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嗲嗲拿烟袋锅子在石阶上 “笃笃” 敲了两下,烟圈慢悠悠地飘散开,正好把李婶馆子门口绕着圈排队的人群给罩住。他斜着眼睛,瞅了瞅隔壁那扇贴着 “转让” 的玻璃门,门上刚刷的红漆还没干透呢,这都已经是半年里头第三拨要走的老板了。

  “做生意跟过日子,其实就是一个理儿,” 他吧唧了一口烟,烟袋锅子里头亮了亮,接着说道,“既得经得住变化,还得守得住那些细枝末节。”

  就说去年夏天吧,菜市场的青椒价格跟发了疯似的,三天里头就从三块钱一斤涨到了五块。那时候王师傅的馆子还没倒闭,仗着自己老主顾多,就偷偷把筐里新鲜带刺儿的青椒,换成了角落里发蔫儿的。那些青椒捏起来软趴趴的,蒂儿都发黑了。炒出来的菜端到桌子上,颜色黄不拉几的,老主顾夹了一筷子,立马就皱起了眉头:“咋跟李婶家的差这么多呀?人家李婶家的咋还是脆生生的呢?”

  那李婶是咋做的呢?她当天就在馆子门口贴了张红纸条,上头的毛笔字写得歪歪扭扭的:“青椒涨价,每份小炒多收五毛,保证新鲜带刺儿。” 有人凑过来小声嘀咕:“就多收五毛?够本儿不?” 李婶正掀着锅盖盛菜呢,白花花的热气扑了她满脸,她用围裙擦了擦手,笑着说:“您尝尝这脆劲儿,咬一口‘咔嚓’响,值不值当呀?” 说着就夹起一筷子菜,往人家碗里头送。结果呢?排队的人不仅没减少,反倒有人拎着菜从旁边路过的时候说:“就冲她这份实在,多花五毛钱,我乐意!”

  这个道理放在公司里头也是一样的。原材料价格上涨了,有些公司就跟王师傅似的,偷偷把好的零件换成便宜货,做出来的机器看着花里胡哨的,可没用上三个月,就咔啦咔啦直响;但有些公司呢,大大方方地贴出告示:“成本上涨,价钱微调两成,质量一分都不会降。” 你猜怎么着?客户反倒更加信得过他们了,都说 “这样的公司,咱敢跟他们长期打交道”。张嗲嗲总爱在巷口念叨:“藏着掖着的,就跟王师傅用蔫儿青椒一样,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就说上回三楼赵奶奶家孙子,吃了王师傅那盘炒青椒,闹得直拉肚子,转身就去李婶家吃饭了 —— 人家心里头透亮,生意才能做得透亮。”

  再说说那些不太容易被注意到的细处。李婶的小姑子在馆子里负责端盘子,这姑娘脑瓜可灵光了。三楼的赵奶奶牙口不好,每次来都点清炒时蔬,小姑子往厨房传菜的时候,肯定会多喊上一句:“奶奶的菜多焖两分钟,煮烂乎点儿。” 送外卖的小哥来取餐,李婶总会在餐盒外头再多套一个塑料袋,手底下还衬上一张硬纸板,嘴里说着:“天热,汤容易洒,这样稳当些。”

  这些事儿看着小得都不值当一提,可赵奶奶就认准了李婶家的馆子,逢人就说:“李婶家做的菜,比我自家闺女做的还合我的口味呢。” 外卖小哥也总是把李婶家的单子放在保温箱最上头,取餐的时候还顺带捎上一把刚买的薄荷糖,说:“李婶知道咱骑车路上晃得厉害,汤洒了要挨骂。”

  公司里头不也是这样嘛?有的客服接电话,客户话还没说完呢,就 “咔哒” 一声把电话给挂了;可有的客服却记着客户上次提过 “家里有小孩,怕吵”,发货的时候特意在外箱多缠两层防震棉,还贴上一张便签,写着:“轻拿轻放哦。” 你瞧瞧那些能撑过十年二十年的公司,哪个不是把 “赵奶奶要软菜”“小哥怕洒汤” 这样的小事,当成正经事儿来办的?李婶给新来的伙计训话的时候,总爱说:“客人来吃饭,吃的是菜,暖的是心;公司做生意,卖的是货,交的是情 —— 这情啊,全在那些不起眼的小缝缝里头藏着呢。”

  还有带徒弟这事儿。李婶的儿子想学掌勺,她可从来不藏着掖着。火候该咋看呢?她就说:“油冒烟的时候就转小火,听到‘滋滋’响,那就对了。” 调料该咋配呢?她又说:“盐要是放多了,别慌,加勺糖压一压,鲜味儿还能保住。” 不光嘴上说,她还逼着儿子每天切五十斤土豆练刀工,案板上的刀痕一层又一层的。“手艺要是不扎实,那砸的可是咱李家的招牌。” 她拿着儿子切得歪歪扭扭的土豆丝,往垃圾桶里扔的时候,眼睛瞪得溜圆。

  这跟公司里头带新人也是一个理儿。有些老板怕徒弟学会了本事,出去单干,就把核心的活儿藏着掖着,结果自己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公司也没有后续发展的劲头;可有些老板就像李婶一样,把自己压箱底的本事都掏出来教给新人,想着 “队伍强大了,盘子才能做得更大”。你看巷口那家开了三十年的馄饨铺,老板带出来的徒弟,现在在城东城西都开了五家分店了,逢年过节还拎着酒来看师傅呢 —— 根基扎得深,才能经得起风吹雨打。

  张嗲嗲把烟袋锅子在鞋底上磕了磕,火星子蹦到地上,一下子就灭了。李婶馆子里头的香味顺着风飘了过来,还混着炒青菜的 “嗞啦” 脆响,以及客人的笑骂声,热热闹闹的。他站起身来,拍了拍裤子上的灰,说道:“说到底,开馆子也好,办公司也罢,就跟蹲在巷口看月亮似的 —— 月亮有圆有缺,可亮不亮堂,全看自个儿心里头那盏灯。”

  李婶心里的那盏灯,就是 “不糊弄”:青椒涨价了就明明白白地说出来,菜一定要保证新鲜,对客人要贴心周到;那些倒闭的馆子,心里的灯早就灭了,就想着图省事,哪还管生意能不能长久。巷口的馆子换了一批又一批,江边的公司起起落落,可张嗲嗲愿意多看两眼的,到头来都离不开李婶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菜要炒得香,心先得热乎;事儿要做得长久,人先得实在。”

  哪有什么做生意的诀窍呀?不过就是把做生意当成过日子,青椒涨价了就明说,老人牙口不好就多焖一会儿,徒弟想学本事就实实在在地教 —— 踏踏实实地做,就像李婶炒的那盘青椒,火候到了,味道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