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命名_副本.jpg  姚依林,(1917 — 1994),曾用名姚克广、许志庸, 1917 年9 月6 日出生于香港。

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1935年 11 月加入   中国共产党,在“一二·九”运动中曾任北   平学联秘书长、党团书记,是“一二·九” 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36年6 月起在天津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宣传部干事,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长、市委书记,中共河北省委秘书长、宣传部长。

1938年参与组织冀东抗日武装大暴动。1939年2 月起先后任中共 冀热察区党委宣传部长、晋察冀北方分局秘书长、晋察冀中央分局 秘书长、晋察冀边区政府工商处副处长、工业局长、晋察冀财经办 事处副主任、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工商厅长、华北人民政府党组干 事会成员兼工商部长。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政务院贸易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商 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中共中央财贸工作部副部长,国务院财 贸办公室副主任兼商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商业部长、党组书记,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成员,中共中央财贸政治部主任,国务院财贸党委副书记等职。

1973年 11 月任对外贸易部第一副部长、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国务院财贸领导小组组长,商业部长、党组书记。

改革开放后,先后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国务院财经委员会秘书长,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引进智力领导小组组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第十一和十二届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政治局候补委员、委员,第十三届政治局常委。

1994年 12 月 11 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7 岁。

  

不平静的清华园

姚依林祖籍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梅街镇,祖父辈是个大家族,父辈中几 个兄弟都担任过北洋政府的高官。他幼年丧父, 随母亲投奔了江苏武进的二伯 父。母亲擅长英语, 曾在洋学堂任教,思想比较开通, 她把孩子们带到上海读 书,希望他们学有所成。

姚依林在上海光华大学附属中学上高中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 “九一八”事变,他对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政策深感不满。在抗日爱国运动的 激励及进步同学的影响下,他寻觅、探索着,如饥似渴地阅读《资本论》《反 杜林论》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和一些进步刊物, 并与上海青年学生们一起走上街 头参加抗日示威游行。

1934年秋天,姚依林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初入清华就遭遇到“拖尸” (“拖尸”是英文“TOSS”的译音,这是美国高年级学生欺负入学新生的恶作   剧, 清华的高班生把它照搬过来)。新生们对此行为异常气愤, 群起反对。姚   依林和新入学的同学们团结起来,发表了一个《反TOSS宣言》,在学校里形   成了一个“反TOSS”运动。接着在欢迎新生的联欢晚会上,高班生让新同学   戴“绿帽子”,这也是有意欺负新生。姚依林等坚决抵制戴“绿帽子”,号召   新同学都不去参加迎新晚会。

当年的一年级新生有300多人,由此涌现出一批活动积极分子,从此他们   抱成了团儿,例如黄诚、吴承明、杨述、杨学诚等,后来都成了“一二·九” 运动的骨干。

清华大学成立了一个世界语学会,号召同学们学习世界语。当时的世界 语学会分为两派: 一派是绿色世界语, 是和平主义者, 提出的口号是“用世界 语为世界和平而斗争!”姚依林参加的另一派则是以清华大学为主的红色世界 语派,是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口号是“用世界语为社会主义而斗争!”

姚依林在世界语学习班上认识了清华邮局职员王慎之(王经方,共产党 员),两人共同创办了名为《北方话新文字》的不定期刊物。他们时常在学校夜里12点熄灯后点燃蜡烛,刻版印刷,一直忙到凌晨。然后将刊物通过邮局分发出售,由此联系、团结了校外的很多有志之士。

1935年初,清华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组织了一个“现代座谈会”,请旅欧 经苏联回国的冯友兰教授做报告。冯友兰讲了旅欧见闻, 并如实介绍了苏联的 情况。不料国民党宪兵三团隔日便来清华抓走了冯友兰,说他是共产国际特 务。虽然 3天之后蒋介石下令释放了冯友兰教授,但冯友兰教授因被关押非常气愤,清华同学们也因此事认识到时局的严峻。

当时国民党宪兵三团异常嚣张,动不动就去清华大学抓人。姚依林很痛心地看到一些高年级同学被抓走。其中大多数是清华校园内中共外围组织的成员。他记得其中一位山西籍同学李一清(共产党员)被抓走, 后被释放。宪兵 三团的恶行激起同学们的极大愤慨。

50年后,姚依林曾回忆说:“由于到清华大学以后接连地遇见了几件事, 才把我这样一个有民主感情, 对共产主义有朦胧认识的青年最终推到了革命阵营中去。” 

 

革命生涯的开端 

在红色世界语派的活动中,姚依林结识了北平师范大学学生周小舟,他 们经常在一起交换对时局和社会的看法。后经周小舟介绍, 姚依林加入了中 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从此开始了他的革命 生涯。

一天,周小舟来清华大学找他,给他带来了武卫会的传单——《告同胞 书》,要他翻印散发。他会刻蜡版,便立即通过在清华学生会中办事的同学取 来了印刷工具,将传单很快印好,趁夜间无人时去清华图书馆张贴。

1935年七八月间,黄河泛滥成灾,灾民流离失所,北平的街头也出现了 许多灾民。中共河北省委指示北平党的组织要领导群众开展水灾救济活动。武 卫会北平分会负责人周小舟召集彭涛、黄敬(俞启威)、姚依林和女一中学生 郭明秋(郭桂英) 等人,在西山的一所别墅(是黄敬的四弟俞启忠借住一位法国朋友的) 开会, 研究为黄河水灾发起救灾活动。会上讨论通过了组织一个公 开的群众团体——北平大中学校学生黄河水灾赈济联合会。曾任女一中校长的 孙荪荃同情抗日活动,对此事立即表示支持。8月29 日,黄河水灾赈济会在南 长街的女一中正式成立, 女一中学生吴闺箴为临时主席, 姚依林为记录员并担 任了秘书长。

黄河水灾赈济会成立之后,很快有 20多个学校的学生进步团体参加进来, 公开到社会上为救济水灾募捐。姚依林作为秘书长,要组织大家出去募捐, 还 要管好钱,工作异常繁重。这个阶段,在西郊清华上学的他却经常在城里活 动, 白天东奔西跑, 有时夜晚就借住在女一中或骑河楼的清华同学会旅舍。因旅舍房租昂贵,他和黄敬合租了一间破旧的民房,住了几个月。

从当年8月到 10月,赈济会共募集了2000来块银圆,大部分捐给了山东 赈灾。剩下的几百元,加上“一二·九”游行后不久宋庆龄从上海寄给北平学联的100多块银圆,还有清华大学张申府、民国大学潘怀素、中国大学吴承仕 等左翼教授捐的200块银圆,都成为后来“一二·九”运动的活动经费,用来 印传单、出版《学联日报》等刊物。

这年 11月初,经周小舟介绍,姚依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参与组建北平学联和领导“一二·九”运动

1935年6月至7月,日寇通过签订《何梅协定》和《秦土协定》,攫取了 包括北平、天津在内的河北、察哈尔两省的大部分主权。11月,日寇又扶植 汉奸在通县成立了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控制了冀东 22个县。华北面临沦 亡的严重威胁。

这时,在黄河水灾赈济会组织下,北平学生在募捐救灾活动中已形成了 一支有力的基本队伍。救灾工作结束之后, 应当如何把北平学生更好地组织 起来? 中共北平党组织决定, 在黄河水灾赈济会的基础上建立公开合法的抗 日救亡群众组织——北平市大中学校学生联合会。11月 18 日,由 10多个学 校发起的北平学联在女一中正式成立。当天的会议指定燕京大学学生陈絜 (陈矩孙)起草学联宣言,推举郭明秋(女一中)为学联主席,姚依林(清 华大学)为秘书长,孙敬文(镜湖中学)为总交通,邹鲁风(东北大学)为总纠察,黄华(燕京大学)为总交际,北平工委宣传部长彭涛担任学联的党 团书记。学联机关设在女一中,学联的刊物或传单,则由南池子一个私人的 “大学出版社”承印。

在此期间,中共北平市工委领导人内部在是否可以组织学生向国民党政 府公开请愿的问题上,产生了严重的认识分歧。彭涛和周小舟、谷景生等人认 为, 根据国内形势的变化,应团结一切抗日力量与国民党进行合法斗争, 应利 用请愿活动等形式宣传抗日。王学明和冷楚等人认为, 还是应组织暴动, 打倒 国民党反动政府, 建立北方苏维埃, 不同意和平请愿。中共河北省委在听取了 两种意见后,决定支持彭涛等人的看法,并决定成立中共北平市临时委员会, 谷景生任书记, 彭涛任组织部长, 周小舟任宣传部长。李常青为河北省委特派 员指导北平临委的工作,后兼任北平临委书记。

北平学联成立后,立即着手酝酿组织抗日救亡活动。12月3 日,北平学联  在女一中召开各校代表会议,通过了《联络北平市大中学校发起大规模请愿》 等两项决议。6 日,学联再次召开代表会,通过并发表了《北平市学生联合会  成立宣言》。就在这一天, 传来了 12月9 日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消息! 这是  国民党当局屈从日寇的野心, 任凭华北逐步变成第二个“满洲国”的又一卖国  行径!

北平临委得到消息后果断决定发动一次抗日救亡的请愿游行。由于北平 党组织不能公开活动,北平学联担负了贯彻这一决定的历史重任。12月7 日, 北平学联在女一中召开20余校代表大会,一致通过9 日组织全市同学向北平国 民党当局请愿示威游行, 反对“华北自治”, 反对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会议 研讨了游行口号、时间和路线,并对游行的组织工作进行了部署。

12月8 日晚,彭涛、黄敬、姚依林、孙敬文和郭明秋等人, 又在女一中碰 头, 检查准备情况, 商定游行指挥部设在西单亚北咖啡馆, 姚依林和郭明秋在 那里指挥,孙敬文担任这次行动的总交通。

“一二·九”游行用的传单,早在 12月6 日就印好了。8 日晚,姚依林找  了一辆车到大学出版社印刷厂取传单,把传单运到女一中,又连夜分发下去。 各校同学通宵未眠,进行次日示威游行的各项准备工作。红、绿、黄彩纸印刷 的传单异常醒目, 口号和宣言表达了同学们的心声。游行口号是按照彭涛和学 联的意见拟定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反对华北自治!”“反对成立冀察政 务委员会!”“反对华北特殊化!”等,没有提“打倒国民党”“打倒蒋介石”“保 卫苏联”等口号,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姚依林在《“一二·九”运动回忆》一文中说:“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八一宣言》。当时我们是从《共产 国际通讯》《共产国际半月刊》(英文)上看到季米特洛夫在共产国际七大的报 告《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后,开始知道和认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 性的。”

12月9 日一早,姚依林和郭明秋即去西单亚北咖啡馆二楼“喝茶”。孙敬 文、孙荪荃、张申府也去了。不久就听说原定由西直门入城的清华和燕京两校 的队伍因军警关闭城门, 被阻于城外。指挥部已无法且不必等待与城外学校取 得联系,便决定离开咖啡馆,靠近学生队伍。

因清华、燕京两校的队伍和原定的两校请愿代表未能到达,集中在新华 门前的同学们当场推选出中国大学董毓华、东北大学宋黎和北平师大于刚等 12名代表临时草拟了请愿书,进入中南海向国民党军委会北平分会的何应钦 请愿。学生们在新华门前开大会、示威、呼口号。但何拒不接见学生代表, 只 派出其秘书敷衍。请愿未成, 指挥部决定按计划将请愿转为游行示威,宋黎担 任队伍的总指挥。

游行队伍在西单和西四冲破军警的两道封锁线,奔向沙滩、王府井,一路上高呼口号, 声势浩荡,而且越走人越多。其中有新加入的辅仁、北大等众 多学校的大批学生以及市民。下午 3时走到王府井,游行队伍已有数千人。当 天北风呼啸天气严寒,姚依林穿着一件老羊皮袄, 和指挥部一起, 跟随着游行 队伍就近指挥。

这一天,指挥部姚依林与郭明秋在西单街头都挨了军警的皮鞭和枪托,但没有暴露身份,也没有影响对游行示威的指挥。

“一二·九”运动喊出了广大爱国学生拯救民族危亡的心声,点燃了他们 心中抗日救国的烈火,促使北平各校学生会迅猛发展, 爱国学生的队伍空前壮 大。同时, 因为组织发动这次运动的时间只有两天, 许多学校和同学没能参加 12月9 日的请愿游行。例如,因没有接到通知,请愿之后游行队伍经过沙滩时 北大同学才去敲钟集合队伍; 东北中山中学未能参加的同学迫切地希望北平学 联“再来一次”;清华、燕京等校当天未能进城的 1000多名学生心里更是憋着 一股劲。在这种有利的形势下, 北平学联在市委的领导下, 决定再次组织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并多次开会,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12月 14 日,北平报纸登载了国民党当局坚持在 16 日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 的消息,北平学联立即将第二次大游行定在 16 日这天。

12月 15 日晚,北平学联在王府井南口的长安饭店开会。由姚依林和郭明秋出面开房间, 到会的有彭涛、黄敬、孙敬文、董毓华及李常青等人。他们以 打扑克作掩护, 商量和确定研究次日的行动, 检查示威游行的准备情况。此时 中共河北省委任命的北平市委书记林枫已抵北平,正和李常青办理交接。

16 日上午,学生和市民在天桥聚集了两三万人,天桥市民大会顺利召开。黄敬被拥上一辆电车,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

市民大会当场通过了反对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等8个决议案之后,举行了盛大的示威游行,由东北大学的宋黎和邹鲁风担任指挥。游行队伍按原定路线准备从前门进入内城外交大楼(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地点)示威抗议。哪知前门已被军警关闭,游行队伍便在前门外火车站广场举行了第二次市民大会。 当晚,宣武门内外的学生队伍分别受到大批军警的野蛮镇压。当天全市学生  共有22人被捕, 300多人受伤。反动当局的暴行激起了学生和市民群众的满腔  义愤。

“一二·一六”游行示威组织得更好,规模和声势都超过了“一二·九” 游行, 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当局的卖国行为, 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