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以罗援将军、叶征博导领衔主编,银河悦读中文网创始人李玲为总召集人的《百面战旗红》主创团队,在完成了大型军史题材纪实文学《百面战旗红》的创作之后,再次集结精干创作团队,走进纪念抗战胜利“九三大阅兵”英模部队的战斗历史,再现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打出的军威、亮出的军魂、赢得的胜利。


2015年9月3日举行的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首次在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上将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抗战英模单位向世界亮相。共有70面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击敌寇、驱逐强虏的荣誉战旗和历史单位旗帜接受了人民的庄严检阅。


这是中华民族亘古未有的大事件,这是龙的传人扬眉吐气的胜利日。


为了把这一辉煌的时刻记录下来,向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献礼,也为了让我们的后人永远铭记抗日战争中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我们在尘封的历史中仔细翻阅,在知情的后人和传人中反复走访,以纪实的严肃态度与文学的表现手法,创作了70篇可歌可泣的抗日战旗故事,镌刻青史,以飨读者。


《烽火战旗杨》这部纪实文学作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由退役军事专家罗援、叶征两位博导策划和主导了创作全过程,罗援、叶征担任主编,欧阳青、李玲、初见、樊玉莲、亢立平、陈卓、王红艳、信儒、孙英伟、孟峻颖、许贵青、李淑华、张玲玲、王新、吴一平、刘基地、宋志远、宋秋梅、宋爱亲、杜从娥、赵焕菊、彭琳、周敏戈、朱祖阳、叶梓、张玉龙、孙逸昊、谢海巢等10多位作者学者、教师和军事文学爱好者参与了撰写。


《烽火战旗杨》创作过程中,叶总既是统稿人,又是作者,更兼良师,孙英伟老师直言:“在叶教授的指导下,尝试着写战旗故事,学习怎样谋篇布局,学习怎样营造意境,学习如何深入内涵,学习如何注重细节,以小见大,学习人物语言的把握……受益良多!深刻体会了高人指点是怎样授之以渔,学会思考,提升能力,一辈子受益!”参与创作的老师们对于知识渊博,精通文学的叶总的教诲,心怀感激,终生难忘!


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们写作热情高涨,以战旗精神书写战旗故事,为了真实再现战旗故事英雄事迹,有的专程到战旗所在部队进行采访,有的老师到团队战斗过的地方,寻访英雄的足迹。作为“决死队”的后人,独上月楼在写“无坚不催”战旗故事的时候,从收集素材开始,一直到完稿,前后历经四个多月。求助八路军研究会,走进阳泉八路军纪念馆、武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和沁县纪念馆,往返行程千余公里,购买书籍10余本。用“无坚不摧”的精神终于完成此稿;刘基地老师在写《青州连》的时候,到青州收集资料,又用了大量时间作整理求证……期间得到了抗日老战士、老战士及其后代,以及广大读者的真诚呵护和反复指正,呈现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动人景象。


中华民族能够生生不息、百折不挠的秘诀,是当这个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总会有一批民族精英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抗日战争中涌现出的英模单位和个人,就是这批民族精英的缩影。英雄的抗战军民既是一部史诗,又是一首赞歌,更是一座丰碑,值得我们后人书写、歌颂和敬仰。


自2023年6月12日正式启动至2023年12月16日,历时半年时间创作完成40万字的全部初稿!以纪实文学的形式致敬抗日英雄,缅怀抗日英烈,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和使命。


最近,叶征博导在《烽火战旗扬》作者微信群与大家分享了《烽火战旗扬》目前的出版进展和获奖情况:


一、国家级获奖情况

  1.   入选2025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2.  获推2025年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审批中)


二、省市级获奖情况

  1.   入选2025年度北京市图书出版重点选题

  2.  获推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2025年度出版项目(审批中)


三、出版集团

入选北京出版集团2025年度重点出版项目


四、完成中央党史文献办、解放军政治工作部重大题材审查,正进一步修改完善,计划 8 月份出版。


五、已在核心期刊《人民周刊》连载 19篇,其中参加撰写人员稿费均已发放。


六、正争取入选抗日战争胜利 80 周年国家优秀文化成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苦尽甘来,提前祝贺大家!



2025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