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6962229106594.jpg

微信图片_20210829173825.jpg

【作者简介】梅静,笔名木青,江苏扬州人,扬州市人民检察院宣教处干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发表各类文学作品300万字,其中,长篇小说《因为爱得深沉》获扬州市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长篇小说《如山,若水》获“搜狐•春风文艺”杯中国原创小说大赛一等奖、扬州市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纪实文学《念物记——扬州手艺人》入选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扬州市文艺创作引导资金项目。在银河悦读中文网发表作品60余篇,负责扬子江分站日常事务。


(梅静)木青的银河悦读文集链接地址:

http://www.yinheyuedu.com/author/index?uid=2409&typeid=2

 

嘉宾:梅静

主持人:梦秋(银河悦读副站长、分站部部长、兼版务部常务副部长、资深编辑)

访谈方式:笔谈

 

梦秋:今年7月下旬以来,发生在南京、扬州等地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人们都想知道,疫情下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以及所思所想。而这时,你在银河网等媒体连续推出了三篇“战疫日记”——《防护服下的“小心脏”》《几度关山留学路》《疫情下的扬州“菜户”》,均产生了广泛影响。请谈谈这些日记的创作过程。

微信图片_20210829173840.jpg

梅静本轮疫情爆发后,我第一时间参加了单位组织的志愿者服务队,下沉至社区,维持核酸检测秩序、值守卡口。烈日之下,我和同事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执行任务,确实辛苦异常,但这也给了我直击疫情万象的机会。比如,一些没有智能手机、对外界信息不敏感的老人,未能按要求参加检测;一些独居老人的生活发生困难;突然封城的决定,让数百名出发在即的留学生面临无学可上的困境。

作为一名能够写作的志愿者,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把发现的问题写出来,推动疫情的有效防控、民生的妥善解决。于是在8月6日、7日,我在自己的公众号、银河悦读网等媒体,连续发表两篇“抗疫日记”——《防护服下的“小心脏”》《几度关山留学路》,如实反映上述问题。由于我的立场是为了让政府掌握社情民意、完善抗疫配套措施,因此文章得到了读者的支持、政府的关注。8月13日、17日,扬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两则通告:对主城区居民进行挨家挨户上门核查;符合条件的扬州籍留学生可以有序离境。

除了关注社会,在二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关注人物命运也一直是我的写作主题。此次罕见的疫情大事件,让联系市民餐桌的“菜户”成为城市运转的重要角色。他们是怎样的一个群体?又是如何生活的?这些好奇,驱使我于凌晨四点赶往扬州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经过深入采访,我选取批发“大户”、送货司机、小区门口的菜鸟驿站老板这三个代表性人物,写了这一群体在疫情中的辛劳、担当与期盼。由于这些文字均来自我的观察和体验,并充满了对普通劳动者的真挚关切,《疫情下的扬州“菜户”》一文得到多家媒体转发,数位媒体老师评价“极其生动”“真实可感”。


微信图片_20210829173759.jpg梦秋:从这组战疫文章可以看出,你是一位心中有责任、笔下有温度的作家。在你的其他作品中,又是如何体现“责任、温度”这一关键词的?

梅静我曾在基层检察院工作了二十年,亲历和目睹了普通检察官梅静:我曾在基层检察院工作了二十年,亲历和目睹了普通检察官的艰辛不易、爱恨悲欢。我觉得,正是这无数“普通人”的努力和奋斗,才奠定了检察事业的基石,他们的故事值得大书特书。于是在2011年,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检察题材长篇小说《因为爱得深沉》。小说引起了很大反响,《检察日报》、搜狐网等多家媒体予以连载,我还被网站选送至鲁迅文学院进修。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读后来信称:“你能够对社会、工作、生活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并用流畅的语言作出深刻而形象的表达,这种精神、这种社会责任感、这种做人的风格,值得敬重和学习。”2013年1月,该小说荣获扬州市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2014年,我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如山,若水》面世。这部小说在写作视野上有了新的拓展,主要讲述了由一个工业园区建设引发的贪腐犯罪,以及办案检察官在情感与使命之间的抉择故事。该作品荣获“搜狐•春风文艺”杯中国原创小说大赛一等奖、扬州市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


梦秋:你的职业是检察官,之前的作品也主要是检察题材,后来又是怎样转向文化领域的呢?

微信图片_20210829173812.jpg

梅静扬州是一个文化古城,我是检察工作之余,也爱好点传统文化,比如读些旧书、逛逛老物市场、结交有趣的手艺人等等。或许是我的这点爱好引起了本地文化部门的注意,2015年,市文广新局主办的《绿杨》杂志邀我撰写一篇有关扬州古籍版片保护的文章。那次采访,我真正走近了这一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老技艺,以及那些在喧哗尘世中寂寞坚守的老艺人。

我被深深打动了。有感情的文字总是容易引起共鸣的,《素笺不言,雕文有声》一文发表后,许多读者与我联系,称这篇文章写出了传统技艺的价值,并鼓励我继续写下去。此时,同样热爱传统文化的扬州广电集团《壹周刊》副主编戴求先生,正有意开设一个“寻访手艺”专栏,我们一拍即合。从此,我开始了扬州手艺的专题写作。

我向主管部门找来扬州所有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名录,从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和传承人,然后逐一联系走访。由于这些对象都是“国大师”、“省大师”之类的名人,事务繁忙,采访他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当他们得知,身为公务员的我,完全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而自发写作,都在意外之余给予了极大配合。

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我对“高手在民间”这句话也有了更真切的体会。有些艺人没有耀眼头衔,但技艺十分高超。然而,在这个“普遍看脸”的时代,他们用作品换取生存的境况并不如意。我觉得,一名有良知的写作者,不应当以外在光环来衡量被写作者的价值。兼具过硬技艺和虔诚之心,才是我们所要礼赞的对象。于是,在我的笔下,有了在红园门口摆摊的手工布鞋制作者、甘于寂寞的九O后裱画师、从不做假的老器物维修师……


微信图片_20210829173818.jpg梦秋:听说这个专题你写了四年,这样的付出,你认为是否值得?

梅静   一门手艺传承到今天,往往是丰厚文化积淀和数代巧匠智慧的结晶,蕴含着很多专业知识,研究不透就会写出外行话。因此,每写一篇文章,我上网、去图书馆查阅的资料会多达几百页。同时,我还得实地走访,观察技艺流程。有时,一件作品需要多道工序、经年累月才能完成,我就从春到秋,甚至跨年度地跟踪采访。

经历如此的“文火细煨”,我的写作速度减缓到了每年只能“出炉”四五篇。当我写完筛选出的二十三个手艺项目时,时间已过去了整整四年。

有人说,在凡事都讲效益的今天,我这样的写作有点不值。但在精神上,我觉得自己收获了很多。因为每一项技艺,都如同一扇神奇的窗户,引领我走进传统文化的广袤天地,使我不断地增长见识。每一次与艺人的对话,又仿佛是一次灵魂的洗礼,让我懂得什么是心中有念,什么是秉烛前行。

四年“慢耕”换来的是“多汁”的果实。几乎每一篇文章完成后,艺人们都会感叹:“从来没有人像你这样写到我们心里。”专家们评价:“你以散文风格写手艺,功在传播,值得称赞。”中国作家网、银河悦读中文网等多家网站也纷纷予以转载。在中国作协、扬州市文联的资金扶持下,2019年,这些文章集为《念物记——扬州手艺人》一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今年7月,此书应邀参加了第十一届江苏书展。


梦秋:你写的是工匠,你写作的过程也体现了一种工匠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迫切需要的。

梅静所谓工匠精神,指的是一种“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做事态度。这种态度不仅在手艺人中需要,在各行各业也需要。当它在全社会形成普遍风气时,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繁荣昌盛,我们的文学艺术就会更加精品迭出。我愿意为它做一枚小小的铺路石。


微信图片_20210828102513.jpg

                 梅静在鲁迅文学院进修


微信图片_20210829173832.jpg

                 梅静采访盘扣艺人


微信图片_20210829173848.jpg

                 《念物记——扬州手艺人》首发式


微信图片_20210828102541.jpg

                 梅静携《念物记——扬州手艺人》参加第十一届江苏书展


微信图片_20210829173857.jpg

                 梅静在蔬菜批发市场采访“菜户”


         推荐单位:扬子江分站


              银河悦读网版务部

版务部.png

                 2021.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