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143348452823.png

1657086154238.jpeg

受访人:李玲(独上月楼)

本名李玲。笔名理灵。网名独上月楼。中共党员。退役军人。高级检察官。北京市海淀区作协会员。曾任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和中国检察官文联影视协会副秘书长,被誉为“红色网络文学领跑者”的银河悦读中文网创始人。2001年,在著名文学网站榕树下连载长篇纪实文学《女检察官手记》后在最高检《方圆》杂志连载,2003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后改编同名电视栏目剧,在中央电视台10套、中国教育电视台以及150余家省地市电视台播出,还以有声文学形式在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等广播电台播出。2001年起,在榕树下和江山文学网等共发表各类文学作品总计近百万字。2014年,担任37集检察题材电视剧《守望正义》制片人,该剧在新疆卫视以及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几百家地面台播出,并于2015年走出国门落地越南第一电视台;2019年4月,该剧在网络热播并被誉为口碑大剧;2019年9月,《守望正义》荣膺中央政法委“70年70部优秀政法题材影视作品”。2015年,担任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铭记历史 守护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集》主编;2020年以来,集结了《庚子战役》《母亲的力量》《致敬,最可爱的人》《榜样战友》《见证初心》《师范》等银河丛书。2021年5月,以总召集人身份加入罗援将军领衔主编、叶征总策划的军史题材大型纪实文学《百面战旗红》主创团队,银河悦读网作为《百面战旗红》原创首发平台。


独上月楼银河悦读文集地址:

http://www.yinheyuedu.com/author/index?uid=8&typeid=2



1.png

11.png


《人民周刊》记者:付冰冰


今年是建军95周年。为展现人民军队英雄风采,本刊连续刊发军史题材纪实文学作品《百面战旗红》。一面战旗就是一个故事。这些故事感人至深,广受读者好评。这些好故事是怎么写成的,听听《百面战旗红》创作组总召集人李玲为大家讲述创作背后的故事。


11_副本_副本.png

记者:到本期为止,本刊已经刊发《百面战旗红》战旗故事十三则。我们留意到,您是“刘老庄连”战旗故事《八十二勇士壮烈殉国记》的第一作者。(文章见本期58—62页,本刊注)“刘老庄连”战旗故事发生在江苏淮安,听说您曾亲自去过那里,能否谈谈创作这篇文章的大致情况?


李玲:这篇文章的底稿是2017年8月15日“日寇投降日”当天发表于银河悦读中文网的《“刘老庄连”:我军指战员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在此之前,文章曾于2015年8月首发于江山文学网。


“如果你有空,我建议你亲自去淮安看看,刘老庄连82位烈士在那里全部壮烈殉国……”第一次知道“刘老庄连”,是偶然听到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一位老领导的介绍。


为何一提到“刘老庄连”,他就如此激动?满怀好奇和敬重,2015年,我两度走进江苏淮安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


一张张珍贵的历史图片,一帧帧英烈的遗像遗迹,一件件惨烈的战场遗物,一个个逼真复原的战斗场面,一幅幅动人心魄的题词挽联……在那里,我被彻底震撼了。


一马平川的平原上,没有庄子,没有树林,没有坟堆,找不到更多隐身的地方,只能跳进交通沟作战,偏又遭遇交通沟“断头”,这就意味着突围的路被堵死了。没有友邻部队的增援,仅靠一个连的兵力孤军作战,而敌人却是我们的30多倍,且武器装备精良。


79年前发生在刘老庄的那场血战,气吞山河、惊天动地。明明知道没有胜算,却没有一人临阵退缩,没有一个贪生怕死。抵抗,抵抗,顽强抵抗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口气。这是怎样的一场恶战啊!这是怎样的一支队伍啊!这是怎样的一种牺牲啊!


我想,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追求,每一代军人也有每一代军人的使命。“刘老庄连”那一代军人,是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战,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新中国,是他们最伟大的理想和使命,大无畏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精神由此而来。而我们和我们后代的使命,就是要让“刘老庄连”这样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薪火相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强军梦而战。唯有如此,方能告慰烈士们“不挠、不屈、不止”的不朽英灵。


于是,我拿起了手中的笔。


记者:“刘老庄连”战旗故事后来成了《百面战旗红》的创作范本,从底稿到成稿,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李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最后的成稿中,叶征总策划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不但收集了最新资料,补充了新找到的烈士名单,而且对文章结构、内容和语言,均作了完善性的修改。因此,比起最初的稿子,成稿更丰满也更充实了。


罗援将军的导语则升华了整篇文章的境界。他在导语中写道:八十二勇士同壕而战,同日殉国,同穴而葬,同旗映耀。无一苟且,无一孬种。生亦英雄,死亦豪杰。中华大地唯此一例,世界战史绝无仅有。“刘老庄连”就是这面高高飘扬的旗帜,面对日寇凶残如虎,英雄连队拼死抵抗;明知寡不敌众,也要血溅七尺;明知凶多吉少,也要向死而生。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钢铁意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今天我们敬仰和讴歌“刘老庄连”这面战旗,就是要传承先烈的大无畏精神,当中华民族再次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挺身而出的将是成千上万个“刘老庄连”。


22_副本.png

记者:一面战旗就是一个故事,一百面战旗背后足足有一百个动人的故事。我们知道,这些战旗故事背后凝结了整个创作团队大量的心血。请问《百面战旗红》创作团队一共有多少人?是如何进行分工合作的?作为《百面战旗红》创作组的总召集人,您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李玲:众人拾柴火焰高。战旗故事的创作,离不开团队的力量。刚开始,报名参与创作的有40多人,后来实际提交稿件的没有那么多。现在创作还处于进行时,估计能走到最后的10人左右,但都是精兵强将。


目前,《百面战旗红》创作团队的分工是这样的:首先,由《百面战旗红》创作组委会提交撰写要求、体例和范文;然后,由报名参与创作者在规定时间内,按范文撰写第一稿;之后,提交叶征总策划进行修订,其间,他们要不断切磋交流,一般要修改几十遍;基本定稿后,我和网站副总编“弦歌悠扬”(樊玉莲,高级语文教师)作为第一读者,提交读后感,就文字方面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叶征根据我们的修改意见,完成最后定稿。我对叶征开玩笑说,他是战旗故事的“终结者”。


事情到这一步还没完,最后一道工序是由叶征将全文定稿发给主编罗援将军,由他负责写“导语”。如认为有不妥之处,他也会提出修改意见。


作为总召集人,我的主要任务是:第一,负责动员初稿创作者报名;第二,负责组建创作者微信群;第三,负责敦促撰写者按时间完成初稿;第四,负责传达组委会的要求;第五,负责组织召开创作人员线下座谈会;第六,撰写《百面战旗红》创作工作简报,比如创作推进情况、完成1/4创作任务时的小结、战旗故事上线后网友的读后感等,目前已完成51期;第七,分阶段在网站举办《百面战旗红》鉴赏征文活动,扩大战旗故事的社会影响,目前已完成两个阶段的征文。


记者:到目前为止,您创办的银河悦读中文网上,《百面战旗红》战旗故事已经更新了几十期。请问您创办该网站的初衷是什么?


李玲:首要原因是我打小就喜欢写作。但因遭遇“文革”,早早中断学业,“作家梦”破碎。是网络,圆了我的“作家梦”。


我当过11年兵,做过29年检察官,无论当兵还是做检察官,我都没有停过笔,转业到检察院之后更是抵达写作巅峰。


我将检察官生涯中办理过的很多案件写成一篇篇案例通讯,先后发表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检察日报》《北京法制报》《民主与法制》等报刊上。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开始“触网”。在文学网站“榕树下”,我的《女检察官手记》引发众多网民关注,并在作家出版社出版,后来还被改编成电视栏目剧广泛传播。这让我领略到网络文学的巨大潜质和魅力。


2003年,我在“榕树下”创立了文学社团“雀之巢”,担任社长,麾下聚集了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社团鼎盛时期,有几千名网络文友加入。


后来,“榕树下”关闭了短篇通道,我们离开了网络文学的“根”。


2017年,也就是我64岁那年,我通过电视剧《守望正义》收获了“第一桶金”,决定创办银河悦读中文网。最初的想法很简单也很感性:因为我是网络文学的受益者,我希望更多人也能如我一样,通过无门槛的文学网站,实现自己的文学梦想。


记者:银河悦读中文网军旅色彩浓厚,请问它与《百面战旗红》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李玲:网站成立后,最先响应者,是两位曾经的女兵——柴英和王希萍。我们相识于一本书的首发式,我们都是那本书的作者。同样的从军经历,同样的写作爱好,同样的雄心仍在、军魂如昨,让我们三人一拍即合。


作为退休军官,柴英拥有丰富的军旅资源,一直是军旅报刊的优秀通讯员;王希萍转业到地方,曾做过党总支书记,极富人格魅力和管理能力。我们三人都具有浓厚的军人情结,互相密切配合,发挥各自优势,陆续吸引了很多退休军官(包括驻外大使馆武官)和退役军人加入。


知道我们网站的创始人是退役军人,与军旅有关的网站也愿意与我们合作。我们曾助力老兵网连续3年开展“退役不褪色  永当排头兵”征文活动,一大批退役军人踊跃投稿。


或许就是因为以上这些因素,有人称我们为“军旅题材网站”。《百面战旗红》写的就是军人的故事,与我们网站应该是最对标的吧。当然,这只是具备了可能性而并非必然性。还要看机遇。


2021年5月,机会来了!我的连队老战友叶征找到我,谈到罗援将军要领衔创作《百面战旗红》战旗故事,得知网站云集了一批退役军人作者,问我是否愿意加盟?我自然满口答应。


记者:《百面战旗红》的创作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您之所以爽快答应加盟,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李玲:首先,我父亲是老八路,1955年授衔时是军队最高学府高等军事学院战略教研室大校教员,病故时是甘肃省军区副政委,因牺牲在工作岗位上被评为烈士。而我,是听着部队大院的起床号长大的,少年从军十一载,血脉里流动的是军人基因。


其次,从文学社团到文学网站,我有一个深切的感受,作为一个网络文学平台,如果仅限于“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小我世界,缠绵于花花草草、花前月下的个人情感,这个平台对国家和民族的意义与价值几乎为零。我们这些“50后”,是看着经典战争片、在英雄主义的浸染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如果能加入《百面战旗红》战队,书写战旗故事,传承热血军魂,为青少年提供一个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好教材,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再次,网站有这样的创作力量。2019年,在网站举办的“巾帼建功新时代”征文颁奖活动中,网站被在场的中国妇女报记者誉为“红色网络文学领跑者”;2020年,在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70周年之际,我们助力志愿军研究会开展“致敬最可爱的人”大型征文活动,被志愿军研究会誉为“红色文化传承方队”;2021年,我们又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面向全国文友,组织了以“见证初心”为主题的大型征文活动,结集了《见证初心——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文萃集锦》......


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称“银河悦读”为红色文学网站。当然,我们也不排斥姹紫嫣红的文学作品。我们的提法是,“网聚正能量  抒写真善美”。


33_副本.png

记者:“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作为一名曾经的军人,您对战旗一定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理解。在建军95周年到来之际,请您谈谈对于战旗精神的理解。


李玲:血染战旗,见证永远的军魂。


读过很多战旗故事,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我们的指战员都不怕死!“宁可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这种勇敢顽强的精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体现在每一面荣誉战旗的故事里。


那么,这种精神是怎么来的?这是我一直没有放弃研究的课题。我现在的结论是:这是由我军从三湾改编和古田会议之后确立的新型人民军队的本质所决定的,与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的军队都不一样。


人民军队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在历史上第一次成功解决了“为谁当兵,为谁打仗”的问题,确立了我们的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建立了“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这是人民军队勇敢顽强、不怕牺牲、战无不胜的根本原因。


亲历过古田会议的罗荣桓元帅说:“我们不像旧军队,也不像外国,我军有特点,历来就是反对‘我’的,只是用‘我们’。”因为我们是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有了这个“根”和“魂”,我军才能迸发出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磅礴力量。


曾经看到这样的资料:美国西点军校的一位教员为到访的中国记者讲解朝鲜战争时说,“美军不怕中国军队现代化,怕的是中国军队毛泽东化。”我想,这也是百面战旗故事留给我们最经典的启示。


“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都会感到珍贵。”15岁就进入军营的李玲十分珍视自己当兵的经历。采访的最后,对于即将到来的“八一”建军节,李玲深情寄语:“兵者,国之柱石;民者,国之根基。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1660812054126767.jpg


来源:《人民周刊》2022年第14期。

上传:初见


165753816853794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