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6226446101972.png

上游新闻记者张锦报道:

老兵周学陶:从炮火连天的三八线到高唱胜利之歌


《烽烟记忆1953》开栏语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前的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志愿军将士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无所畏惧,浴血奋战,铸就不朽丰碑。 


70年前的战争硝烟散去,上游新闻寻访志愿军老兵,走近“最可爱的人”,推出《烽烟记忆1953》新闻专题,讲述战斗故事,再唱英雄赞歌。


669c7c51510f765518d099ff7b83f4d4.jpg

70年前的1953年7月27日,激动人心的欢庆场景今年90岁的志愿军老战士周学陶仍历历在目。战士们在阵地上齐声高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伟大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在朝鲜战场上,周学陶临危受命,担任第54军130师师部卫生员,跟随师部前线指挥部作战。周学陶所在的54军,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战——金城战役。


7月中旬,在北京清河,上游新闻(报料邮箱:cnshangyou@163.com)记者见到了周学陶,老人精神矍铄,侃侃而谈,讲起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浴血奋战的历史,他神情激动,声音高亢。


1952年底入朝后,周学陶参与到构筑坑道的反登陆作战任务中,后在向三八线进军途中冒死穿越敌军炮火封锁线。


背着急救包手握铁钎构筑“地下长城”


一本泛白褪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军官兵役证上,记录了周学陶在部队16年的经历,他历任文书、学员、司务长、秘书等职务,只有1952年12月那一栏写着与众不同的“卫生员”。


虽然此前从未从事过医疗工作,但周学陶服从上级命令,听凭调遣,在接受培训后,就此成为朝鲜战场上54军130师的一名男卫生员,跟随师首长行动。


在前线,周学陶见过太多惨烈的受伤场面。战场上分工明确,他的工作就是做好抢救伤员的第一步,及时包扎止血、判断伤情,随后有专人立即将伤情较重的人员送至转运站。 

e64169f866a76a1c81d9c32a261503a9.jpg


▲周学陶老人。图片来源/上游新闻记者 张锦

1952年12月,为防止敌军在朝鲜西海岸登陆,周学陶所在的54军130师从广东惠阳出发,奉命入朝,加强反登陆作战力量。


1953年1月起,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展规模浩大的防御工事构筑,北起铁山半岛南至礼成江口共约565公里的西海岸为筑城防御第一重点方向。第54军130师正是担任西海岸铁山半岛的防御任务。至当年4月底,东西海岸和正面战线,共挖掘坑道8090条;挖堑壕、交通壕3100余公里;加上志愿军此前构筑的工事,大小坑道总长1250余公里,堑壕和交通壕总长6240公里,就这样在战略防御地带建立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地下长城”。


当时,志愿军不分兵种都参加了构筑坑道的工程。施工期间正值冬天,朝鲜气温低至零下20-30度,冻土层厚达1米左右。


周学陶记得,战士们冒着严寒24小时作业,人员分三班倒,他不仅要参与构筑坑道,还要背着急救包,随时准备投入本职工作。

e4c916a2103e190a5afdcc32064c7144.jpg


▲周学陶老人的各类奖章。图片来源/上游新闻记者 张锦

“在石山上打坑道相当艰苦。”周学陶回忆,这项工作需要二人配合,半小时互换一次位置,一人手握大拇指粗细、一米多长的钢钎子,一人抡铁锤,合力打出约30厘米深的炮眼,再往里填充炸药,“铁锤震动力大,握钢钎子的手虎口位置常常破裂流血”“每天用炸药爆破坑道,战士们被烟熏得脸都不认识,只有牙是白的。”


穿越炮火封锁线进军三八线 


1953年4月26日,中断了6个月零18天的朝鲜停战谈判重新复会。5月,由于美方原因,谈判再次出现僵局。

5月13日,志愿军第一阶段夏季反击战役开始。周学陶随54军130师从朝鲜西海岸向东海岸转移,朝三八线方向进军。 


周学陶记得,在翻越金刚山时,连续七八个晚上摸黑急行军。有一处山垭口只有一条路可走,必须跑步行军,快速穿过敌军的炮火封锁地带。飞机在头上盘旋轰炸,敌人的大炮定点攻击,约5公里的山路一面是绝壁,一面是悬崖,随时面临生死考验。


他说,那时大家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互相搀扶、互相帮忙背装备,“炮弹不长眼睛,命大的挺过去,运气不好就‘光荣’了。”最终部队顺利抵达师部前指驻地鹫峰。

79cfd3954ef4130a0702541930de580f.jpg


▲周学陶保存至今的1958年志愿军军装。图片来源/上游新闻记者 张锦

为了争取实现稳定可靠的停战,志愿军组织进行了夏季反击战役第三阶段的进攻作战——金城战役。


7月10日左右,周学陶所在的部队已经预先到达指定的前沿阵地。7月中旬的朝鲜天气闷热,令人喘不过气,战士们在阵地上隐蔽待命,一等就是两三天,“几乎一动不动,万一暴露目标,整个作战计划就破坏了。”


7月13日晚,金城战役正式打响。周学陶记得,当天白天还是晴空万里,当晚9时突降大雨,天昏地暗,部队在这时发动突然袭击。他看到,师前指门口的五门“喀秋莎”火箭炮连续发射,炮声隆隆。


金城战役中,志愿军火炮和炮火的密度达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最高水平。在金城以南25公里的正面上,集中82毫米口径以上各种火炮共1000余门。仅战役开始时,7月13日晚的一次火力急袭即消耗炮弹1900余吨。


历时14天的战役中,志愿军战士们时常要身着单衣在滂沱大雨中作战。开始几天周学陶几乎没怎么吃东西,渴了就趴在地上喝雨水。


越靠近停战日期,双方炮火就越猛烈。前线,周学陶经常能听到枪炮声、飞机轰鸣声、冲锋号声、战士们的喊声混成一片,用他的话说,“战斗相当激烈残酷。”

fe08dd01f18f385ea9ffb758c11c4a84.jpg


▲从左到右分别为:1958年7月撤军时,朝鲜学生赠送的船型胶鞋;抗美援朝胜利纪念背心;1953年10月赴朝慰问团赠送的保卫和平日记本。图片来源/上游新闻记者 张锦


金城战役中,时任130师副师长韩怀智下到团里指挥前线作战,周学陶全程跟随韩怀智。据周学陶讲述,在韩怀智的带领下,388团顺利攻占424.2高地、866高地,敌军见势不对丢盔弃甲落荒而逃。 


周学陶满腔自豪地说,师首长到团里指挥,团首长到营里指挥,都在前线冲锋。 


战争的残酷在于危险可能随时降临。周学陶对敌军的侦察机印象深刻,由于F-80的机翼两端装有一对副油箱,被志愿军起了一个“油挑子”的外号。他记得,“油挑子”整日低空飞行随机扫射,“连驾驶员的头盔都能看清。”金城战役开打前一天,一名年仅17岁的战友就被“油挑子”炸断了一条腿。 


停战后阵地上响起胜利歌声


7月27日晚,在金城川阵地,停战前后对比强烈,刚才还是炮火连天,突然就鸦雀无声。正在战士们感到不解之时,周学陶听到师部前的高音喇叭通报:“自1953年7月27日起,即停战协议签订后的10小时起,全线完全停火。 ”


听闻胜利的消息,他和战友们既兴奋又不敢相信,“当时根本没想到停战,不知道要打到什么时候,后来反应过来,(自己)在战争中活了下来。 ”

07c9c5a520fcf8e8f9eec31c62d74603.jpg


▲周学陶保存至今的在朝鲜期间的珍贵照片,左下为三名朝鲜学生。图片来源/上游新闻记者 张锦

周学陶记得,百余名战士从四面八方聚拢在一起,齐声高呼口号:“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并齐声高唱一首首爱国歌曲:“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说到这,周学陶再次唱响70年前回荡在朝鲜阵地上的歌:“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伟大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54军仍然驻守在朝鲜,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1958年7月,周学陶随军回国。1965年,周学陶转业到北京毛纺厂工作,企业改制后,现为北京清河三羊毛纺集团离休干部。 


如今,90岁高龄的周学陶仍然活力满满,每天早上坚持锻炼2小时。他紧跟时代发展,用微信收发消息、看新闻、关心国家大事。


上游新闻记者 张锦

编辑:徐远哲

责编:郎清湘 王蓉

审核:冯飞


介绍:上游新闻是中国西部率先上线,由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全力打造的移动新闻客户端。目前,上游新闻APP用户下载量逾6500万,日均发稿量2800余条,上游矩阵用户覆盖超过1.05亿,已成为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新闻客户端,连续保持机构媒体新媒体“前十强”。


 

63ed2c67t81b8182d1f9d&690.gif


银河悦读网版务部

制作:梦秋


1673320874586523.png

2023.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