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难忘是恩师。今年教师节之前,《石家庄日报》退休老编辑、副刊部主任王继山老兄年逾九旬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敏捷,写了文章给我,聊起往事,如数家珍。
1949年,王继山在家乡石家庄市第一中学读初三,班主任陆阊老师是随军进城的年轻知识分子。老师瘦瘦的身材,穿一身灰土布军装,讲一口流利的江淅官话。老师自编教材,给学生讲社会发展史,讲革命人生观,课堂语言精练而风趣。
老师从不当面夸学生。王继山学习偏文史,数理化成绩欠佳,依然当选学习委员,从老师的眼神,继山读到了喜悦。
杨昭腾老师,琼崖人,来自延安鲁艺。老师自编教材,讲普希金、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讲孙犁、李季、赵树理。老师用粤语味道的普通话朗诵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俊鸟投窝叫喳喳,香香进洞房泪如麻。清泉里滴水水不断,滴湿了王贵的新布衫。”
老师那语气,那神情,至今不忘。一天,杨老师带领我们参加养护铁道路基劳动,支援大军南下。老师让我写稿送报社,稿子很快发表,我得到稿费:小米八斤。杨老师的语文课,为我打开亲近文学的大门。
张翼铁老师,陕西人,西南联大毕业。老师自编教材,讲中国古代史。听老师用唯物史观讲商鞅变法,讲贞观之治,讲开元盛世,我产生浓厚兴趣。我认真作笔记,课后,用醮水钢笔,在从旧货摊儿上买来的废纸背面誊清。70多年了,我一直保存着这本儿80页的课堂笔记,那上面有老师的批语:清楚整齐,是全班记得最好的。望继续努力。
李纯朴老师,本土文人。老师自编教材,讲李白、杜甫、白居易,讲鲁迅、茅盾、朱自清。老师用石家庄方言读《孔乙己》:“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那语气,那神情,至今不忘。
那年,我自部队转业至石家庄市长安区政府文化科。当时,李老师任石家庄市政府文化局长,是我的顶头上司。一次,在市文化局开会,我大着胆问李局长还记得我吗?李老师说,你不是一中的王继山吗……
那年,我和老同学容心昭、池筠去沧州师专看望陆阊老师,带去我写的条幅:白居易的一首诗。老师读了,看出我送这首诗的用意,笑着说,王继山你真行啊!白居易那么多诗,你是怎么选出这一首的?
30多年了!终于听到老师当面儿夸我了。
王继山王送老师的条幅,写的是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绿野堂开占物华,
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滿天下,
何用堂前更种花。
……
老师桃李满天下,自家屋前还用种花吗!紫藤廊下,王继山写出对恩师的感佩。紫藤长廊,是母校石家庄市一中的标志性建筑。
读到这里,我写下词评:
鹧鸪天·教师节九旬老生谢恩师
传道堂前鬓渐霜,授业案上墨留香。
三春化雨催苗壮,数载倾诚育栋梁。
思往日,念慈光,谆言切切暖心房。
今逢佳节情难尽,一阕清词谢师长。
我曾写过一篇散文《梧桐细雨闲敲窗》发表在家乡晚报上。那年9月10日,又一个教师节不期而遇。头天夜秋雨绵绵,敲打着窗棂,窗外高大的梧桐发出凄凄切切复铮铮的声音时断时续,不由得让人想的很多。
每当金秋九月秋高气爽教师节来临之时,我们就会想到我们的老师。在人生的路上,从蹒跚学步到耄耋长者,给予我们恩惠,我们最亲密的人,除了父母就是老师了。
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学生看的最透彻,当学生也成了老者,领悟的更深刻。老师那心血和汗水在春天的花朵上闪亮,在夏天的雨季里欢唱,在秋天的红叶上凝结,在隆冬的大雪中飘扬。
那阳光一般慈祥而让我敬重的老师脸庞,那山泉般清脆而婉转的老师话语,一生伴着我成长。
教书是教师的天职,育人是教师的向往,让学生成才是教师一生的追求和梦想。
教师节是教师群体的节日,可是,具体到一位教师,他不曾想到这是自己的节日,这一天,他们照样劳碌而奔忙。在教室,在图书馆,在操场上,仍可看到他们行色匆匆的身影,仍可听到他们引吭的书声朗朗。
我仍然坚信,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教师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是人类文化和精神的传承人和耕耘者。像辛勤的老农,在每天太阳升起之前,在大田里忙碌着,裤管上沾满露水和泥土,双手留着野草和麦粒的清香。
而老师们在深夜孤灯下,在清晨微曦初露时,揉着酸胀的双眼,扭一扭发僵的腰肢,在讲台上、黑板前的老师双手沾满了粉笔末。
今天,黑板或许已被多媒体所取代,板书变成大屏幕上整齐而呆板的电子笔迹,而教师仍是点燃人类圣火的普罗米修斯,谁能替代?
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享受生活;成长的我们,在老师的谆谆善诱下,享受生活。无数个日子里,一想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忍不住就去想起日渐衰老的老师。他们是燃烧的红烛,一天天把自己燃短,而给我们插上理想的翅膀,让我们飞向无限远的地方……
对为师者的敬重,我的语言常常无法表达的更加准确和透彻,就如同我对远行父母的追思,还未提及,早已泪流满面……
看到央视2025年“最美教师”的名单,24位个人与保定学院赴疆任教群体的事迹,像一把钥匙,轻轻打开了记忆里关于“老师”的抽屉。那些曾以为早已模糊的片段,此刻竟清晰如昨。
或许是小学时,攥着满是红叉的作业本不敢抬头,老师却蹲下来,用温暖的指尖划过错题,轻声说“再试试,你能行”;又或是中学深夜的教室,灯光下老师伏案批改的身影,为解不出的代数难题的我们额外讲完最后一个知识点,才揉着酸胀的肩膀离开;也可能是成年后迷茫时,偶然与老师重逢,几句点拨便驱散了心中的迷雾,让我们想起曾经被寄予的期待。
“最美教师”们用坚守诠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而我们生命里遇到的每一位老师,何尝不是在用平凡的举动,点亮我们前行的路?他们教给我们的不只是知识,更是面对困难的勇气、对待世界的真诚,是那些藏在细节里的关爱,悄悄塑造了我们的品格。
时光会带走很多东西,却带不走老师留下的温暖与力量。这份恩情,不必时时挂在嘴边,却早已刻在成长的轨迹里,成为我们面对人生风雨时,心底最坚实的支撑。人生漫长,步履不停,而师恩,永远是值得我们珍藏一生的光亮。
我也是一名编外老师
我从新闻媒体退休后,也曾受聘担任河北大学影视艺术学院、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的新闻学、传播学教学工作已有多年,是一位编外教授。那年校园里评选十大“感动理工”人物,没想到阴差阳错把老夫也推举上去,这让老夫颇感意外,既受宠若惊,也深感受之有愧!
在一个拥有600多名教职员工和12000名在校生的联合大学城里,我有何德何能感动这一万多人啊?我真的没有那么优秀。比我优秀的老教授比比皆是,他们论教学、论师德、论人格比我强者可以列出一张长长的名单。
所不同的是我的典型有其特殊性。那个即将过去的2011年,我遇到了许多人、许多家庭千载难逢难以遇到的灾难和不幸。
我唯一的爱子萨沙也是新闻工作者,在那年国庆长假第七次去西藏旅游不幸遇难,此前他已失踪半个月,我派侄子飞赴拉萨寻找多日未果。10月11日拉萨警方找到孩子遗体的噩耗传来时我正上下午第三节课,虽然对这个结果早有凶多吉少的心理准备,但我还是被击得几近昏厥。我强忍夺眶而出的泪水,坚持上完这最后的一节课。下课铃声一响我马上打车回家,安排侄子和女婿再去拉萨辨认尸体就地火化。骨灰运回当天,在家中进行了简单的告别活动,次日安葬。
随后我就重返校园走上三尺讲台。我觉得儿子已经远行,残酷的事实无可改变。而我的这些学生也是我的孩子啊,我的专业课程无人替代,学生们的课程不可耽误。
我很快复课让很多人感动。我的学生说:“老师,我们都是您的儿女!”年轻的女老师发短信安慰我“赵爸爸,请允许我这样称呼您,您的人格魅力令人感动,我像尊敬父辈一样尊敬您!”
那些日子失子之痛让我的心灵痛苦万分,可是来到校园见到同事和学生们我的精神是充实和愉悦的。在这场痛失爱子的变故之后,我把情感和泪水默默深埋。我所能做的是清醒、冷静、坚强和坚守。
人生在世,不称意十有八九。当不幸降临时,我感到自己像一只受伤的老狗,虽遍体鳞伤,嗷嗷狂吠是无用的,倒不如躲在人看不到的墙角,一边落泪,一边自己舔干净血迹,然后若无其事地走去。
面对灾难和不幸,还要达观地看待这一切,要坚守生活、坚守事业。我是家中的顶梁柱,我的情绪会感染每一位家中成员特别是年老多病的老妻,毕竟日子还要过下去,我说让我们向远行的儿子挥挥手,擦干眼泪,继续向前走。我要求孩子们坚守岗位、坚守学业、坚守个人的事业,不要情绪化,要化悲痛为力量,用学业和事业冲淡痛苦,置换悲伤。
为了塑造河北大学影视艺术学院、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的品牌人物,弘扬他们所代表的奋勇拼搏、与时俱进的“大学城精神”,提高全体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校园文化品位,营造健康向上、蓬勃进取的社会氛围,那年学校举办了首届感动“大学城”十大人物评选活动,元旦前夕举行了颁奖盛典。
每个受奖人物上台之前,都有一段七八分钟的事迹介绍视频。我的那段视频中重现了爱子萨沙在西藏遇难的经过,我不敢看,一个人默默地泪流满面。
身边我的学生盛典礼仪小姐拉着我的手递我面巾予以安慰。待我擦干眼泪上台时,台下响起掌声一片,我知道大家是真心鼓励我,我好感动!
“感动大学城”颁奖让我激动不已,河北电视台年轻的女主持人刘叶主持颁奖盛典,刘叶宣读颁奖词时忍不住掩面而泣。
河北大学影视艺术学院院长、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高晓进教授为我颁奖。
刘占杰院长和高晓进院长亲率20余名老师代表在爱子萨沙魂归故里第一时间来我家中慰问。
“感动校园”颁奖让我激动不已,我发表获奖感言:“感动校园”颁奖让我激动不已?“当一个人面对灾难和不幸时,惟有选择冷静、淡定、坚强,坚守我们的生活和事业才是可取的。我已经失去了儿子,我不能再失去我的学生!”情到深处,我和高院长相拥而泣。
在那个辞旧迎新的时刻,我并不看重这次“感动校园”的奖杯、证书和奖金,我需要反思的是我该如何教书育人,如何真正教好学生、奉献校园?
如今十多年过去了,我再没有返回校园,我的传媒专业学生有的已成为家乡报刊或广播电视台的主任或编导主持人,这是我最为欣慰的。
写于乙巳教师节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