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9537683135915.jpg       


1515982883390.jpeg











【作者简介】梅静,笔名木青,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扬州市作协理事,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扬州市作协理事,中国检察官文联文学协会理事。发表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作品数百万字,其中,长篇小说《因为爱得深沉》、《如山,若水》分获扬州市第七、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银河悦读金牌作家  。


木青的银河悦读文集链接地址:

http://www.yinheyuedu.com/author/index?uid=2409&typeid=2


 扬子江分站梅静老师创作《念物记》专访整版刊登于2021年8月28日“江苏工人报”!


微信图片_20210828093359.jpg

梅静:工匠精神写工匠


      在今年7月举行的第十一届江苏书展上,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以扬州工匠为题材的纪实文学作品《念物记——扬州手艺人》,引起众多读者特别是手艺匠人的共鸣。知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评价说,一生一念,一物一心。《念物记——扬州手艺人》以温暖而细腻的笔触,写出了手艺中所蕴藏的精神和情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颇有价值的文本。让我们走进《念物记》,走近它的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扬州市作协理事梅静女士。


被工匠精神所感染


      土生土长于扬州的梅静,非常喜欢传统手工艺,由此她也结交了一些真正虔诚于传统技艺的工匠朋友,并被他们在喧哗中始终坚守、不断向技艺高峰攀登的精神深深感染。她觉得,这种精神其实在各行各业都需要,应当成为人们致力追求的一种做事态度,成为社会大力弘扬的一种风气。

      2015年,一次机缘巧合,让梅静得以把弘扬工匠精神的愿望转化为现实。扬州文广新局主办的《绿杨》杂志邀请梅静写一篇有关古籍版片保护的文章。正是这次采访写作的过程,让她真切走进了雕版印刷这一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老技艺,走近了一批长年坐对青灯、执着坚守的工匠。

微信图片_20210828102527.jpg

      芮名扬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广陵古籍刻印社从事写样工作已有36年,他的一手宋体和楷体字妍丽秀逸,神采俊然。国家级雕版大师、年逾七旬的陈义时,13岁随父学习雕版技术,坚守雕刻半个多世纪,现在又把心爱的女儿也引上了雕版之路。省级大师李江民,市级大师侯桂林,在这方天地里勤耕不辍,带出了技术熟练的工匠逾百人。这些工匠故事,激荡着梅静的内心情感,进而转化为她笔下的文字。

      有感情的文字总是容易引起共鸣。梅静这篇描写雕版工匠痴迷于在故纸堆里修复古籍的文章——《素笺不言,雕文有声》在《绿杨》杂志和《检察日报》等媒体发表后,许多人与她联系,称赞文章写出了传统技艺的价值,写活了默默无闻的工匠,鼓励她继续努力,更多地展示工匠风采。从此,梅静开始了为工匠著书立传的历程。


用工匠精神写工匠


      在此之前,梅静也算是一位写作老手,共发表各类文学作品300万字,其中,长篇小说《因为爱得深沉》荣获扬州市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长篇小说《如山,若水》荣获扬州市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搜狐·春风文艺杯”中国原创小说大赛一等奖。但真正着手写系列工匠人物,梅静发现难度仍然不小。

微信图片_20210828102513.jpg

                 (梅静在鲁迅文学院进修)


      采访难,是梅静碰到的最大难题。她的采访对象多是“国大师”“省大师”之类的名人,又是企业的业务骨干,自身生产任务、社会事务十分繁忙,因此正常工作日很难有时间接受采访。梅静便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利用周末和晚间到企业或者工作室采访。同时,每一行技艺专业性都较强,蕴藏着丰厚的知识,如果了解不透,就会写出外行话。因此,梅静每次采访工匠前,都要上网或者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多达数百页。

      此外,有些技艺的工序周期较长,甚至经年累月,梅静总是不辞辛苦,跟踪采访。采访全国劳模、大国非遗工匠、扬州漆器大师张来喜,梅静就花了大半年时间。红雕漆制作周期长,从胎胚、作地、光漆、画印,到雕刻、烘烤、磨活、退活、磨铜口、作里抛光等,大致需要经过10多道工序,对主要工序,梅静都一一实地走访,观察技艺流程。特别是张来喜大师雕刻环节,无论是线雕还是浅雕、深雕,她比张大师的学生都学得认真、问得仔细。采访结束时,张大师甚至开玩笑地说,梅静满师了!

微信图片_20210828102441.jpg

                  (梅静不惜光阴采访雕漆大师张来喜)


      动笔之前,梅静就告诫自已:笔下的工匠既要避免教科书式的晦涩难懂,又要避免蜻蜓点水式的肤浅掠过,一定要用准确易懂、清新活泼、真挚感人的文学语言,讲好工匠故事,讲清手艺窍门,让外行人看得懂,让内行人取到经。正是自立了如此高标准,梅静的每篇作品都“文火细煨”。精心写完扬州古籍修复、扬州雕版印刷、扬州毛笔、扬州装裱、扬州剔红漆艺、扬州玉雕、扬州木雕、扬州竹刻、扬州古琴斫制、扬州园林营造、扬派盆景、扬派叠石、扬州剪纸、扬州绒花、扬州刺绣、扬州折扇、扬州雀笼、扬州金银细工、扬州扎纸、扬州花灯、盘扣、手工布鞋、老物修复总计23个行当的40多个工匠故事,梅静竟然用了整整四年时间。


让工匠精神永流传


      “我把工匠故事写出来,就是要呼唤更多的人去追寻工匠精神。这种精神时时刻刻都应该弘扬,应当成为一种时代风尚。”这是梅静在第十一届江苏书展扬州分展场举办首场作家讲座时的开场白。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她完成了《念物记——扬州手艺人》的创作,用数十位鲜活生动的扬州工匠形象,诠释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微信图片_20210828102541.jpg

                   (梅静应邀在第十一届江苏书展扬州分展场举行分享会)


       高毅进是梅静《念物记》中重点刻画的工匠之一。她在书中的《琢玉,性灵的重生》一文中,不仅回眸了玉文化的前世今生,也全景式展示了高毅进从一名学徒工成长为“中国玉雕大师”、江苏省劳模、全国人大代表的人生蜕变,更生动刻画了高毅进“生动逼真、流畅自然、层次分明、疏密得宜、清新淡雅”的创作风格。她对高毅进工匠精神的诠释是:琢玉,是一次重生的过程。

微信图片_20210828102545.jpg

                   (没有耀眼头衔的制笔老人,也是梅静用心刻画的对象)


      在扬州红园民间收藏品市场摆摊卖毛笔的梅广才老人,年逾古稀,制笔时间长达半个多世纪,却没有任何荣耀的头衔或职称。爱好书法的梅静,时常光顾梅广才的摊位买毛笔,进而得知,老梅总是不惜高价买回最好的原料制笔,卖笔却只求薄利。他说:“笔卖得太贵,写字的人怎么办?”梅静被这种潜心技艺、不慕名利的精神感动了,不久便以《半世笔缘》为题,写下了老梅的故事,并且经常推荐笔友照顾老梅的生意。

      梅静的笔下,工匠的作品不仅是一件简单的物品。它传递着手艺人的温度与情感,凝结了工匠的心血与智慧。梅静的书中,工匠的故事不仅是一个感人的瞬间。它传承着一种时代精神,彰显了大国工匠的品格和风范。

      愿更多的人讲好劳动故事、讲好工匠故事,让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成为“中国梦”的不竭源泉。



          银河悦读网版务部


版务部.png

            202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