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北宋·周敦颐《爱莲说》
就像是前世约定,每年这个季节,我都要到小城的南湖与她们见上一面的。否则,便心不安,也心不甘。见了她们,当然就有着约会的感觉,并垂青她们的美,那是醉人的美啊!
她们是荷花,居住在小城南湖边的那片池塘中。她们还有几个好听的名字,芙蕖、莲花、水芝、菡萏,光听名字,就很有诗意了。
小城的南湖是一片很大很大的塌陷湖,是因采煤沉陷形成的湖。近些年来,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整治,已形成风景优美、远近闻名的国家地质公园。这里说的小城,就是过去叫煤城,现在变成美城的淮北市。
正是伏天,早晨的天气还算清凉,我开车带着风信子,一路向南。风信子是一位摄影爱好者,她出门总是要带着照相机的。五六公里路程,一会儿便到了公园东门(五号门),然后步行进入风景区,沿着绿道南行,经过曾在春天热闹非常的月季园,就到了“荷花池”。说是“荷花池”,总觉得有些小,如若改成“荷花塘”,或者“荷花淀”,或许恰当些。
一边是荷花池,一边是大湖,之间是一座桥,叫子张桥,是纪念颛孙子张的。颛孙子张比孔子小48岁,春秋末陈国阳城县(今河南商水县西北)人,为孔子的七十二贤之一。有文记载,颛孙子张师从孔子周游列国,“在陈蔡间困”。他秉性虽孤僻偏激,但为人宽容大度,勤学好问,向孔子“问干禄”“问行”“问仁”“问政”“问明”“问十世可知”“问善人之道”等。孔子死后,颛孙子张成为儒家八派之一。
颛孙子张怎么成了淮北名人呢?公元前479年,孔子殁,这一年,陈国被楚所灭。颛孙子张服丧三年后,离开鲁国,已不便再回到故园。公元前476年,他举家迁到萧国的掘坊村,就是现在的淮北石台镇刘村,后裔又迁到学田地村。自汉代以来,子张后裔世袭博士学位,免征官税,不纳皇粮,田地收入供子孙读书,故称学田地。据《萧县志》,清嘉庆年间,刘屯村村头尚有颛孙子张及儿子颛孙申详墓。2018年,颛孙子张墓得到修复。2019,被省政府公布为安徽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子张桥上,望向东半边的荷花池,满目是铺满水面的绿色荷叶和亭亭玉立的荷花。荷花是多彩的,有的纯白如玉,有的白里透红,有的粉红,有的艳红,花瓣伸展,金黄色的蕊,丝丝缕缕,围着同样金黄色的莲蓬,就像一顶皇冠卧于花丛,煞是喜人。
子张桥下的池塘边,堆积有大块岩石,看得出来,这些岩石也成了风景。我站在叠层堆积的大石上,如站在悬崖边,俯瞰荷花,如同面对初恋情人,心生感动。
或许是园林师傅的有意安排,这片荷塘种植的是有红色点缀的白色荷花,也是最令我动心的颜色。花朵有着白玉般温润,而又不是那样纯白,也不是那种均匀粉红,只是靠近花瓣尖处,有那么一点点胭脂红,胭脂红还是渐变的,从白色花瓣近尖端五分之四处开始着色,渐渐加深,到尖端才是一点红,也不浓烈,犹如淡妆少女,端庄地站在你面前。一时间,我盯着荷花,目不转睛,如盯着清纯姑娘,但始终没敢伸出手来。如周敦颐说言,这样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有幸的是,我去年秋天随银河悦读文友到的江西于都,就是周敦颐创作《爱莲说》的地方。当时,他在那里为官,种植莲藕,写有七绝《游罗田岩》,以119字的《爱莲说》立廉洁标杆,“出淤泥而不染”成千年来士人的人生箴言。
当然,在南湖这样清澈荷塘里,如此圣洁荷花何止一朵两朵,她们在晨风吹拂下,轻轻摇曳,宛如仙子在翩翩起舞。我沿着池塘边行走,在“望荷亭”处,清晨的阳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荷花与绿叶相互映衬,构成了迷人的夏日画卷。
越过广德桥,在步道靠近池塘边,一幅形象画作映入眼帘,是一件镂空木刻,头戴斗笠的女子站在木船上,手持竹篙,在有游鱼和水波荡漾的池塘里撑行。
夏日季节,池塘边垂柳十分浓绿,加上芦苇、蒲草、青草的陪衬,就是炎炎高温,也从心理上能感觉出丝丝凉意来。
池塘的最南端,一处仿古建筑耸立,中间的两层楼宇,门头上悬挂着篆体字“静观正念学社”,两边有廊道连接的角亭,给这片荷塘增加了立体感。我穿过左边的四角“远香亭”,经过有汉白玉栏杆的步道,就站在了六角“栖息亭”里。“栖息亭”处于荷塘水中,周边有荷叶与荷花簇拥,荷叶层层叠叠,荷花盛开,如众星捧月。另一侧的叠层四角亭,叫“清风亭”,边上是大片青草和绿树,郁郁葱葱,很茂盛,也很夏天。
这一片水域比较开阔,早几年只是池塘周边有荷,荷的繁殖速度快,现在已铺满水面。这一大片的荷花多是红色,是相对浓烈的粉红,犹如少女的红裙子,在晨风里轻轻舞动。这里是她们的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许多红荷落瓣后,青莲就那么突兀地站立着,然后自然老去。我看到一支莲花如浓妆少妇展露着美颜,边上是两位含苞的少女轻轻依偎,一如母女三人,款款而行。
这里的荷塘不规范,很随意的样子,池塘弯曲延展,一片片水域荷花,由小路与小桥连接,有些路段铺着鹅卵石,走在上面,有脚底按摩的舒坦。这里的桥,也是各具特色,这个平坦短桥叫“爱莲桥”。过了这桥,左手边是汉白玉拱桥,名曰“玉带桥”,和大湖上的十七孔“颐和桥”是同样玉质材料;右手边是三段衔接的拱状木顶廊桥,叫“清栖桥”,往前是一处园林石堆积的“猴山”,有点破败,山顶上肩扛金箍棒的孙悟空还在,似在守护这片茂盛纯洁的荷塘。
在“玉带桥”位置,两边的藕荷穿孔相连。印象中,每年此处荷花最先开放,花朵硕大,也最为壮观。这里以玉质百色花瓣、尖顶略施粉红的荷花为主角,她们就像古装戏里的花旦,一出场便令观众怦然心动。我最初乃至现在仍情有独钟的,就是对此处荷花而言的。我看到一红一白的两支荷花手牵手似在耳语,另一支粉黛荷花却孤傲地站在一旁,她的身姿高出荷叶许多,犹如一位多情女子在顾盼,温情地望向站立池边的人,从而牵动你的目光,也脉脉含情地望向她,不忍离去。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被这样的荷花所感动,而我确实为这里的芙蕖而动情。
尽管不舍,我还是缓步离开了那样一片“动情处”,站到了“荷香亭”下。这时,我面对荷塘,闭上眼睛,轻轻呼吸,感觉满腹都是荷花的清香,真是沁人心脾。
又是小桥,“清和桥”“清平桥”“清惠桥”,桥桥连接,池水流动,滋润着藕塘,才使这里的菡萏相比别处的荷花更显得妩媚、娇羞、可爱!宋代诗人陈师道这样赞美荷花:亭亭风露拥川坻,天放娇娆岂自知。一舸超然他日事,故应将尔当西施。
我想,如此美艳的玉质荷花,确如莞尔羞涩的西施,在今后的荷花盛开季节里,我会再来与你相会,在心灵深处为你穿上红装,做你一世的情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