续投入到手术之中。随着手术的进行,沃克医生的额头沁出了又细又密的汗珠,刘伯承则紧紧地咬着手帕,捏紧床单,一声不吭,浑身汗如雨下。

  三个小时后,这台手术才宣告完成。不知是疲劳还是紧张,沃克大夫觉得自己差点虚脱了。但他依然不忘对刘伯承说:“刘先生,我真担心你会晕死过去。”

  刘伯承带着疲惫的微笑说:“怎么会呢?我一直在数你下了多少刀呢。”

  沃克大夫惊呆了:“是吗?多少刀?”“74刀。”

  听完刘伯承的话,沃克大夫失声叫道:“上帝啊!您哪里是人,分明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当时在手术现场陪伴的王尔常后来写下关于刘伯承的回忆文章,对刘伯承的英雄气概叹服不已:“昔华佗之疗关羽也,服以全身麻醉之麻沸散,仅施刀于臂耳。将军两次疗伤,余皆亲侍左右,目睹其沉雄坚毅,令西医瞠目,非超关羽千百倍乎?”

  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刘伯承的眼伤痊愈了。由于已经和沃克大夫成为了朋友,刘伯承向他公开了自己的身份。从此,沃克大夫一有机会,便会向人提起这次难忘的经历,他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说:“这个刘伯承,不仅是个标准的军人,而且简直可以说是个‘军神’!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