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盱眙》之六

淮河风光带——迷人动感的山水画轴

 

淮河风光带位于盱眙老城区中段,从城南宝积山起,一路向北,直到第一山公园前的眼睛湖止,南北长约2.5公里,沿途西侧为淮河沿岸,东侧为街市巷陌,街市其后即为虎头城、上龟山、第一山等诸山,这种一面依山、一边临水的街市风光甚为独特。

淮河风光带为城市中沿河条形带状绿岛,宽50~100m,总面积18.5万㎡,绿地面积12万㎡,铺设的园中游道10多km,健身步道4km,便民健身场地3处,湖泊景观5处,将洒金桥、泗州、纪事园、淮河文化园四个城市广场串联成一块,并在沿线设置了凳椅、栈道、钓台等,以方便游览和憩息。沿淮堤岸全部用块石浆砌护坡,建有护栏悬索,栽植垂柳和景观树木。园内曲径蜿蜒,花草遍植,其中有樱花、梅花、桃杏、垂柳、合欢等花木,枇杷、棕榈、香樟、枫树、水杉等乔木,以及迎春、金钟、紫薇、蔷薇等灌木数万株,一年四季,林荫风煦、草绿花香、啾啾鸟鸣,与淮滩芦苇、碧水白帆、长堤垂柳、河泮风车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WeChat Image_20220925094133.png

(盱城淮河风光带)

 

宝积山

宝积山位于淮河风光带南端,这是一座玲珑剔透、色彩斑斓、碧翠如屏的小山,临淮伫立,犹如一个少女含情脉脉,对着淮水梳妆。一到宝积山脚下,便远远看到山崖巨石上刻勒的“道德”二字,字大如斗,庄重稳沉;字色如丹,鲜艳夺目。过了山脚下的“洒金桥”,登上山坡,便看见山腰的“仙人洞”,这洞中宽敞、冬暖夏凉,深不见底、甚是奇特。洞中有石床,谓曰“仙人床”;旁有石椅,谓曰“仙人椅”;床前数尺寸草不生,平坦如镜,上有方石一块,石上刻有棋盘痕迹,谓曰“棋盘石”,据说当年樵夫就是在这里遇到仙人对弈的。登上山顶,眺望千里长淮,蜿蜒曲折,碧波荡漾,千帆竞发;对面的河滩,芦苇丛生,风吹芦荡,如浪似波。每临傍晚,一轮斜阳缀在西天,万顷荻芦烟波浩淼,轻托起这丹珠一般的落日,诗意便不知不觉地涌出,汇集在千里淮河的波滟之中,挂在远行天涯的风帆之上,任过往舟楫带到海角天涯。故宋代大诗人、大书法家米芾到此,登顶观淮,望长淮蜿蜒,帆影如云,芦滩无垠,落日如丹,便惊呼“此景佳绝”,当即赋诗一首《宝积山落照》,成为“盱眙十景诗”之一。

 

WeChat Image_20220925094212.png

(宝积山)

 

在宝积山侧原有一古迹,为宋代“岁币库”遗址。南宋时金国南侵,攻占淮河对岸的泗州城,宋金两国化淮为界。为求得一时停战安逸,宋金先后于绍兴八年(1138年)和绍兴十一年(1141年)两次议和,达成《皇统和议》不平等“和约”,《和议》确定“宋每年向金国交纳岁贡”,其中“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于每岁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纳”。为不误时间,宋廷急令在盱眙宝积山修建“岁币库”,以存放各地送来的岁贡,待来年春季送到淮河对岸的泗州。南宋著名学者周密有《淳绍岁币记》记述此情。建于盱眙宝积山下淮河岸边的南宋岁币库遗址,见证了大宋所蒙受的奇耻大辱。

 

洒金桥广场

“洒金桥历史文化广场”位于淮河风光带的最南端,面街背水,入口处石碑上的“洒金桥”三个鎏金大字为米芾所书,背面镌有“洒金桥碑记”,记述了洒金桥的古老传说。靠近淮河一侧,建有可容纳万人音乐广场。再旁便是古“钓鱼台”、“万岁湖”。现在,不仅在湖中建有木桥、围栏、栈道、紫藤架,栽植了垂柳、花木、荷莲等,还在与淮河相连的地方建了曲桥、灯塔和游船码头,设置了垂钓亭台,使其面貌焕然一新。

广场以一座古老的石桥——“洒金桥”命名。相传,古时一樵夫到宝积山砍柴,见一山洞,入内见有两位老翁对弈,便站立一旁观看,直到天色已暮。樵夫正准备回家,一看,带来的扁担已烂成朽木,斧头已锈蚀难堪,绳索、斧柄也已烂成青灰一摊,便大惊失色。下棋老翁见状,对他说:“洞中仅一日,世上三百年也!你一日未能砍樵,给你黄豆一把,也算是个补偿吧。”说完,走出山洞,顿然衣袖轻飏,飘然飞起,腾云而去。樵夫方知遇到了神仙,便朝着仙人飞去的方向叩了三个响头,独自下得山来。一看,世界已全然变样,街道巷陌早已不识,路人服装皆已异样,且淮河水患百姓堪苦。问一行人,可知故地故人,告知那是几百年前的人与事。樵夫叹息,遂将黄豆尽洒于桥上,豆粒即变金珠,樵夫便将金珠赠与过往行人每人一粒,自己却一粒未留。众人问之,樵夫说:“赠金与人,行善博爱。我乃樵夫,仍可砍樵,无需金珠也!”众人感恩樵夫赠金,故将山下石桥易名曰“洒金桥”。

 

WeChat Image_20220925094236.png

(洒金桥广场)

 

泗州广场

洒金桥往北便是泗州广场,以纪念300年前沉沦于洪泽湖中的古泗州城而建。广场上除有各种树木花草、绿地曲径外,还有假山、水车、荷塘、鱼池、凉亭、水榭等建筑,相邻便是四星级的泗洲大酒店。酒店大楼高高耸立在百花丛中、淮水岸边,这座高达30层的摩天大厦,与山平肩,与云携手,与篮天拥吻,与星辰交谈。这是盱眙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盱眙的一张名片,也是淮河风光带上的一处美景。大厦耸立河边,就像是热情好客的盱眙人,招呼着来往的船只、过往的行人,递上一声亲切的问候。大厦和青山倒映在清凌碧透的淮水中,与淮河对岸的风车、灯塔遥相呼应,为流淌的淮水、扬起的风帆,也为匆匆流逝的岁月,默默地送行。

WeChat Image_20220925094307.png

(泗州广场和泗州大酒店)

 WeChat Image_20220925094330.png

(淮畔明珠——泗州大酒店)

 

淮河纪事园

“淮河纪事园”是一处中西合璧的园林,建有西式蓬亭、古式石亭,立有淮河纪事碑、影视故地碑,竖有龙虾雕塑、飞跃雕塑。特别是纪事园中心的帆式蓬亭,犹如航船扬起的征帆,与近旁的淮水碧浪融为一体。纪事园的建筑与五色花圃、绿茵草坪、长青树木、荷池碧莲,相拥一起、相依相伴、相得益彰。1991年淮河特大洪水,超过警戒水位两米多,这里全被淹没,平地水深一米有余。洪水退去,人们重新修大堤,石砌护坡,栽植了花草,使这里成了一处绝美的休闲之地。

 

WeChat Image_20220925094359.png

(《黄河少年》电影拍摄外景地)

WeChat Image_20220925094418.png

(淮河记事园)

 

在淮河岸边有一巨大卧碑,上书“千里长淮入大湖”。淮河从河南桐柏山发源,经过千里奔腾,汇集沿途数十条支流,形成一条汹涌澎湃的滔滔大河,并在盱眙涌入烟波浩淼的洪泽湖。纪事园里的“淮河记事碑”记载了“淮河流域”、“淮河历史”与“淮河治理”的内容,浓缩了几千年的淮河变迁史和沿岸人民的奋斗史、发展史,并结合盱眙本地的民俗风情,展示了独具特色的淮河文化。其中对1991年淮河特大洪灾详细描述,体现了盱眙人民抗洪救灾的勇敢精神与顽强斗志。

 

WeChat Image_20220925094500.png

(“千里长淮入大湖”卧碑)

 

沿淮健身步道

沿着淮河岸边4公里长的健身步道,犹如穿行在绿柳繁花丛中一条婀娜多姿的飘带,行走在健身步道,一边是淮水荡漾、千帆竞发,一边是青山绿树、街市楼房,徜徉在绿草繁花中曲折蜿蜒的幽径,可谓惬意无比、心旷神怡。沿着健身步道从淮河纪事园再向北,经过日晷台、情比金石、龙虾影壁、紫藤长廊和淮河明珠雕塑,便可到达淮河文化会馆。

 

WeChat Image_20220925094518.png

(淮河风光带的日晷台)

WeChat Image_20220925094538.png

(淮河纪事园的同心亭)

 

WeChat Image_20220925094559.png

(淮河风光带的情比金石石刻)

 

淮河文化会馆

“淮河文化会馆”位于第一山下,文庙棂星门牌坊对面,在绿地广场上雕有一尊抽象形龙虾雕塑和一座镂空亭塔,广场中心建有一座明清式的古典建筑,即为“淮河文化会馆”。展馆内容分四个版块:“源流泱莽”展示淮河流域的历史文明与长淮全貌,“禹功辉煌”展示古往今来淮河人民不屈不挠抗击洪涝灾害和前赴后继治理淮河的业绩,“文化灿烂”展示淮河文化的内涵、特色和历代名家的治水文化,民俗文化,“淮河明珠”展示淮河流域的名城、名胜,重点展示淮河明珠——蠙城盱眙。

 

WeChat Image_20220925094621.png

(淮河风光带的淮河明珠雕塑)

 

WeChat Image_20220925094834.png

(淮河文化会馆)

 

焕发青春的“老船塘”

“盱眙老船塘”位于第一山相对的淮河岸边、淮河会馆的南北两侧,是由两个半月形的水塘组成,水塘前身是古代文庙的“泮池”,两个船塘之间原是盱眙古城的西门(又称琉璃门、奎宿门)旧址,后废,现在建成了“淮河文化会馆”。在古代,这里曾是樯帆如林、船行如市、商贾如云,热闹非凡。后因泗州沉没、漕运中止,逐渐冷落,后来船塘也因淤积而废弃。近年来已将船塘清淤挖深,石砌堤岸,修整一新,形成两面清澈纯碧的水池。因其形状酷似一双美丽的眼睛,故群众称其为“眼睛湖”。现在,又在沿淮堤岸建成了长达百米的紫藤长廊,这就为美丽的眼睛描上了黛色蛾眉,使本来就美丽动人的眼睛湖更显得娇媚可爱。

 

WeChat Image_20220925094852.png

(第一山下的眼睛湖)

 

宛如长虹的淮河石堤

(1)盱泗浮桥。

从玻璃门向北则有“北门”,因城门临淮水故又称“水门”、因城门与淮河北边的汴河口相对故又称“淮汴门”。在淮汴门北,古代原有“盱泗浮桥”以通泗州、盱眙两城。盱泗浮桥最早典籍记于(东晋)太元四年(379年),后来的南北朝、宋、明均有记载。苏轼《行香子·与泗守游南山作》词中有“望长桥上,灯火乱,使君还”句。以东晋起算,盱泗浮桥至少有1650年历史。历代以来,“盱泗浮桥”屡建屡毁、屡毁屡建。康熙十三年(1674年)二月,康熙帝发军清剿吴三桂叛乱,十万王师南下道经临淮关,抚院道府“借”盱泗浮桥至临淮关以渡王师,而浮桥管理工匠资薪仍由泗州供给。后数年“平藩”,淮河水患,水漫泗州,再也无人提及浮桥归还之事,到清末时“临淮桥丁工食仍在泗州支给”。如今浮桥不再,但浮桥基仍沉于淮水之中。

(2)御码头与榷场。

水门临淮有一石砌码头,俗称“渔码头”,相传宋高宗赵构曾从此码头经过,故又称“御码头”。在码头一侧曾是南宋榷场遗址。绍兴十二年(1142年)五月盱眙知军沈该置办榷场,以发展边境贸易。金国也在对岸泗州学着盱眙置办榷场,盱泗两城,隔日开市。其后,又在光州、安丰、枣阳、襄阳、天水等州军置榷场,皆以盱眙军榷场为准。榷场不仅交换各类物资,还使得北宋失落书画文物等成功回流。

 

WeChat Image_20220925094910.png

(盱眙城北淮汴门渔码头)

 

(3)淮河石堤。

盱眙城临淮河,水患频仍,故沿淮修筑石堤以御淮患。明万历五年(1577年)五月,巡按御史邵陛“拔石柴王城”“采石清平山”以筹石料,建成“泗州石堤”和“盱眙石堤”。盱眙石堤以借用城墙旧基,高九尺有奇、阔一丈有余,长七百余丈,取名“邵公堤”。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巡按曹楷重修石堤,民称之“曹公堤”。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河督张鹏翮重修,民呼之“张公堤”。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时任陕西按察使署理陕西布政使的汪云任丁忧回乡,见水患日盛,淮堤并圮,请宪奏准,以张公堤旧基捐修石堤,北起翟家桥、南至奎宿门,长720余丈(2.4公里),高一丈,阔八尺,勒石于四面。又于学宫淮岸筑堤长130余丈(0.5公里),以块石护坡,称“碎石堤”。乡亲感恩,统称之为“汪公堤”。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夏,汪云任之子汪根敬又捐资筑堤,以老城河沿为基,并在火星庙旁建“安乐桥”,堤成桥竣,百姓立碑桥侧,称之“小汪公堤”。

 

WeChat Image_20220925094936.png

WeChat Image_20220925094955.png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盱眙淮河石堤)

 WeChat Image_20220925095012.png

(盱眙淮河石堤上的汪云任父子雕塑)

 

交通:

淮河风光带位于盱眙县城北,可乘坐1、3、4路公交车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