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阅读历史,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丰富我们的人生经验。在《资治通鉴》中就记载了很多有益的历史经验,我们可以从这些事件中感悟到智慧。在卷二十三记载了一些事件,说明应遵循“依法治官”与“礼仪大法”来治理社稷。原文如下:

  孝昭皇帝上始元四年

  春,三月,甲寅,立皇后上官氏,赦天下。

  西南夷姑缯、叶榆复反,遣水衡都尉吕辟胡将益州兵击之。辟胡不进,蛮夷遂杀益州太守,乘胜与辟胡战,士战及溺死者四千馀人。冬,遣大鸿胪田广明击之。

  廷尉李种坐故纵死罪弃市。

  是岁,上官安为车骑将军。

  孝昭皇帝上始元五年

  春,正月,追尊帝外祖赵父为顺成侯。顺成侯有姊君姁(xū),赐钱二百万、奴婢、第宅以充实焉。诸昆弟各以亲疏受赏赐,无在位者。

  有男子乘黄犊车诣北阙,自谓卫太子;公车以闻。诏使公、卿、将军、中二千石杂识视。长安中吏民聚观者数万人。右将军勒兵阙下以备非常。丞相、御史、中二千石至者并莫敢发言。京兆尹不疑后到,叱从吏收缚。或曰:“是非未可知,且安之。”不疑曰:“诸君何患于卫太子!昔蒯聩违命出奔,辄距而不纳,《春秋》是之。卫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来自诣,此罪人也!”遂送诏狱。天子与大将军霍光闻而嘉之曰:“公卿大臣当用有经术、明于大谊者。”繇是不疑名声重于朝廷,在位者皆自以为不及也。廷尉验治何人,竟得奸诈,本夏阳人,姓成,名方遂,居湖,以卜筮为事。有故太子舍人尝从方遂卜,谓曰:“子状貌甚似卫太子。”方遂心利其言,冀得以富贵。坐诬罔不道,要斩。

  夏,六月,封上官安为桑乐侯。安日以骄淫,受赐殿中,对宾客言:“与我婿饮,大乐!见其服饰,使人归欲自烧物!”子病死,仰而骂天。其顽悖如此。

  罢儋耳、真番郡。秋,大鸿胪广明、军正王平击益州,斩首、捕虏三万馀人,获畜产五万馀头。

  谏大夫杜延年见国家承武帝奢侈、师旅之后,数为大将军光言:“年岁比不登,流民未尽还,宜修孝文时政,示以俭约、宽和,顺天心,说民意,年岁宜应。”光纳其言。延年,故御史大夫周之子也。

  这段话的白话文意思是,孝昭皇帝上始元四年(前83年)

  春季三月甲寅日,册立上官氏为皇后,大赦天下。

  西南夷姑缯、叶榆部落再次反叛,朝廷派水衡都尉吕辟胡率领益州军队征讨。吕辟胡驻军不前,蛮夷于是杀死益州太守,乘胜与吕辟胡交战,汉军战死及溺水而亡的有四千多人。冬季,朝廷再派大鸿胪田广明率军征讨。

  廷尉李种因故意纵容死罪囚犯,被判处弃市,在闹市执行死刑并暴尸。

  这一年,上官安被任命为车骑将军。

  孝昭皇帝上始元五年(前82年)

  春季正月,追尊汉昭帝的外祖父赵父为顺成侯。顺成侯有个姐姐叫君姁,朝廷赐给她二百万钱、奴婢和住宅,让她的生活富足。赵父的兄弟们也按亲属关系的远近接受赏赐,但没有一人在朝廷任职。

  有个男子乘坐黄牛车来到皇宫北门,自称是卫太子(汉武帝嫡长子刘据,因“巫蛊之祸”自杀,当时传言其未死);负责接待上书的公车官将此事上报朝廷。汉昭帝下诏让三公、九卿、将军及中二千石官员共同辨认。长安城中围观的官吏百姓达数万人,右将军率军驻守在宫门前以防意外。丞相、御史及中二千石官员赶到后,都不敢发言。京兆尹隽不疑最后到达,当即命令随从官吏将该男子捆绑起来。有人说:“还没确定他是不是卫太子,暂且先别关押。”隽不疑说:“各位何必怕卫太子!从前蒯聩违背父命出逃,他的儿子蒯辄继位后拒不接纳他,《春秋》肯定了蒯辄的做法。卫太子得罪先帝,逃亡后未被处死,如今自己回来,这就是罪人!”于是将其送往诏狱,也就是皇帝下令关押犯人的监狱。汉昭帝和大将军霍光听说后赞赏他说:“公卿大臣应当任用精通儒家经术、明白大道理的人。”从此隽不疑在朝廷中名声大振,在位官员都自认为不如他。廷尉审讯核实该男子身份,最终查明是诈骗,他本是夏阳人,姓成,名方遂,住在湖县,以占卜为生。曾有原太子舍人找他占卜,对他说:“你相貌很像卫太子。”成方遂心生贪念,希望借此获得富贵。最终他因“诬罔不道”(欺骗君主、大逆不道)被判处腰斩。

  夏季六月,封上官安为桑乐侯。上官安日益骄横荒淫,在宫中接受赏赐后,对宾客说:“和我女婿(指汉昭帝,上官安之女为皇后)喝酒,太痛快了!看到他的服饰,我回家后都想把自己的东西烧了!”他的儿子病死,竟仰头骂天。其蛮横无礼到了这种地步。

  朝廷撤销儋耳、真番二郡。秋季,大鸿胪田广明、军正王平征讨益州反叛蛮夷,斩杀、俘虏三万多人,缴获牲畜五万多头。

  谏大夫杜延年见国家经历汉武帝时期的奢侈挥霍和连年征战后,多次对大将军霍光说:“近年来粮食连年歉收,流民还没全部返乡,应当恢复汉文帝时的政策,以节俭、宽厚安抚百姓,顺应天意、取悦民心,这样粮食收成定会好转。”霍光采纳了他的建议。杜延年是前御史大夫杜周的儿子。

  这段话体现出这样一些道理:首先是赏罚分明与治官原则。李种因纵容死罪被处死,体现汉朝“依法治官”的严厉;隽不疑因明辨大义获赞赏,说明朝廷重视官员的“经术素养”与“原则性”,而非畏惧权贵或模棱两可。其次,辨伪存真与政治智慧。“伪卫太子案”中,隽不疑以《春秋》典故为依据,果断处置诈骗者,避免了政治动荡。这表明面对模糊的政治事件,需以“礼法大义”为准则,而非被舆论或权势裹挟;同时警示“借名人身份谋私”的欺诈行为终会败露。第三,骄奢必亡的警示。上官安因外戚身份骤贵,却骄横骂天、狂妄无礼,为其后来的家族覆灭(上官桀、上官安父子谋反被诛)埋下伏笔,印证了“恃宠而骄者必败”的规律。第四,治国需因时调整。杜延年建议霍光效仿汉文帝“节俭宽和”,取代汉武帝的“奢侈师旅”,体现治国需根据国情调整政策——战乱后应优先休养生息,而非延续激进策略,这是汉朝“与民休息”治国思想的延续。


  二〇二五年九月十五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