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6304318120587.jpg

出彩银河人.jpg


下载.jpg

马海南,1954年出生于海南文昌,出生后曾回祖籍地河北生活,1962年回到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通什镇生活。1980年离开海南后辗转多地,最后在广东省惠州市审计局退休。现任海南省渡海作战史研究会会长,致力于寻访当年参加海南渡海作战的老战士、老船工,梳理解放海南岛战役史料。2021年5月,他加入银河悦读网承办的大型军史类纪实文学《百面战旗红》的创作团队,作为初稿作者,完成了《百面战旗红》之“渡海先锋营”一文,好评多多。


罗援将军:猛卒过海直捣琼崖.jpg

http://www.yinheyuedu.com/article/detail/30119


身为解放海南岛战役战士的后人,马海南在海南文昌出生,得名马海南。他的血管里流淌着革命先辈的执着。为给那段历史写下最鲜活的注脚,在长达14年的时间里,马海南忍受家人最初的不理解,放弃注册会计师的优厚待遇,坚持做一件事:找到解放海南战役的亲历者,倾听、记录解放海南战役烽火路上的历史细节,追寻激荡在海风中的琼崖魂。这也是他能顺利完成“渡海先锋营”荣誉战旗故事的坚实基础。


最近网站才获悉,马海南曾被评为“感动海南”2016十大年度人物。那么,他做了哪些了不起的事呢?我们还是听听马海南自己的讲述吧——


名字是一个人的重要标志,很多时候它诉说了一个人的来时路。我叫马海南,出生在海南,这个名字听起来很特别,由来却并不复杂。


我的父亲马正新曾任四野43军128师警卫营2连1排排长,在渡海作战时负责保卫机要人员和电台。海南解放后,我父亲所在部队驻扎在文昌。当时,谁也不知道这支部队何时会撤离海南。但是,他们都知道部队一旦撤离,自己与海南的联系就会慢慢减少。

下载 (1).jpg

当时,我父亲很多战友的孩子相继在文昌出生。我和他们一样,也出生在文昌。这些父辈们给孩子取名时都有“海”字,以此纪念解放海南岛那段浴血奋战的岁月。于是,我们这些解放海南岛的老同志的后代,名字里基本都有“海”字。有人叫“海波”,有人叫“海生”,有人叫“海鸥”。但是,像我这样叫“海南”的人并不多。


长大后我才渐渐明白,“海南”这个名字不仅凝聚了父母对我的深情厚意,更深藏了父亲对海南深厚的感情,是我一生都挥之不去的红色烙印。这辈子,我跟海南是分不开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4岁那年跟着爷爷奶奶回到河北老家,后来又到广州。我们原以为从此就要在广州安家了。1961年,听说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需要大批人才参与建设,父亲便执意要回到海南。


1962年春节前,我们一家八口人踏上了重回海南之路,那年我8岁。从海口秀英港码头上岸后,我们搭乘小火车到达市内,随后乘坐解放牌汽车直奔通什镇。


当时的通什镇是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的首府所在地,也是自治州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我在通什镇读书、工作,度过了最难忘的青少年时光。


通什镇气候很好、风景很美,儿时的我们在那里经常与野生小动物为伴。我在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师范附属小学读书时,学校常常组织我们参加野外活动,我们带上自家捏的饭团、小鱼干去爬山,一路高歌一路欢笑。


当时的通什聚集了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们,不同地域的思想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我们很多中小学老师都毕业于师范院校,他们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让我们终生受益。在通什,孩子们普通话讲得好,在那个年代的海南是很少见的。


上世纪70年代,高中毕业后,我先后在学校、电影公司工作。在电影公司、机械厂工作期间,我常常到海口、上海、宁波、南京和广州出差。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始吹向祖国的大江南北。我父亲在这一年去世了,当时在河北老家的爷爷奶奶已经80多岁,我们不敢将这个消息告诉他们。两年后,我离开海南回到河北,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代父尽孝。


00301505561_28b9b897.jpg

挖掘解放海南岛战役历史


离开海南后的20多年里,我的工作和生活圈子与海南没有太多交集,我以为自己会与海南渐行渐远。但是,生活时常充满了意外和巧合。2007年,我的母校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中学成立50周年,我受邀回海南参加校庆。


回到海南后,我发现一些解放海南岛战役纪念碑上记载的信息错漏频出,比如风门岭激战明明发生在1950年4月,但纪念碑上却写成了5月21日。我由此便萌生了重新梳理这段历史的念头。


之所以会关注这些问题,是因为在通什读书时,我便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的事。每当父亲的战友到家里做客,大人们便会打发我去买酒,每次我都跑得飞快,生怕回来晚了就错过他们讲战争故事的每个细节。


就这样,我反复听到父辈们讲述当年解放海南岛战役的故事。耳濡目染之下,我对那段历史格外熟悉。可以说,很多人是从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后才开始关注海南,我却是因为解放海南岛这段历史才分外关注海南的。


2007年,53岁的我,开始寻访解放海南岛战役的亲历者,全面梳理解放海南岛战役这段历史,一直坚持到现在。东北、北京、河北、长沙、广西……我已经数不清自己去过多少地方了。只要打听到哪里有老战士,我就尽快收拾行囊往那里去。只要健在的、可以接受探访的老兵、老船工,我都要前去拜访。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2013年,我与省委党史研究室合作,编印了两册110万字的《解放海南战役资料选编》,为海南解放65周年献礼。当时,仍有很多资料没有编印成册,我们决定暂缓整理史料的脚步,先做口述历史,因为有些老兵“等不了了”。


由于上述工作,我获得了“感动海南”2016十大年度人物的荣誉称号。 


我现在年纪大了,还患有白内障,眼睛花得很厉害。有时候电脑看久了,就要借助放大镜来查看资料。越是这样,我越不敢懈怠,我希望自己能全身心投入到海南史料的研究和整理中。


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问我:“为何要坚持做这件事?”我的答案始终没有变:我的父辈曾为海南解放浴血奋战。我是海南人,在海南出生、在海南成长,我想挖掘海南历史,为海南的未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我的祖籍虽然不在海南,但名字就是我的故里,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宿命。从我呱呱坠地、拥有“海南”这个名字那一刻起,就注定与海南相伴相依。


从2007年开始,我们成立了海南省渡海作战史研究会,我任会长,又全身心投入到研究会的工作中。我和我的团队大规模收集史料的工作,2021年底收官,2022年转入整理资料并同时开展一定的写作工作。


2007至2021年14年来,我们系统完成了4个板块历史资料。我方有3个,敌方有1个。


第一板块,是1949年以来70余年与海南岛战役相关的历史文献史料,有4个部分。1、四野渡海兵团43军和40军的文献史料。2、华南分局的文献史料。3、雷州半岛东西两侧支前的文献史料4、琼崖纵队的文献史料。


第二个板块,是老战士、老船工、老支前等战争亲历者口述历史等抢救性史料。目前亲历者大多已去世,因此留下的影像和录音十分珍贵。


第三个板块,是海南岛战役粤桂琼的历史地标。与海南岛战役粤桂琼的历史地标,有5000多公里的弯曲海岸线,我们勘察了几个来回,行程数万里,梳理出有价值的地标计有300多个,其中择选70个地标于海南解放70周年期间予以了出版。


第四个板块,是敌人的板块。即台湾国史馆国民党军在海南岛战役前及其中的史料(已解密)。这对解析共产党为什么能打胜仗,国民党为什么打败仗,提供了史料的依据。

 

正如当年采访他的记者王玉洁所言:“悠悠海峡,箐箐我心。不能经历炮火的洗礼,那就刻下英烈的姓名。海南,海南!你的名字即是你的故里。追寻父辈的战斗,执着不能忘却的历史,只因那渐落尘埃的灯塔,仍在照亮前行的征程。

 

  


51miz-E717098-CD7A4CDD.jpg


 

在“感动海南2016十大年度人物”的颁奖典礼上,马海南说了一句话,令在场的许多人泪目,“现在最为困难的是时间,因为我们正在跟时间赛跑,跟生命赛跑,现在很多老同志都90多岁了,我们一刻都不敢松懈。” 


这就是马海南,一个有着浓烈家国情怀的无私奉献者!


银河悦读网是一个以中老年为主体的文学艺术网站。网站聚集了一批为传承红色基因而笔耕不辍的作者。马海南是其中的出色代表。他致力于寻访当年参加海南渡海作战的老战士、老船工,梳理解放海南岛战役史料,可谓功德无量。


马海南,当之无愧的出彩银河人,我们银河悦读网的光荣与骄傲!向您致敬!


执笔:独上月楼


63ed2c67t81b8182d1f9d&690.gif

1492850570132632.png

2021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