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图网_501319203_古式建筑(非企业商用).jpg    

2020年8月19日,北京断断续续下了一天的中雨。

银河悦读网董事长独上月楼、总编柴英、版务部长王希萍在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组委会秘书长兼银河悦读网团体会员“拥军志愿者”文友刘磊的引荐下,带着慰问金和慰问品,一同冒雨看望慰问志愿军老战士93岁高龄的邹世勇和85岁的丘美华。两位爱心企业的老总也随同前往。

走访中,大家聆听了两位志愿军老兵的故事,看到许多抗美援朝时期的老照片,被两位志愿军老战士依然热烈饱满、精神矍铄的情怀和气质所感动,特别是听他们讲述在含苞待放的少年时代和激情四溢的青春岁月,毅然决然响应国家号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不怕流血牺牲,勇敢保家卫国的气概,更是令人钦佩。

独上月楼说,银河悦读网是国内首家以中老年为主体的文学艺术网站,我们的使命就是传承红色基因,传承中国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来看望你们,就是希望能为宣传志愿军故事、传承抗美援朝精神特别是打捞和留存宝贵的历史记忆做点实事,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向最可爱的人致敬。

英勇的志愿军老战士,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最可爱的人!

丘美华阿姨还把抒写她和丈夫传奇爱情故事的作品《穿越硝烟的爱恋——记钟耿秋、丘美华的“金婚进行曲”》以及刊载该作品的书籍《京华梅州人》送给网站留念(“拥军志愿者”刘磊也表示,会将文章投稿银河悦读网)。

鉴于她那里老照片很多,我们不便拿走,刘磊还请一位志愿者负责将老人家的照片按照时间顺序做个集结,投稿我们网站做成图片展。

走访慰问志愿军老战士的过程,也是一次抗美援朝精神传播和弘扬的过程,更是一次受教育的过程。受益良多。

以下是走访和慰问的图片展示:


 1597759374343694.jpg  


独上月楼、柴英、王希萍、刘磊以及两位爱心企业家与志愿军老战士、离休干部邹世勇合影留念。

微信图片_20200819135019.jpg

  银河悦读网董事长独上月楼代表网站给志愿军老战士邹世勇赠予慰问金。

         配图750a231aa2_副本_副本.jpg 

93岁的离休干部邹世勇精神矍铄、谈笑风生,谈到战争年代牺牲的1600多名战友,唏嘘不已,感慨万端。打过仗的人才更懂得和平的珍贵,也更加珍惜和平的岁月。


b8577346c拼图2536c8f_副本_副本.jpg

与二位志愿军老兵合影留念。


微信图片_20200819131235.jpg

邹老比划着自己的左、右两个肩部说:这里、这里到现在还有弹片没取出来呢,是孟良崮战斗中负的伤,那时没有麻药,直接用手术刀取出来的,疼啊!“现在坐飞机过安检也会响,每次都要拿出军人残疾证,才能过关”,他儿子补充道。“只有等我死后火化了才能拿出来吧......”邹老的大无畏精神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深深打动了我们。



微信图片_20200819122210_副本.jpg

下午,我们来到志愿军女兵丘美华家,看望慰问并采访。


微信图片_20200819143857.jpg

f新b9dc798b2978_副本_副本_副本.jpg

给志愿军老战友送慰问品。


f9af2d93f11f691400fb0a1df021a6f_副本.jpg

丘美华和他的爱人钟耿秋在朝鲜战场上的照片,弥足珍贵!

微信图片_20200819191337.jpg

丘美华赠与银河悦读网的书籍《京华梅州人》(上)(下)册。



1506852007817732.gif

微信图片_20200819171607.jpg

       附:邹世勇故事简

       邹世勇讲述难忘惨烈的长津湖战役Chief 发表于2017-01-05 12:31:09

  主持人:对于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东线作战的老兵们来说,长津湖这个地名,包含了太多太多的东西。在这里,他们曾经取得过打败美军陆战一师的荣耀;在这里他们经受过冰天雪地、艰苦卓绝的战场考验;在这里,他们许多的战友洒下了自己的热血。


  今天来到我们演播室的嘉宾,就是这些老兵中的一位,志愿军27军79师235团3连副指导员邹世勇同志,邹老您好。

  邹世勇 :你好。

  主持人:您所在的连队进入朝鲜后参加的第一战是哪次战役呢?

  邹世勇:是第二次战役,当时就是在东线的长津湖作战。

  主持人:你们入朝的时候是怎样的状态呢?

  邹世勇:抗美援朝这场战争已经过去60年了,我作为一个战争的幸存者,对这场战争永远不会忘记。

  当时我在27军79师235团三连当副指导员,我们这个队伍在接受抗美援朝任务的时候,是非常仓促的,因为最开始我们担负的不是这个任务。

  1949年的5月,我部参加解放上海战役,5月份上海解放以后,我们这个军就留在上海担任警备任务,两个月以后,我们部队就奉命撤出上海到浙江省的海盐一带,接受了解放台湾的任务,所以我们从1949年7月到了浙江的海盐以后,就进行渡海训练。到了1950年10月,我们突然接到新的任务,叫我们停止海上训练,很快地把我们用火车拉到山东的泰安去了。到泰安,上级告诉我们要抗美援朝,作了简单的动员,然后又把我们很快地装上火车,拉到丹东去了,当时叫安东。我们这个队伍到了安东以后,发现战争气氛马上就来了,敌机经常越过我们的国界来侦察。我们刚开始的任务是从西线新洲鸭绿江进去,我们的一个师已经过去了。但是这个时候战场发生了变化,我们东线集结得很快,而且敌人东线的力量比较薄弱,所以上级把我们9兵团拉到了东北的临江,我们是从临江过江的。

  主持人:过江之前,你们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比如说武器装备有没有更新?弹药有没有补充?服装有没有更换?

  邹世勇:我们过江的时候非常仓促,没有准备。我们前面是20军,他们进去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全部是我们南方部队过冬的服装,戴着大盖帽就进去了,穿了南方的棉衣,脚上是穿着胶鞋进去的。我们是在他们进去的第二天进入朝鲜的,条件要好一点儿,我们换了东北的棉衣,但是鞋子还是原来的解放鞋。就这样,我们非常仓促地进入朝鲜了。这时敌人已经进到了朝鲜北部的高寒山区,就是长津湖一带,海拔都在一千多公尺以上的,都是冰天雪地。我们是第一次跟美军交手,这场战争是在敌我实力特别悬殊的情况下的一场较量,从武器装备到后勤供应,我们都处在绝对的劣势,敌人处在绝对的优势。

  主持人:邹老,您给我们讲一讲,当时从武器装备、后勤保障上来说,为什么我们处于绝对的劣势呢?

  邹世勇:东线的敌人都是美军的王牌军。陆战第一师,就是它最王牌的部队,建军160多年。第二个也是它的王牌,陆军第七师,他们的主力王牌都在东线。

  从武器装备上来看,这些都是号称武装到牙齿的、最现代化的部队。就拿枪来说,我们当时还使用解放战争时期用过的步枪。我们没有重型火炮,当时我们最大的炮大概就是九二步兵炮。这一点,我特有体会。可是美军的装备呢?美军的装备最差的也是冲锋枪、卡宾枪等步兵武器。比如说,我们接受的任务是攻击一个美军把守的山头,叫1282高地。这个地区是高山寒区,白天大概在零下35度左右,夜间能达到零下40度,冰天雪地,雪踏下去就到小腿肚这里。当时我们的火力远不如敌人,敌人可以疯狂射击。而我们的枪,由于温度低都已经是打不响了。我们连在攻打这个1282高地的时候,我明显地感觉到我们火力不行。敌人在这个地形里有野战工事,我们是向上面进攻,它的火力又特别强,所以我们的伤亡比较大。

  主持人 :从穿的服装和后勤供应的情况来看呢?

  邹世勇:从服装来说,我们的鞋还是胶鞋,所以在零下十几度的时候,脚都冻坏了。我们每人只有一床小薄被子,可是美军每人都有一件大衣和一个鸭绒袋,钻进去以后,把拉链一拉,特别抗寒。所以我们从服装保暖上来说,跟敌人是没法相比的。再说后勤供应。我们入朝时每人背一个干粮袋,大约有五、六斤的高粱米,等我们到了战场就吃完了。而美军的后方供应饼干、罐头、饮料等等,每个人都饿不着的。一开始我们东西吃完了以后,就靠朝鲜老百姓家里做的饭。等我们到了战场,大部分房子都已经炸毁了,老百姓也跑光了,我们就只能经常挨饿。由于敌人掌握制空权,他们的飞机非常猖狂,见人就打,所以我们后方的运输特别难。我们当时吃不上饭。战士饿了,就抓把雪吃。后来部队指挥员觉得战士老是挨饿就没有办法打仗了,我们的首长急着想办法筹粮。有一天他带着两个人走到很远的一个山沟里面找到了一家老百姓的房子,人已经跑了。他们在里面翻出了一袋稻草和一袋土豆。当时毛主席强调了,要爱护朝鲜老百姓的一草一木,可是我们出国又没带钱,这怎么办?后来他们就把土豆背走,给那个朝鲜老乡留下了一条军毯和一个缴获的美军鸭绒袋作为抵押。把土豆抱回来以后,首长就到前线去找我这个管后勤的。有了土豆怎么吃呢?又不敢生火,白天不能冒烟,晚上不能见火,因为飞机经常轰炸。到后来没办法,他又带了人,冒着生命危险,把这一袋子土豆背到那家老百姓家去了,把这袋土豆煮熟了。可是等这一袋子土豆煮熟了,送到前线阵地以后,土豆全都冻了,没法吃。可是战士们饿啊,怎么办?硬啃,夹在腋下化,化一层啃一点儿,再化,再啃。

  主持人 :土豆实际上已经成了冰疙瘩了?

  邹世勇:就是冰疙瘩了。因为路很远啊,天气又那么冷,他们从那个地方煮好了,送到上面去,就都成了冰块了。这个照片你可以看到,这是当时我们军的记者拍的。如果不是亲身经历的话,是很难理解的。我们就是这样在这个地方打仗的。

  主持人:战场周围的老百姓多吗?

  邹世勇:没了,都跑光了。房子也差不多都叫敌人炸毁了。所以我们当时没有饭吃。后来我们主要有三个解决的办法:一个就是到老百姓家去,把坍塌的房子扒了,可能会发现有一点粮食或者土豆什么的;第二个办法,后方有时也能供应一点儿,送上一点儿;我们当时还有一个办法,取自于敌。打第二次战役的时候,有一次我们在战场上休息。我们连有一个通讯员脱下了阵亡美军的一个背囊。脱下一看,里面有吃的,饼干、罐头、香肠什么都有。原来敌人包里面就有吃的。后来我就告诉战士们,见到包你就拿,所以后来我们很多的食品供应都是得益于敌人。当时那28天,我们就是靠这三种办法生存下来的。28天,我们没喝过一口热水,就是吃干饼、吃雪。冰天雪地,别说喝水,睡觉都成问题。这一点,敌人比我们好得多。敌人在后方可以支账篷,由于不担心空袭,敌人可以挖工事,即使地是冰冻的,他也敢生火。把土化开以后,挖成坑把树叶子放到坑里去,到了晚上,钻到鸭绒袋里面去,把大衣脱下来盖在上头,很舒服的,而我们呢?没地方睡,就在雪地里睡觉。所以第二次战役是我们和敌人在条件悬殊情况下的一场较量。

  主持人 :邹老,当时您所在的连队执行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任务?

  邹世勇:我们79师的任务,就是打陆战第一师,抢占1282高地,兄弟部队80师、81师,对付美军第七师。

  当时一连攻取1282高地,我们三连的任务是冲下去,因为山的这边是我们,那边就是敌人了,如果我们占领了1282高地的话,就能冲下去消灭敌人。但是当时一连摸错了方向,摸到了兄弟部队1240高地去了,这时已经半夜了,上级就临时决定我们三连攻打1282高地。我们接收了任务以后,由副连长率领一排来攻打这个山头,当时我负责管后防。我们是第一次跟美军作战,没有经验,一发起冲击,端着枪就冲上去了,结果我们吃了亏,敌人火力特别强。一排虽然攻下了第一个山头,但是伤亡比较大。

  主持人 :当时咱们连里头一共有几个排?

  邹世勇:三个排。一排冲上去了,我们副连长负了重伤。

  主持人:伤在哪儿了?

  邹世勇:伤在腹部。后来指导员就把我叫上去了,说副连长负伤,不能指挥了,你上去继续指挥攻击。我当时上去以后,副连长简短地跟我交代了几句,很快就牺牲了。

  主持人:副连长当时跟您交代了什么呢?

  邹世勇:他当时跟我交代,千万要记住,冲击的时候,不要喊口号,不要放松。一排就吃亏在还像跟国民党作战一样,端着刺刀喊着口号这样子,那等于给敌人暴露了目标,所以千万别喊,就悄悄打。

  主持人 :当时咱们这个连装备的武器当中,比较重型的算是什么呢?

  邹世勇:一个连一挺重机枪,这是最好的了,一个排一挺轻机枪,再有就是一个班有一挺加拿大制冲锋枪,战士们的装备就是三八式、中正式这些枪。

  主持人:上级有没有给你们加强一些火力,比如配属一些迫击炮?

  邹世勇:我们当时的任务是下山打的,后来变成接替一连攻击山头,都来不及配重型武器。

  主持人:因为最初的主攻连队是一连,当时都配给他们了?

  邹世勇:是的,火器都配给一连了,所以我们其实是非常仓促地进入战斗。因为火力跟敌人相差很多,我们在打第二个山头、第三个山头的时候,就采取了别的办法。当时是在雪地里,夜间有一定的能见度,所以我们避开正面攻击,把二排放到正面,三排放到侧翼,侧翼先打。如果先打敌人的侧翼的话,敌人的火力就冲着三排上去了,二排这边再发起冲击,这样伤亡就会小一些。就这样我们当时打下了三个山头。

  主持人 :当时打下第三个山头的时候,已经几点了?

  邹世勇:大概就到了凌晨三、四点钟了。

  主持人:最后我们攻下了主峰了吗?

  邹世勇:攻下来了。第二次战役结束后,美国陆战一师损兵折将11700多人,我们志愿军也付出了代价。战后统计,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东线阵亡10588人。

  主持人:当时你的连队投入战斗前有多少人?

  邹世勇:我需要交代一个情况,我们这个连一共是232个人,因为我们连是准备打台湾的。那个时候没有海军陆战队,我们就是准备抢占海滩滩头阵地的滩头营,所以我们这个营的编制就比较多,每个连都200多人,是从全团选的有战斗经验的骨干。我们这个连是232个人,当时战争打下来以后,只剩下37个人。战争就是这样残酷。

  主持人 :在这次战斗当中,给您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您至今还记着某些战役战斗当时的作战情况吗?

  邹世勇:战争是非常残酷的,一上战场,每一个人都面对死亡问题。有人曾经问过我,你怕不怕死?我们的战士、干部是不怕死的。为什么?就因为我们的战士、干部都知道,为谁当兵、为谁打仗,战争胜负对国家、对民族、对个人和家庭有什么利害关系,我们都有坚定的信念和理想。

  我给你们讲一个小故事听。在我们打下了1282高地第一个山头,正在组织打第二个山头的时候,有一个一连的副班长,带着两个战士,找到了我和指导员,要求参加我们连的战斗。他们连摸错了方向,他和连队了失掉联系了。他本来应该不用参加战斗,而是去找他们的连队。但是在我们的战场上,枪声就是命令,枪声就是战斗。他听到我们1282高地上的枪声,他就领了两个战士,到这个地方,要求参加我们连的战斗。我就把他编到一排去了。结果攻击第二个山头的时候,他右臂就负伤了,我曾经动员他下去,但是他说他还有左臂,还有两条腿。等打到了第三个山头,敌人就开始一次次地反击,他的头又负伤了,给他包扎了以后,动员他下去,还是不下去。第三次右腿负伤不能动了,他就坐起来打枪,一直坚持到阵地巩固了以后,他才下去。难道他不知道这意味着死亡吗?知道,但是我们的战士不怕死。

  我讲第二个故事。我们营重机枪班的一个班长,配合二连抢占1282高地主峰。这个班长本来是带着一挺重机枪,结果上去后发现枪打不响,因为它里面有水,所以冻住了。他是来配合作战的,没有武器了就可以撤下去。但是他不,领着三个战士,每人找两个手榴弹,跟着部队一样冲锋陷阵。占领了敌人阵地以后,他捡到了敌人一挺重机关枪,就在敌人的工事里面,把枪口调过来配合我们打,白天他一直和二连坚守在阵地里头,最后阵地只剩下他和其他五个人,一直坚守到最后后援的部队上去了。他也明明知道这意味着伤亡,但是他不怕。

  还有一个故事。11月27号,我们在攻击1282高地的同时,兄弟部队80师、81师打新兴里。美军七师31团和32团的两个营都在新兴里。有一个炮兵连的班长叫孔庆山,奉命带一门92步兵炮,配合我们238团去攻击敌人。结果238团在前进的路上,碰到了山腰上一栋房子,房子前面是开阔地。敌人在这里有个火力点,我们的步兵伤亡很大,冲不上去。连队就命令用92步兵炮消灭敌人,消灭这个火力点。这个班长就带着炮,想办法找了一个地方,找到敌人房子的侧后,这个地方敌人的火力打不到。这个炮有两个炮腿扎在这个地下,平时要打炮,要把地下挖个坑。可是在这个山岗上呢,就没办法。

  主持人 :是因为地冻了,挖不动吗?

  邹世勇:是的,地全部是冻的,而且时间很急,到后来看看实在没办法,就把炮架上去,一条炮腿搞了一个铁锹,铁锹把铁腿别住,再把这个铁锨压到他的肚子下面,另一条腿就拿肩膀子扛起来,命令战士开炮。他们这个地方离敌人的火力点不到30米,还在这个炮弹的火力圈之内。战士不敢开炮,因为这一炮开出去,班长就会牺牲。可他命令开炮,战士含着泪开炮了。一炮就把敌人的火力点炸毁了,美军30多人都炸死了,可是他被这个炮的后坐力弹出去5、6米远,又有一块弹片打在肚子上,当场壮烈牺牲。这些战士明明知道会死亡,但是没有一个后退,相反都积极向前,这就是我们的干部和战士。

  主持人:当时咱们攻下了这个高地之后,美军始终在反击,他们是怎么样反击的呢?

  邹世勇:他们主要靠火力反击。美军火力强,还有空军。白天飞机飞得很低,空军、炮兵结合反击,攻打阵地。

  主持人:敌人反复冲击、反复争夺,始终没有夺回这个阵地吗?

  邹世勇:对。由于我们牢牢占领了阵地了,所以敌人伤亡也相当大,始终没有夺走阵地。

  主持人:邹老,战斗已经过去57年了,在这么多年里,你还经常回想当时战斗的情景吗?

  邹世勇:在第二次战役中,我们这个连232个人到打完了仗,只剩了37个人。那些牺牲的志愿军,他们都是我的战友。每每回想起他们,我就感到心里面非常难受。战争总是要有伤亡的,战争是非常残酷的。每一次战争的胜利都是以我们干部、战士的流血牺牲换来的。

  我讲一个亲身经历的事情。当美军陆战一师和陆军第七师参谋部最后逃跑的时候,我们奉命从侧翼追击,追到一条公路上。那是敌人逃跑的唯一一条公路,我们发现有大约一个连的志愿军部队。我上去一看,发现这是二十军的部队,带着大盖帽,拿毛巾把耳朵捂起来,穿着胶鞋和南方的棉衣。每一个战士都蹲在那个雪坑里面,枪就这样朝向那个公路。我想去拉一拉,结果发现他们一个个都硬了,他们都活活冻死在那个地方了,一个连。

  主持人 :这一个连的战友实际上还没有经过战斗就已经在这牺牲了?

  邹世勇:是的。

  主持人:牺牲的时候还保持着战斗的姿态?

  邹世勇:他们不是被打死的,是冻死的,枪都朝着公路。这一幕,我永远不会忘记。现在我们这些人是战争的幸存者,我觉得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这些先烈们,是他们的牺牲把我们保存下来了。

  主持人 :这场战斗令邹世勇同志终生难忘。同样,这场战斗也给他的对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战后,美军陆战一师有人曾写到,长津湖的冰天血地和中国军队不顾伤亡的狠命攻击是每个陆战队员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噩梦。我们将永远铭记那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顽强的志愿军战士。感谢邹世勇同志光临我们的演播室,谢谢。


定.jpg

       附:丘美华简介

      1935年8月初四(农历)出生于广东省梅县,华侨,中农,侨眷。16岁初中毕业。

      1952年12月,因抗美援朝战争急需,提前毕业分配在志愿军后勤部药材库任司药(药司)。

      1953年9月和1955年1月立三等功两次颁发证书和喜报。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授予功勋章两枚。1956年8月由志愿军司令员杨勇、政治委员李志民签发通令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颁发50元奖金。

      1953年11月被选为青年代表参加总后直属机关青代会(列席代表)。

      1954年3月被选为志愿军后勤部首届人民代表(主席团成员)。

      在朝期间二次评为优秀团员。1958年4月因志愿军撤军,集体转业到铁道兵农垦局密山农场任药师。立三等功一次,评为先进工作着一次,颁发奖状和喜报。


      执笔:独上月楼

      美工:王希萍   独上月楼


微信图片_20200804182625.jpg


2020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