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5037242110961_副本.jpg

1685562496888262.png

2023年5月31日,《百面战旗红》主创团队在领衔创意主编罗援将军的率领下,走进了由罗荣桓元帅亲自批准创办的玉泉小学,主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高扬百面战旗 赓续红色血脉——<百面战旗红>大型纪实文学创作总结交流活动》。他们向孩子们讲述战旗故事,传播战旗精神,总结和交流创作经验,支持和鼓励玉泉小学开展的“高扬百面战旗 赓续红色血脉”活动, 并为玉泉小学举行了“百面战旗红示范小学”揭牌仪式。 


微信图片_20230601033716.jpg

这是一次成功的会议,也是一次很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与会者以热烈的掌声,向《百面战旗红》主创团队表示了热烈的祝贺和由衷的敬意。


会议详情见【银河头条】把战旗精神播入孩子们的心灵——罗援将军率《百面战旗红》主创团队走进玉泉小学。http://www.yinheyuedu.com/bbs/detail/9237


会上,罗援将军、叶征教授、杨杨将军、郑闽江教授、文友高燕飞和人民日报出版社社长刘华新在大会上作了精彩的发言,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现与大家分享。

03.jpg

罗援将军:《百面战旗红》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我梦寐以求的大型记实文学《百面战旗红》经过731天的笔耕不辍终于杀青了,我为什么精确到天,是因为这期间的辛艰已经不能用两年这样的笼统概念,也不能用日日夜夜这样的抽象概念,而必须把它细化具体化到天,731天,我们每天都在思考着战旗红,考证着战旗红,辩论着战旗红,撰写着战旗红,修改着战旗红,胜利来之不易。这本书虽然冠以我的名字,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这里,我要感谢很多人。


首先感谢我的夫人黄汉宁,她是这本书的第一亲历者和支持者,从2009年我在全国政协提出在游行的行列中增加老兵方队、荣誉方队,到此提案被党和国家所采纳,再到我动手写《百面战旗背后的故事》,再到写作受到挫折,再到她得知叶征等朋友出面帮助我,每一篇文章出笼,她都热情地在朋友圈中推荐。至今在梦中仍能梦见她半夜推开书房的门对我说,别那么玩命,不在乎这一个晚上,明天白天再写吧……如今,我们完稿了,我将把第一本书送给她,她一定会“泪飞顿作倾盆雨”。


第二个我要感谢的是我的好友叶征,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叶征就没有《百面战旗红》,这本书的书名就是他起的。当我写作遇到困难,面临夭折时,他主动伸出援手,无私地说,这本书还以你的名义,但我参与进来。他是真说实干,夜以继日的写作,为某个史料的准确性,或某段文字的准确表述,他认真到近乎苛求的地步,往往与我和作者吵得脸红脖子粗。他的夫人告我,他的眼睛为写作写坏了,他是在以命在写《百面战旗红》,此言不虚。


第三个一下要感谢的是女检察官李玲。她无私地奉献了她创立的网络平台《银河悦读》和高质量的写作团队。没有她的参与,特别是她高超的组织协调能力,我们不可能在两年的时间里完成这篇宏篇巨制。


我还要特别感谢众多的作者们,虽然他们当中我很多未曾谋面,甚至连名字都叫不出来,但我想起毛主席的一句话,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的共同目标就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战旗精神,我们是一个理想信仰的集合体。


我还要感谢对这本书提供指导、支持和帮助的军委政治工作部的领导,宣传局的周徐处长,陆军部宣传局的张建局长及,军事科学院的周胜刚副政委及,关工委的胡书记,中宣部的董家瑞处长,人民出版社的,人民日报出版社,炎黄春秋,今日头条,华山穹剑,苍山洱海等新闻出版媒体,网络平台的支持帮助。


我还要感谢每一位战旗的拥趸者,他们的精彩点评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在他们当中有一位我非常敬重佩服的女士,她是刘善本将军的女儿,身患重病,但对我们的每一篇文章都认真点评,在这里向她表达深深的敬意!


我还要特别表示感谢的是文章的诵读者李同生和配乐丁老师,他们激情澎湃的配乐诗朗诵,最准确地表达了我的心声。


最后,我谈一下我写作的初衷,有人问我退休这么多年了,为什么还要写《百面战旗红》,我只问了他三个问题,你知道通过天安门广场的战旗方队到底有多少面战旗吗?你知道这些战旗都是什么名称吗?你知道这些战旗背后都有哪些故事吗?他说不知道,我说如果你不知道,我不知道,大家都不知道,何以传承下一代,下一代也不知道,何以再传承下去?那革命传统不就断续,断代了吗?传承红色因素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有实际行动,我们写《百面战旗红》就是实际行动。


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说过一段话,人的一生会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人的心脏停止跳动,这是生理的死亡;第二次是你的亲朋好友来给你下葬,这是你社会地位的死亡;第三次是知道你的最后一个人也死了,这是你的终极死亡。我说,在终极死亡之后,还有一个不死的东西,永恒的东西,这就是精神,这就是文化。当我们这些作者百年之后,再没有人认识我们了,但《百面战旗红》还在,战旗精神还在,战旗文化还在。人们还在讲红色故事,英雄的事迹还在传诵。英雄在,江山就不会倒。


我们跟美国人比拼的不仅是物质,还有文化,我相信5000多年的文化肯定能胜过只有250年历史的文化,红色文化一定能够战胜西方文化,而我们书写的战旗文化就是我们国防最厚重的底色。


今天非常高兴看到有这么多少年儿童,特别是王红艳校长这样的教育工作者来参加《百面战旗红》的庆祝活动,我每次看到孩子们演出的昆剧《百面战旗红》时,就激动不己,也许他们还不太清楚每面战旗的真正含义,但他们一一报来每面战旗的名字时,我就知道战旗已经播入他们幼心的心灵,迟早要发芽。我们的初衷达到了。


今天是庆祝会,不能没有诗助兴,我写了一首《水调歌头.战旗颂》,经朋友们润色,把它献给大家——

 

广场三军阅,百面战旗红。沙场秋日点兵,麾纛舞东风。铁血军魂铸就,烽火峥嵘岁月,煅造百年雄。八一号声起,枪戟在工农。

 

井冈火,长城血,大江东。征途万里险路,不朽建奇功。飞将龙城犹在,胡马阴山休度,对月望长空。帅令风雷动,誓将九州同。


08.jpg

叶征教授:《历史因铭记而永恒  精神因传承而不灭》


两年前,老战友罗援找到我说:一起把百面战旗的故事写出来吧,这是他目前的最大心愿。我们一拍即合。可以说责无旁贷,我们不写谁写?我说,就叫《百面战旗红》吧,“战旗”是我军的精神,“红”是我军的底色。于是我们决定用纪实的严谨态度、用文学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留给后人一份精神财富。我们解嘲说:“当我们的人不在了,《百面战旗红》还要立在书架上。”


把战旗故事写出来的创意,缘起于阅兵中出现的英雄方队,这是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罗援的政协提案被采纳的结果。英雄方队的现身,非常震撼,非常有意义,在全国人民心里掀起了巨大波澜,好评如潮。


罗援做事一贯严谨,有了战旗方阵,还要有战旗故事。他预想:要用出精品的态度写好每面战旗,要达到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水准,能进学校教材,向2027年建军百年献礼。


想一想,还是压力山大的。我们写的战旗故事,不是简单的百度说明,而是催人泪下的真实事件,不仅可读性要强,还要将烟波浩渺的史实抽丝剥茧搞清楚,平均每篇要7000至10000字,这样成书后就是百万巨制,就是一部“红色史记”了。虽然我们是军人,执行力强,但这不仅仅是靠拼老命就能解决的问题。于是我又找到了老战友李玲,她从北京市海淀区副检察长位置上退下后,一直醉心于文学创作,三观正,组织能力超强,还创办了文学网站“银河悦读中文网”。


当然,我们也是一拍即合。都是有情怀的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百面战旗红》创作核心就这样形成了。一个把关定向,一个动手制作,一个前后张罗,三驾马车”跑起来。


我是个有45年军龄的退休军人,在部队期间,在高级指挥机关当作战参谋、在军科当研究室主任,除在基层当过营长外,大多数时间做顶层设计与作战研究工作,与文字打交道比较多,是四总部表彰的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和全军“杰出专业人才”,这给了我挑起这个担子的勇气和资本。罗援和李玲也都具有深厚的文字功底,这让我们合作起来驾轻就熟,十分默契。


两年前的5月20日,《百面战旗红》创作组委会正式成立,在网络上发布了集结令,一下就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有文学和军史底蕴的文友自愿参与,不计报酬。其中有军人、教师和业余作家。


我给自己明确的任务,就是狠抓内容,当好施工队长,吆喝别人干,自己更要干。两年来,我组织了每篇战旗文章的框架结构设计,角度调整,谋篇布局,将事件和人物典型化,并对文章进行整体润色。对罗总编负责,也对参创者和读者负责。通常一篇稿子要改上几十遍,天天和初稿起草人电话沟通,查资料,反复切磋,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最后再让组委会把关。


担任总策划、主笔人,是件很苦的差事。去年8 月1日建军节之际,《人民周刊》采访我,问为什么不辞辛苦做这件事,我回答说: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建军96年来,一面面浸透着烈士鲜血的战旗,照亮了民族复兴的星空。战旗是军队的历史和性格,传承战旗精神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原计划一年完成30篇,3至4年完成全书。两年过去了,我们完成了多少篇呢?100篇!司马迁的史记是52万字,据说写了14年。我们的“红色史记”92万字!2年全部结稿。很多人都惊讶,认为不可能啊,但我们却做到了。能有这个进度,盖因我们是用战旗精神书写战旗的,起早贪黑,加班加点,不计报酬,无怨无悔。


由于严把质量关,我们的作品受到了比较广泛的欢迎。有朋友曾调侃我真能编,百面战旗中,几千个人名,真的假的?这里我郑重申明,没有一个人物和事件是虚构的,都是真实的存在。为了印证这些名字和事件,我们也下足了功夫。在中央网信办主办的2021中国正能量“五个一百”网络精品征集评选展播活动中,《百面战旗红》入围“网络正能量专题活动”,在网上投票阶段获得了全国第二名的票数。


在此,我要感谢中宣部、军委政治工作部、陆军政治部有关部门、军事科学院党史军心研究中心、人民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人民周刊》杂志、人民网、“华山穹剑”、“秦安战略”“银河悦读”等给予的支持,感谢参创人员的奉献,感谢广大读者的厚爱,感谢玉泉小学校长老师和小朋友们的关注。并向大家通告,书稿正在由相关部门审理操作,印刷出版。向建军百年献礼的这趟文创专列,已行驶在快速路上。


写战旗对我个人也是一次心灵洗礼、思想净化的过程。作为一个红军老战士的后代、退休军人,原自认为已经很了解我们的军队了,但这次实践证明,我以前看见的只是冰山一角,却不知其水下的庞然。


过去在我眼里,董存瑞、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罗盛教,都是少有的大英雄,从孩提时就分外敬仰,可望而不可及。而现在我看到了每面战旗里都有一至数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或与敌同归于尽,或战斗到最后一滴血。在我军发展壮大的历史天空中,可谓是群星璀璨,无数先烈前仆后继,构成了宛若银河的辉煌星阵,放射出耀眼的万丈光芒,引领着人民军队一往无前。


事实上,大多数先烈都湮没在了战争的硝烟里,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从某种意义上讲,留下名字的反而是幸运的,毕竟让共和国记住了他们,并给予了无上的荣光。


文化的传承,是民族兴亡的根本大事。文化,是最厚重的国防!前些年,有些人言必称西方的“骑士精神”“贵族精神”“契约精神”、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而把我们自己的历史文化弃如敝屣,动不动就妄自菲薄一番。殊不知,真正高于这一切的,正是我中华民族自古就尊崇的“士的精神”“士的文化”。士可杀不可辱;士为知己者死;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体现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凛然风骨。在古代,士是不同寻常的人,并区分了不同的层次和境界。能参战的人叫战士,勇敢的人叫勇士,更厉害的人叫猛士,赴汤蹈火的人叫死士,为理想捐躯的人叫烈士。正因为有了这种文化传承,不同历史时期才会有很多具有“士”的精神的人脱颖而出,名垂千古。


这一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伟大文化,虽然随着世事沉沉浮浮,却从未被湮没,并在20世纪被我党革命先驱传承光大,绽放出异彩。


环顾古今中外战争,舍生取义对我华夏民族和我军来说,可谓不胜枚举,比比皆是。但对其他民族和军队来讲,不能说没有,却可以说罕见。这也是中华民族能够延续几千年,历经无数磨难仍能浴火重生、再创辉煌的根本缘由,是我大中华必然在未来一、二十年走向世界巅峰的根本动因。


同志们、朋友们,想想就很激动,中华民族的高光时代就要来了,历史的车轮谁也挡不住。在这个过程中,要做的事情很多。我们今天做的事情就很不简单,就是要告诉世人,我们强大的国家背后有着强大的文化。


在结束我的发言之前,忍不住再说一遍,文化是最厚重的国防!明天就是六一儿童节,向小朋友们祝贺节日,你们是文化的未来!你们是国家的未来!你们是战旗的未来!


谢谢大家。


06.jpg

杨杨将军:《<百面战旗红>是我们开展国防教育的好教材》

我第一次知道“百面战旗”这个非常响亮的名字,是在建国70周年的阅兵方阵里。那天,“百面战旗”飘扬在天安门的壮丽场面,我是在家里的电视里看到的,作为一名从军半个世纪的老兵,我的眼睛瞬间湿润了:那一面面光荣的旗帜啊,是我军建军历史上功勋部队的卓越代表。它,镌刻着英雄们闪光的名字,昭示着我军浴血奋战的辉煌战绩!它们承载着的,是我们人民军队的伟大历史;飘扬着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无比骄傲。而且,还必须说的是,就在这世界无比动荡、我国安全受到频频挑战的今天,这一战旗猎猎,浩浩荡荡的巨大场面,体现出我军誓死保卫祖国,永远战无不胜的决心和意志!它,顿时就震撼了全中国,引起了全世界的注目!有人对我说,这是在向世界宣战。我说,对!只要他敢来!


那次带来的震撼,可以说是无与伦比。我当时就悄悄的想,这是谁干的活,这么漂亮?那么,后来当我陆续地在媒体上看到一面面战旗的故事,就一次次被战旗背后那一个个真实生动、感人肺腑,思想深刻的故事所打动。心想,这是一段我们永远都不应该忘记的历史,这是我党、我军最可歌可泣的一种精神财富和历史史料!提议,并把这一百战旗整理撰写成故事,绝对是一个重大的工程,需要多大的努力?怎样的呕心沥血!?他们,绝对是我党思想战线上的大功臣!今天,我非常高兴的是,能站在你们这些功臣们面前,由衷的祝贺你们:100篇战旗故事的杀青截稿!真诚地向你们表示一个老兵的崇高敬意!你们,辛苦了!


现在,我虽然离职了,但有一个中华爱子教育影视促进会副会长的身份,也就担负了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责任。我觉得,这些宝贵的“百面战旗红”故事,以它的真实性、生动性和权威性,为我们开展国防教育提供了非常生动、难得的好教材。


当前,我国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安全和发展环境时,当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明显增多,传统安全和非传统的威胁相互交织,我们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加强国防教育,一定要从儿童抓起!


在这方面,今天向大会汇报的玉泉小学,不愧是罗荣桓将军创办的、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学校,他们的开展百面战旗教育活动,生动而精彩,为我们在青少年中,开展国防教育,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示范和榜样的作用。以他们的经验为引导,在更大的范围内,把“百面战旗”作为国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教育活动,是我们的责任!


在这里,我也要向玉泉小学的老师,同学们,表示衷心地祝贺和感谢!

 

07.jpg

郑闽江教授:《写作战旗就是学习战旗,写作过程升华了自己》


我叫郑闽江,文学硕士,西安外国语大学的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全国美国戏剧研究会常务理事,尤金,奥尼尔研究著名学者。


退休后有感于在意识形态多样化的当代社会里,青少年被误导,歪曲,混淆了是非,偏离了国家主流价值体系,疏离,冷漠了国家观念和人民军队,分不清战争的性质。针对这种状态,我将退休时间全部用于红色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写作中,有多篇文章收录在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等出版的文集中,参与了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拍摄的四部红色历史纪录片。有关战史、党史资料的采访写作多次获奖,是教育部关工委表彰的先进个人。


2020年我参与银河悦读网站的志愿军出国作战征文活动,以西外五位老志愿军战士入朝作战的采访素材写出了《英雄静默》,在学校和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所在学校掀起学习抗美援朝精神高潮,国防科大西安信息与通讯训练基地欢迎老志愿军回家的主题党课受到好评。2021年参加的银河悦读建党百年征文,我写的两篇《延安往事》受到延安地区好评,是我校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参与百面战旗红的写作,更是通过《大嶝岛战斗模范连》战旗故事的写作,深挖解放军鲜为人知的战史故事,将不足两百字的史料记载,丰富成目前细节丰富,战事精彩,人物生动的完整故事,我亲身体会到总策划叶征,合作者欧阳青司令员在这面战旗的写作过程中对战史资料考证的严谨,对文章结构布局设计的巧妙周到,学术上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是地方高校教师与部队专业人员的通力合作,我学习了很多。他们知识广博,精通战史战例,从战略高度把控了全局。他们完成了大嶝岛战斗模范连战旗,还同时撰写了多面战旗,实为战旗创作者的榜样和带头人!


罗援将军是百面战旗红的主编和领军人物,每面战旗的导言都紧紧把握了战旗故事的主脉,言简意赅地点明战旗精神的实质,不仅还原了当年鏖战实况,而且与当前中国风云紧急的战局和大国博弈的关键时刻密切相连,他导言以战史为鉴,在传承战旗精神的同时,也对现代化战争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


在百面战旗故事创作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每一面战旗故事,看到了战旗每一个创作者的努力和付出,特别是百面战旗红创作组委会罗援,叶征,李玲,以解放军的速度将原来定于三年完成的任务提前一年完成,这种拼搏精神是对前辈战功完满的记载,对战旗后来人的最好诠释,中国速度,是解放军创造出来的!


写作战旗就是学习战旗,写作的过程最终升华了自己。


玉泉小学是罗帅亲自批准和关怀成立的小学,我曾亲眼见证了那个光荣岁月,我和玉泉小学的第一届学生一起成长,他们已成为现代国家的保卫者和建设者,你们也会成为未来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者。战旗,不仅是革命先辈们的光荣,也会是红色未来你们的骄傲!

  

640_副本.jpg

高燕飞:《让百面战旗飘扬在亿万中华儿女的心灵高地》

我叫高燕飞,我的父亲是被誉为“战士作家”的高玉宝,他的写的小说《高玉宝》中的两个章节《我要读书》和《半夜鸡叫》曾被列为中小学课文书。


父亲参加了让他一生都不能忘怀的塔山血战。作为塔山阻击战参战老战士的后代,我是听着父亲讲“打仗故事”长大的。记得有一年春节晚上家人团聚,父亲拎起一壶老酒倒满杯,跟我们说,直到现在,只要谁提起“塔山”两字,他满耳就立刻会贯满天崩地裂的枪炮和飞机轰炸声。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萌生了一个愿望:寻梦塔山,去寻找父辈的阵地,去历史现场凭吊英烈,去感受那撕皮折骨的拼杀、去感受那铁血兵刀的悲壮、去感受什么叫塔山精神!于是我多次去父辈的塔山阵地寻访,并真的接过了父亲的笔,接续去写塔山战斗,去写塔山战旗,去写塔山精神。


非常荣幸的是,在罗援将军领衔创意、叶征博导总策划、李玲大姐组织召集的大型军事题材纪实文学《百面战旗红》创作团队正式集结时,我报名参加并被批准,参与了“塔山英雄团”“白台山英雄团”两面战旗故事的撰写。创作过程中,叶征教授与我一遍遍地打磨修改,沟通交流的电话常常持续到凌晨,这真是在日日夜夜地熬、一个字一个字地改写、一句话一句话地推敲啊。然而,一想到六天六夜的塔山阻击战和牺牲在战场上的英烈,我们吃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历经几十遍的修改之后,两篇战旗故事终于定稿,罗援将军还亲自为文章写了慷慨激昂的篇首语。


历时两年整,《百面战旗红》终于提前完成了创作任务。听到《百面战旗红》结稿的消息时,内心有一种特别的感慨,就像在塔山苦战的父辈们猛然听到“攻破锦州了,我们胜利了”那种喜泪交加的兴奋,这是对浴血奋战、流血牺牲的父辈们最好的告慰。


《百面战旗红》被誉为军中“史记”,为人民军队凭添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强大的传承和强大的鼓舞。我们为能参与其中有所贡献而能骄傲一辈子。


我们这百面旗帜,是我们父辈血与火的青春标记,是他们一辈子的骄傲!每面旗帜背后,都有着壮怀激烈、泣人泪下的故事。希望同学们都去认真阅读《百面战旗红》这本集思想性、史料性、文学性、可读性和权威性与一体的精品力作。传承战旗精神,学好文化知识,加强身体锻炼,快快长大,报效祖国。


今天我还带来了我所参与撰写的“塔山英雄团”和“白台山英雄团”两面战旗复制品。这是两面把战斗的激烈和战士的英勇形象画在旗面上的英雄战旗。在旗帜的左下角,有战士俯卧阵地,怒目前方,枪刺直指,昂头扬臂、甩着手榴弹的剪影,剪影的周围还缀有爆炸的烟尘四起,这是有“爆炸声”的旗帜。


翻看中外军史上的军旗,大多绣着王公贵族的章徽。只有我们人民军队的战旗,才会把战士的形象绣在功勋旗上。希望我们能通过代代人的努力,让这百面战旗,飘扬在亿万中华儿女的心灵高地。


下面我就为大家展示一下我带来的其中两面英雄战旗。并在“塔山英雄团团歌”声中,咱们共同感受一下英雄们的气势,让我们一起向伟大的英雄战旗致敬!

 05.jpg人民日报出版社社长刘华新:《创作百面战旗故事是时代的召唤》   

    

非常高兴能够坐在这里,参加这样一场别开生面的创作交流会,聆听《百面战旗红》主创人员的创作心得,与孩子们一起分享战旗故事。


百面战旗是人民解放军光荣历史的缩影,是中华民族英勇顽强、坚韧不屈精神的生动写照。《百面战旗红》的创作力求还原战争细节,以纪实文学的方式呈现于世人,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文化工程。主创人员怀着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和对历史负责的使命感,深挖史料,去伪存真,以动人的笔触再现战场实景,精雕细琢,历时两载,可谓呕心沥血。


早在这一项目启动之初,人民日报出版社便与项目组建立了联系,一直持续关注项目进展。2022年年初,出版社旗下的《人民周刊》开始连载战旗故事,迄今已刊发37篇。去年“八一”建军节,《人民周刊》特别策划了“战旗”专辑,集中刊发战旗文章,专访几位主创人员讲述创作初衷及其背后的故事,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经出版社牵线搭桥,人民网专为建军95周年制作了战旗短视频节目,被全网转发;他们还计划推出“罗援将军讲战旗”系列短视频项目。今年是朝鲜战场停战70周年,主创人员与出版社再度联袂,拟将抗美援朝18面战旗故事结集出版,作为向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的献礼。


创作百面战旗故事是时代的召唤,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如果说挖掘、整理、记录、创作战旗故事是一场艰巨的战役,传承任务则是另一场战役,同样意义非凡。今天的活动既是一场战役告捷的庆功,也是下一场战役的序曲,主创团队以这样的方式将接力棒交到孩子们手中,也交到我们手里。


能够成为这一战队的成员,为传承战旗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尽一份绵薄之力,是出版社之幸。刊发、出版这些故事,对于编辑来说也是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过程,心灵经受着洗礼,一次次被感动、被震撼。


感谢罗援将军团队的信任,在编辑出版战旗故事的工作中,我们将会以战旗精神激励自己,并以精品意识将杂志和图书出版做到尽善尽美,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微信图片_20230601015252_副本.jpg    

整理并上传:独上月楼



1685117175916361.png  

2023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