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_image_file_copy_1.jpg


LNXKIIR5MFACXJY9YF)Z1F5.png


主讲人简介:陶铁林,大学本科学历,辽宁省散文协会会员,水利部水利协会会员,水利工程监理工程师,水土保持监理工程师,水文水资源专业高级工程师,锦州市周易协会第一届常务理事。现供职于辽宁省锦州水文局。作品《水文哨兵》曾获得辽宁省水文系统群众诗歌创作征文比赛三等奖。文章散见于《辽海散文》,《在场微散文》。  

 

偶然间学写散文,总结了一点体会,愿与喜欢文学的初学者分享,以便少走些弯路。人的一生中,做点自己想做又喜欢做的事,是一种快乐,也不枉短短的人生。故有此文,留作纪念。


初学写文时,也和大家一样,一是不知从何写起,二是不知该用什么词语表达自己想说的心境。每每提笔,如笔中灌铅沉重,不知从何说起。


小时候开始对文字的认识,就是老师留的作文。那时的感觉是作文真难写,不知道咋写,也不知道写啥。语文课本里的那些词儿,也不会用,总是拖着。周六留的作文,周一要交,每每勉强写一页半页,糊弄一下了事。文章中错字别字,标点符号没有一次是用全对的。老师的评语就是一个字,差!也不知道差在哪里。


读小学时,学校里不怎么上课,都是到校田地劳动。回家后,由于没有作业,开始自己读《西游记》,晚上在家看完,第二天就把书里的故事复述给同学们听。那时我的文学基础还不错,认识很多的字,还背诵过红小兵杂志里的小诗。到了初中,从家中的旧书堆里,找到一部《肃像三国志演义》,从子丑寅卯到申酉戌亥等十二部,看了一个假期。


高中一年级时,学了朱自清的散文《荷塘夜色》,然后老师留了作文,写庭院月色。


高中离家15里路,同学们都住校,每月回家一次。9月初上的高中,转眼就快十月一了,离家近一个月的时间,真就有些想家了。带着思念的情感,回忆着每年这个时候,家中院子里的花草树木在月光下的景色,一篇庭院月色不到一个小时,洋洋洒洒800字,一气哈成。然后端端正正的写到了作文本上,交给老师。


十一放假回来,作文批回来。翻开作文,老师的红笔评语:作文写得流畅、真切、自然,用词恰当准确,注意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的使用。优!我捧着作文本,心情激动。自上学以来,语文老师从来没给过这样高的讲评。作文也没得过这样的好成绩。只是那篇作文随着年代的流失,已不知所踪。那个红红的优字,却深深的印在了心里,燃起了我对文字的喜欢和热爱。


每每遇到好的文章,精彩的句子忍不住都要多看几眼,在心里玩味几遍,在不知不觉中记下。高中的假期,读过小说《家》、《春》《秋》三部曲,《桐柏英雄》。


后来上了大学,又在闲暇时间学习了《红楼梦》,《水浒传》,看过《莎士比亚全集》,《平凡的世界》。大学期间,同学交往的书信,给父母的家书,都锻炼了我的笔力。


参加工作后,由于各种原因,不知不觉中就不再写什么了,偶尔在QQ空间写一点日记。


想学习散文写作,起因于家母赠我的一幅十字绣,内容是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每次看到,都有不同的体会。俗话说,知儿莫若母。那不是随便的一幅刺绣,是母亲78岁高龄时的绣品。它对我来说,有着多种不同的意义。一是让我厚待朋友,不要斤斤计较,得饶人处且饶人,是因为我的性格脾气过于耿直。二是告诫我不要随意说出自己的观点,避免因轻易的表露自己的观点而对人无意的伤害。这对我来说,也算是母亲给我留下的祖训。三是感觉到母爱是那样的伟大,这样大的年纪还惦记着儿子,我将怎么回报母亲,我又该怎样面对我的子孙。


后来想起我的QQ空间里记下不少对人生的体会,是不是也要告诉后人,人生该走怎样的历程呢。一个人赤裸裸来到世上,什么都不留,化作一股青烟离去,也枉为人生了。我的文字水平很差,没有受到过正规的写作训练,这样的文字留给后代,也会被儿孙嘲笑的,或者给后辈们籍以偷懒的借口。那倒还不如不写的好,身教胜于言教。


初学写文,免不了流于自己的习惯思维,而这种习惯思维恰恰不是文学思维。文学思维来源于对各种文学作品的品读后形成的一种写作方式的思维。它不拘泥于形式,没有固定的套路,就好像是摄影师截取画面,需要角度,需要用光,需要地平线在画面上所处的位置,而细节就是你在画面上要突出的重点,其他的背景都是衬托,所不同的是摄影师所需要的,在于自然界的组合时机和选取的角度。散文则需要作者在头脑中的构思,都要写哪些,哪部分放在什么位置,哪里是重点的要突出的描写,浓墨重彩的部分,哪一部分是烘托主题的,是一笔或几笔而过的。这个思维过程应该就是文学思维。


周易讲究全面的看待世界,所谓见一斑而窥全豹,见滴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作文也是一样的道理。首先要知道自己写什么,都需要什么素材来表现,各种素材在选择时就要有通篇的思考:一个主题,背景几个方面,主题体现的方式,浓墨重彩写什么,还要看到自己看不到的那面,这需要调整角度,然后全方位的展现故事。如果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也这样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写散文,既可以避免逻辑错误,又可以防止思维偏激。

接下来我想说说散文的几个要素。许多名家的散文,给我影响最深的就是中课本里的几篇文章,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背影》,杨朔的《雨中登泰山》,《荔枝蜜》,《白杨礼赞》。当然我上学的时候,正逢文革后期,散文因为政治的需,难免有些不合现在口味的地方,我在此也不多述。大家都知道,记叙文必须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要素。散文除了要具备这几个要素以外,必须具备几个条件:


一是文章的主题表现要鲜明,既然所有的素材都是为主题服务的,那么所有的素材都在文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就像是一颗玫瑰,上面开了几朵花,每一朵花都有根、有徑,有叶,又有细密的花瓣,隐隐可以看见花蕊,所谓好花开在半开时,只在花蕊部分留给读者留有空间,说有还没有说完,说没有说完又真的存在,给人以回味空间。


二是脉络清晰,花的每一条支撑的枝干都要有交代,有来源,不然就成为空中楼阁,成为败笔之作。花的叶子也不能随意安放,要根据时间和空间来布置,疏密得当,追求自然。


三是文章要有韵味和情感,汉语本身就是有韵味的,句子组成后是有情感的,这个情感是作者的真情实感,一定要通过文字注入到文章之中,用散文的语言来记录故事和感受,就要把握好韵味和谐。


好的文章就是一朵即将盛开的玫瑰花,欣赏完花,感觉到美的同时,还能闻到淡淡的花香,好的文章读完,要有回味无穷的韵味来吸引读者,像妙音绕梁三日不绝,读后还想再看。吸引人的地方有情节和思想。散文的写作,写成的作品不能流落于俗套,要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视角,新颖别致,要对人的灵魂和情感产生触动。更应该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境界。


四是写文章要有一个合适的文题。合适的文题,不仅是文章的中心重点,还有吸引目光的效果,比如广告中,有这样的一个流派叫“标题党”,全凭题目引人注目,增加文章的点击量,可见文题在一篇文章中的重要。题目大了不好把握,容易写的不全面。文题应该短小精致,夺人目光。一个好的文题可以吸引读者去读,好的文题还可以在文章中生发引导故事的展开。由此可见文题应该反复斟酌。散文的写作,不是泛泛的叙事,应该有小说一样细腻的描写,有诗歌一样的韵律味道,抒情于记述中不露痕迹,自然一体,更应该有回味中的升华或启示。昨天早上,读孙成文老师的《绿石谷,幻梦之美的注脚》,感觉很美。


下面我想说一下写好散文的几方面因素。对于初学写散文的朋友,有时会感觉写文有些困难,我以为写好散文还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热爱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喜欢再去做,会解决很多的问题,比如阅读

的枯燥和疲劳,写作的构思和大量的修改也会很繁琐,有大量的工作,没有毅力的坚持,没有冥思苦想的过程,不会写好作品。


二、构思大意

学习写作就和绘画一样,虽不似绘画那样对每一笔都要求不能发

生错误,但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一是构思,立意,在一幅画面上,自己想画些什么,位置都在什么地方,哪个是画面的中心。突出这个中心点,都需要什么作为衬托,笔墨的轻重浓淡的分布,力度放在那里,细部重点描绘的是什么,在重要的位置,要有画龙点睛之笔。这样的布局结构计划以后,就去回到自己的仓库准备东西,按尺寸裁剪需要细作的地方,进行加工。


三、书写

计划安排好后,就可以动笔书写。动笔时把想写的内容按结构的

要求先写出来,最好是一气呵成。书写的时候应该有自己的感觉,有感觉的时候,思路会洋洋洒洒,下笔千言,而余味未尽。没有感觉会陷入迷茫,失落自己。

    

四、修改

文章写完,总觉得像在试穿一件衣服。在镜子面前,前后左右的看,看看是不是合适,有哪里不合体,是长是短,是肥是瘦,有没有破绽和漏洞。写完再去朗读,去掉啰嗦的字,使语言尽量简短,流畅。检查语病和标点符号,看看想说的话是不是说得明白透亮。调整结构,文章的结构是不是安排的合理,也是艺术加工的过程。前因后果,还是前果后因,怎样做会更能吸引读者,会更精彩。以前我不太注重文章的修改,写完后草草了事,其实写文章的秘密就在于修改加工,这是一个艺术加工过程,在修改的过程中可以推敲,分析,思索哪里还没到位,哪些词句不够经典,哪些啰嗦的话应该删除,哪个部分先说或者后说,会对文章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都可以在修改的过程中完成。

    

五、沉淀

沉淀是自我修复的过程,也是艺术加工中的过程。作品写完后,需要沉淀一下自己的思维,或者放一放,以便站在读者的角度重新进行审视。如有可能站在更高的角度,或者以反向思维,去找找问题,再作修改和加工处理。

     

六、精选素材

学习散文与创作其他文学作品一样,都需要大量的素材。所以要想写文章,就要做好素材积累。积累素材也是一个写作过程,由于素材一般不用发表,自己可以随心所欲,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看到听到什么就写什么,力求能详细记录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在积累素材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用文字表达景、物、气候、对话、感受以及眼睛看到的和耳朵听到的,凡是有震撼的东西尽量详细地记录下来。大家的手笔,也要积累素材,常去调查采访,采风,就是为了积累素材。只因为大家懂得得多,写的作品多。熟能生巧,组合起来很轻松,而且会有新的创意,让作品不落于俗套。其实高手是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体现在作品里。


每个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都需要加工原料---素材。素材的积累来源于生活,把生活中的经历,感受写成素材,积累起来,就会让写作得心应手。积累素材需要注意观察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文章没有细节的东西就是豆腐帐、流水账。细节的描写是一篇文章的点睛之笔,放在哪里,哪里都会熠熠生辉。而这样的笔墨不是坐在屋子里想出来的,只有经历过仔细的观察才能写得好,才会服人。不管是自己的经历,还是别人的经历,都可以记录,毕竟那是自己身临其境的体验。其实有时我们创作散文时,不一定要写那么长,那么完整。太完整就是小说了,这也是散文有别于小说的一个方面。重要的是把素材积累起来,作为以后创作的材料。时间久了,这些素材就会在写作中发挥作用。弥补资料不全,体会不深,感想不到位等缺陷。


七、注入真情实感

散文需要注入作者的真情实感,这样的文章读起来才会有滋有味,当作者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注入到文字里的时候,文章才会有生命,从而吸引读者。所谓的文章才会活起来。这样的文章才有可能流传。散文家孙犁曾经这样说过:“我们常说,文章要感人肺腑,出自肺腑之言,才能感动别人的肺腑。言不由衷,读者自然会认为你是欺骗。读者和作者一样,都具备人的良知良能,不会是阿斗。你有几分真诚,读者就感受到几分真诚,丝毫作不得假。”

散文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世界。它不仅可以呈现作者的真实的内心世界,也可以呈现别人的世界,只是在写作的时候,可以围绕着一个中心,随意的发散,或故事、或感想,只要对文章中心有益的真情实感,都可以来写。

对初学者来说,散文写作时还是常犯一些错误,有几点注意事项如下:


1、作品由于采用的素材多,表现主题不突出,罗嗦罗列。

把很多的东西罗列在一起,缺少必要的关联,有些素材对作品的中心没什么意义,反倒是掩盖了本心,写跑题了,这又是也是初写散文的人常犯的错误。这就要求在作品选材时严格挑选,去掉那些与主题思想没用的素材和故事,精心组织,才会使文章异彩纷呈。拿我的文字举例——

《相思葡萄架下》

文/陶铁林

中秋赏月,历来就是一件快事。今晚灰蒙蒙的雾气挡住月光。在家装一盘月饼,洗完水果和葡萄,忽想起老家的葡萄架来。

老家的院中有几株葡萄,品种不一。葡萄随春风发芽、吐叶、开花。暑期的葡萄架下,已是一个阴凉的伞盖了,一串串葡萄,从架上垂落,松散的龙眼刚透出微红,如少女脸上的一抹红晕,紧凑的香水还是绿的,施了一层淡淡的粉,有几分晶莹。小时的我禁不住吃欲,揪下一颗,咬一口满嘴酸涩。

爷爷是管理果树的好手,庭院里长满了各样果树,春天花开满园,引来百鸟歌唱,初夏从樱桃熟了开始,也就开始了水果盛宴,果子相继成熟,每天纵情享用,直到隆冬。葡萄架后池子里,长着几簇韭菜。春天,韭菜从地下冒出嫩芽,红红的尖上,挂着露珠,透着几分绿意。过不几天,就能吃到奶奶蒸的鸡蛋糕了。听着奶奶熟练搅拌鸡蛋的声音,我们都特别高兴。鸡蛋糕熟了,撒上虾皮韭菜末。味道鲜浓香美,口感不老不嫩,简直一绝。工作后自己也试着做了几次,却再也吃不出那种味道了。

每逢中秋节,月亮还没升起,爷爷奶奶便忙着在葡萄架下摆好桌子,桌上的盘子里盛着香香的月饼,油油的丰字闪着亮光。紫红色龙眼葡萄,挂着一层诱人的白霜。金黄色的鸭梨,尾部长着褐色的麻点,散发着浓郁的果香。我们五个孩子围在桌边,望着全是好吃的东西,馋涎欲滴。爷爷说,一定要等到月亮升起才能吃。于是爷爷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我们回想着嫦娥的聪明美丽,为她在月亮上不能回家而悲伤。不知不觉中,月亮从天边升起,虽不似太阳那样,但也是有一些微红,圆圆的挂在天边。月亮上明暗的图案,真的像是一棵大树下,有只兔子在捣药。那时家里困难,每人仅能分到半块月饼,在朦胧的月光里,细嚼慢咽,品味着青丝玫瑰,还有各种果仁的味道,那滋味久久的环绕,想忘也忘不掉。人与人、人与物缘份有限,只是时间长短。中秋月满,人间月半。叹人生多少无奈,绪满心怀。曾经的日子远去,只留下精彩记忆的斑斓。

今晚的雾遮住了月亮,却挡不住我的怀想,爷爷奶奶早已离我们远去,阴阳相隔。兄弟姐妹五人,相继大学毕业,天南地北,各自一方,只有春节才能相聚。父母年岁大了,为生活方便,进城住了楼房。祖屋无人照料卖了。每次我们回来和父母团聚,还会驱车故里,看一看祖屋,看看那个写满我们成长故事的葡萄架。

点评:文章的架构取材很好,立意也不错,结尾给人以回味。不足是:有些细节笔墨不足,给人以文章不够舒展,感情不够丰满的感觉。

     

2、细节描写不够。

很多人写文都是把自己的见过的想过的一条线或者是几条线,按照思维穿起来,写的细了就会写成小说,写的略了就会显得平白无力。处理这样的问题时,往往就需要把一条剪成一段一段的,然后每一段再精彩的详细描写。这样就可以避免贪大求全,笔力分散的问题。精简取材,删繁就简,注意突出精彩部分的细致描写,特别是为突出想升华部分的思想和要突出的主题的部分一定要写实写细,前后做好铺垫,使行文观点叙述自然合理。依然用我的作品举例——

《最忆儿时蝈蝈声》

文/陶铁林

前几天去南票出差,走在山里,忽然听到了蝈蝈的叫声,那欢快、清脆、悦耳的声音把我带回到儿时。

小时后在农村长大,每过夏至,秋虫声起,田野的豆地,山坡的草丛,林子的蒿草中,到处都能听到蝈蝈的叫声。

那时,抓蚂蚱逮蝈蝈是件最快乐的事。村边的黑鱼沟河蜿蜒而去,一溪碧水欢快的流淌,银白色的沙滩,一望无际的树林,就象一条彩色的条巾,围在小村的边上,显得美丽清静。河边不远处的西河洼,有一大片棉槐林,一簇簇棉槐的空地间,长满半尺多高密绒绒的羊草,这里是蝈蝈的天堂,也是我快乐的游乐场。我和小伙伴们在林间嬉闹,捉迷藏,抓蝈蝈。

蝈蝈长得像只大蚂蚱,两只复眼,通体翠绿,浅褐色半透明的短翅,长长的触须,深褐色角质牙齿,粗壮有力的后腿,长得大气高雅,健壮漂亮。它行动迅速,敏锐机警,性情暴躁,叫声洪亮。受到侵犯,立刻以命相搏,咬住绝不松口。循着声音寻找、定位,一旦有点风吹草动,就不叫了。茫茫的绿海中,很难发现它的踪迹。棉槐叶子的大小色彩都与蝈蝈相近,成了它绝佳的保护,不仔细分辨,根本难以发现。这时就只能蹲下别动,等待它的叫声再一次响起。

还记得第一次抓蝈蝈,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只,一把抄下去,蝈蝈倒是抓住了,慢慢的拿出来时,却被蝈蝈狠狠的咬住,用力一甩,蝈蝈死了……只能用双手快速捂住,不能伤害到它,然后装进用秫杆糜子编成的笼子里,才算大功告成。

中国人喜爱蝈蝈的历史悠久,早在三千年前《诗经》中就写道: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末代皇帝》中,三岁的溥仪登基时一脸茫然,当发现了大臣身上的蝈蝈,就露出了天真的笑容。至今蝈蝈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

前几年回家乡,由于河沙的过度开采,不见了绿水碧树清溪,河床上满目沟壑纵横,彩色的条巾飞走了,找不见留给我记忆的棉槐林。农药化肥的使用,使很多的昆虫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村里的蝈蝈已经很少见了,山里的蝈蝈还在欢快的叫着,清脆悦耳,但还是最忆儿时蝈蝈声。

文评:本文通过山里蝈蝈的叫声,把思绪引向童年时代的乡村和童年时的快乐,在抓蝈蝈的过程中,把思维引向历史由一部电影再把现实展现,现实中的乱采乱挖,破坏了自然环境,农药化肥的使用破坏了生态环境,村里的蝈蝈已经很少见了,山里的蝈蝈还在欢快的叫着,引起人们的反思,唤起保护自然的意识,从而使故事得以升华,文中对村里的环境、蝈蝈的长相形态,以及抓蝈蝈的过程都有细节的描述,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再如:《湿地的春天》

文/陶铁林

四月末,锦州已是暖风轻荡,大地渐渐的复苏。春天的世界,一天一个模样。树绿花开鸟鸣,拒绝不了大自然的诱惑,迎着早晨明媚的阳光,乘车去盘锦。

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驰骋,路两边繁花锦簇,车上不时地传来同伴们欢声笑语。高大的白杨树挂满了花穗,吐出绿叶;垂柳披上了鹅黄,换上彩妆。“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脍炙人口的唐诗,情不自禁脱口而出。锦州的春比南方来得晚,按照唐朝使用农历计算,锦州的节气,也要比贺知章的家乡浙江晚了一个多月。二月虽不贴切,但还是赞叹诗人的文笔,用那么经典的文字,把这春色描写的真切、浪漫。

车外的天,湛蓝湛蓝的,一大群鸟鸣叫着飞过。正是候鸟迁徙的季节,这里正处我国候鸟迁徙的东部通道上。华南、华中以及东南亚和澳洲北飞的候鸟,都要经过此地,飞向自己出生的地方。天鹅、苍鹭、丹顶鹤、东方白鹳、豆雁、针尾鸭、绿翅鸭、鸳鸯、中华秋沙鸭等很多候鸟,都会在三月至五月间,在这里汇集。有些这里做短暂的停留,继续北飞,有些在这里出生的鸟,就会留在这里,选在水草丰美,林木茂盛的地方筑巢,繁育生息。自然的变化,让候鸟选择了自己适应的生命轨迹。社会的进步,交通的便利,让人类有了更宽广的活动空间。

车子进入辽河湿地。面积近三十平方公里,一望无际的芦苇。刚出水面不高的芦苇,繁茂的生长着,郁郁葱葱,形成嫩嫩的绿海,微风吹过,摇曳的身姿,整齐的轻轻荡漾,翻起一波又一波的绿浪。我的心随之起伏,融进这碧波中,尽享这绿波的爱抚和拥抱。湿地边缘,一片片水田如棋盘进入视线,黑黝黝的泥土已经过翻耕,懒散地晒着太阳,期待着播种。辽河入海口的湿地,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是鸟儿的乐园。几只白鹤在天空傲翔,尖锐的叫声,呼唤着爱侣。两只翠鸟在青翠的苇从中婉转低鸣,互诉着爱慕。一群赤麻鸭在水面游荡,不时地钻入水中捕食着鱼虾,显得悠闲惬意。数不清的山雀群急速的飞过原野……它们流连于春光,在春风中嬉戏徜徉。真羡慕候鸟儿,它们因追逐春光,春光就得以在翅膀下延长。他们因不辞劳苦的付出,才得以享受这美好的时光。

忽然间想起七十年代时,吃过这片湿地抓的河蟹,那时的螃蟹都半斤一个,味道鲜美。现在这样大的蟹已经罕见了,过度排放的工业污染,让很多水域都不能长螃蟹了。辽河湿地国家级保护区成立于1987年,却挡不住工业废水的排入。每年吃到的螃蟹,多是稻田里养殖的,不超过二两。味道和口感也差。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吃上这里自然生长的大河蟹。心里不由得惦记起那些享受春光的鸟们,现在水里的鱼虾多吗,是否能吃饱?也不知那恼人的污染,什么时候才不再打扰这片美丽的湿地。

点评: 文笔流畅,叙事取材质朴流畅,细节稍有不足,觉得一朵花没开好,几处都是泛泛的叙事,使文章精彩的部分笔墨不足。写作不能能泛泛叙事,在描写中细致的地方,应该赋以生动的形容词,亦可引经据典,从而增加文章的厚重。把细节描写得更为形象,有画面感,有动感,为加重笔墨的渲染,可以从几个方位去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感受。目的是突出自己要表达的中心,反之同样精彩的描写若于中心无关,就会显得画蛇添足,显得臃肿啰嗦。

    

3、写作的内容虽好,但不是主流提倡的。

我们写作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与社会主流相悖的文章,用普世价值观来书写文章,立意积极,催人奋进。抨击丑恶,促进社会进步和我发展。比如,写打麻将,写三角恋,写一些低级趣味的东西。


4、文章单薄,缺少厚重感。

这样的文章往往是由于作者的思维单线,引用和借鉴不足,周围的宽度观察和体会的扩展引起的,一枝花没有叶子,光秃秃的,就会显得单薄,只有用周围的枝叶把它丰满起来,作为衬托,才会更突出主题的感染力。

散文的生动来源于自己的感受,散文写得感情饱满就需要把自己融进故事,在故事中让自己的感情得以宣泄,才会让读者走进去,和你有一样的感受。如果没写出感受,没写出引起感受的原因、背景、景物,就不会有在场的感觉。散文写得厚重需要知识的储备,无论是古文,还是诗词,还是历史故事,凡是可以用来说明问题的,都可以拿来借用,或者是揉碎后的引用,从而增加文色,增加文章的厚重感。

《迷茫》

文/陶铁林

人生在世,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尽管在事情来临之前做了多方面的准备,却是世事无常。人生的路很长,也不都是自己想象的顺利通畅,每每出乎自己的意料之外时,便陷入难以理解的状态。哪家都有八出戏,人人都有难念的经。自然界看似简单,日出日落,冬夏寒暑,月圆月缺,黑夜白昼。事实却不尽然,世界上有很多没有破解的秘密,一直在困扰着人们。等到自己老去,很多的事情明白了,很多的事情依旧糊涂,迷茫其实困惑着每一个人,每个人在不同阶段都会有不同的迷茫。

并不是每一条路都没有尽头,并不是每一件事都没有结局,只有愿望没有止境,只有思维没有结局,因为世界上有着很多的必然与偶然,写就了不同的人生历史,只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努力的人,才有机会获得希望和成功。因为决定成败的还有很多客观的存在。谁把自己的想法考虑的和实际情况一样,这种想法就会变成现实,谁的想法历尽坎坷,就是对客观现实了解的不够。有人说是天意,有人说是运气,也有人叫命运。现实的情况是很少有人一辈子顺风顺水。都有过坎坷和逆境,无论是伟人还是平民百姓。正确的看待自己的挫折和失败,正确看待自己的顺利和成功。用平常的心态做事,不被利益蒙蔽双眼。清醒的处理好身边的一切,否则就又陷入了迷茫。

心的迷茫,路的迷茫,都是缺少了周围环境的参照,情的迷茫,爱的迷茫只是在心里少依靠的肩膀,不轻言败,不轻取舍。任凭波涛汹涌,掌握好人生之舵,不让心路偏离航向!

文评:这篇文章自说自话,总结自己的经历,有条有框框,就是没有实事,读起来不易被人理解,缺少了可读性。如果把这些经验换成具体的故事,就会跟有说服力,容易和读者产生共鸣,就这样干巴巴的总结,缺少了很多的东西,散文讲究水落石出石不出,从某种角度看,这篇文章就是失败之作。


5、写散文忌讳下结论的写法。

结论应该是在文中故事的叙述中让读者体会到文意的收获。不轻易发表感想,不下结论,否则就会有生硬的感觉。习作分析举例——

《也是欢喜也是忧》

文/陶铁林

我儿今年大学毕业,在北京找了工作,工资每月三千,另有补助提成。听到消息,心里很高兴。

1996年我曾在北京工作过一段时间。那红墙黄瓦的故宫庄严肃穆,几处大型的皇家园林秀美怡人。带有地域文化名称的胡同里,到处是挑脊飞檐的四合院。磨砖对缝的青砖墙更让小院显得精致典雅,穿着休闲的老人靠在藤椅里,手摇蒲扇,品着香茗,悠闲地在树荫下纳凉。那情景,成了我无法拒绝的向往。那时北京房价最高每平米4000元左右。

2012年送孩子到北京念书,顺路探望亲戚。北京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拥挤的车流,沿着立交桥向四面八方流淌,让双向八车道的马路也显得狭窄,拥挤的人群潮水般涌动。表弟家在三环内,小区里很宽阔,卵石组成的各式图案,嵌在混凝土甬道上,特别抢眼。绿林草坪,假山流水游鱼,俨然仙境。这里的房价每平米6万元。看着表情惊羡的我,表姐说:“来北京念书挺好,只要能在北京站住脚,将来房子不是问题。”

今年9月,一份上市公司公告引起了我的注意,北京一处学区房的价格,已是12年前的16倍,估价每平方米11万元。房价快速上涨,是资本占有稀缺资源,追逐利润的结果。1989年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引来经济危机,原因尽管多重,却是我们的一面镜子。

孩子找到工作,高房价却增加了孩子居留北京的难度。世事纷繁,也是欢喜也是忧,让人欲说还休。

点评:作家马王(朋友)的点评:倒数第二段有点生硬了跟孩子扯上点边儿就好哩;作家润雨的点评:从儿子大学毕业在北京找到工作,引出“我”的喜和自己对北京的美好回忆,接着引出前后北京房价的悬殊对比,写出了“我”的深深忧虑。是啊,三千元的工资,要想在北京留居,这么高的房价如何应对?这难题是很多在北京找到工作、却为买房发愁的很多普通家庭的困惑。文章很有现实意义。唯一感觉,文章的议论冲淡了散文性,结尾直白了一些,缺乏意蕴。

修改:

秋风催熟的果实,在绿叶间摇动,儿子今年大学毕业,穿梭在北京的地铁,工作每月3000元工资,另有补助提成。听到消息,心里高兴,终于毕业工作了。

提起北京,96年我曾在那工作过。故宫博物院的红墙黄瓦,叙说着曾经的与众不同。布局精致的皇家园林,像是这座城市明眸善睐的眼睛。带有地域文化名称的胡同里,挑脊飞檐的四合院,磨砖对缝的青砖墙,别具情趣,端庄古朴。老人们靠在藤椅里,摇轻蒲扇,悠闲地在树阴下纳凉。居在北京,有一种说不出的惬意。那时北京的房价最高每平米四千左右。

2012年送孩子到北京念书,顺路探望亲戚。北京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拥挤的车流,沿着立交桥向四面八方流淌,让双向八车道的马路也显得狭窄。表弟家在三环内,小区内显得很宽阔,河卵石组成的各式图案,嵌在混凝土甬道上,特别抢眼。绿林草坪假山,流水中一群锦鲤游动着,俨然仙境。这的房价每平米6万,看着表情惊羡的我,表姐说:“来北京念书挺好,只要能在北京站住脚,将来房子不是问题”。

今年九月,一份报纸公告引起了我的注意,北京一处学区房的价格,估价每平方米11万元。高起的房价背后,众相纷纭。20多年前,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引发经济危机,惨重的教训。秋风斑驳了大地,吹来收获。资本按照自己的意愿,追逐着利润,青年希望改变命运,追逐着理想。世事纷繁,也是欢喜也是忧,让人欲说还休。


6、文题应尽可能的新颖,引人注目。避免流于泛泛,文与题要相对应,避免跑题。一个好的题目应招眼于小。题目小,内容才有扩张性,扩展后会有厚度,写起来容易驾驭,把握。大的题目不好写,文题大了势必就需要更多的内容来充实,对初学者来说,无形中加大了难度。否则,就容易写的片面,以偏盖全、缺东少西、有胳臂没腿,影响文章的完整美。

 

《男人的夜思》

 文/陶铁林

曾经读过张若虚的春江花夜月,也曾经体验游子思妇美丽而凄婉的忧伤。在经历的人生里,历尽过从情感到事业艰辛的磕绊。偶尔读自己,曾经的豪情万丈,已化作历史,一眼望不到边。曾经的儿女情长,就像那幽幽的月光,虽然美,却闪烁着夜的凄凉。曾经的理想志向,一部分在脚下延展,一部分就像影子一样乎短乎长。

凝视天边的远方,思绪漫长。在没有彩排的舞台上,演绎一段又一段白天黑夜的交响。人都有七情六欲,也有儿女情长。为人处世交朋友,就是希望路越走越宽,期望情越处越长。有的如流星进入空气,留下短暂的光芒。可你也会知道,有的小星体没有机会和空气相遇,永远在黑暗中行走,没有碰撞和燃烧,默默地,没有光亮。

我经常感叹,人生太短,就像白驹过隙。有谁能把握自己,让自己天天快乐,让自己天天向上?我经常在心中抱怨,世上红尘滚滚。相遇的人不能相识,相识的人不能相知,相知的人不能相爱,相爱的人不能地久天长。由此演绎一个又一个人生的故事。世界是这样,我们在地球上一眼望不见边际。地球也是这样,它在宇宙中,也找不到它的边界,只是围绕一个比他更大的球绕圈。我们跟随着太阳在宇宙中行走,带着走到那里就是哪里了。

其实有些人习惯于苛刻自己,对自己的要求过于圆满。有些人则习惯于放纵自己,对自己的要求过于涣散。都做不到淡泊的思维。我们同样,看不破红尘,走不出自己编织的情网。梦想着自己的快乐只能和自己最爱的人分享,梦想着总有一天会有自己的辉煌......心痛了,泪在流血,却听不到伯牙的琴音,也喝不到桃园结义的美酒琼浆。

潮起潮落,月圆月缺。宇宙间我们不知道边界,太阳地球月亮都有自己的轨迹。而人生有道义,人生有情意,仁与义自古就是鱼和熊掌,各有千秋。仁不带兵,义不聚财,人生的选择随时都在考验着每个人的智慧,表面的现象都要通过现实的考验。世间讲的情理,都是在家讲情,去法院讲理,而事实是,家不讲情时就去法院,法院也不讲理,讲究证据。

迷茫了才会困惑,在心里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因为每个人的心里有着美好的理想,心里还追寻着公平和正义。而自有人类社会的那天起,就没有公平,自有国家的那天,就没有正义,公平和正义只是一种平衡,这种平衡是心理的,公众的。人无论多么圣贤,都难免有自己的阶级和立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站在不同角度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所采取行动和语言也会不同。

纷繁的世界,复杂的思维,满天的星斗,都在和人述说着一个共同的道理,在复杂的万象中遵循自然。在万千的自然中寻找自己,就有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动的太快,就静下来看看树,静的太久,就动起来看看流动的溪水。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在各种引力的作用下,去选择和生存呢。我们摆脱了束缚,却摆脱不了重力,是因为我们的速度不够快。而具备了这种速度时,却超出了生命能够承受的能力。

   

 7、错别字和标点符号

每篇文章的错别字,与个人的文学基础有关,一般情况下注意自己 在文字运用的过程中,需要细心的对每个字的考究和推敲,必要的时候要查查字典,并注意积累。经过一段时间的有意训练,错别字可以避免。标点符号的运用在书写时也要仔细的推求,尽可能的使用短句,这样读起来会明了轻松。

《困惑》

文/ 陶铁林

经历过多少风雨,就会遇到多少绚丽的彩虹;走出多少次困惑,就会得到多少宝贵而丰富的人生财富。都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可不知,立足于人世还有多少难懂的困惑。

困惑是生命里的必修课。在困惑中徘徊,在困惑中失落,又在困惑中得到重生,为一次失落,为一次难懂,为一次迷茫,也为一次没有经历的希望。

人生中缺少的是真诚,更多的是各种防范,唯恐自己陷入难以自拔的梦中。只因为每个人都有保护自己的心理,让自己避开危险,少些伤害。世间更不缺少高手,利用着你童心未泯的的善良和真诚,去达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所有的一切都就成了秘密,秘密就成了人生的困惑。困惑就是人生的中必须经历的历程。不必躲避,有一种想法就足可以让困惑远离。对于精于计算的人只要你心里没有担忧,没有渴求,就可以从容应对。但切记不要轻易坦露真诚。对于心怀叵测的人,拒绝就是唯一的理由,但要圆滑应对。那是保护好自己的唯一办法。与人拼搏中智商和情商都高的人才会全胜。智商高的人情商低的人只能做事,智商低的情商高的也可为人,两项都高的是主宰人生的高手,占尽人生的地利人和。

无所畏惧的是应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看不破的滚滚红尘都会随风而过。人都遇到解不开的困惑,那就放下,不在迷茫中把人生度过。人生凡事不能强求,只有尽力。善待自己,那不是放弃,而是重新认识的开始,知己者慧,知人者明。

茫茫人海,人的智慧都没有太大的差距,只是在某一方面各有千秋。人生紧要关头的选择,只有那么短短的几步。选择自己道路时,只有过后才知,是不是真的懂得。逆耳忠言的话听着烦人,利于病的良药吃起来口苦。只因为都有困惑的经历,都爱和命运抗争,都曾有过那不想泯灭的痴迷。

困惑难以抉择,命运难以琢磨。哲人都曾经指明,只是有些人知道,有些人不知道。有些人做了,有些人没做。有些人知道,却不想做。

愿我的朋友,人生中多一些开心、明朗,没有困惑。


8、引用的经典来源要考证清楚,避免错误。

人们引用名言名句,有时也记不清楚,常常习惯到网上收索。网上的资料五花八门,什么出处都有。选择时,一定要选择权威网站的资料。选择书籍也是这样,古籍印刷的时候,什么样的印刷厂都有,什么水平的出版社都有,还充斥着很多盗版书籍。所以出版物的水平不一,常常含有各种错误。尽量采用大出版社出版的正版书籍,以保证作品中引用文献的正确。

《雷雨中的情思》

 文/陶铁林 

昨夜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一条微信让我思绪飘远。这是一组1860年圆明园毁前的照片,巍峨的大水法,富丽堂皇。精美的生肖神兽喷着水柱。亭台楼阁,金碧辉煌,长廊逶迤,雕梁画栋。

我神情专注地看着照片,突然一道闪电,浮现出圆明园里,英法联军手拿长枪,身上挂满国宝,四处烧杀。所过之处,墙倒屋塌,浓烟滚滚,大火冲天。轰隆的雷鸣,耳畔仿佛响起,民众撕心裂胆的哀嚎,侵略者震天动地的枪炮。我见过圆明园断壁残垣的凄惨,破砖碎瓦的凌乱。强盗们凭借先进武器,轰开中国大门,把大清盛世累积的财富,洗劫一空。可惜世界第一富裕的国度,闭关自守,科技落后,国君昏庸,百官贪污腐败。他们沉醉于太平盛世,不思进取。忘记了“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古训。

随硝烟弥漫,中华近百年,割地赔款不断,五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沦丧,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无数先驱在硝烟中奋起,他们浴血奋战,赶走列强。1949年,毛泽东庄严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开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几代人奋发图强,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奇绩。征程路远,失地未回。南海边界虚定,国土尚未统一,中国梦有待实现。

历史的兴盛衰亡让我沉思,以史为鉴,兴由勤俭败由奢。振中华雄风。改革沉疴,爱岗敬业,不忘初衷,中国梦的脚步稳健前行。雷雨停了,情思还在翻涌。

文评:经典句子的引用,会使文章增色。恰当地引用也会增加文章的厚重感,开拓读者的眼界。而在有些作者在考证引用中,尽量使用权威网站,使用字典、词典,或者是原著。

   

生活中耳闻目睹,一事一物都尝试用文学语言去表达,写出来后才能具备文学味道。要有深厚的文学积淀,非一日之功。有些文学的构思,文学的语言,看似平淡,但就是文学味道足。我的理解,平时就要用文学的目光看世界,用文学的思想理解世界,用文学的笔触去书写世界。将平淡归整为艺术,将腐朽化为神奇。


对于文学素材的使用,有的随时可以加工成文学作品,有的则可留作以后慢慢加工。这样我们会觉得写散文其实很轻松。不必刻意的追求文章的产量,一切随缘。有感觉的时候动笔写一写,则思如泉涌,妙笔生花。没有感觉的时候写出的东西,就会显得东拼西凑,凌乱无华。

    

一旦有“文学的感觉”生发出来的那些感受,及时记录下来,弥足珍贵。而文学的感觉靠的既是灵感、天赋的生发,也要有日常的积淀、生活的积累,解决的办法就是处处留意、随时留心。


以上的问题都是初学者或者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常见的问题,也是在写作中常犯的错误。其实写作的经验,不是写一篇文章或是几篇文章就能得到的,散文的写作需要不断的积累专研,耐心细致,最后形成习惯。古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很多老师都让我们多写,多看,应该也是说的这个道理。


学习散文的写作还有一些更高层次上的要求,周闻道老师在总结微散文写作时说:“选题不当,让写作步入误区,事达而功不济;长题短做,埂坎之下残缺不全,影响了文本的完整和意义的表达;文短意微,抓住生活中鸡毛蒜皮的下笔,视野和境界不足,文章格调不高;单线叙事,简单浅薄,影响到文章的审美空间;叙事和语言功夫不够,文字粗糙,技术性毛病多。”


对艺术的追求没有止境,文学的路也没有尽头,我们永远在路上,这恰是文学艺术的魅力所在,用文字展现内心世界的精彩。还是多读,多写。


文学的路其实也很寂寞,也很艰苦,只有很少的人一直坚持的走下去。任何成功者都是有天赋的,有天赋的人不一定成功,写散文需要天赋,而天赋来源于自己的爱好,更来源于自己的坚持和勤奋,还需要耐心和细心。这样才能挖掘出好的作品。郭连莹老师曾说过:“一篇文章,一定要刻意打造一点属于自己的“亮点”。文似看山不喜平,别太平淡了。有让人耳目一新的句子也好,深邃的思想内容也好,叙事的波折也好,出人意料的结尾也好,让人欢喜让人痛的感受也好……能够抓住一点就好。按部就班地列陈事实,单线式的叙事结构,是很难让自己的文章产生像周闻道老师所说的“张力”的。窃以为,叙事与语言承载着“穿透力,扩展力,审美力”之重任,需要你用心经营建构自己的有张力的文本小屋:事别讲透,话别说尽,理别明摆,情别直抒,景别类同……给“张力”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


很多文学巨匠,都是把自己的思维整天埋在文字里,埋在故事里。想着用怎样的文字组合给别人看。然后是一次次修改,一次次组合,最后才呈现在读者面前。而有了灵感的作品就成了佳作。很多老师都在文学的路上走了多年,最好的动力就是热爱!


当然散文的毛病和问题还有很多,由于初学写文,水平限制,不能一一述全,期待与银河悦读文友交流提高。

2017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