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紀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现发来我40年前拍摄的一组黑白照片。继承革命传统,发扬更大光荣,努力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人民的美好生活作出新贡献。 

  


1.《红星照耀中国》

1985年7月19日,中国三s研究会邀请50多个国家的代表来到内蒙古萨拉齐,参加“纪念斯诺诞辰八十周年学术讨论会”。1931年,美国著名国际友人、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优秀的新闻记者和作家埃德加•斯诺来到萨拉齐,从此走上了宣传中国红军抗击日本侵略者之路,写出了震惊世界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为支持中国的抗战和加强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毕生的贡献。

(1985年7月20日摄于呼和浩特,用海鸥双镜头120相机拍摄)

 


 

2.抗战精神永放光芒

黄华副委员长(左二)与新华出版社社长解力夫(右一)、新华社著名记者江山(左一)等,畅谈斯诺、艾黎、爱泼斯坦等国际友人支持中国抗日斗争的感人故事。

(1985年7月20日摄于呼和浩特,用海鸥双镜头120相机拍摄)

 

 


 3.向抗战友人献哈达

萨拉齐群众向艾黎(左一)等国际友人和黄华副委员长敬献哈达。(1985年7月19日摄于内蒙古萨拉齐,用海鸥双镜头120相机拍摄)

 

  

4.走访萨拉齐乡亲

黄华副委员长和斯诺夫人等代表走访萨拉齐牧民生活区的乡亲。

(1985年7月19日摄于内蒙古萨拉齐,用海鸥双镜头120相机拍摄)

 

  

5.继承抗战老传统

黄华副委员长接见在大会上宣读《斯诺萨拉齐之行前后思想发展变化初探》论文的“回民支队”后代吴榴楠。此论文先后被30多个国家媒体发表。

(1985年7月20日摄于呼和浩特,用海鸥双镜头120相机拍摄)

 

  

6.友谊之树常青

斯诺夫人(左一)与新华社《新观察》杂志领导畅叙友情。

(1985年7月20日摄于呼和浩特,用海鸥双镜头120相机拍摄)

 

  

7.走好新的长征路

波兰著名国际友人、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优秀的新闻记者和作家、全国政协常委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中)和夫人与“回民支队”后代吴榴楠合影。

(1985年7月19日摄于内蒙古草原,用海鸥双镜头120相机拍摄)

 

 

8.人间正道是沧桑

新西兰“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路易·艾黎,抗战时期在内蒙古组织“工业合作社运动”,自费创办“培黎工艺学校”,为援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游击战争,做出了特殊贡献。1985年7月19日,他与李志民将军的外孙女在“第二故乡”——萨拉齐合影。

(1985年7月19日摄于内蒙古草原,用海鸥双镜头120相机拍摄)

 

  

9.抗战老兵的心愿

回民支队老战士魏建民退休后,经常对外孙讲当年打日本鬼子的故事,希望他继承革命传统,将来为国立功。

( 1983年5月摄于空军保定某干休所,用海鸥双镜头120相机拍摄)

 

  

10.狼牙山下鱼水情

1983年空军某部与保定火车站,发扬当年“狼牙山军民团结抗战”的光荣传统,军民同心干,共建文明站,为创建新时代“全国双拥模范城”作出了贡献。这是部队学员和车站员工,为列车上的旅客送水。

( 1983年7月某日中午,摄于保定火车站,用海鸥135相机拍摄)

 

 


11.铁道部长古战场拜年

 1984年正月初四,铁道部长陈璞如(左),专程来到当年“敌后武工队”打鬼子的战场,向空军某部官兵拜年。经军地双方一年多的努力,空军某部与保定火车站,创建了闻名全国的“双拥模范站”,成了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人民铁道报的头条新闻,吸引了全国近30家省(区)报社的领导到保定火车站取经。陈部长向部队长张均昌(右)、政委王爱义(中)拜年,感谢部队的大力援助。

( 1984年正月初四晚6时许,摄于保定火车站站台,用海鸥双镜头120相机加闪光灯拍摄)

 


 

12.抗战老兵新岗位

空军保定干休所抗战老兵刘彥海(左二),退休不褪色,常年为群众义务修理自行车,并将技术传授给部分战士和社会青年,被北京军区空军评为“学习雷锋先进个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多次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

(1985年5月,摄于空军保定干休所,用海鸥双镜头120相机拍摄)

 


 

13.时刻准备上战场

驻守“平原游击队”老根据地的空军某飞行学院官兵,牢记使命,刻苦训练,随时准备升空作战,为保卫祖国的神圣领空作贡献。

( 1981年1月,摄于空军某疗养院,用海鸥双镜头120相机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