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申卫平,辽宁沈阳人,1951年5月生,1968的年3月初入伍,1974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工作,曾多次获得全国、全军科技进步奖和优秀论文奖。
退休后积极参加各类红色后代纪念活动,2020年10月,“志愿军军娃是新中国第一代留守儿童”获得志愿军研究会颁发的突出贡献奖。
燃爆荧屏的史诗大剧《跨过鸭绿江》,全景式真实再现了70年前那场保家卫国、扬我国威军威的抗美援朝战争,重现志愿军战士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赢得了亿万观众的口碑,更点燃了无数志愿军军娃的心。
作为志愿军的后代,他们如今都已年逾花甲。坐在电视机前追剧时,他们总是饱含热泪。看荧屏上的父辈冲锋陷阵顽强杀敌,想自己的孩提时代没有父亲的陪伴,不由得百感交集:银屏上“爸爸”在作战,我们的童年有“硝烟”。
但是,不一样的童年,锻造了不一样的精神世界。军人的情结、战斗的意志、传承抗美援朝精神的自觉,已深深融入志愿军军娃们的血液。
今天,我们从相册里再次找出父辈抗美援朝的老照片,与《跨过鸭绿江》的艺术形象同框;还找出军娃们儿时的照片及全家合影,重新组合,形成了前线与后方的对接,历史与现实的交融,战争与和平的反衬,更有抗美援朝精神的传递,相信会给大家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激励我们珍爱和平,捍卫和平。
这正是:前辈保家卫国浴血奋战,晚辈承前继后薪火相传。——独上月楼
2020年冬季,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参战七十周年的日子里,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了气势恢宏的史诗大剧《跨过鸭绿江》……
该剧首次在银屏上全景式展示了父辈们当年在朝作战雄姿伟影,我们惊呆了,这才知晓那场战争的详细经过和重大意义,也唤起大家对弥漫硝烟的童年时代的久远回忆……
1950年10月,由解放军第十三兵团组建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图为彭德怀司令员等首长与首次入朝四个军军首长们在当时的沈阳大和宾馆开会后合影,他们中有许多我们的同学和校友的父亲……
父辈们都是鏖战在朝鲜沙场上的志愿军将士,他们于1950年深秋跨过鸭绿江,打了一场“免得百拳来”的保家卫国战争……
小时候,父亲常年在外,披着硝烟战火,天各一方,就是回家,也停留短暂,我们朦朦胧胧知道爸爸们在扛枪打仗,全家成员长久不在一起。后来,我们长大了,提起那场战争,父亲们也是片言只语,从来也不讲自己……
银屏上的彭德怀伯伯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也是我们父辈们的首长,他临危受命,威武雄壮、横刀立马统帅着几十万志愿军作战大军……
孩子们也都把彭伯伯当成父亲,停战后的一天,彭德怀司令员来到沈阳八一学校师生中间,我们大多是志愿军军娃,六年级学生林小安(二排左四),手捧鲜花,走到彭伯伯身旁,当她问起彭伯伯的下一代时,老人家抚摸着小安头说,“你们都是我的孩子”……
电视剧里的志愿军邓华副司令员与当年的邓华副司令员
这是在大后方邓华副司令员女儿邓青青、邓英英和邓欣欣,当时她们并不知道父亲在哪里?在做什么?
银屏上的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
洪副司令员儿子洪虎和洪豹,女儿洪彦和洪炜……
志愿军政治部杜平主任在志司……
停战期间,杜平主任一家人在朝鲜土地上相聚了,前排孩子左起:安平、美平、少平和延平……
1951年10月中下旬,志愿军大部队陆续入朝,开进最前面的40军118师师长邓岳,政委张玉华来到志司大榆洞驻地,向彭总报到……
左上图:在祖国后方,一个春天的假日里,邓岳的女儿东安和雅安踏着缝纫机,为父亲修补军衣……
右上图:这是沈阳八一学校58.3班同学张建政,父亲为银屏上的118师政委张玉华。
一次战役中,志愿军四十军打响了“两水洞之战”,118师354团团长褚传禹奉命围剿韩军伪六师第二团……
当敌军走进了包围圈,早已埋伏好的枪炮手突然出击,子弹、炮弹和手榴弹乱飞,打得敌人惊慌逃窜,赢得了志愿军出国作战的一个模范战例……
这是褚团长的三个孩子,左起:褚力、褚华和褚虹……
三十九军115师343团接到了南下包抄云山美军后路任务,团长王扶之身先士卒,端枪冲在最前面,率领官兵们赶到明当洞,卡断公路……
王扶之三位可爱的女儿……
一次战役后期,总部首长电令三十八军在飞虎山、月峰山一线构造阵地,主动示弱,保持接触,诱敌深入。112师335团团长范天恩执行任务,官兵们以排为单位,轮流坚守飞虎山阵地……
敌机和重炮狂轰滥炸,战士们凌然用轻兵器坚守,五天五夜,岿然不动……
范天恩子女三兄妹在大后方平静地生活(左起:老大范辉,老二范霞,老三范林)……
二次战役开始了,西线主力三十八军在梁兴初军长带领下,完成了迂回穿插任务,奇袭武陵桥,飞夺三所里,抢占龙源里,坚守松骨峰,为阻止美军北撤立下大功…
这是梁兴初的孩子们,晓东和晓源哥俩坐在中间,两位红领巾小姐姐(左梁滨江,右梁滨涛)坐在两旁……
三十八军政委刘西元……
战后一家人合影,前排左起:刘安滨、刘晓燕、刘晓东……
三十八军114师首战任务是攻打嘎日岭,部队在师长翟仲禹带领下突袭垭口,重创“土耳其旅”……
翟师长三个孩子合影,上翟若冬,右翟若勤,下翟若春……
飞插三所里途中的113师江潮师长……
江潮的女儿江立群……
113师政委于敬山……
于伯伯的五个孩子们(左起:于勇、于洋、于澎、于滨和于涛)
带队的113师副师长刘海清……
刘叔叔的孩子刘小坤和刘健……
到达目的地后,338团团长朱月华奉命坚守三所里,关闭敌军南逃大门……
在后方,还在上幼儿园的朱维平和朱爱平,孩子好长时间没有见到爸爸了……
112师任务是占领和坚守松骨峰(敌军另一南逃道路),图为领受任务后的副师长李忠信……
335团官兵们迅速到位,奋勇阻击,血染山岭,杀声撼天……
李忠信女儿李凌和李黎
志愿军39军军长吴信泉
战后吴军长的“全家福”
三次战役中,志愿军打过三八线,这是39军116师348团副团长周问樵带领部队占领李承晚官邸后的画面
周副团长的儿女们,右起:周平,周铁山,周巍巍,周锦星……
马背上的是周副团长女儿周平,停战期间父亲(周问樵)牵马托着她前行……
1951年4月志愿军三兵团入朝,代司令员王近山参加总部作战会议
王近山的爱女王珍珍
同一时间入朝的志愿军十九兵团杨得志司令员
在家留守的杨司令员的三个女儿
杨司令员回国后全家合影
第四次战役,50军担当西线防御重任,在汉江南岸构筑防线,阻击美军主力突破,蔡正国副军长负责前线指挥。第五次战役后的一次作战会议中,遭遇美机轰炸,不幸以身殉国
这是张妈妈和小东、四东
“出师大捷身竞死,战旗裹尸爸爸还”,沈阳市军民为蔡伯伯举行隆重的祭奠大会
银屏上又出现了黄继光叔叔舍生忘死堵枪口,邱少云叔叔身披烈火在潜伏的壮烈画面……
在我们戴上了红领巾的时候已经记牢了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孩子们仰慕英雄
在整个朝鲜战争中,志愿军缺乏空中优势,敌机狂轰乱炸,但也没有炸断钢铁运输线,志愿军后勤辎重队伍还是滚滚向前
秋天收获的季节里,孩子们到乡村参加劳动,拾检麦穗,磨成面粉,支援前方
大后方没有炮火和轰炸,我们用人力拉车,运回劳动果实
父辈们在前方英勇杀敌
生活在祖国后方的孩子们健康成长,我们的童年有硝烟……
党和国家在各地建立了许多幼儿园和小学校,哺育和培养这些孩子们
这张照片是位于沈阳太清宫附近的志愿军后勤留守处幼儿园,大班小朋友们在滑梯前合影,第一排蹲位右一是本文作者(申卫平)
安东志愿军第二育才小学师生合影
组织上知道孩子们父母都在前线,孩子们在幼儿园和学校实行住宿制
学校里的生活丰富多彩,这是拔河比赛
女孩子在跳皮筋
幼儿园里孩子们挤坐在一张椅子上嬉笑玩耍,咿呀叨念,“爸爸回家”……
银屏上的爸爸即熟悉又陌生,他们对敌人那么凶,那么狠;对家人,对孩子,这般的亲,这般的暖
父亲申子文时任志后军械部代部长,赴职前抱着我全家合影。右上图:长大后的我(本文作者申卫平)
星移斗转,七十多年前那场战争中的伟人、父辈和志愿军官兵们大都不在了,《跨过鸭绿江》又把他们带回到孩子们的面前,我们泪流满颊,激动不已。
致敬伟人!致敬父辈亲人!致敬全体志愿军官兵们!!!
岁月的风尘会湮没许多曾经的辉煌,但总有一些往事历经大浪淘沙愈发显出金子般的亮色,如丰碑挺立。70年前的抗美援朝当属于此。
我们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没有伟人的雄才大略,没有父辈们英勇作战,没有志愿军官兵流血牺牲,没有我们童年岁月里的炮火硝烟,哪有今天的太平盛世?
我们热爱和平,更懂得和平需要捍卫。我们将从父辈手中接过抗美援朝精神的接力棒,一代一代传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相片提供者:申卫平
执笔:申卫平 独上月楼
代发、美工:王希萍
2021年2月6日
1楼 文友:独上月楼 2021-02-06 01:28:19
这个图片展十分珍贵也十分成功,是对我们网站正在开展的《跨过鸭绿江》剧评征文活动的有力支持和配合。
《银屏上“爸爸”在作战,我们的童年有“硝烟”》图片展,将真实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指战员的老照片与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的艺术形象同框,将志愿军父辈与儿女们的照片同框,将电视剧中父辈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剧照与后方孩子们的生活同框,不但体现了《跨过鸭绿江》电视剧的真实性,也融入了志愿军指战员的家庭生活,更见证了和平来之不易。
我们期待有更多的人可以看到这个图片展,铭记历史,守护和平。
网站动员文友们以多多转发的形式,向最可爱的人致敬!!!
回复
0楼 文友:柴英 2021-02-06 14:46:16
这个大帖子做的太好太好了,不止是感动,而是让人浮想联翩,真正感受到志愿军保家卫国的重要意义。他们在前线浴血奋战,舍弃自己的家庭,孩子,不就是为了全中国的孩子们,全中国人民万家团圆,和平幸福吗?最震撼的是,强烈的对比,都是电视剧中的真实人物,前线浴血奋战的父亲,后方和平安宁的孩子们,太震撼了。如果没有父辈们,志愿军前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孩子,老人,我们所有同胞的生活,都会向电视剧中的被朝鲜人民一样,被帝国主义蹂躏,这样的日子,中国人刚刚结束啊,决不能让抗日战争重演。就是有了英勇的志愿军,我们才有今天的幸福和平的生活。所以我说,这篇帖子太震撼了!卫平大哥,谢谢您!
回复
0楼 文友:片玉万黄金 2021-02-06 15:50:37
徜徉在文字中,行走在图片力,抗美援朝中的雄健身影和后方孩子们的天真烂漫相映照,使人浮想联翩,题目引人注目与照片使人思考,中国第一代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父辈无私无畏,为包围祖国的大门英勇无畏的与敌作战,孩子们虽然身在和平的后方,电视剧还原了那场战争,使作者回味到了童年里的“硝烟”味道,意义非凡。
回复
0楼 文友:暗香盈袖 2021-02-06 16:11:10
通过银屏想到了父辈,这就是《跨过鸭绿江》的教导意义,抗美援朝战争已过去了七十年,但它留给后代的教育意义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英雄的子女作为中国第一代的留守儿童,因父辈的英勇行为,在童年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说他们的生活中有“硝烟”一点也不为过,记住这段历史,记住这段保家卫国的战争,记住伟大的英雄,是后代义不容辞的职责。
回复
0楼 文友:铁血胡杨 2021-02-06 16:11:27
当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留守在国内的志愿军的孩子,也是最让人心疼的。因为孩子们的父母要去保家卫国,孩子们需要暂别父母,留守后方。但孩子们的心是和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父母是在一起的。
回复
0楼 文友:王希萍 2021-02-06 16:40:15
刚刚结束和正在重播的电视剧《跨过鸭绿江》还原了那场特殊的抗美援朝战争,而作者通过老照片和剧照的同框对比,更进一步生动地再现了历史的真实性。我在制作这期展厅的过程中,耳畔始终循环回响着《志愿军之歌》《梦回蓝天》的音乐,眼前看着一张张熟悉而又陌生的人物相片,回想着那段特殊的历史画面,心潮涌动着一阵阵热浪,相信这期展厅的内容又将在军娃中,在志愿军后代中,在所有的文友中再度燃起怀念父辈、传承志愿军精神的激情,感谢志愿军军娃申卫平精心收集并提供了这些珍贵的老照片和历史资料!谢谢你!
回复
0楼 文友:小泥儿 2021-02-06 17:36:04
这是一个令人心震撼的摄影展,这是让心灵充满感动的摄影展。正当《跨过鸭绿江》在电视上热播的同时,志愿军的孩子们提供这些珍贵的照片,银河悦读用爱和传承的精神一一对应办了这个摄影展。让那些历史瞬间真实地再现在我们面前。父辈们在抗美援朝战场是浴血奋战,他们把自己的家和孩子放在后方,明知前边就是流血牺牲,他们毅然决然的跨过鸭绿江,明知道这次别离将会成为永别,他们为了祖国人民的安宁,头也不回的奔向战场。多少将士将自己的血肉筑成胜利的丰碑。也许这些满脸笑容的孩子们还不知道,但是在他们幼小的人生中已经经历了炮火硝烟,他们是祖国最早的留守儿童,他们也为这场战争付出了自己童年的贡献。看着一张张稚嫩的笑脸,我的泪水涌了出出来,他们的父辈为我们铸就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这里也有孩子们付出的童年!感谢这些英雄的家庭,感谢这些英雄的后代,你们和父辈一样是最可爱的人!
回复
0楼 文友:后来 2021-02-06 21:50:18
申老师真是有心人,看着这一张张珍贵的照片,对照电影镜头与真实的历史瞬间,相信影片中的志愿军英雄形象,给了小时候很少见过父亲的那一代孩子们一个回忆了解和怀念父亲的机会。正像作者文中说的那样,“作为志愿军的后代,他们如今都已年逾花甲。坐在电视机前追剧时,他们总是饱含热泪。看荧屏上的父辈冲锋陷阵顽强杀敌,想自己的孩提时代没有父亲的陪伴,不由得百感交集:银屏上“爸爸”在作战,我们的童年有“硝烟”。但是,不一样的童年,锻造了不一样的精神世界。军人的情结、战斗的意志、传承抗美援朝精神的自觉,已深深融入志愿军军娃们的血液。”
对于那一代孩子来说,通过电视的记录,让他们看到了当年,父辈们为了完成保卫家国的使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新中国的建设中,他们也一样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将父辈的革命英雄精神传承下去。
回复
0楼 文友:梦秋 2021-02-09 06:29:24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页,无数志愿军烈士用生命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中间有的自己还是个孩子。今天,看了这次图片展,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还有一群革命先辈,他们已经是父亲,他们在前线冒着硝烟奋勇杀敌,他们的孩子在国内过着思念亲人盼望父亲早日胜利凯旋!把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的剧照与他们孩子的生活照片放在一起展出,能更加激起读者的爱国热情和对志愿军将士的缅怀!
回复
0楼 文友:梦秋 2021-02-09 06:29:24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页,无数志愿军烈士用生命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中间有的自己还是个孩子。今天,看了这次图片展,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还有一群革命先辈,他们已经是父亲,他们在前线冒着硝烟奋勇杀敌,他们的孩子在国内过着思念亲人盼望父亲早日胜利凯旋!把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的剧照与他们孩子的生活照片放在一起展出,能更加激起读者的爱国热情和对志愿军将士的缅怀!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