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珍藏.jpg

1666459153613762.jpg

作者简介:潘伯良,当过知青(本溪县上山下乡二年,生产队长)。当过兵(沈后汽车三十七团五年,班长)。当过工人(本钢南芬选矿厂汽车队三年电工)。当过学生(本溪冶金专科学校二年,机械专业)。后在国企从事没备管理多年,任技术员,助理工程师,付科长,科长,支部书记,储运中心设备主任等职务。现已退休。

潘伯良读《回望五大连池》评论集

一师五团二连的战友们,春节好!“每逢佳节倍思亲”,在除夕美丽的滨城大连,迎着冉冉升起的朝阳(旭日东升是我的网名),我们在银河悦读网上见面了!作为当过知青,当过兵,当过工人,当过学生的我,与您们有着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经历,共同的情怀,也同样步入了花甲之年,“村里来新人了”,知青历史知青写,知青文章知青评,通篇拜读《回望五大连池》,,那五十年前散落的记忆,您们像珍珠一样穿了起来,仍然散发着灼人的光芒!作者们刻骨铭心,读者们泪湿眼底!人生就像一本书,越老越读越智慧,人生就像一首歌,越老越唱越有情,人生就像一幅画,越老越看画越美,人生就像一坛酒,越老越喝越不醉……举杯遥祝:全天下的知青战友们,春节愉快!身体健康!晚年幸福!阖家欢乐!

第一章 《牛车接来大学生》 作者陈煊  金猪辞旧岁讲述知青故事弘扬奉献精神,玉鼠迎新春结缘银河悦读共塑家国情怀。刚刚吃完丰盛的年夜饭,在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中,酒足饭饱且尽享天伦之乐的我酣然睡去……朦胧之中,我仿佛穿越到了1968年8月初的一个傍晚,陈煊的老牛车上坐着我和王希明、苏孔宜夫妇,四人一路颠簸,一路无语。伴着“嘎吱嘎吱”的车轴摩擦声,我们来到了二连家属区东头一间破旧的茅屋前,王希明、苏孔宜夫妇在杜发和赵玉乾等迎接下进了屋,我和陈煊回到了二连西头的集体宿舍,我身无长物,只有上衣的口袋里插着一支钢笔……

第二章 《东拉西扯话当年》  作者南    恍惚中我被陈煊老大哥叫醒,望着连队男生宿舍的上下大通铺,闻着满屋的臭脚丫子味儿,我的眼泪哗哗的流了下来,能不想家吗?——可是随即又被那欢乐的歌声和屋外的景色吸引住,是啊,青春吐芳华的年龄,多么美丽的大东北,多么美丽的三江大平原,初夏时节真像田园牧歌式的写生画。南钢老哥,您写的太美了,但是我也要说您,那抓跳蚤和抓虱子的细节写的太逼真了,让人身上直起鸡皮疙瘩,看来你真是深受其害,至今难以忘怀啊!寒冬如厕之事不提也罢,记得当年在科尔沁草原上,冬天的白毛风中如厕,排长咬牙切齿的说,怎么养成这么个破习惯,非得早起去大便,冻死我了,感同身受啊!

第三章《小心地雷》 作者刘中伏    看来吃喝拉撒睡确实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不幸被我言中——说好了不写冬天如厕的事儿,结果刘中伏老哥本章专门写的就是冬天上厕所!战争电影《地雷战》中,很幽默地让小宝高兴地跳起来说:“啪”我的粑粑地雷爆炸了,让情绪紧张的观众,得以会心的笑了一声。刘老哥也是苦中作乐,竟起了这么一个幽默的篇名……是啊,苦的日子中我们要有乐的享受,这就是中国知青。点赞!

第四章《重返火山口》  作者童柏晋   二连的全体知青战友们过年好!潘伯良给您们拜年啦!先请听二人转小帽《小拜年儿》:正月里来是新年儿呀啊,初一头一天啊,家家团圆会呀啊,少的给老的拜年呀啊,也不论那男和女呀,唉呦呦呦呦呦,唉呦呦啊,都把那新衣服穿呀,唉呦呦呦呦,都把那新衣服穿呐唉呀啊……谁是潘伯良?您们不认识?我是银河悦读网派来给战友们的大作《回望五大连池》当评论员的。阅读第一章起就被您们的故事深深的吸引住,一发不可收;从接受任务那天起,我就发誓,要成为您们其中的一份子,也在二连当一把知青,成为一名光荣的兵团战士!嘿嘿,跟您们透露点儿个人隐私——我是辽宁知青,学校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骨干,俗称开心果,我会用海鸥牌的120相机,跟童柏晋哥哥学过照相,是陈煊大哥用牛车接来的,也住在二连男生宿舍,已经跟您们生活两天啦,今后您们会熟悉我的!知青生活虽然艰苦,有我的点评,您们就能乐起来,况且我还能用相机给您们留下青春的倩影,我相信您们会很快接纳和喜欢我的!哈,哈,扯远了,还是跟着童柏晋老哥哥一起讲重回五大连池的故事吧……

童柏晋哥哥:2018年7月末,我携家人也来到了让您魂绕梦牵的五大连池景区,时隔十三年后的五大连池,变化更大了,已经修了飞机场,所有到五大连池景区都是黑色柏油路面,您说的那种洗衣搓板路况早已不见了踪影,景点内部维护的也比较好,到大黑山有电瓶观光车从石海穿过,三池有大型游览客船,五大连池不愧是世界遗产,火山博物馆,是举世罕见的奇观!奇特的山、石、洞、泉、森林。初夏时节,漫山绿树葱郁,遍地花草,景色秀丽,风景宜人;药泉山,南饮泉,北饮泉,翻花泉,草甸,石海,白桦林,火山杨,塔头草,真是风光无限,叫人流连而忘返!真为二连战友能在这个地方“广阔天地练红心,战天斗地学大寨”而感到自豪和骄傲。是啊,五十年前,您们连吃饭和生存都艰难,哪有心情来观察那美丽的风景?十年蹉跎岁月,挥之不去的火山连池情结,古稀之年的您,赞美您的第二故乡五大连池盛满爱,洒向社会,洒向世界,是你心中的圣地!弟弟非常理解。

第五章《哈青到五大连池》  作者邢玉梅  亲爱的二连战友们:庚子鼠年春节注定是不平常,所有人都被新型冠状病毒折磨得异常艰难,戴口罩,宅在家里,过个胆小如鼠的年。但没有过不去的坎,时光会走远,花会开满山的!请看五十年前,中苏交恶,从政治对抗到军事对抗,北部边疆,有百万知青上山下乡,生产又备战。正如邵魁老师说的那样“生活艰苦,生产艰难,备战艰辛”。邢姐姐面对困苦的环境能苦中有乐,从哈青独立营到五大连池走进二连,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革命精神,变成土行孙儿,泥巴猴,落汤鸡,也能笑出眼泪,笑出鼻涕泡来!让人赞叹不已,好样的!邢姐姐。眼下这点儿疫情算啥,向您学习,笔耕不辍,辛勤创作,严冬即将过去,春天还会远吗?

第六章《北大荒之初》 作者黄晓山   今天是阴历正月初五,为了抗拒新型冠状病毒,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大部分中国人都宅在家里,这也给阅读提供了时间——细看黄晓山老哥哥写的这篇文章,真是感慨万千!你们百万知青的上山下乡,使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无论当初是自愿走入这个行列,还是被卷入这个洪流中,正是由于你们的到来,用青春的激情和不屈的毅力,给闭塞落后的北疆带来了城市文明,将荒蛮的土地注入了活力和生机。那北京站台上的相送场景,令人难以忘怀!“龙口夺粮,小镰刀赛过机械化”,在一眼望不到边的麦田里收割小麦,写的是如此传神逼真,一排十垄苗,三刀割不完再补一刀,累得腰直不起来,像断了一样,受老罪了(多么朴实的语言);初次喝酒被特嫌,写的真实而又有幽默感,读着就能笑出声来……是啊,茅草房,草甸子,凛冽的寒风,呼啸的大烟炮,过膝的白雪,能不给我们留下无穷无尽的念想吗?

第七章《我的兵团历程》  作者赵光宏   赵老哥,您说的太对啦!——在北大荒,那比苍蝇还大的“瞎蒙子”叮人最狠!而且“瞎蒙子”还特别多,连老黄牛被叮一下都浑身哆嗦伤口立刻冒血!我认为干农活最累的不是割谷子而是拔谷草!……三伏天里太阳毒辣辣的,晒得直冒汗,在谷子地里人工拔草,谷子叶片把胳膊划的一道道血痕,那火辣辣的真不是个滋味儿,累的更是腰疼的弯下去就直不起来,直起来就弯不下去,晚上回家都上不去炕。秋天割谷子,虽然也挺累人,但是如果镰刀磨得好,就省事儿些了,手巧不如家什妙麽。看您在二连,会干那么多农活,学了一身本事(除了磨刀没学会),真羡慕您!又跟着陈煊等老大哥学了那么多乐器,会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不过那时您是不是得偷着唱?那时可是定性为“黄歌”啊!一切是那样的难以忘却,因为那是来自青春的记忆。

第八章《那些年那些事》 作者焦嵩   半世纪前远赴边疆战天斗地赤子丹心映日月,五十载后再立潮头拼搏奋斗银发豪情写春秋。是啊,懵懵懂懂,一脸茫然,便随着上山下乡的洪流从大都市北京来到了北大荒,正赶上秋收雪后夺粮,听着鲁团长、齐政委的动员,呼口号,表决心,壮行酒,也是热血沸腾,仿佛就要上了前线!是啊,哪辈子遭过这种罪?秋收抢割大豆,豆地一眼望不到边,护掌不够,豆荚尖儿硬扎手真疼啊,弯腰低头撅屁股,镰刀又磨的不快,半天下来握镰刀把的手都张不开了,躺在地上不想起来,属打狼的,累得贼死(东北话说的挺溜的)!是啊,回到宿舍里都爱唱俄罗斯民歌《三套车》:冰雪覆盖的伏尔加河,冰河上跑着三套车,有人唱着忧愁的歌,唱歌的是那赶车的人……焦哥,哈哈,冬季李小妮用舌头舔斧子,用雪才揉开;张福顺、辛正喜用削尖的树棍扎牛屁股,牛车比儿马驾辕的马车跑得还快……谢谢您的幽默风趣,给冷清的春节带来了笑声!

第九章《超越时空的永恒》 作者白静华   (六六届哈尔滨知青,扎根兵团农场,两个孩子的母亲)  “人生是场戏,真情最美丽”,白大姐不愧是语文老师出身,文章写的朴实自然,情真意厚,四件事儿娓娓道来:①农场变兵团,大家庭胜似亲兄弟姐妹。②1994年丈夫去北京看病,与北京知青重逢。③2007年北京知青们回第二故乡五大连池,过小年儿。④2009年5月24日森林大火,受灾后的遭遇。四件事串成一个主题——永恒的知青情!“还用再说什么好听的话吗?这一切都是铁证,千万张口永远发出一个声音:我们是知识青年!”白大姐,当你抱着桌上的钱哭了的时候,我的眼泪也禁不住流了下来……是啊,偶然交会,互放光亮,这交会必将成为永难忘怀的记忆!“知青”——是毛主席给起的名字!让我们获得了常人得不到的深刻人生体验,回首往事,我们不后悔,反而觉得无比的自豪!

第十章《我们曾经年轻》  作者张玉英  (六六届上海知青,六八年九月到二连,七四年保送上海师范大学)    嗯呐!正月初八宅在家里,又遇见了一位乐观风趣的大姐!张姐,您好厉害呀——下乡六年,能被二连保送回家乡念大学,成为让人羡慕的工农兵大学生,可见您在兵团农场那疙瘩表现有多优秀了?!大学生嘛,文章写的果然与众不同,您回忆当年那疙瘩的人和事儿,让人过目不忘……经过四天三夜火车汽车的颠簸,来到二连当天晚上住茅屋睡土炕的滋味儿,“民以食为天”,看来您是在二连也被饿坏了,写了这么多次吃饭:第一顿面条里放蒜,当地老乡老罗请你们吃年猪肉,冬天半夜三更吃夜宵;特别是您描写的您心中的知青榜样和劳模——英年早逝的上海知青小不点儿兽医蔡瑛琪,顶风冒雪穿行在马号猪圈的身影,也让读者们唏嘘不已,也是我们所有作者和读者心中永远抹不去的痛,让我们共同怀念她吧!在天国安好!虽然您“骑马挎枪保边疆”的理想没实现,但这辈子您永远忘不了那曾经的青春岁月!

第十一章《孤雁离群前后》 作者陈莉  (六九届北京知青久居美国)记得我下乡后第一次返家,妈妈问我:你想家吗?我回答说:我最想的还是发小儿,我的儿时小伙伴儿!陈姐姐,您到二连能和发小儿在一起生活劳动,多幸福啊!所以调您去团宣传队,您说是孤雁离群,我确实能理解!什么?不认识我?……咱俩还是一个宣传队的,挨一块半拉砖头的朱凌云姐姐旁边站的就是我……讲一件事儿,一次在团礼堂咱宣传队演出,,大幕一开乐呀乐开怀,我给大家演个评书《杨子荣后传》。台词是:在一个土匪的地窨子门前,杨子荣砰的一声用脚将门踢开,驳壳枪对着里面就搂了火,可是,万没想到,枪栓竟被冻住了,土匪从里面打出一串子弹,杨子荣像青松雕像般站立,周围的战士随即扔进几颗手榴弹,解决了地窨子里的土匪,杨子荣光荣的牺牲了!可是我初次来到台上,一看台下黑压压的一片人,心里就慌了,说成了“砰的一声,门把脚踢开,里面射出一串子弹,杨子荣倒在了地上!这是演完后战友们悄悄告诉我的,当时我脸红的像关公一样,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是啊,团宣传队的日子虽然也很苦,但乐趣无穷啊,……什么您还是不认识我?——那就对啦!!上面这个小桥段,是我杜撰的,因为《杨子荣后传》也是近些年才有的!什么?听进去啦?……谢谢您,大姐!您能接受我,我已经很高兴了。

第十二章《夏锄的日子》 作者潘海迅   六九届北京知青    一家子哥哥:这段时间,让新型冠状病毒搅得人没招没落的,大家每天关心数字的增长,截止2月17日24:00,累计确诊病例72436例,疑似病例6242例,治愈出院12552例,累计死亡病例1868例,特别是累计死亡数字的上升,真是揪心!“国家有难匹夫有责”,银河人也不甘落后,响应月楼老大的号召,20天400多篇“抗疫”征文,都忙着参战,冷落了你们。但我是二连的人哪,回望五大连池,回望那难忘的青春岁月,我一定跟评到底,说到做到!说实话,您真是有心人,铲地可是个技术活,你的三大要领总结的真到位,在辽阔的北大荒,一望无际的豆子地里,百十号人铲地,那是有打头有收尾的,像燕子阵一样,谁好谁坏,立马就能看出来,干活儿突擼反仗,毛毛楞楞,那肯定是要挨剋的!当年少不更事,如今接受过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我们,看到好好的豆苗被铲掉,也心疼啊!

第十三章《春播小麦》 作者刘中伏    北大荒的春天比其它地区来的还是比较晚,每年四月初,都是抢着播种的大忙时节,作者详细的描述了用播种机春播小麦的全过程,真实反映了站播种机播种这种又脏又苦又累的活计劳作情况,每天灰头土脸,早起晚归,三餐在地里吃,一身农药六六六粉味儿,写的详细具体步骤分明,一看就是真干过!告诉刘老哥,现在农场,仍然是用播种机春播小麦,但比您们那个时候可要省事得多了,技术进步了。欢迎您今年春天四月初再来农场参观,相信您会感慨万千的!顺便告诉我那一家子潘海讯老哥:现在都不用夏锄了,全用除草剂了。

第十四章《机务排的轶事》 作者贾国荣  北京六九届知青,联合收割机手,作者1969年8月下乡,1970年春天就调到了机务排,幸运地成了大名鼎鼎五团劳模王克已的女徒弟,康拜因手,多么令人羡慕的工作!其实干过的都知道,那也是个又苦又累又埋汰的活,浑身油漆麻花的。8月份麦收,敞篷的康拜因上烈日暴晒浑身淌汗,暴土扬尘,驾驶员鼻子嘴里都是土,草沫子土沫子从领口和袖口钻到身上,痒痛之极。作者星夜送修皮带轮的故事,细节写的很感人,药泉山支援麦收,写得很开心,送公粮车祸遇险过程写得让人终身难忘。相信“机务工作者”这段历史,会永远伴随您的终生,留给后人深深的回忆……

第十五章《奇臭无比话起麻》 作者潘海迅  哈哈哈,只要是下过乡的人,回忆往事,在饭后茶余都会说几个之最:什么天气最冷?什么风最硬?什么农活最累?什么活计最脏?而您这个题目更是着人眼球——什么劳作最臭?一是起麻二是起羊圈三是起猪圈!写的真是生动,读完后,我现在还觉得浑身上下沾满暗绿色的浆糊,臭气熏天,饭都不想吃了!其实在北方农村,沤麻,起麻,晒麻,是秋季,而剥麻,搓麻绳是冬季里最常见的活,我小时候就深深的记忆着在昏暗油灯下,姥姥将麻杆上的麻皮剥下来,用纺线锤子,一点一点的搓成细绳,再卷起来搓,最后变成了手指粗细的麻绳,交到生产队算工分,白白的麻杆成了引火柴。

第十六章《刻骨铭心的一刻》 作者赵光宏     宏哥:很佩服您的文笔,写得何等好啊?!全篇一气呵成,引人入胜,让读者跟着您扛着180斤的麻袋,踩着之字型五节跳板,登上了五层楼高的大粮囤!过程让人心惊肉跳,大汗淋漓,心跳如鼓,腿脚发软,嘴角乱抖,头晕眼花,天旋地转,精疲力尽,全身发飘,触目惊心,声声震耳,句句敲心。您这一扛,越过坎,跨过沟,奔向成功的幸福终点;您这一扛,也让我们刻骨铭心,终身难忘!在抗疫这关键时刻,看到了您这篇文章受益匪浅:“时间就是生命,坚持就是胜利,距离总有终点,努力就会成功”!面对猖獗的新型冠状病毒,全国上下共同扛着,只有继续前行,才有一丝生机!一定能够达到您那种抹去心中的恐惧,微风轻拂,神情气爽,脸上荡漾着胜利的喜悦,心中充满了成功的自豪!这一天不会遥远!

第十七章《雪中抢粮》 作者何瑶仙 六六届哈尔滨知青,七九年回城,在二连工作十三年。曾在春天大风中播种,夏天里雨中锄地,秋后水中捞麦,当然最难忘的还是雪中扒黄豆:下乡当年秋季便赶上大雪灾,平地雪深一尺,为了帮助人少地多的七连在雪中抢收黄豆,作者参加了突击队会战七天。白天劳累,汗水顺着头发、眉毛和脸上淌下来,又冻成冰碴子,鞋和裤脚冻在了一起,简直是冰河时代雄赳赳的古代武士;晚上睡在床上,耗子竟趴到脸上,心里直突突乱跳,心有余悸!告诉您吧,我下乡在青年点时,有一天早晨,脚伸到鞋窝里,突然踩到了一个软软的东西,我头发丝儿都立起来了!抬脚一看,一只青蛙从鞋窝里蹦出来,至于在田头地边到处乱窜的小蛇,那就不值得一提了。那我也很佩服您,因为您当时才是个十五六岁的女生啊,真不易呀!是啊,下乡这么多年,我们心中有苦,有泪,也有欢乐啊。累中有歌!

第十八章《五大连池畔的青葱岁月》 作者加加  六九届北京知青   顺口溜:加加女生真不赖,暗跟姐姐来比赛,五大连池献青春,屯垦戍边整八载,除草割麦收大豆,开荒烧砖扛麻袋,刨冰运土烧炉子,雪夜迷路很无奈,豆腐冻梨打牙祭,麦麸馒头就咸菜,救死扶伤成大夫,采药针灸拔罐快,羡慕男友伐木头,后脖颈椎变厚垫,篮球高手进团队,炕上高歌挺有派,参军之梦擦肩过,军训打靶歌归来,德都兵团没白呆,知心男友领回来,时光飞逝情难忘,文章写的好精彩!

第十九章《春天的祝辞》 作者宋忠东   六七届上海知青 特殊的年代产生特殊的环境,特殊一代产生特殊的情感。小文不长,情深意厚,看后令人泪流满面,心潮起伏,热血沸腾,浮想联翩。守望知青二连,品味人生苦乐,结缘五大连池,感悟世事悲欢,我也想赋诗一首,献给知青战友:一元伊始,新岁新程新起点;三羊开泰,顺风顺水顺扬帆;五十余载,风雨兼程追梦路;三千万人,沧桑赤诚报国心!

第二十章《在一师五团的日子里》 作者梁炜 哈尔滨知青 1977年夏季在二连工作三个月  时间虽短,但对五大连池的山山水水,有很深的印象:到大黑山火山口探险,到药泉山喝药泉水,特别是夜游三池子,过程写的惊心动魄,触目惊心,年轻气盛,逞能遇险,让人震撼,好在身临其境从中悟出道理“不要做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去说自己兑现不了的话”,受益终生!童鞋们哪,我们人生的智慧,哪个不是从磕磕绊绊中得来的?

第二十一章《辗转二连》 作者陈立中  六九届北京知青  1972年2月调入二连,1973年4月调出,在二连时间虽短,但有几件事,终身难忘:一、种玉米。人工点播,四人一组,一男三女“面朝黄土背朝天”,四人配合默契,但连女生的名字都没记住。二、家属房救火,72年春天风干物燥,两栋家属房失火,参加营救,印象很深。三、1978年去北安农研所办事,回二连看看,房子没变,但人员变动大,遇见北京知青赵光宏,热情接待,安排食宿,虽然是普通饭菜,令他终身难忘!是啊,虽然都是普通的小事儿,这就是知青故事。几十年过去了念念不忘,这就是知青情。

第二十二章《忆农工排往事》 作者丁晓 六六届上海知青(农工排班长)下乡这么多年,肯定有很多难忘的故事,但在脑海里印象最深的两件事:六九年秋收割豆子。因为责任心强,领着蔡浩哲,天黑了还在抢割豆子,累得精疲力竭,又冷又饿又渴,前胸贴着后脊梁,顶着月亮走在回二连的路上,人像瘫了一样,两腿灌铅,走路的力气都没了。第二件事,七零年春播,带领全班战士到百里之外的内蒙古莫力达瓦旗收土豆种子,回时因嫩江江面冰融化,竟坐在解放牌大卡车上,走了两天一夜,当从汽车上下来时,脚沾地都不会走路了。丁班长,当时我们选您在农工排当班长,主要理由有两点:一是责任心强,下乡时间长。二是体力强,农活干得好。每次都是表率,打(領)头的!您果然不负众望,到现在我们也很佩服您,能文能武,譬如这篇文章,写的何等好啊?让人感同身受,过目不忘!丁班长,您把农工排男生2班与女生4班暗暗比赛的事作为您的重头戏,我当然也要重点评论:话说,第二年秋收,二连为了抢割麦种,人机同时下地,连里冷冷清清,麦地却热闹非凡。丁班长手下的2班,男子汉气十足,个个是膀大腰圆,久经沙场,一到麦地头,二话不说,小镰刀刷刷的,立刻排成了燕子阵,冲在了前面。而4班都是女生,却暗暗较上劲儿,巾帼不让须眉,女生们巧干加实干,还真不比男生差多少!丁班长和众兄弟一愣,看得出女生4班,在金班长的带领下,那是俩个字儿——不服!那个年代,男女生之间是很少说话的,但友情还是有的,回头帮着接接垄,那是太正常不过了。未闻口号声,不见红旗展,二连农工排两个班形影相随,互不相让,比翼齐飞!感激和快意,尽在不言中。现在想想,也是快乐无比啊。

第二十三章《谁说女子不如男?》 作者丁云星 六六届上海知青  二连农工排四班农工 怎么样?刚说完“巾帼不让须眉”,就见到四班女战士的回忆文章了:作者两件险事,都让人胆战心惊!挑着两大桶水泥浆,走到房檐高的脚手架上,仰面朝天摔到地面水泥堆上,浑身沾满水泥灰,只露出两个黑眼珠,幸好没有摔坏。人拉马车运石头,绊倒滚进车底,急中生智,用脚顶住了车辕子和底部前板,驾辕的班长阿金双脚离地吊在半空,真是悬而又悬(险上加险)。是啊,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妇女能顶半边天,一个平凡普通的女孩,是可以通过参加集体劳动,政治上追求进步,得到社会的尊重和奖励!在二连农工排四班女生们上山伐木,下地播种,麦收场院扛麻袋,虽然体力上受苦受累,但精神上有一种荣誉感和满足感,谁说女子不如男?为红色娘子军点赞!

第二十四章《我在家属队的日子 》作者魏曼华 六九届北京知青 二连文书 作者文笔朴实,情感真挚,情节清晰,娓娓道来,写的淋漓透彻:二连是培育良种连,离团部比较近,有家属队(也叫老娘们队),家属队队长王莲,河南人,高个子,身体强壮,脸上有点麻子,什么能活都会干,里里外外一把手,服侍工伤瘫痪的丈夫几十年,干活顶个男人!勤劳善良,忠厚能干,干净利索,让人敬佩。作者魏曼华详细描写了自己与老娘们队的情谊,特别是1971年冬天上山割荆条,一个多月天天吃“百家饭”,那带着家属们体温和汗水捂热的发面烙饼,至今难以忘怀,五十年后,仍然对烙饼情有独钟。其中也提到,东北三件宝“鹿茸貂皮乌拉草”,在冰天雪地的北大荒,“乌拉草”絮在鞋里,特别耐寒!穿过的都知道。

第二十五章《十四班琐事碎忆》 作者盛景华  啥叫琐事碎忆?说详细了无不外乎就是吃、住、行。是啊,在那个年代,饥肠辘辘,一群大姑娘,与猪争食土豆,与马争食豆饼,肚里没有油水,连吃几个馒头都记不住;男同学饭量大不够吃,女同学暗中凑粮票给予帮助,都是饥寒中略有的温情!屋子冷,不会烧地炉子,屋外冰天雪地,屋内乌烟瘴气,晚上把所有能穿的棉衣,棉帽,口罩,都捂在了身上,缩成一团;早晨起来,棉被与墙上的冰霜粘连在一起,连脸盆里的水都浮着一层薄冰。想想,那是真苦啊!条件略有改善,为了不离开二连,竟敢全班违背军令,紧急集合号响后,楞是糗在被窝里不动,感情至深,令人叹为观止,唏嘘不已!这哪是琐事碎忆?这叫终身难忘!

第二十六章《割大地》 作者潘海迅    本家哥哥文采不错啊!弟弟在农村插队两年,还当上了生产小队政治队长,但是要论干农活,写文章,还真没您讲的那么条条是道,一看您就是个有知识的农民,知识青年名不虚传,能文能武,总结的太到位了,有理论有实践,“动作标准,没有闲步,抓把要均,刀锋要快”,完全是庄稼把式教头出身,真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个割大地的过程让您叙述得有条有理,割麦子割谷子割大豆各有什么特点,说的恰到好处!“手巧不如家什妙”其中还穿插了啥样镰刀好使——黄菠萝木的镰刀把,刀片要薄,粗磨开刃,细磨立刃。农工排男女班组之间的那种竞赛写得何等感人啊!估计上海知青“闷葫芦”蔡浩泽和性格外向的女班长阿金看到您这篇文章,也会像我一样笑得拢不上嘴呢!问问他俩:当年割大豆中午能吃几个猪肉萝卜馅儿的包子?是否“举手望远山,腰痛汗湿墒,归来黄昏里,饥肠能上炕”?

第二十七章《我的师傅王克己》 作者秦尧起  六七届上海知青 机务排康拜因手 上联是:好师傅大名鼎鼎王克己情深五大连池,下联是:真徒弟小笔挥毫秦尧起惦记五十春秋。横批催人泪奔。作者笔下一往情深,情真意厚,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师傅王克已的感人事迹:五零年全国第一批拖拉机手,接受过毛主席检阅,参军立过战功。是二连人心目中最受尊敬的人,不是排长胜似排长,驾驶技术高超,一两千米“打堑”,笔直一条线。是技术革新能手,在播种机上改加施肥装置,使播种和施肥一次性完成;在键箱下安装第三清选室解决漏粮问题。为人正直善良,手把手认真教他驾驶和检修康拜因……拜读此文,作为北大荒第一代拓荒者的王克己身上那种“无私,奉献,敬业”的北大荒精神,也深深铭刻在所有读者的心中!

第二十八章《停不住的铁牛》  作者季淑林  六九届北京知青,机务排拖拉机手  哈哈,可算找个知音!别一提知青岁月就挂着个苦瓜脸,像多苦大仇深似的,都近古稀之年了,回忆往事,多想些快乐的事情,晚年的生活不就更加快乐吗?!看看季姐姐写的多么幽默风趣啊:当上了女拖拉机手,太阳都露出了笑脸,路边的野花为我怒放,拖拉机马达声为我奏鸣,上机半天不到,全部基础科目圆满结业,师傅大赵那张大嘴叉子乐得快咧到耳根子了,笑得抬头纹都绽开了,单练以后挂不上空档停不住车,连午饭都没吃上。连累大赵师傅受了全团通报批评。五十多年过去了,大赵师傅忘不了,二连人忘不了,作者更是终身不忘。我相信,看过此文的读者,也会笑声不断,过目不忘——停不下来的铁牛。

第二十九章《采石连池边》 作者敖文龙  六九届北京知青  冬闲干什么?搞基本建设,盖宿舍,建仓库,垒羊圈,打场院;石头从哪来?到附近的五大连池边上的石龙开采;没炸药怎么办?炊事员陈玉杰真伟大,用化肥硝酸铵自制炸药,累得近看是个挖煤的,远看像个烧炭的,怎么那么黑?赛过猛张飞,吓跑了黑李逵;石头多了怎么办?连夜运回二连去,装拖拉机卸爬犁,把吃奶的劲儿都使上了,费老鼻子劲了。真是吃了不少苦,遭了不少罪,但是看看劳动成果,心里也是充满了胜利的喜悦,真是艰苦而自豪的岁月!

第三十章《金龙岗上脱坯忙》 作者赵光宏    生活最有趣的部分,就是它没有剧本,没有彩排,不能重来!现在砖厂全都是机械化制砖了;那么会手工烧砖的又有几人?干过四大累之一(脱大坯)的又有几人?这还真是向儿孙们炫耀的资本;我说的对吗——有情有义的赵光宏老哥(陈立中夸您了)?!

第三十一章《艰难困苦之最 作者于秀云》 六九届北京知青 农工二排六班长   自从潜伏到二连当兵以来,我每天絮絮叨叨,也不知二连的战友们烦不烦?想当年,我也是个干崩利索的人,现在见着您们,怎么就成了话唠?——心中告诫自己:言多语失,向邵魁老前辈学习,惜墨如金!可是看了您这篇文章,激动得我又管不住嘴了,非要给您朗诵一段……老三届,是共和国的长子,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老三届,是共和国的集装箱,承载着共和国的一切天灾和疑惑;老三届,是共和国的苦瓜,饱含着共和国所有的苦和涩;岁月沧桑染白知青的双鬓,稀缺的老三届啊,正在慢慢的慢慢的消失;消失中的老三届,愿随手牵走世间一切苦难,期盼子孙后代不再有老三届;消失中的老三届,更期待天下的孩子能珍惜令老三届断肠缺失的文化哺育,要争取分分秒秒的课堂!

第三十二章《我爱兴安“达子香”》 作者胡红妮 六九届北京知青 基建排战士  时隔五十多年,提起七一年春季二连抽部分战士,到大兴安岭布苏里修筑战备仓库之事,很多二连的战士,记忆犹新!您和发小闺蜜郝春燕扛五十斤面粉,走五里山路,竟是第一名,真是令人震惊,特别是您说到,中午一口气吃了五个四两重的大馒头,饭量真不小!我们这些壮小伙儿最能吃的吃八个!巍巍的兴安岭上,那红艳艳的“达子香”和绿葱葱的樟子松,不正是您们这些青春勃发的男女战友吗?当年,是您们用稚嫩和单薄的肩膀,扛起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重任!

第三十三章《研制化肥土炸药》 作者陈玉杰  六九届北京知青  农工一排三班农工  伟大的陈玉杰!凭着“一硝二磺三木炭”的老话,就敢研制土炸药?最后用化肥硝酸铵、锯末子和柴油还真研究成功了?你说什么——“做了这么点事,领导在大会上表扬,这么多战友记得这件事儿”;看起来呀,英雄都是这样产生的:您把炸药放在大锅里像炒菜一样用大铲子翻来翻去,浓浓的黄烟腾空而起,翻滚的形成了蘑菇云;脸熏得像刚果人,竟像没事一样?那是玩命啊!现在想想,我们都跟您一样后怕,真是吃了豹子胆。陈玉杰英雄也!

第三十四章《朝阳山伐木见闻》 作者刘中伏  又瘦又小的刘中伏,因为好奇报名参加了团部组织的临时伐木队,到九十公里外的朝阳山伐木头,到了林场只住十天,看见了许多新鲜事儿:林场的集体宿舍是又大又长的房子,取暖的炉子烧大木柈子,南北大通铺,他就睡在北铺上;林场用拖拉机发电,遇见了德都当地的知青:那时的德都县城只有县直机关是红砖房,其余全是泥草房。2018年我去了德都,现在已有大都市的模样,飞机场,高速公路,铁路直达。德都是个英雄的城市,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故事的发生地,包括共和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的雕像立在市府广场上。哈哈哈,牛圈里搭锅灶,踩着冻牛屎蒸出又白又暄的大馒头,吃得杠香!

第三十五章《初到布苏里》 作者安建京  六九届北京知青 今天是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好日子!喝点儿小酒,嚼着花生米和猪头肉,来读您这篇文章,恰如其分!您初到大兴安岭原始森林中的小站布苏里,猎奇的心情让您当天在深山老林里走麻达山(迷路)了,一波几折,险境重生,一次麻达山的经历,让您记住了一辈子!心情萌萌哒的您朗朗上口地略写布苏里劳作过程,升华了主题,让您想到了保尔,是啊,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这篇小文,不正是您自己酿制的酒?在您寂寞的时候会倒上一杯,喝上两口,不是为了取悦谁,感动谁,只是喜欢让孤独的灵魂,陶醉在自己的文字里,独自品尝笔墨之间的快乐,陶醉在自己的喜爱的文章里!一杯浊酒笑红尘,一壶清茶谈人生,一往情深忆往事,一篇奇文述深情。巴扎嘿!初到布苏里。

第三十六章《荒郊野地里炊事员》 作者刘铮  六九届北京知青  新型冠状病毒肆虐了整个正月,神州大地搅得天昏地暗;适逢二月初二,“龙抬头”好日子!新增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正在下降,湖北省外3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字头!好心情,特意与孙子一起理了发,神清气爽。遇见刘铮好文笔,经历丰富,才华洋溢:讲了一个又一个料想不及的故事,学烙发面饼,保卫沙场连累发小,独宿讷谟尔河滩,金龙岗上野外炊事员,骑马鹰扑马惊被摔俯首巴叉,故事一个比一个动人,情节一个比一个精彩,特别是景色描写,令人震撼,颇有鲁迅笔风,期待下文哟!

第三十七章  优秀的知青科研队伍  作者张连汉  1964年东北农学院毕业,1971年至1976年任二连副连长  农村在六七十年代,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培育良种是必须做的一项工作。二连科研排(试验站),就是一支以知青为主体的科研队伍,他们管理水平最高,引入品种最全,每个实验小区像刀砍一样整齐,实验区任何一个角落都找不到一棵杂草,被省内育种权威和专家首肯,是支可遇不可求的奇兵!当年培育的克旱八号稻种每次亩产提高百分之十;当年仅卖良种就为农场创收50万元;陈煊组培育的自交系南繁玉米创造了全师亩产最高记录;甚至当知青返城后,80年代农场用的仍然是当年知青培育的良种系列。陈煊大哥:您当年的连领导评价说,“当年的二连知青为五大连池农场农业科技的运用与发展做出了贡献,当永世铭记!”,您听到了吗?

第三十八章  师恩 作者陈煊    “说曹操,曹操就到”!上章刚问陈煊大哥,您听到了没?……话音未落,马上就看到陈煊大哥的七言古风。啥也不说了,向陈煊大哥敬献一句现代诗:《献给陈煊》  传说我一百岁,有人偷偷在我门前,放下一束勿忘草,是你吗,还记得我?

第三十九章  藏龙卧虎数二连 作者刘中伏    哈哈哈,刘中伏大哥,这也是我甘愿混在二连潜水当兵的原因之一,没有之二!因为五团的精英基本上都集中在这里: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手眼通天的领导干部家属,政治上有问题的下放干部,需要改造的地富反坏右,犯了路线错误等待处理的人员……说句不敬的话——“庙小神仙大,池浅乌龟多”!像气象专家老高,育种专家房凤玉,水利专家王希明,农业技术权威郭清赏,农机高手王克已,铁算盘,庄稼把式,烧窑大拿等等,要不怎么出现诸多像陈煊、丁晓天、刘中伏、陈玉杰、潘海讯、赵光宏等等知青人才呢?别人都是在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你们在五大连池二连,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同时,又接受“反动”专家的教育,效果能一样吗?

第四十章 《南繁》 作者车继先  六九届北京知青  二连农业试验站小麦组试验员    上世纪七十年代冬季,北方农业科研工作者大多是到海南岛从事良种繁育工作,俗称“南繁”。下乡期间,作者有幸进行了一次难忘的“南繁”工作。为了培育农场的小麦良种,作者以朴实无华的文字详细叙述了,到克山农研所获得良种的不易,奔向海南岛的辛苦,“南繁”变“难繁”的经过,补种成功的喜悦;后期心情大好的他,向我们真实讲述了许多有趣的事儿:一、勤劳的海南妇女。二、嚼槟榔的百姓。三、两种交响曲(几百名学生的木拖板声和几十辆水牛车轴摩擦声)。四、保卫自己的“便棍”。五、归途多舛。作者一段“南繁”经历,也变成了所有读过此文的人记忆中的一幅最美好的画卷!

第四十一章  我和季姐 作者郭慧敏    七四届五大连池当地知青  作者好幸运——1975年11月进了二连科研排,分到大豆组,遇见了北京知青季淑林,便有了大姐!季姐对她工作中帮助,生活中关照;特别是1976年9月期间,季姐领着作者去六个农场科研所参观,一路上截汽车,扒火车,风餐露宿,挤大车店,睡澡堂子,搭乘28马力胶轮拖拉机等等,过程曲折,情节感人,情深意长,让作者感到温暖,感到力量,不是姐妹,胜似姐妹!让读者深受感动:扬在脸上的自信,长在心里的善良,融进血液的友谊,刻在生命的坚强。

第四十二章  燕郊歌声 作者陈煊    宅在家中,时至抗疫战争即将胜利在望,又逢陈煊大哥力作,真是欢喜若狂,欣然命笔!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我是1969年8月初,坐着陈煊大哥的牛车来到五大连池二连的!我是1969年8月初,坐着陈煊大哥的牛车来到五大连池二连的!我是1969年8月初,坐着陈煊大哥的牛车来到五大连池二连的!”陈煊大哥,兄弟我按照现在时髦话来讲,跟您是老铁666,是您的铁杆粉丝——“陈粉儿”!总书记习近平讲“广阔天地,终身难忘”,您是立于世间,爱和效力死不足惜的英雄!在燕郊张连汉副连长夫人杨姐的《北大荒人的歌》歌声中,您满含深情,夹叙夹议,向读者讲了您当年两件大事儿:其一“南繁玉米”。特别是讲到与黎族青年阿贵找队长的经历,真是“埋了半句伏笔都会爱”,兄弟我服了!其二“农大毕业回连实习”,收获满满。当您讲到饭后张连汉连长在众人簇拥回家后,想起当年的经历,述说历经磨难当了二龙山场长的故事。我心中立刻想起一句诗词送给张连长“大将生来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陈大哥,您是兄弟我神交以往的好知青大哥和兵团战友,“不知入夜知来否,先教红烛刻几分”。以后五大连池知青再聚会时,我一定坐在您的身边,举杯向您敬酒,文章写的太好了,笔力老道,兄弟我佩服的五体投地,祝五大连池的各位知青们,身体康健!

第四十三章  大豆组的四季 作者赵光宏    本人由于多年在国企从事严谨的技术和行政管理工作,养成了基本上不会随意夸奖人的习惯,至于投其所好、阿谀奉承人那一套,更是不屑一顾!但见到赵老哥这篇文章,我脸上由衷地露出笑容:特爱看您写的文章!赵老哥,您是个有心人,“有心人处处有心”。在农村我也摸爬滚打了几年,但像您这样“干一行,行一行;行一行,行行行”(夸您都不知说什么好啦,连绕口令都上来啦)属实了得!培育大豆良种的过程,经过您的描述,让我这个没有星点儿育种经验的人,都想跃跃欲试下手操作了!——本文简直就是大豆育种科普类教科书。能把如此高深复杂的培育良种过程,描述得如此清楚明白,果然是高手中的高手,老弟佩服的五体投地!何况您叙述培育大豆良种的过程中,情深意重充满感情色彩,让读者跟着您亢奋忙碌,紧锣密鼓地跟着忙乎:枯燥的大豆粒数数数;播种;杂交“小心翼翼地从父本花蕊中取下花粉,放入母本花瓣上,父本的花粉涂抹在母本的花蕊上,花瓣复原,套袋子,做标记,挂好标签,都疲劳地长出了一口气”;豆种成熟,单独收割保管;用簸箕簸黄豆种(象簸簸箕连簸带吹这种技术活您都能干得得心应手);最后收获完还要考种,写总结报告。一个育种农业技术人员认真负责踏踏实实的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为了免除繁琐枯燥的日子,您制造乐趣,用庄稼秸秆和树枝做成大豆田园门,让稻草人在门旁站岗,苦中有乐,博得读者一笑,文笔了得!有诗赞曰“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鬓白只因秋练句,天公成就老书生!”

第四十四章  炊事班札记 作者左义琴 六九届北京知青(后勤排菜地班)  通读此文深感作者的文笔厉害,以特写镜头的方式,展现了在炊事班工作时不同凡响的精彩故事,文笔朴实,令人信服,特有画面感!感同身受,看到她描写的炊事班工作景象,不仅让我想起一件往事,虽然四十五年过去了,但仍然像在眼前一样:下乡半年了,非常想念自己的同学!就搭着班车,走了几十里山路,又累又饿,来到了同学闯少伟所在的瓦房大队青年农场,闯少伟是青年农场八十多人的场长,见到我后,激动的一把抱住我,眼里充满了泪水,立即将我偷偷带到女同学的宿舍里(当时全场知青都在地里干活,只有炊事班几名女同学在做饭),炊事班的女同学偷偷在做饭的10印大锅里,放上一个小帘子,蒸大饼子同时用铝饭盒给我蒸了一饭盒大米饭,还在里边加了些猪油和酱油。女同学的宿舍和伙房连在一起,蒸饭冒的大蒸汽和炉灶冒出的浓烟,熏得屋子里对面看不见人儿,在“烟气杠杠”的环境下,我吃完了这盒终身难忘喷香的大米饭,出来时眼睛都熏得通红,直掉眼泪儿,现在想起来,还是百感交集。无独有偶,下乡时我身单力薄,营养跟不上,体力不行(身高一米七二,体重九十五斤),酷暑时节积农家肥,累昏在地里,被知青同学们用马车拉到战备医院抢救,诊断为低血糖。在农村干活干不动体力挣扎时,真是活学活用毛主席语录,立竿见影会背诵“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便浑身充满了力量,那时是知青战胜困难的不二法宝!您现在说给年青一代听,估计他们都不大相信是真的!但当时千真万确,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那热血沸腾的年代!另外:你们把大馇子粥叫大子粥?学习了!

第四十五章  在断粮的日子里 作者潘海迅 诗曰:“老马蹑云偏伏枥,射虎南山气尚遒,白发苍颜心故在,银河悦读终邂逅”。春分时节,大连全城欢迎首批赴武汉抗疫“白衣天使”凯旋的欢呼声刚停,又与本家哥哥在银河悦读上佳文相逢。知道本家哥哥与我神交已久,就与本家哥哥唠叨几句:先说“忆苦饭”,部队每到节假日,全天吃两顿饭,并提前将每顿饭的菜谱张榜公布,那饭菜品种和质量都是“杠杠的”!1977年春节,我参军第一次在部队过年,大年三十晚饭前,我们新兵们排着队,唱着歌,走进到饭堂一看,全傻眼了,食堂黑板上公布食谱:“忆苦饭”,陈年小米掺了些沙子放点咸盐熬成稀里咣当的稀粥,吃到嘴里实在咽不下去,很多战友哇的一声哭了出来,班长们都是老兵,还不让哭!不少从没离过家门的农村战友想家捂着被子哭,驻地外是鞭炮声齐鸣,营房内是哭声一片!是啊,忆苦饭安排在年三十吃,这也就是那个年代部队领导的馊主意,这些刚入伍的新战士哪能承受得了?至今难忘!再说“在断粮的日子里”,那时庄稼产量低,每年春分以后,生产队都吃返销粮(国家粮库超期存储的粮食),青年点也要断顿儿,只好来回跑几十里的山路,到公社所在地的农业供销社里,买一点“酸酸硬硬”的老式面包和用苞米面与白面混合一起烤制的饼干(那时叫炉果),还有用糖精添加做成的“江米条”充饥,至今难忘那时的味道!从小时我就不吃咸菜,可是在农村春头子哪有菜?要是能吃顿大米干饭,拌点酱油那都是难得的(正像作者说的那样:吃好米饭还要菜?)家里父母牵挂我们,将萝卜干拌黄豆炒点咸菜,用罐头瓶装好,让探家同学捎到点里,每顿饭大家均着吃。当菜地里的小白菜长得只有大拇指高的时候,掳回来洗吧洗吧,用盐水一卤吃的真香啊!从那以后我就能吃咸菜了!

第四十六章  病号饭 作者王霞  六九届北京知青 后勤排大车班    “病号饭,是人人盼,面条汤里卧鸡蛋!”(请欣赏本人拙作《山东快书·当年的趣事多》。我军光荣传统:无论是干部战士生了病,只要卫生员开出病假条,就可以休息;吃饭另开小灶,通知炊事班特做病号饭。炊事员个个都是做病号饭的好手(上世纪七十年代病号饭标配:荤汤手擀面),小面条擀得薄薄的,切得细细的,加些葱花酱油爆锅,汤水里顺便卧几个鸡蛋,淋上熟油,用大铝盆端回宿舍,正如作者描写的那样“一股子锅爆葱油香味直窜鼻子。把盆往炕沿上稳稳地一放,只见汤水里珍珠般黄色的油珠粒,足有厚厚的一层,翠绿的菜蔬叶子轻盈地浮在上面,点缀其间;汤水下面,裹挟着一缕缕柔顺而雪白肤色的面条,舒展着细细长长的腰身;黄白绿相映,好似江南水乡盆景那般美丽。在食物并不丰盛的那个年代,一海碗飘浮着猪油、小葱香味的面条(片),能够叫人垂涎三尺。汤水热,面条香,胃口大开,敞开大口呼噜呼噜地咽下去,顿时冒出了一身白毛汗,身上感觉清爽多了。”是啊!时光啊轻轻流淌,友谊啊深深珍藏,味道啊至今难忘,病号饭写在纸上。

第四十七章  过年吃饺子 作者郝向前(后勤排大车班驭手、连食堂炊事员)  一铺炕上头挨头的你呼我吸,脚搭脚气味相投地挤在一起睡觉,一个锅里盆里叮当乱响地搅马勺子的共同生活;莫能忘,当年的我们曾经拥有好大的一个家——二连!多少往事都成了过眼云烟,那些念念不忘的最终都定格成一道道美丽的风景:二连全民动员活动,正月初一包饺子,《过年吃饺子》,现在吧唧吧唧嘴,咂摸味道,那真是好极了!指缝太宽,时光太瘦,一辈子原来真的很短。知青一代将成为史书上那一页抹不去的隽永,知青生涯也将成为记忆里那一段永恒的交响乐曲。作者用藏在心里的真情之笔浓缩了天地,把情意镶嵌在冬季,把在黑龙江五大连池二连过年定格成群乐图,把包饺子吃饺子的过程锁成了甜蜜记忆!五十年过去了,“站着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读者们看到你们当年用洗脚盆煮饺子,吃的这么香也都乐了……

第四十八章  炒瓜子 作者郝向前 北京六九届知青   “毛嗑”,现在在东北是最普通的零食了,平时家里都要备上一些,闲着没事儿,手心里抓着一把瓜子,一颗接一颗,放到嘴里,嗑瓜子“咔咔”的声音,格外撩人,跁叽跁叽嘴品味,既消磨时间又解馋儿。但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葵花籽儿还是算奢侈品!逢年过节和家里来了重要客人,才炒点花生毛嗑,那是待客的标配;连我们当兵休探亲假,都用旅行袋装着新买的瓜子回家待客。“嗑瓜子嗑出个臭虫——什么人(仁)都有”,是战友们之间开玩笑,最爱说的俏皮嗑儿。关于什么瓜子儿最香?我参军时和黑龙江龙江县的战友陈利有过交谈,他露着白亮亮有豁口的门牙笑嘻嘻跟我讲:最香的瓜子是,过完年后某一天,突然在火炕炕沿和炕席的夹缝中,只抠出一颗散落不知多长时间的瓜子,吃到嘴里那是最香的!说得我当时口水顺嘴角就流了出来……

第四十九章  百鸟宴·年夜饭  作者郝向前   不知咋的,乍看题目,我总是和《智取威虎山》中土匪座山雕的年夜饭“百鸡宴”联想在一起,仔细一琢磨,还真有些联系——都是因为物质匮乏而造成的!土匪抢够百只鸡,才有“百鸡宴”;知青捕捉百只鸟,才有“百鸟宴”!不过,威虎山上的土匪还没吃完“百鸡宴”的年夜饭,就立刻成了伸腿瞪眼儿完,做鸟兽散了;北京知青发小们吃完红烧苏鸟肉,乐得嘴巴岔子抹油快咧到耳朵根子去了,又“闷得儿蜜”了野鸡炖宽粉条子的年夜饭,谁承想20年后,还培养出一个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的外科主任(我国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味道至今还在飘香,让这些人至今难忘……

第五十章  最难忘的晚餐 作者赵光宏    赵老哥,我跟您说,五十多年后的2018年8月,我还真去了趟五大连池那疙瘩!在北安市住了两宿,民风真没什么改变,说话极具有奔腾的张力和辽阔的豪情,语言极具煽动性,个个大嗓门没遮没拦,仍然是朴实粗犷豪放,吃饭随随便便,干活粗粗拉拉,说话大大咧咧,到饭店里,还是大盆、大盘子盛菜,劝酒时“大声嚎气”,感情深一口闷,喝酒论喝几缸子,吃肉论吃几大块,猪肉炖粉条子可劲儿造,够不着站起来……真是火辣辣的心,火辣辣的情,火辣辣的赵老师,请您多批评!

第五十一章  蘑菇汤 作者安建京    几十年弹指一挥间,过去的过去已成过去,曾经的曾经已经曾经:火炕烤土豆,马厩偷豆饼,炕洞烧甜菜,田地烤苞米,这些都是那个年代知青最难忘的事情。经受过跌跌撞撞,才知道内心所向;经历过迷茫不安,才懂得逼自己前往;遭遇过窘迫尴尬,才学会耐得住性子;喝过了草菇蘑菇丁汤,才明白了鲜汤解酒;看过了安建京的文章,才感受到知青情谊深长!我们是谁?——肝胆相照的铁哥们,亲兄弟!虽无桃园结拜之义,确有患难与共之交,同甘共苦之谊。人生在这里演绎,青春在文章中闪光,情感在这里凝聚!知青岁月筑牢的情谊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同在!

第五十二章  吃饱了就是幸福 作者南     看着作者如此幽默风趣的故事,感同身受!自己下乡时的遭遇也一幕幕浮现眼前,一吐为快!叭叭几句献给诸位看官——:1、刚下乡时,原青年点房屋小(三间瓦房),知青人数多;三十几人只好分成两拨,点里住一半,另一半分散住在农民家中,吃饭集中在青年点;开饭时间没法固定,知青之间又不太熟悉,饭做好了炊事员管不了,点里的知青抢着先吃,后来的知青又吃不上饭,作为点长的我心急如焚,急中生智,与做饭的女同学商量好,两位炊事员饭一做好闪撤,我立即坐在热气腾腾的锅盖上,给大家分饭,以保证每个同学都能吃上饭(现在插友们见着我,还把这件事当趣事说呢!)。点里有个男知青(名叫谷风鸣)从小就患有慢性中耳炎,一天突发头疼,我立即派同学搭班车紧急护送其回家,到其家中竟耳膜穿孔阖然去世!后清理遗物,打开青年点里他的小木箱,里边赫然藏着四个长着黑毛的玉米面大饼子,看后大家潸然泪下,那时饿得把人都逼疯了!2、生产大队上冻(冬)前在一偏僻山沟将房屋盖好,成立了青年农场(将分散在农民家的知青集中起来,我们称之为大点儿),我又被知青们推举为农场场长,八九十号人吃饭,粮食有限,怎么能保证所有人都能吃饱呢?我们采取定量分组吃饭的办法:每个组五男三女,菜只有咸菜和白菜汤,每顿饭每人或是高粱米稀粥一水舀子或是玉米面大饼子一个,盛在盆里,放到桌上,和气的小组男女互相照顾着都能吃饱,不和气的小组男女盛在碗里直接打走,真像南刚说的那样,男同学饭量大的,用生憋出的笑容,心颤肝颤一般,可怜巴巴地向女同学讨点吃的寒酸的样子,看得真叫人揪心地慌。3、我们青年农场座落在一个偏僻的山沟里的,沟里头有天然的泉眼,温泉水沿沟底像小河般流至沟外,春季时男同学饿得实在受不了,半夜起来,用手电筒、马灯照亮,捉蛤蟆,甚至用10磅铁锤砸河里的石头震鱼,垒成小坝用罐头瓶坞鱼,忙活了一宿儿,当天快亮时,弄点儿鱼和蛤蟆,洗吧洗吧,用白铝盆搁点盐和水炖上,盖上锅盖,真像作者描写的那样,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众人围着盆儿,大眼瞪小眼,眼巴巴地,擎等着鱼做好,眼睛都快掉到盆里去了,锅盖一开,每人几勺,瞬间就铲得盆底“哗、哗”乱响了。满屋只有嘴嚼着食物的吧唧吧唧声和喝着鱼汤的呼噜呼噜声,“谁开口说话,谁就少吃了一口”。一语道破真谛:谁傻啊,凡人都知,“什么是幸福?吃饱了就是幸福!

第五十三章  大草甸子上的野餐 作者刘中伏    诗赞刘中伏:开荒野,惊天地,那年有谁流芳华?辟边疆,泣鬼神,今日唯我这一辈!为《大草甸子上的野餐》此文赠联——上联是:麦浪欢歌,催豆蔻,青春无悔。下联是:锄禾当午,绽芳华,烤蛋正香。横批是:终身不忘!

第五十四章  菜窖小记 作者于月平 (天津六六届初中毕业,六九届知青)  下乡三年才辗转来到二连,真是心满意足了!冬季又分到菜班,在菜窖里工作,虽然味儿不正,好歹也算是个地下工作者,不用在冰天雪地里挨冻,偶尔还能烤个土豆犒劳犒劳自己。每天蹲在菜窖里倒腾蔬菜,一个窖口出气,十人窖内搬菜,倒腾来,倒腾去,倒腾的是青春,倒腾的是岁月,“窖内只数日,世上已数年”——这不,五十多年过去了,想想就在眼前一样!

第五十五章  怀念在北大荒的日子  作者艾南南 北京六九届知青 (基建排、炊事班)回想当年:不在二连知青宿舍大通铺里住过,怎知跳蚤、臭虫、蚊子、小咬的厉害?不在北大荒呆上几年,怎知冬季大烟泡儿雪和白毛风的厉害?怎知春的短暂秋的繁忙?怎知夏季连雨天行走时的满地泥泞,举步维艰?不得过痢疾,怎知“好汉扛不住三脬稀屎”,何况您当时只是十六七岁的弱女子,凄凄惶惶走路打晃飘飘然?不在基建排盖过知青宿舍,怎知从三米高的跳板上连人带桶一起掉下来也不一定能评上五好战士?不在炊事班工作过,怎能练出如此神奇的刀功?又怎能做得如此色香味俱全的手擀面?又怎能闻着呛人的蛤蟆头烟味儿,听着满口大碴子味儿的东北爷们儿讲夜遇大尾巴狼的惊人故事?展望未来:有这几次死去活来在北大荒五大连池二连的生活经历垫底,今后面对任何困难都不算什么!在北大荒的日子永生难忘!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