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八仙过海》

《八仙过海》

时间:2020年8月

地点: 国家非遗项目平阳木偶戏保护传承该中心

说明:

 “百年历程,沧桑辉煌,木偶百年,风华正茂”,今年正值建党百年,国家非遗平阳木偶戏也恰走过了它的百年发展历程。木偶艺人们坚持守正创新,苦练内功,创作了一批批具有地域特色、体现优秀历史文化、反映平阳人文精神的经典木偶剧。

图片拍摄的是国家非遗项目平阳木偶戏保护传承该中心的日常排练场景,演员们个个身怀绝技, 动作娴熟,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重阳节】艺术-陈玉茹-八仙过海-浙江-13606775866.JPG

名称:《梦的衣裳》(自然风光类)

时间:2021年4月29日

地点:浙江龙游六春湖景区。

说明:

六春湖,虽以湖为名,实则为山,在海拔1390.5米的高山上,因杜鹃花海而闻名,并获得“浙江最美赏花胜地”称号。这里除了具有适合杜鹃花生长的气候条件和水土环境外,还跟当地政府和百姓对杜鹃花的品种规划和用心栽培分不开。在山坡上、树丛中,依稀可见白色的塑料薄膜像一件件衣裳整齐地包裹着杜鹃花苗,斑驳的光线透过林间的树叶洒下来,与边上的红色杜鹃形成了梦幻般的画面,我被此场景感动,梦的衣裳在我脑海里闪现,立即按下手中的快门,用相机定格这美丽瞬间。

1634657208368868.jpg

名称:《通信蝶变》(综合类)

时间:2020年

地点:浙江温州平阳。

说明: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通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名通信人,亲眼见证了通信技术的蝶变,同时作为一名摄影人,我希望能用影像重构通信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去寻找留存在我们记忆中的美好和遇见,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我采用了照片剪纸与实物并置拍摄的手法,用通信工具的变化重现通信发展的各个阶段,用影像折射时代变迁、改革开放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希望引发观者共鸣。

1634657090120656.jpg

名称:《偶视界》

时间:2020-2021年6-7月

地点:国家非遗平阳木偶传承中心。

说明: 

平阳是木偶戏之乡,最鼎盛的时候曾有百多家木偶班社,遍布集镇乡村,活跃广场庙会。在漫长的岁月时空里,木偶不单制作工艺和形象发生很大变化,其存在的意义和包含的哲学美学价值也在不断更迭,一个个静态的偶人,在刻木牵丝里演绎着人生百态,折射时代变迁。

偶人的世界是虚拟的世界,也是理想的世界,那种瞬间略过的神情直接对应着心灵的真实,可以与现实的人沟通对话。偶与人、偶人与人偶,难道有清晰的边界吗?偶乎?人乎?偶人或人偶乎?

163465700010639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名称:《轻舟载梦》

时间:2021年6-7月

地点:湖南小东江。

说明:

“江雾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小东江。”7-8月的小东江,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绿水青山,云雾缭绕,仿若仙境,一叶扁舟泛舟江面,出没于天地之间,仰观宇宙之辽阔,顿觉岁月如斯,天地悠悠,过客匆匆,人不过沧海之一粟。

1.jpg

2.jpg

3.jpg

4.jpg

名称:《水墨张家界》

时间:2021年7月

地点: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说明:

      素有“中国山水画的原本” 之美誉的张家界,以其独特的砂岩峰林地貌和壮丽的喀斯特景观倾倒了无数绘画和摄影大师。景为心生,重游张家界,“逍遥游”正是我此刻的心境写照,抛却压力,放空心灵,纵情山水之间,我希望“搜尽奇峰打草稿”,借助相机和现代数码技术,打破具象的山水风光,随心所欲地调遣山川木石和色彩光影,去重构心中的风景,品味山水诗意,抒发内心情感。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作品名称:《岁月留痕》(建筑类)

拍摄时间:2021年6-7月

拍摄地点:湖南洪江古商城。

作品说明:

      地处湘西边陲的洪江古商城,是滇、黔、桂、湘、蜀五省地区的物资集散地,曾享有“小南京”、“西南大都会”之美誉,历经500余年的风雨沧桑,如今依然保存380多栋明清时代的建筑,恍如一幅可直观明清和民国时期市井社会全貌的“清明上河图”。

      置身迷宫般的“七冲八巷九条街”,时光似乎瞬间凝固,长焦镜头把时空压缩,一块块斑驳的黑墙诉说着岁月的记忆沧桑,一盏盏艳丽的华灯演绎着曾经的人世繁华,一条条蜿蜒的青石小路连接着过往和现在……庭院深深,岁月留痕,行走千年古城,仿佛穿越时空,历史长河,大浪淘沙,也许人永远只是过客。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作品名称:《尘封的记忆》

拍摄时间:,2020年

拍摄地点:平阳鳌江镇墨城办事处、平阳鸣山陶局。

作品说明 :

       当年曾有一群制瓷人,他们在东海之滨,用灵巧的双手将墨城山上的高岭土制成各类器皿,运销到全国各地,这些富有时代气息的民用瓷器至今依然流传民间。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手工陶瓷制作逐渐被机械化生产替代,历经百年的墨城窑也最终倒闭。如今窑工们年岁已大,窑工的经历也已成了前尘往事。

       墨城窑的兴衰成败是众多本地传统民间手工艺的缩影,作品通过对墨城窑老窑工与上世纪墨城窑出品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瓷器影像并置,再现了老平阳陶瓷工业的前世今生,希望以此唤起人们对逝去历史以及本土文化的关注,感受岁月的沧桑和时代的变革,感受浓浓的乡愁。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