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九月初,笔者与三位文友一同乘车前往河南省确山县古城乡李湾村,瞻仰杨靖宇将军故居与纪念馆,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汲取精神力量。
杨靖宇将军故居掩映于绿树之中,庭院方正整洁。正北为四间屋舍,东西两侧各有配房,灰瓦覆顶,古朴庄严。院中两棵枝繁叶茂的老槐树与石榴树尤为引人注目,石榴树上果实累累,青红相间,压弯枝头。门楣上“杨靖宇将军故居”七个大字赫然在目,这里正是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的杨靖宇将军出生地。
在故居与纪念馆,我们认真聆听了将军的成长经历与革命生涯,心潮澎湃,仿佛英雄奋斗的足迹历历在目。
杨靖宇将军,原名马尚德,1905年2月13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1920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确山县高等小学(今靖宇小学)。彼时社会动荡,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少年杨靖宇胸怀报国之志,于1923年赴河南开封继续求学。
是什么让这位早慧的少年毅然走上革命道路?在故居堂屋中悬挂的“还我河山”匾额,似乎藏着部分答案。据当地人介绍,杨靖宇少年时常听母亲讲述岳飞、杨家将等英雄故事。“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的词句深深烙印在他心中,成为一个伟大民族的精神坐标。民族危亡之际,杨靖宇在校期间便秘密参加革命活动。北伐战争爆发后,他受党组织委托,毅然辍学返回确山,参与领导确山农民暴动,并组织成立了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此后,他又成功领导了刘店秋收起义。
1928年,杨靖宇告别妻子、两岁的儿子和刚刚出生的女儿,再次踏上革命征程。1940年2月22日,农历正月十五,本是万家团圆之夜,却成为杨靖宇人生中最后一个夜晚。
当时,他身处濛江县(今吉林省靖宇县)三道崴子一处破旧的地戗子中,身患重感冒,已与日军周旋数日,粒米未进。他带领战士与敌人英勇作战,经历大小战斗47次,饥渴时便以雪水和棉絮果腹。
日军搜索声由远及近,敌人不断劝降。杨靖宇毫不犹豫,以子弹回应。枪声划破沉沉黑夜,1940年2月23日下午四时,杨靖宇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35岁。他以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坚定的信仰与不屈的民族魂。
将军牺牲后,残忍的敌人割下他的头颅,剖开他的腹部,却发现他的胃里只有草根、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每当回望将军的戎马一生,怎能不令人热泪盈眶!
通过此次瞻仰,我们深刻感悟到: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让英雄精神代代相传,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谱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