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奔波

鉴于董毓华的身份已经暴露,处境十分危险,党组织遂派他到天津,以 北洋工学院学生的身份,活动于各大、中学校的爱国师生之间,同时做各界、各阶层人士的统战工作。他还经常去北平联络,很快组成了平津各界救国联合会,并任党团书记。

刘少奇到天津后,通过中共河北省委找到了董毓华,向他了解了平津地 区学生运动的情况,决定在上海建立全国性的学生和社会各界救国团体。

3月中旬,董毓华受中共中央北方局委派,同北大学生代表刘江陵前往上 海, 负责筹组全国学生救国联合会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并负责酝酿和推荐 出席国际学联和国际和平代表会的成员。

途经南京时,董毓华与南京的爱国人士孙晓村、曹孟君等进行了深入交  谈, 磋商了筹组救亡团体的有关事宜。抵沪后, 他们与中共江苏省临时工委的 胡乔木等接上关系,接着便紧张地投入了全国学联和全国救国会的筹组工作。 这期间, 董毓华还不辞劳苦地奔波于四川、广西、江西,以及广州、武汉、济南等地,物色、邀集出席全国学联和全国救国会成立大会的代表,并指导各地的救亡工作。

3月28 日,董毓华和刘江陵组织平、津、沪、杭4个地区的学联代表,在 无锡风景区鼋头渚的一块草坪上, 秘密举行了全国学联筹备会第一次会议。董毓华按筹备会的提议,很快写成了《中国学生救国联合会成立宣言》。

这时,北平的黄敬和陆璀也到了上海,与董毓华、刘江陵、庄林、唐守 愚等共同负责全国学联筹备会工作。

5月29 日,全国学生救国联合会在上海圆明园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教堂举 行成立大会。大会由董毓华和刘江陵轮流主持, 通过了学联的纲领和宣言, 选 出了北平、天津、武汉、上海、南京等 11个地区的代表为执行委员,董毓华 任全国学联组织部长。

在筹组全国学生救国联合会的同时,董毓华和黄敬等人努力筹组全国各 界救国联合会。在上海,董毓华代表全国学联经常和沈钧儒、王造时、潘大 惠、马叙伦、马相伯等上层人士联系,以开展和推动各界救国会的活动。5月 31 日至6月 1 日,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在上海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召开成立大 会。董毓华和黄敬等以全国学联等组织的代表身份,参加了大会, 董毓华做了 重要讲话。六七月间, 中共中央北方局调董毓华回天津,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特 派员, 不久又兼中央军委华北五省联络局成员, 投入了华北地区上层人士的统 战工作和有关工作。

董毓华首先做天津《益世报》主编、北京晨报社社长罗隆基和大公报社社 长张季鸾等知名人士的统战工作, 使他们掌握的这些报纸, 在宣传各界人士奋 起抗日救亡等方面, 起了很好的作用。为了统一对救亡活动的领导,董毓华按 照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 经过艰苦的工作, 把平津各界救国会扩大成为七省 两市的华北各界救国会,由他担任党团书记。

当时,华北形势急剧恶化,董毓华根据中共中央和北方局关于团结各党 各派各界各军中的爱国人士, 结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为抗日战争做充 分准备的指示, 积极从事争取国民党高级将领转向抗战的工作。他及时顺应从 “打倒卖国贼宋哲元”到“拥护宋哲元将军抗日”的转变,和宋哲元的高级顾 问刘治洲取得联系,做宋哲元的工作,争取宋转向抗日。他还悉心组织募捐, 慰问转向抗日的国民党官兵。自是年 11月中旬始,绥远驻军傅作义率部抗击 进犯绥东的日伪军, 获百灵庙大捷。董毓华立即指示天津学生救国联合会和各 界救国联合会发起组织绥东抗敌后援会, 开展募捐演出, 做劝募讲演。据当年 12月6 日出版的《大公报》报道,这次活动共募得各界捐款70余万元。

在打开天津工作局面后,董毓华又连连穿梭于冀东、冀南及山东、山西、 河南、热河、绥远、察哈尔等省市。在山东,他在做好国民党第三路军政训  主任余心清的工作后,又进一步与冯玉祥建立了联系。冯玉祥表示“愿尽绵薄”。从此, 山东全省的联合救亡工作迎来了新的景象。北平沦陷后, 董毓华 推荐一名共产党员同学做冯玉祥的秘书, 并把大批学生派往第三路军政训系统 工作; 还安排清华大学的黄诚、北京大学的谢云晖、中国大学的刘烈人和天津 法商学院的朱光4名中共党员同学,通过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沈钧儒和《大公 报》张季鸾的关系, 进入了四川刘湘的部队; 还有一批中共党员,被派往宋哲元、傅作义、阎锡山、范筑先的部队。这些党员按照北方局的指示进行了艰苦的工作,对于各部队,特别是当时在华北的 29军、52军及宋哲元本人转向抗日,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37年2月上旬,北平相继举行了民先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华北学生救 国联合会成立大会、华北各界救国联合会执委扩大会议。时任中央军委华北联 络局成员的董毓华,在民先代表大会上传达、阐释了中共中央提出的抗日主 张, 介绍了民先的组建经过, 提出了民先组织在当前所担负的抗日救亡的基本 任务; 华北学联成立大会选举董毓华为执行主席; 华北各界救国联合会执委扩 大会议选举了新的组织机构,董毓华任党团书记。

北平“三会”开过之后,董毓华即发起和组织北平、天津、保定、石家  庄、太原、济南等地学生代表组成华北学生献旗团, 向当时表示愿意抗战的国  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献旗。在欢送献旗团南下的大会上,董毓华讲了话。接着, 他领导华北各界救国联合会和华北学生救国联合会创办了《救亡报》和《学生  呼声》等公开或半公开的刊物,出版了许多小册子,并组织宣传队、戏剧团、 歌咏团、下乡工作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他还通过各级组织,多渠 道、多侧面,广泛生动地宣传中共的抗日主张, 使中共的影响日益扩大,日益 深入人心。

  

为国家为民族鞠躬尽瘁

1937年“七七”事变前后,董毓华以北方局特派员和中央军委华北联络局成员的身份,赴津南、冀中、冀东、冀南等地,了解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抗 日武装部队的情况,为联合起来共同对日作战做准备。

平津沦陷后,原在平津的中共领导机关和大部分党员撤往山西,董毓华与  杨秀峰、张致祥(管彤)、刘清扬等仍留天津,继续做各阶层人士的统战工作。他还多次化装去冀东,恢复沦陷区的党组织,动员集结冀东的抗日武装力量。

9月初,根据党的指示,董毓华同李楚离等在天津召集河北省与平津各地的代表人物会议, 将华北各界救国会改组成华北人民抗日武装自卫委员会,主任为王若玺,李楚离任党团书记,董毓华为党团成员兼军事部长。

为争取国民政府承认华北武卫会,董毓华同刘清扬一道,通过日伪重重封锁,绕道南京,于 11月 11 日到达武汉,为之申报备案,争取合法地位。在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董必武等的帮助下完成了任务,使华北武卫会具备了公开 开展工作的条件。

在武汉,董毓华的老同学柯国华夫妇苦心劝他回蕲春家里一趟。当时董毓华家中上有年近古稀的老母,下有牙牙学语的独生女儿,还有贤淑的妻子, 以及挑起一家生活重担、对他慈爱如父的兄长, 他何曾不盼一聚! 但他要务在身, 实在无暇返归故里,于是匆匆给妻子写下一封短信,请她原谅, 嘱她一定要设法让孩子读书,并说:“等到大陆上没有日本鬼子, 我们再见。”这是董毓华留给亲人的最后文字。

1938年初,董毓华深入冀东,以华北武卫会的名义,团结教育高志远民 团、陈宇寰的联庄会等武装力量,还为争取转化伪保安队、交通队、盐警队 做了大量工作。6月下旬,正式组建了冀东抗日联军,高志远为总司令,董毓华为政治委员,李运昌、洪麟阁为副总司令,胡锡奎为政治部主任。同年7 月,董毓华等率部组织发动了冀东抗日大暴动。这一暴动有力地配合了华北及全 国的抗日战场,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冀东抗日联军也发展到39个总队,10 万余人。刘少奇曾高度评价冀东暴动,说“这是一次很值得研究的人民抗日大起 义”“这是真正地发动了几十万群众来进行反对日寇汉奸的武装斗争”。

从9月下旬起,日伪军疯狂反扑冀东地区。党组织做出了八路军四纵主力 (宋时轮、邓华部)与冀东抗联全部撤往平西整训的决定。董毓华率领的高志 远部4万余人为西撤的先头部队。撤退途中屡遭日军的重兵伏击,董毓华不畏 艰险,身先士卒, 指挥各总队协同作战。当时,抗联部队除要同前堵后追的日伪军作战外,生活也极端艰苦。指战员在呼啸的寒风冷雨中只穿着破旧的单衣,常常靠吃树皮、草根充饥。董毓华同战士们一样挨冻受饿。夜晚行军, 露冷霜寒,他将自己的棉大衣披到向导身上。每到一地,他还要通宵达旦地工 作,分析敌情,决断去向,钻研兵法,探寻良策;有时实在撑不住,就躺在门 板上打一个盹儿,从未脱下衣服睡个安稳觉。

10月底,董毓华等到达平西根据地,未及歇缓,又接受了对冀东抗联部队的整训任务。整训结束后, 董毓华被中共冀察热军区委员会任命为抗日联军 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39年 1月,中共河北省委撤销,成立了中共冀热察区委员会,马辉之任 书记,董毓华任秘书长,吴德、姚依林分任组织部长、宣传部长,李运昌、李 楚离、张明远等为委员。

3月,冀东抗联与白乙化率领的雁北抗日先锋纵队会师,合编为华北人民 抗日联军, 董毓华任司令员, 白乙化任副司令员。不久,董毓华根据刘少奇指 示,代表冀热察区党委,和吴德一道前往延安,参加了党代表会议。

4月,日军200余人向宛平进犯,董毓华与白乙化指挥联军奋勇迎击,经10余小时交战,给敌以严重杀伤,夺得了华北人民抗日联军的首战胜利。

6月,正在前线指挥作战的董毓华,终因长期不息地履险奔波和浴血奋战而病倒。在军区卫生部医治时, 不幸发生了针剂过期的医疗事故,经抢救无效逝世,时年32岁。

董毓华逝世后,华北军民无不悲痛。华北抗联副司令白乙化挥泪写下了 “人生自古谁无死,可惜英雄少白头”的挽联。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萧克的挽联上写着:“一见倾城, 推心置腹,共谋国家大计; 三军仰止,怀德颂功,同悼民族先锋。”冀热察区委宣传部长姚依林送的挽联是:“为国家为民族鞠躬尽 瘁;从同志从兄弟终生缅怀。”

 

主要参考资料

 

[1]  中共蕲春县委党史办公室:《董毓华》,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中共 党史人物传第四十一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班:《一二九运动史要》,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6 年版;

[3]  史立德等编《民族先烈董毓华》,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

 

(撰稿人:孙敏生)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