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参谋长 第一部 第一章 首任总参谋长刘伯承(六)

  三、军神轶事

  3.取下假眼珠深夜苦读

  1927 年11 月,南昌起义失败后,从广东撤到上海的刘伯承,受中共中央的委派,与吴玉章、林伯渠等30余人一起,从上海登上一艘苏联货船,经海参崴转坐火车,横穿西伯利亚,来到了莫斯科,开始了在苏联的求学生涯。

  刘伯承选择学习军事。苏联的最高军事学府是苏联红军大学,即闻名于世的伏龙芝军事学院。要进这所学校,一般要先经过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的学习,所以刘伯承初到苏联时,先进高级步兵学校学习。

  入学后,中国学员都取了个俄国名字,刘伯承取名阿法纳西耶夫。刘伯承所在的第十六班,由30多名不懂俄语的中国学生组成。因此,学好俄语是他们要过的第一关。

  刘伯承学习俄语有三难:一是年龄大,这时刘伯承已经35岁了,记忆力自然要差许多;二是基础差,原先他连一个俄文字母都不认识;第三,因为他是四川人,四川口音很重,学俄语的发音就很困难。

  但刘伯承学习刻苦努力,毅力惊人。俄文字母P的发音,对于初学俄语者来说是最难的。刘伯承一有空就独自躲在一角专心练P的发音。

  刘伯承读书、整理笔记,每天都要搞得很晚,他的那只假眼球把他的眼窝磨得生疼,使他不得不把假眼珠取下来,再继续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的俄语成绩有了显著提高。虽然口语还带有“四川口音”,但阅读和翻译能力,在全校的中国学生中也是一流的。刘伯承兴奋地在灯下给川军旧友王尔常写了一封信:

  “余年逾而立,初学外文,未行之时,朋侪皆以为虑。目睹苏联建国之初,尤患饥馑,今日已能饷我以牛奶面包。每思川民莱色满面,‘豆花’尚不可得,更激余钻研主义、精通军事以报祖国之心。然不过外文一关,此志何由得达?乃视‘文法’为钱串,视生字如铜钱,汲汲然日夜积累之;视‘疑难’如敌阵,惶惶然日夜攻占之,不数月已能阅读俄文书籍矣。”

  高级步校开设的课程比较多,除了射击学、战略战术、地形学等军事科目外,还开设了联共党史、哲学、几何、三角等。自从攻克了俄语一关,能直接听懂教员讲课后,刘伯承的其他课程学习成绩也跟着直线上升。

  1928年7月,刘伯承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伏龙芝军事学院在世界各国享有极高的声誉,它的前身是苏联红军总参谋部军事学院,组建于1918 年10 月,是列宁亲自主持创办的。刘伯承入学时,与苏联名将马林诺夫斯基属同期同学,比后来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功勋卓著的朱可夫元帅还高一期。

  刘伯承所在的中国班共6名学员,另5人为左权、屈武、陈其科、黄涤洪、刘云。刘伯承算插班生,他进伏龙芝军事学院时,左权等人已经在这里学习一年了。

  在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的近两年时光里,刘伯承的收获是巨大的。不仅系统地学习了苏联红军的各种条令和有关司令部组织指挥的知识,以及正规战的战术、军区和野战部队的建设等比较系统的军事理论,而且还广泛涉猎了18世纪、19世纪一些著名军事家如拿破仑、苏沃洛夫等人的事迹和论著;同时,借助于俄文,刘伯承还读了不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包括许多军事论著。不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大大开阔了眼界。

  刘伯承的军校求学经历,为他在日后指挥军队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军事知识基础。


  4.一枪射落鸡蛋

  1935年,红军军委总部来到贵州仁怀县一个山坳,警卫班的战士们麻利地把首长和自己的营房安置妥当,留下值勤人员,然后一起走到村边,在一棵枝叶茂密的大树下,唱歌、摆龙门阵,消除战斗、行军后的疲劳。不一会儿,碰巧总参谋长刘伯承也来这里散步。他主动参加了警卫班的活动,和年轻的警卫战士们一起谈天说地,玩得非常高兴。

 mmexport1699511532944.jpg 忽然,从头顶上传来几声“呱呱”的叫声,刘伯承顺着声音一看,在大树纵横交叉的枝桠上,站着一群乌鸦,不由心中一动,对警卫员们说:“你们哪个枪法最准,快打几只乌鸦下来给大家打顿牙祭吧。”警卫员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不肯开枪打乌鸦,有的是怕枪法不准当面丢丑,有的是不愿在领导面前耍弄武艺。有个年轻调皮的警卫员,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总参谋长,你文武双全,是全军出名的神枪手,今天就请您给我们来个示范表演吧!”“要得——”!“欢迎——”!警卫员们不约而同地拍起巴掌来。

  刘伯承哈哈大笑后说:“你们还会倒打一钉耙,将起我的军来了!好吧,就让我来试试看。”说着,不慌不忙地从腰里拔出左轮手枪,只见他手一举,“砰”的一声,一只乌鸦扑棱棱地应声而落,黑光闪闪的翅膀还在不停地扑腾。“好枪法,刘总长真不愧为百步穿杨的神枪手!”警卫员们异口同声地啧啧称赞。只有要求刘伯承作示范表演的那位警卫员依然半信半疑地说:“嗯,树上那么多乌鸦,怕是撞到一只的哟!”刘伯承听了毫不生气,只是笑了笑说:“也许是这样吧,不妨再考试考试,看到底及格不?小鬼,麻烦你去给我找个鸡蛋来。”

  那个警卫员不知道他要搞啥子名堂,只好硬着头皮到伙房里要来了一个鸡蛋。刘伯承又叫他用力朝天上甩,警卫员立刻明白了八九分,用最大的力气把鸡蛋朝天上抛去。当鸡蛋飞向天空,看上去小得像一粒黄豆时,刘伯承把枪一举,“砰”的一声,鸡蛋随着枪声四分五裂,纷纷洒落下来。那个调皮的警卫员连忙伸出大拇指,夸赞刘伯承是神枪手。警卫员们纷纷要拜刘伯承为师,请他教大家枪法。刘伯承谦逊地说:“功多艺熟,业精于勤嘛,什么老师、学生的,我们互相学习好了。枪法越准,越能更好地消灭敌人啊!”


  5、力排众议启用首个女参谋,千方百计追回难得的经济人才

  抗日战争中,在八路军一二九师渡河东征之后,大批知识分子涌进了刘伯承所在的一二九师。

  mmexport1699511904066.jpg一天,一个郭姓女大学生到师部找师长刘伯承。刘伯承热情地接见了这个女大学生。交谈之中,刘伯承得知她为寻找抗日救亡的军队,曾去投考国民党中央军校,几经周折后才跑到太行山,来投奔八路军。她向刘伯承师长直接提出想当作战参谋。刘伯承从心里赞赏这个女青年的胆识,便答应把她的请求向组织反映。

  女青年走后,刘伯承师长立即征求作战科长和参谋们的意见。大家非常欢迎大学生战友到自己队伍中来,可一听是个女大学生要来当参谋,大家都不同意。

  刘伯承有些生气地问:“人家是大学生,有文化,你们为什么不要?她一心抗日。先去考中央军校,人家不要她;咱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为什么也不使用人家?”

  参谋们都哑口无言了,最后不知是谁壮着胆子从嗓子眼里嚅嚅挤出几个字:“女的,干军事……”

  话还未了,刘伯承就开始反驳这个封建、落后的观点:“女的?女的照样领兵打仗,挂帅称将。咱们苏区和红军中,娘子军连,女兵队有的是,干军事当师长、游击队长的也不少,你们都忘了?怎么越革命思想越倒退?”

  参谋们觉得师长说的有道理,但思想上一时转不过弯来。有人说:“既然组织上都同意了,我们有什么办法呢,我们举双手欢迎!”

  刘伯承师长听出大家思想上还没有完全想通,便说:“我可不光是双手欢迎,我还要先伸手去向组织上要她哩!免得别的部门先要走了!”

  听了这几句话,大家深感师长对人才的爱惜。

  郭同志的申请很快被组织批准,她成了一二九师第一个女侦察参谋。不久,郭同志就立了战功。她奉命去侦察鬼子的一个炮楼,执行任务时突然受到袭击,敌人的流弹打中了她的腿。郭同志凭着顽强的意志,拖着伤腿,回到了司令部。她顾不上包扎伤口,就急着向领导汇报印在脑子里的那张敌情图。然后,她才住进了医院。

  刘伯承听说后,亲自到医院看望了这位女参谋。他经常用郭同志的例子教育轻视大学生、特别是轻视女大学生的同志。大家深受教育,思想上发生了较大转变。

  一二九师有一个参议室,那里集中了各方面的专门人才,实际上是太行山根据地建设的“智囊小组”。

  一天上午,刘伯承来到参议室,他颇有预见性地对大家说:“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看来不需要太长的时间了。可是,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新中国,却要花费很大的气力。从现在起,我们就要培养和寻找各种专门人才,先把根据地的经济和生产搞好。”

  参议室的同志们听后连连点头。顺着刘师长的思路,一位姓李的参议若有所思地说:“根据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要把农民组织起来,办合作社,这样才能发展生产。”

  “办合作社是个好办法。”刘伯承思索着说:“关键是要从农民中培养合作社干部,要有懂农业经济和技术的人,许多事现在就可以着手做了,最要紧的,是要广罗人才。”

  参议们感叹地说:“在我们中国,这类人才太缺乏了……”

  大家一时陷入沉思之中。几分钟静默之后,李参议突然一拍脑袋,高兴地说:“有了!”原来,他想起他在抗日军政大学有一位同学,过去在大学里是学经济的,便说:“我有一个姓程的同学,是懂得经济的内行。”

  “哦,你怎么不早说?”刘伯承兴奋地站了起来,有些急迫地问道:“你那位同学现在哪里?”

  “前几天刚经过太行区,分配到鲁西北去当副排长了。”

  刘伯承又详细问了情况,然后风趣地说:“怎么能让这样的人才从我们的眼皮子底下给溜之大吉了呢?”

  参议室的同志们都没有在意这件事,以为人已经分配走了,又只是一个搞经济的,谁会有功夫去操那么多心呢?

  然而,刘伯承却不这样认为。他回到师部以后,马上把作战科长找来,说:“你赶快派人把那个姓程的同志请回来。”

  作战科长有些为难地说:“人已经走了好几天,怕不好找到了吧。”

  刘伯承不容置疑地命令道:“要派人去追!”

  “是。”作战科长知道刘伯承爱才心切,这个“特殊”任务和作战任务同等重要。他想起部队已经派出几批工作组下去,可以请工作组协助。

  于是,作战科长派出通讯员跟各个工作组联络。当问到第一站时,对方回答说:“程同志前天已经离开这儿,往河北省的涉县去了。”

  作战科长立即指示:“再往涉县去追。”

  可是,涉县方面的答复同样地令人失望:“此人昨天已经走了,请到磁县方面查一下吧。”

  于是,通讯员又急忙快马加鞭奔向磁县进一步去查找。第二站、第三站、第四站……一直追到了冀西的铁路边上,才找到了这位程同志。

  几天后,刘伯承请李参议跟那位程同志谈谈话。两位“抗大”老同学见面之后,李参议惊奇地问:“你怎么又返回来了?”

  那位程同志就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

  李参议听后,禁不住赞叹说:“当年‘萧何月下追韩信’。今天,刘师长也是广揽人才,追你这个‘韩信’呀!”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