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千里淮河浩浩汤汤,穿过荆涂山峡之后,便与其最大的支流——涡河相遇。涡淮交汇处水面开阔,淮水自此波折向东,奔腾不息。沿涡水溯流而上,大约三十五公里处有一座千年古镇——龙亢。那里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商贸繁荣,是名副其实的怀西重镇、淮上古邑。近年来,当地党委和政府利用“脱贫攻坚”、“实现中国梦”的有利环境,不忘初心,抢抓机遇,乘势而上,通过“平安创建”、“美好乡镇(村)建设”等措施的扎实推进,带领广大群众在共赴小康的大道上阔步前行。

 

    发掘历史遗存  溯源传统文化

 

       龙亢古镇坐落在皖北平原的涡河北岸,地势平坦,交通便捷,从西汉开始就设侯国、建县治,故而历史久远,遗存众多。加之物华地灵,名人辈出,文化积淀厚重,在打造“千年古镇”品牌、创建“平安乡镇”时,镇党委、政府十分注重历史遗存的挖掘和保护、传承和发扬,利用百姓熟知的历史传说、名人故事、文物遗址等,传承文明,铲除蒙昧,教化乡邻。

       涡畔龙亢侯国县治,龙盘虎踞。“龙”是中华民族顶礼膜拜的图腾,是汉民族的标志与符号,而“亢”读音“刚”,指人颈项部凸出的咽喉。《汉书•陈馀传》中有“乃仰绝亢而死”,可见,“亢”比喻要害部位,在地理位置上即要塞、要冲。当地流传的传说记载:龙亢集北淝河南岸有一村,名“龙身徐”;龙亢涡河南邵水园村北有一高土丘,名“龙头”;村南有两条水沟蜿蜒曲折,称为“龙须”;龙亢西北崇宁寺后有一座土丘隆起成圆形,名叫“龙蛋”。整个“龙亢”在当地人心目中就是一条头向南尾甩北的巨龙,昂首摆尾,飞腾云端。古龙亢龙盘虎踞,把城池建在咽喉要害部位,取其“飞黄腾达”之意。

       自汉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汉武帝刘彻在龙亢建县开始,两千余年间,朝代不断更迭,在这块神奇而富饶的土地上,一幅幅历经沧桑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高大魁伟。他们中有祖孙三代皆为帝师的经学大师,有跃马淮上的抗日名将,有吟诗作赋的文人骚客,有叱咤商海的富商巨贾。历史虽然久远,但今天,他们作为龙亢的名牌与骄傲,是龙亢人学习的楷模和榜样。他们身上所蕴含的精神财富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断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优良品质和崇高精神,继往开来,不断进取,今天龙亢以他们为荣,明天他们将以龙亢为荣。

       说到桓傅故里的龙亢,必须提到“三代御先生,五位帝王师”。

       涡水汤汤,舟楫往来,机船声隆。面朝涡河,一座牌坊曾独自静默伫立两千余年。“桓傅故里”,四字砖刻阳文,厚重古朴。牌坊高5米、宽4米,位于龙亢镇积善街南端,为纪念东汉经学大家桓荣而建。牌坊屡建屡毁,命运多舛。1955年,因筑涡河大堤被拆除。1984年,当地政府按原形于原址重建。2002年,又重修拱门,呈如今形态。

        桓傅即桓荣。据《后汉书·桓荣传》记载:桓荣本齐桓公的后代。齐国被秦国所灭后,桓氏家族被迫迁逃到龙亢,至桓荣为第六世。桓荣幼年就读于龙亢戟门外碧霞宫(泰山庙),庙后至今尚存桓荣洗砚池遗址。桓荣少年时,只身去西汉都城长安(今西安),边做佣工边求学,刻苦自励,孜孜不倦,15年不回家园,终成学业,成为经学大师。当时长安发生了王莽篡权,夺得刘家天下,桓荣逃入山中,不事王莽,靠教书度日,表现出为人师表的高风亮节。公元43年,桓荣为东汉光武帝刘秀赏识,被请进宫廷教授太子刘庄,先后被拜为议郎、博士、太子少傅、太常。桓荣将“浮辞繁长,多过其实”、章句达40万言的《尚书》删减为23万言,并以此教授太子,因而受到宫廷及儒学界的推崇。汉明帝刘庄登基后,对桓荣尊以师礼,倍加敬重,旋封为关内侯。

       桓荣子桓郁继承父业,教授章帝、和帝经书;孙桓焉继承祖业,为安帝、顺帝师。桓荣祖孙三代教授五个皇帝被誉为“三代御先生”,“帝师之乡”——龙亢,因此得名。

       桓氏家族自公元43年桓荣入宫廷教太子刘庄日渐兴起,至公元404年他的十一世孙桓玄篡晋自立为帝,国号楚被灭,前后经过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四个朝代。前三代为文从教且仕而兴,末二代为武从军且将而亡。四百余年间,历朝历代都有桓家文官武将供职朝廷。特别是东晋大司马桓温,娶明帝长女南康公主为妻,贵为驸马。此后桓温数次统率大军北征西战,为东晋固守边疆立下了汗马功劳,至成安元年(公元371年),桓温率东晋军大破来犯前秦大将于洛涧后,废司马奕、立司马昱,权倾朝野。桓温死后不久,儿子桓玄举兵攻入建康(南京),迫帝退位,自立为帝,不久为刘裕所灭,被斩于江陵。至此,桓氏家族被满门抄斩。当地人为纪念桓荣父子师古而不泥古,献身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特立“桓傅故里”拱形大门,以示纪念。

       在龙亢镇北2.5公里处,至今尚存两座土堆,南北排列,俗称双崮堆。 一副代代传承的古楹联:“汇源桥北桓公墓,古汉城南烈女碑”,让当地人确信这是桓氏家族的墓地。北崮堆高约6米、长50米、宽40米,但见荒草萋萋,林木蓊郁。隔着绵延的麦浪,远眺南崮堆,亦是草木葱茏。南崮堆更高更大,高约8米、长80米、宽50米。

       几世繁华落尽,唯留一抔黄土。双崮堆下,是否真的埋藏着一个家族曾经的荣耀?或许并不重要,他们已经留在历史的文字记载中,更留在了口口相传的民间记忆里……

       桓氏家族乃名门望族,功成名就,彪炳史册,即便是繁琐小事,也谨言慎行,对后世更是布德施恩。

       有一年清明,桓傅的哥哥、妹妹一起来为父母扫墓。这些事务,桓傅忙前忙后,毫无怨言。而回想起二十年前,桓傅父母健在,当时,桓傅是不愿意清明祭祖扫墓的,因为他一直偏执地认为,与其大张旗鼓地做这些为活人“争光”“露脸”的事,不如“厚养薄葬”,趁父母健在,多孝敬他们,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当父母双双过世后,桓傅才体会到,其实扫墓也好,祭祖也罢,都是后人寄托对前人的追思,而不仅仅是做给世人看。

       龙亢位于怀远西,凤台北,蒙城东,宿县南的中心地段,控水陆交通咽喉,是交通要塞和军事要冲,战争年代也曾经历过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

       龙亢镇新龙大街南,有一条小巷名“火神巷”,抗战时期,新四军淮上行署就坐落在巷内的一座小院里。

       1940年7月,八路军第四纵队开辟淮上抗日根据地,进军龙亢,在此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淮上行署。行署下辖怀远、凤台、蒙城、宿南四县。当年的行署旧址保存完好,该址为二进院落,建于上世纪20年代,占地300多平方米,前后进各有房屋10间,前进面街,门楼居中,向南有5间,3 间为主客厅,是淮上行署办公室和会议室,彭雪枫、黄克诚、张震、肖望东、刘震、滕海清等新四军将领经常到主客厅议事办公。旧址门楼是怀远仅存的近代门楼建筑,顶为悬山式,上覆小瓦,檐下有姜太公钓鱼,刘海戏金蟾砖雕,门前左右砖壁上饰有八仙图,狮子滚球浮雕,门楼下连接南北两厢的墙壁上,有熟铁锻打的过墙锔,锔端为拴马环,这一形制不多见。新四军淮上行署是当时行署办公所在地和行署领导人生活起居之所,建立后为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军政素质的干部和军事将领,是英勇的淮上儿女不屈不挠抗击日寇,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历史见证,是宝贵的革命历史遗产。

       淮上新四军办事处旧址暨纪念馆,设有四个展室,图文并茂地展现了淮上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抗日斗争的历程,重点展出彭雪枫带领新四军“三进淮上”抗日、扩军、办学、建立地方武装等事迹。馆内矗立着一尊彭雪枫塑像,像高2米,汉白玉质地,将军端坐马背,目视远方。纪念馆现为蚌埠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2年9月,纪念馆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41年初,四纵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领导。行署驻龙亢期间,发动各界群众组织抗日统一战线,开展抗日斗争,多派武装力量并肩作战,刀斩匪首、奇袭县城,生擒鬼子等抗日故事广为流传。军民一家亲,新四军指战员严守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当地百姓也把军人当作亲人,为抗战出物出力。

       抗战时期,龙亢有个兽医叫彭晒书,彭雪枫司令员来到淮上后,先住龙亢西李家圩子,马匹生病就找他去医马,经过他的治疗,生病的马很快就好了。有一天彭司令到彭晒书家找他,上前拉着他的手说:“彭大哥!”接着,他又说:“啊,啊,按宗谱续,我应该喊你为彭大叔!”“不敢当!不敢当!司令员,有什么事请讲”彭司令员说:“彭大叔啊,我们是一家人啊!现在小日本有马打仗,我们也要建立马队去打鬼子。我有两件事请您老帮忙:第一件事,请你为部队买一批好马,建立骑兵团打鬼子;第二件事,请你当马医生,为军马治病。”当时心彭晒书里挺高兴的,认为人家是司令员,当这么大的官,亲自到家门口一口一个“大叔”,一口一个“请”字,实在过意不去,就说:“只要首长信得过,我保证把事情办好。”于是,部队派两名战士,跟他到周边集镇买马。到过双沟集、高黄集、白马庙、南新集、龙亢集,也到过各乡村。只要说哪里有好马,不惜金钱,也得把它买过来。还把老口的军马进行调换。群众听说新四军买军马,从几十里外把马拉过来让我们挑选。不久,新四军骑兵武装的第一个骑兵连成立了。司令部参谋程朝先担任骑兵连连长,彭晒书当兽医,仍继续为部队买军马。

    1941年皖南事变后,在三个月的反顽斗争中,新四军骑兵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时间不久,增加了400多匹战马,成立了骑兵团。

    龙亢镇,帝师之乡,文化之脉,红色阵地,一部厚重的历史,一片传奇的土地。

    走在青石小巷里,漫步涡河岸堤上,人们感受到了龙形小镇曾经的繁华与富庶,民风的纯朴和精神的昂扬;参观新四军淮上办事处纪念馆,人们缅怀了那一段红色的历史记忆,瞻仰了革命先烈的伟大情怀。

    一座牌坊,两个土堆,绵亘千年,见证了桓氏家族的兴衰起落,演绎了汉代经学的传承发展;一座小院,一棵南槐,百年风雨,记录了淮上名将的戎马生涯,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

 

      传承创新并举  商贸文旅齐飞

 

       从西汉到西晋,龙亢作为县治驻地,几县通衢,八方辐辏。东晋南渡,龙亢作为淮上重镇,仍不失其繁华。明清时期,龙亢经济发展,人口增多,为淮上大镇,天天逢集,店铺林立,商贾如云,交易场面热闹红火。由于龙亢地位特殊,清末,怀远县在这里设二衙,主簿驻龙亢。龙亢还设汛营,驻有护商兵卒。龙亢涡河,舟来船往;龙亢码头,船桅如林。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两旁是青砖小瓦马头墙的龙亢商铺。江浙、河南、山西等地的商客,纷纷在这里设立会馆,开设商号。清嘉庆《怀远县志》称:龙亢城与洛河、上窑等镇尤为兴盛,均为皖北商贸重镇。

    尤其抗战期间,为了扼制日渐壮大的八路军、新四军抗战队伍,日寇从北面切断陇海路交通,从南面切断了长江航运。唯有中国军队控制的涡河,成了内地与沿海物资交流的通道。江浙商人冒险将淮盐等货物水运到龙亢。川陕鄂豫等地商家,也将山货土产装运龙亢售卖。因此,龙亢日进出全国各地商贾万余人,特殊时期,商贸畸形发展并奇特兴盛,被誉为“小上海”。其中,盐行有七十二家之多,高峰期日吞吐量六十余万斤。国民党军、新四军及民国政府有关部门、地方党政军机关,曾驻扎龙亢。龙亢一度是淮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

       如今,该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界阜蚌高速公路在镇旁设有出入口,新改造升级的307省道、淝南公路穿境而过;淮河支流涡河自西向东流经镇区,北临北淝河;涡河大桥一桥飞架南北,连接307省道公路;正在新建的怀远褚集至唐集段S235二级公路南北走向,穿越龙亢全境。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逐步形成。

       龙亢镇是怀远县区域经济副中心,皖北较大的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集散地,是15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经济、文化、科技和信息中心。“天天逢”的龙亢集,市场上土特产品种类繁多,当地的扒猪脸、疙瘩鸡、改刀鱼、狗肉汤、醋溜白菜、辣汤、烧饼等地方名吃,声名远扬。作为国家级优质小麦主产区,“雁湖”面粉及“雪雁”挂面等产品行销华东各省,是国家级“放心面”和“免检产品”,“雁湖”和“雪雁”商标被省工商局评为“安徽省著名商标”。因粮食品种丰富,由高粱等多种粮食制作的“五粮醋”,也是当地的传统特产,是“改刀鱼、醋溜白菜、辣汤”等菜肴必不可少的点睛之料。

       龙亢镇的“城隍庙”,坐落在后街的正中,坐北向南,前后三进。第一进九间宽,大门紧接戏楼,进大门过戏楼是一个宽敞的大院子,可容纳几千人。过第二进穿堂到第二个院子,当中摆一个高有丈余,底径二尺多的铁香炉。最后是大殿,高高的神灵台上,黄绫子帐幔中端坐着红袍金面长髯飘胸的城隍老爷。“城隍”是木雕的神像,平时坐着,如果按动膝关节的机关,这位尊神就会唿的一声站得笔直。神灵台前的条机上放着香炉、烛台、签筒、磐,摆着供品。条机下放置几个蒲团,供善男信女跪拜使用。殿内庄严肃穆,再加上一块“威灵显赫”金光闪闪的巨匾,令人肃然起敬。

       每年农历三月三是龙亢古庙会日,会期之前的一、二月间,会首就要忙个不停,比如请艺人、制道具、看排练、筹钱款等。钱款靠乐捐,会前的五、六天,各会首要制作标明会名的门头子,这种门头子长约一尺、宽有四寸,下端粘上尺把长半寸宽的纸条,均用彩纸制成。每副两张,一张上写会名,另一张写“盛会”两字,如“高跷”,“盛会”。会首和帮手捧着香烛、黄表,带着门头子,先到城隍庙上香礼拜,并把门头子贴在大殿的门横上,然后到街上的商店、行、摊、铺挨门逐户贴门头子,请予捐助。

       庙会节目丰富,舞龙、舞狮、滚叉、高跷、花车、旱轮、连响、猴子、大头和尚度柳翠、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张高子、李矮子、滥醉鬼、活无常,还有葡萄架、白菜架、锣鼓棚子、花鼓灯,可谓名目繁多,精彩纷呈,应接不暇,快乐无限。

       该镇民风淳朴、民间艺术源远流长。该镇花鼓灯、民间小调、淮北大鼓、琴书等民间文艺种类繁多,大多数村庄都有自己的花鼓灯班子、唢呐队或广场舞演出队,文艺演出频繁。尤其是古庙会,吸引了方圆近百公里的群众,高峰期超过10万人,置身其间,能感受到浓浓的皖北农村集镇特有的商业气息和文化氛围,成为龙亢一年一度的商贸旅游和民俗文化盛典。

        良好的文化教育,丰富的文体活动,造就了较高的民众素养和淳朴的民风,使龙亢镇具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旅游产业开发的广阔前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将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是该镇坚持的目标。

        省、市、县对龙亢发展尤为重视,如今,省级龙亢经济开发区落户龙亢涡南,国营龙亢农场上升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国家级科技示范区。涡北龙亢将依托桓傅故里、新四军纪念馆和民间艺术、地方美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农家乐瓜果采摘,重点打造休闲文化旅游基地,展示龙亢美丽的田园风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

       为了高质量、高水准打造“魅力龙亢”,进一步促进和繁荣地方经济,让一方百姓享有更充分的获得感和幸福感,2017年,龙亢镇党委政府利用上级“乡镇建成区改造”项目的政策、规划、资金等优势,协调土地、公安、城管、城建、文化、教育、卫生、工商、税收等各部门,全盘谋划,步调一致,统筹考虑。

       在项目规划时,政府就积极协同设计部门专家,走出办公室,来到街道巷陌、田间地头,通过实地调查、现场走访、寻访老人、文字整理等方式,依据文物遗存和地方文化,设计出百姓满意、彰显特色的建成区改造方案。比如:街道所有临街房屋均粉砌为砖小瓦马头墙,所有店铺的广告牌均采用纯实木底板。

       当前,项目正在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实施过程当中,一个崭新的、宜商宜居的新龙亢乡镇建成区已展露雏形。古邑日新月异,龙亢梦圆淮上。我们相信,龙亢镇乘着时代发展的脚步,不断迈入新的征程,必将会为这座千年古镇增添异彩。

       加强“美好乡村”建设更是提升乡镇综合实力重要举措。镇辖“美好乡村”建设按打造新型农民社区标准来规划,具体来说,中心村配置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包括小学、幼儿园、卫生所、文化站、图书室、乡村金融服务网点、邮政所、农资店、便民超市、农贸市场、公共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包括公交站、垃圾收集点、污水处理设施、公厕。同时,自然村将配置健身活动场地、便民超市、垃圾收集点等。

       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重点要抓好“村庄建设、环境整治”两大工程。中心村建设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整体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着力打造一批功能完备、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着力引导人口有效集聚。同时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带动美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建立“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管护长效机制。天更蓝,水更清,宜居宜商的环境将为龙亢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提供有利支撑。

 

      安澜一方百姓  “老支”示范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当然也包括对平安、法治、公平、正义的期待。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在平安、法治建设、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中也大量存在。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由各种利益纠纷引发的社会矛盾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突出问题,亟待通过创新各种纠纷解决方式去化解。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是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化平安建设的重要内容。

       龙亢镇努力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平安创建”长效机制。

       组织领导有必要。坚强的组织领导是前提和保证。只有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抓实抓细抓长,以“钉钉子”精神,着力在组织领导上再强化、再加力,层层抓落实,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措施,才能确保工作取得成功。

       经费投入有必要。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必须要落实经费保障。镇、村各级领导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高度重视和支持人民调解工作,要将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补助经费及人民调解员补贴经费、保险列入同级财政预算,落实到位。只有将人民调解员的待遇切实落实到位,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让他们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人民调解工作当中,真正起到“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为保障“老支调解室”创新工作机制的实效运转。设立项目资金,龙亢镇党委、政府先后投入现金20多万元作为保障。为了提高村级人民调解员工作的积极性,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每名调解员每月误工补助200元,此外,根据调处矛盾纠纷的卷宗数量,以案定补,每成功调处一起矛盾纠纷(以规范卷宗为准)奖励100元;凡成功调处到县、市、省甚至京访的纠纷,每件相应奖励1000元、2000元、3000元、5000元。与此同时,镇党委政府安排镇纪委、综治办、司法所不定期到各工作站督查指导工作开展情况,奖优罚劣,保障工作有效开展。

        建章立制有必要。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也就是规章制度,是我们应该遵守的,用来规范我们行为的,它保证了良好社会秩序的维持,是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加强制度建设应当进一步深化对制度功能的认识,不断加大推进工作制度化的力度;加强制度建设应当着眼于机制的建立完善,努力实现制度在更高层面的系统整合;加强制度建设应当注重发挥制度的整体功效,着力构建科学的制度体系。

       业务培训不能少。把业务培训作为提升调解员综合能力素质的主要渠道。规范调解员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制度,邀请法官及律师参与理论授课及业务指导,采取集中培训和轮训方式,使每个调解员都有机会参加学习,不断补充更新知识,进而增强调解队伍的法律素养,政策水平和理论知识。

       龙亢镇在平安创建、创新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新机制时,除了利用龙亢法庭诉前调解室、龙亢派出所“警民联调室”、龙亢综治维稳信访工作中心、龙亢矛盾纠纷联调联处工作中心等政府职能部门,还注重发挥“老支调解室”的品牌效应,以点带面,示范引领。

        怀远县龙亢镇“老支调解室”是一家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基层矛盾调解组织,远近闻名。在当地老百姓的眼里,谁家有个小纠纷小摩擦,“老支”准会第一时间赶去调解。创办人支令锋靠自己在基层信访维稳工作岗位“摸爬滚打”30多年积累的经验,善用语言技巧唤醒了双方当事人良知,找准了矛盾纠纷的症结所在,摸准当事人的“脉博”,根据双方当事人的性格脾气、争议焦点等选择“立竿见影”的调解方法,“老支调解室”被全镇6万多父老乡亲们喻为“谈心的地方、说理的地方、主持公道的地方”。它以创新的方法、细心的做法、合理的说法化解群众的矛盾和纠纷,被当地群众喻为寻求帮助的“驿站”、谈心说理的“港湾”。

       今年62岁高龄的支令锋退而不休,整天为调解民事纠纷奔波操心。他凭着自己在岗在位时积累的法律知识和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的特点,在处理民事纠纷上有自己独特见解,地方政府根据他的个人特长,帮助办起了深受父老乡亲信赖的“老支调解室”。老支认为民间纠纷争议涉及的一般都不是重大的利益,而是为了争个面子、赌一口气。对于此类纠纷,他摸索出了“谅解法、激将法、情感法、规劝法、极限法、综合法”等行之有效的办法,分别做当事人的工作,避开纷争执点,待双方当事人的情绪稳定,意见接近时,再把当事人叫到一起“面对面”地做工作,促使双方当事人相互谦让、心平气和地进行协商,使纠纷得到圆满解决,从而避免情绪对立和吵闹、打骂等矛盾激化的情况发生。

       西园村胡占庭和邻居汤景明因宅基地闹得不可开胶,形同路人。老支通过上门做工作,组织村组干部和双方信得过的人,重新丈量宅基地,拿出了汤景明赔偿胡占庭500元损失,胡占庭让出多占宅基地的方案,让胡汤两家握手言和,化干戈为玉帛。

       在调解过程中,支令锋还针对不同情况,适时对当事人进行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题用法的调处氛围。

       胡刘村“包工头”刘杰拖欠本村农民工王家乐等人18000元工资已有2年多时间,劳资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老支采用深入浅出的说理、和风细雨的劝慰、拉锯规劝的技巧,多次向刘杰讲解《经济合同法》、《劳动法》等法律知识,巧用“垫资法、冷热法、激将法”,引导当事人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发挥法律与道德的双重作用,唤醒当事人的良知,引导当事人双方先化解矛盾纠纷,然后用“冷热法”给心中有怨气的王家乐等人降温,最后以垫资的办法让王家乐等人在短期内就如数拿回了拖欠的工资款。

       在处理民间经济纠纷中,老支还通过表扬鼓励,为双方当事人寻找共同语言,缩短当事人之间的情感距离,堵住可能反复的退路,创新了“借助力量依法疏导、把握重点换位思考,联动调解案例举例”模式,从而使调解成功率得到显著提高。

       老支在调解民事纠纷中,还崇尚“远亲不如近邻”和“一家有事、全村相助”的传统美德。规劝双方当事人以团结和谐为重,做出谅解与让步,把友情、亲情放在首位。请出一方或双方当事人的好友予以劝导、疏通及说服教育,使争议的双方当事人不干“针尖对麦芒”的傻事。

       “老支调解室”自2016年4月份创办以来,共调解民事纠纷251起,在镇矛调中心建立卷宗26起,口头调解、现场答复225起,调解成功率高达98%。老支还把对来往村民适时宣传法律法规、发布相关信息作为提高调处成功率的抓手,让村民从日常生活中明白一些道德规范和法规常识。哪里有矛盾,哪里就会出现支令锋的身影,在调解老百姓之间的小矛盾的同时,老支也找到了晚年生活的乐趣,增添了不少“成就感”,树立了自身“乡贤”的威望。

       介于“老支调解室”的良好作用,突出实效,2017年初,龙亢镇党委、政府在提升完善“老支调解室”的基础上,选聘了一批优秀的人民调解员队伍,选择了10个村率先示范成立“老支调解室”村级工作站,实现“老支调解室”工作纵向延伸。截止目前,全镇共成立“老支调解室”村级工作站12个,建立人民调解网格化布局,实现人民调解工作22个村全覆盖,共配备人民调解员19名。至今,全镇“老支调解室”村级工作站共调处各类建宗立档的矛盾纠纷144起,口头调解217起,调解成功率达100%,涉及调处金额已达到100多万元。

       现在主动找老支或“老支调解室”寻求帮助、调解矛盾的人越来越多,支令锋的名气在龙亢镇及周边乡镇也越来越大。短短一年的时间内,“老支调解室”就成为龙亢镇的对外名片,在社会中引发了广泛关注,先后得到了蚌埠市电视台、怀远县电视台的专题采访3次,在安徽网、蚌埠市长安网、怀远县长安网关于“老支调解室”纵横延伸矛盾纠纷化解新机制相关报道4篇,获得2016年度县“先进综治维稳信访工作中心”和“先进个性化说事议事室”称号,社会成效显著,人民群众交口称赞。

       “老支调解室”负责人支令锋表示:他将继续为乡里人、邻里事发挥余热,调处好民间发生的各类矛盾纠纷,让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让纠纷解决在基层,为全镇经济水平提升和社会全面进步,营造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

       龙亢镇政法书记王军也说:以后,龙亢镇将继续围绕“老支调解室”这个金字招牌,夯实好这个基地,打造好这个阵地,更好的为老百姓服务,为龙亢经济秩序和谐稳定保驾护航,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

             

       后  记

 

      《文选·四子讲德论》中说:“天下安澜,比屋可封。”意思是天下太平,每家都有可受封爵的德行,后比喻社会安定,民俗淳朴。多情的涡河之水汤汤东流,千秋不息;丰饶的怀西大地物阜民安,诗情画意。在水一方,天蓝水碧,稻麦飘香,纯朴善良的龙亢人民一定能够凭借勤劳和智慧绘就七彩画卷;康庄大道,筑梦远航,蓄势待发,锐意进取的龙亢人民一定能够乘改革开放东风阔步向前。

      千年古镇,旧貌换新颜;安澜龙亢,明天会更好!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