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2873632122287.jpg

授课老师简介:

李先亮,1957年生,安徽省太和县人,1976年入伍,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中国作协会员,总后华北东北局政研会会员,河北省国防工办政研会员,省杂文学会会员。历任干事、编辑、公安科教导员、军企团委书记、组宣处长、纪委书记、报刊首席编辑、副总编。自1981年以来,在国家和省市级媒体发表作品800多万字,著有《改革者之歌》、《拨动兰天的琴弦》、《真心英雄》、《崇拜生命》等。

授课题目《万绿丛中点点红  恰是细节陶人醉》

授课内容

摘要:作者怕什么?编者怕什么?读者怕什么?这三个问题是每位写手都应当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明白的问题。作者最怕媒体认人不认稿,厚此薄彼,所投作品泥牛入海。编辑:头疼的作品是主题不明,细节不清,表达不畅,陈词滥调,无病呻吟,特别担心的是政治导向上的偏差,也怕人情稿关系稿和领导安排的稿,因为这类稿件大多不成型,编一篇稿子比写一篇稿子还难。读者心烦的作品是千篇一律,没有新意,人云亦云,平平淡淡,絮絮叨叨,没完没了,细节不出彩,情节不动人,更有甚者脏话居然码成了句段。

 正文:      一位将军外出狩猎,口渴了,经过一座寺庙,于是便到寺中求茶。

    一个和尚热情地接待了将军,给他打来水,让将军洗脸,先凉快凉快。

   接下来和尚开始给将军倒茶。和尚奉上的第一杯茶是大碗的温茶,和尚说:“ 这第一杯大碗温茶是为解渴的,所以温度要适当,量也一定要大。”将军点头称许。

   和尚又给将军倒了第二杯稍热的茶,并说:“ 第二杯是中碗的热茶,是因为已经喝了一大碗不会太渴了,稍有品茗之意,所以温度要稍热,量也要小些。”

   当将军要第三杯时,和尚却奉上了一小碗热茶。将军有点生气,以为和尚小气,就说:“你不必担心,本将军喝了你的茶会赏你银子的。”

  和尚赶忙说:“将军误会了。这第三杯茶,不为解渴,纯粹是为了品茗,所以要奉上小碗的热茶。”

       将军被和尚的体贴入微深深打动,于是将他选在自己的幕下,成为一代名将。

       荀子在《劝学》中讲到得一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注重细节,把小事做好做细,这是成功的前提。

        在战略意义上,格局决定成败;在战术意义上,细节决定成败。

       古英格兰有一首著名的名谣:“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丢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丢了一个国家。”这是发生在英国查理三世的故事。

        2004年2月15日,吉林市中百商厦发生特大火灾,导致54人死亡,7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00多万元。然而,发生这一起严重的事故,其直接原因竟然仅仅是一个烟头。一位员工到仓库内放包装箱时,不经意将吸剩下的烟头掉落在地上,随意踩了两脚,在并未确认烟头是否熄灭的情况下,匆匆离开了仓库。当日11时左右,烟头将仓库内物品引燃。成也细节,败也细节,足见细节何等重要,做事如此,做文也不例外。

       细节是平凡的、具体的、零散的,有时只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件小事……细节很小,容易被我们所忽视,但它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很多时候,事情的成败就取决于这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千百年的实践求证,都向后人阐述了一个道理,做事一定要注意细节,做好了每一个细节,才能够做成大事,文学创作也应借鉴。

       作品细节的作用在于:营造出别样的意境氛围;细节,承载着人物的情感;细节,彰显人物性格特点;细节,推动情节发展。细节,是指文中的细小情节,或环节,是描写得很细致的细小内容,是最能表现中心的细小的地方。是对人、事物某个细微之处所作的描写,它可以是人物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可以是人物活动环境中的一草一木、一来一往。

        细节也是最见功力的,对于一个作者或者一个作家而言,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极高的要求。即使不是职业作家或专业写手,那么我们至少应该知道细节在作品中的份量与意义。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艺术起于至微。”这里的“至微”就是指那些显示人情美、人性美,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成功的细节描写往往能达到“一目传情,一目传神”的艺术境界。好的作品之所以能动人肺腑,精彩动人的细节描写功不可没。

       诗歌没有细节就是顺口溜,散文没有细节就是流水帐,小说和戏剧没有细节那就只能叫故事会了。

       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描写慈母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的场景,颂扬了深挚的母爱,最能表现母爱的诗句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两句,特别是“密密缝”三字,虽然描写的是母亲的普通动作,这一细节却让人想到在昏黄的油灯下,白发苍苍的老母亲专注的穿针引线,针脚那么细密、紧实,仿佛她把对儿子的担忧、祝福、期盼等等都融入了一针一线中。儿行千里母担忧,一针一线总关情,笃深的母爱,就让这个动作细节给具体、形象的表达出来了,亲切而感人。

       情节传达信息,细节唤起美感。在文学作作品中,描写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的单位。有一句成语叫“于细微处见精神”,也适用于写作,对人、物、环境的细微之处的细致描写,往往能够收到超乎寻常的效果。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曾说:“我可以告诉你一个秘决,这也是我多年没有告诉别人的经验,那就是多写细节……细节是生动的,象春天的树干上生出的绿叶和花朵。

      认真理解“细节”,就是要从简练的语言中感悟丰富的内涵,从寻常的事物中发掘新奇的意蕴,从形象的描述中琢磨深厚的情意。活用“细节”就是要敏锐地捕捉作品里那些意蕴丰厚的“字眼”、句子或段落,为作品作出“丰沛的阐释”。细节虽小,但不可轻视其作用,完美的细节可以让人物性格鲜明,栩栩如生,以此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生动性和感染力。细节描写是场面中的一个个点,没有它也就构不成场面;它还是情节中的一粒粒珠子,失去它情节便会凌乱不堪。

        多年的编辑工作中,从自然来稿里发现有个普遍现象,有些文章不会围绕中心来安排材料,往往只写出一个架子,而缺乏血肉。在关键地方,也就是最能突出中心的地方,三言两语一带而过,而其他与表现中心关系不大的内容,反而写得繁琐、累赘。文章主次不分明,重点不突出,缺乏感人的力量。无论写何种类型的文章,它的中心,一般都是通过独特的细节表达出来的。作品之所以感人,靠的就是那些独特的细节。记得,30年前,徐州电视台有档节目《今晚半小时》,每周两期,半小时的专题节目其实就是报告文学,其中有期节目是一位老干部的纪实,主持人台词里有句话:“满头银发的老局长说”,节目播出后,当事人和老同志的同事纷纷来电:你们节目胡说八道哟,老先生本来是谢顶,没有头发,常年戴着帽子,满头银发从何而来?这次的采访不细,记者想当然,以为他是满头白发,结果闹出了如此笑话,事后再做节目编辑文稿时,每次都请老作家在分镜头一栏中给予指点所需细节。

       如何让细节描写生动起来?细致观察事物;选择典型细节;精心锤炼词语;巧妙运用修辞。

       艾柯说过:“我喜欢一个说法,叫固执的无兴趣。要培养一种固执的无兴趣, 你必须把自己局限在特定的知识领域。你不可能对事事都求知若渴,必须强迫自己不要样样都学,否则你什么也学不到。”值得注意的是:一要认真命题,理清题意及写作的要求;二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材料,最好是亲身经历的;三要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家名笔,有小说家,有杂文家,有散文家,有诗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独有建树,而不是今天写小说,明天写杂文,后天写诗作,其结果就是不门不类。目不暇接的公众号,铺天盖地的自媒体,五花八门的各类稿,如果认真品读就会发现好多作品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作品为何无人问津?其实就是输在了细节。或题目、或内核、或标点、或收尾,忽视了细节的份量。

       情节是考量作品成败的要点,细节是情节的主要构成要素,没有细节何来情节。细节如果经不起推敲,你就算是出了一百本书,加入了国家级的作协,那也是不合格的作家。经常看到一些发表了的小说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就是乍一看故事挺有趣的,可就是经不起推敲,不符合逻辑;貌似与人物性格特征相吻合,但实际上违背了人性。细节的不真实是倒胃口的,故事编得再巧妙也是伪故事。

       作者怕什么?编者怕什么?读者怕什么?这三个问题是每位写手都应当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明白的问题。作者最怕媒体认人不认稿,厚此薄彼,所投作品泥牛入海。编辑:头疼的作品是主题不明,细节不清,表达不畅,陈词滥调,无病呻吟,特别担心的是政治导向上的偏差,也怕人情稿关系稿和领导安排的稿,因为这类稿件大多不成型,编一篇稿子比写一篇稿子还难。读者心烦的作品是千篇一律,没有新意,人云亦云,平平淡淡,絮絮叨叨,没完没了,细节不出彩,情节不动人,更有甚者脏话居然码成了句段。

        除了主题是否深刻,语言是否优美,结构是否匀称,构思是否精细,剩下的一句话就是文章是否感人。文章感人的因素很多,但传递感人因素的载体却大致只有细节。自从《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流行于世,大家对“细节”一词已经不再陌生了,按照词典上的解释,就是“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文学作品中的细节主要指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等最小的组成单位。别看细节很细,却是作者思维、思想最深刻的反映,也是决定一部(篇章)作品水准的关键。

       传神的细节描写,能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达到身临其境的境界。一篇精彩的文章首先要有一个个闪光的细节来组成,阅读时往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时仅仅是一个精美闪光的金句。艺术的生命在真实,真实的依托在细节。对细节的基本要求是:写外貌,应力求写出人物的风度、气质与神韵;.写语言,应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语态,让个性化的语言充分展示人物性格特征;写动作,应精选动词,对其行动过程进行生动的描摹;写神态,应抓住人物的面部表情进行生动的描摹;写心理,也应抓住细腻的地方进行描写。

        细节描写的种类与方式多种多样,通常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物品描写、服饰描写等。概括起来,我们一般将其分为两大类:生活细节与情态细节。以此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点化命意深化主旨,揭示人物性格特质,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我们在欣赏名家名作中,会发现许许多多细节的呈现似有神来之笔:

        一个眼神:赞许、讽刺、冰冷、无奈、呆滞、惶恐、惊讶、征求、乞求、渴望、焦虑、难过、鼓舞、失望、绝望、希冀……

       一句话语:肯定、否认、赞许、感恩、致歉、讽刺、鼓励、振奋人心、痛心、热情、悔恨、伤感……

      一个动作:安慰、微笑、握手、摸头、拥抱、伫立、拍肩膀、拍手、拍案……

      一处景物:春夏秋冬、雾雨雷电、风霜雨雪、河流水滩、 花鸟鱼虫、奇石怪木、森林洞穴、车来人往、高楼大厦、亭台轩榭……

       一番感受:希冀、沮丧、颓唐、惆怅、孤独、恼怒、嫉妒、痛苦、快乐、惭愧、慌乱、无助、感激、绝望、无奈……

       相关一段“三字经”是这样具体表述的:

       写文章,要具体。叙事文,重过程,细节处,须注意。写人物,动语神;细刻画,须用心;人物活,要逼真。状物文,抓特点,多形容,多修饰;善分解,巧对比。写景文,形色态,细心描,大胆想;静动态,重点忆。写活动,要注意:从整体,到部分;先场面,后聚焦。写联想,多比喻;可夸张,可排比;情趣浓,宜具体。

       文学作品中如果没有细节,就等于人没有了血肉。没有细节的文学作品不能称之为艺术,也不值得欣赏品味。细节可以让一花一木现出光彩;细节可以让肤浅走向深刻、让枯燥走向生动。写作中细节要“细”,要以小见大。在描写人物行动时,不仅要写出他在做什么,更要写出他在怎样做,特别是他“怎样做”时常常被我们忽略的细枝末节,正是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动作”,却更能凸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在文学创作中,细节描写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人物塑造方法,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要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就要采用多种恰当的方法,对人物进行细腻传神的描写。

         描写细节的目的是要达到生动形象,做到写人如见其人,写景如临其境,能给人以真切的感受。当然,并不是所有生活中的细节都具有价值,也不是只要写得“细”就可以了,好的细节描写必须是实用的、真实的、典型的,它必须符合人物性格特点,为深化文章主题服务,走进森林,没必要写每一棵树木,涉足江河,没必要写每一条溪流,芸芸众生,没必要写到每一个人,但是一定要选择一个最具代表性人、景、物,这样写出来才有个性,有个性就是与众不同。

       生活中,有太多场景;而文章中,却不需要太多的场景。那些最具代表性的生活细节,往往能让我们终身难忘。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整个地球”。那么我们写文章呢,生活给你一个细节,你的文章就能呈现出无限的张力,你的思想能为所有的人和事洒满睿智的光芒。

       古往今来的巨匠大师,都很好地运用了细节这个犀利的武器,使自己的文章能够流传千古。我们也应该吸取前人的优秀成果,捕捉细节、运用细节,让这一把金钥匙为己所用,使自己的文章散发出熠熠光彩。


银河悦读中文网评论部

161093240713769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