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我一直在关注革命先烈刘铁超的史料,可以说,我算是刘铁超的“铁粉”了!在查找相关刘铁超的资料中,有些资料写到了红二十军军长刘铁超的相关情况,但表述有出入,比如刘铁超是何时担任红二十军军长的,众说纷纭,各执己见。
刘铁超,号轶超,字卓然,1899年4月生,湖南省耒阳市导子乡紫江村(现龙科村五组)人,出生于贫农家庭,7岁入私塾,11岁考入杜陵高等小学,12岁时父母双亡。1921年毕业于衡阳省立三师,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参加东征,作战英勇,留校任政治科区队长,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7月,刘铁超参加北伐,任左翼总指挥部宣传队中校队长,后随教导团参加南昌起义,在朱德的领导下又参加湘南起义,井冈山会师后留红四军工作。1929年9月调任江西红军独立3团团长,独立3团连续九战九胜。1930年1月,红2、红4、独3、红5四个团合编组建红六军(后改为红三军),刘铁超任红六军参谋长。先后历任红二十军军长、红一方面军参谋、红一军团作战科科长、红独立三师师长,曾经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1931年冬在于都作战时牺牲。
图为中国工农红军序列表(1930年6月—12月)
刘铁超是从井冈山下来的红军指挥员,属于部队军事干部,组织上把他派到赣西南担任赣西南特委委员,担任红二十军军长,红二十军的组成是以赣西南的地方武装组建的一支属于江西军区管辖的地方部队;而且继任刘铁超军长的是肖大鹏,于都县梓山人,原是红二十军172团任团长,“富田事变”后,肖大鹏调任红二十军军长。
图为《中国苏区辞典》一书
刘铁超牺牲前,曾给家里写了一封信,并附上一首诗:“自古英雄多宏志,血性男儿应图强。封侯拜相非吾愿,革命成功便还乡。几番梦见井上月,君牵儿女村前望。人间恩爱难相聚,缘为穷人求解放。”一位红军将领铁心革命、不怕牺牲、坚信革命必胜的情怀跃然纸上。
新中国成立后,刘铁超的亲人才得知他已牺牲。但他是什么时候牺牲?在哪里牺牲?安葬在哪里?刘铁超的亲人一无所知。数十年来,刘铁超的后代走遍江西的千山万水,行程上万公里,苦苦追寻,但一直未果。在2023年,我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走访多地进行调研,并查阅了大量的老红军访谈资料,最终确认了刘铁超牺牲在于都县葛坳乡杨梅村“土围子”战斗中。
关于刘铁超是何时担任红二十军军长的?
经过查阅相关资料,我看到有“1930年6月”的,有“1930年7月”的,也有“1930年8月”的,还有“1930年11月”的等等,各种说法不一。
“1930年6月”说
在网络百度上,搜索查的是“1930年6月,红二十军成立,刘铁超担任红二十军军长”。
“1930年7月”说
在由陈立明、邵天柱、罗惠兰主编的《中国苏区辞典》(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一书中,在<人物:刘铁超>章节第168页的内容记载,“刘铁超1930年7月任红二十军军长。1931年初任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作战科科长,3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作战科科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三次反“围剿”。10月,任红一方面军独立师师长”。可知该书记录“刘铁超于1930年7月任红二十军军长”。
图为《中共党史人物传<第72卷>》电子书
“1930年8月”说
在由王淇、陈志凌主编的《中共党史人物传<第7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一书中第457页的内容:“1930年8月5日,赣西南特委在横江渡召开会议,传达中央苏维埃代表会议精神。特委常委决定红二十军政委改由原军长曾炳春担任,刘铁超调任二十军军长。该军是由赣西南的地方武装升编的,辖三个团。即:一七二、一七三、一七四团。刘铁超刚接任军长不久,便带领红二十军去攻打吉安城。这已经是第八次攻打吉安了,前七次均因敌强我弱,攻击未能凑效。8月21日,赣西南苏维埃政府主席曾山发布紧急通令,号召各县工农踊跃支援二十军,并调集两万‘精勇工农’配合红二十军行动”。该书记录了“1930年8月5日,刘铁超任红二十军军长”。
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一书
“1930年11月”说
在由军事科学院军事图书馆编著、军事科学出版社于1987年7月出版发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一书中记载的“红军第1方面军各级领导成员名录(1930年8—10月)”的内容,其中该书第42页记述了“第20军(红20军成立后,在赣西南活动,1930年秋到吉安,归第1军团建制),军长曾炳春,政治委员刘士奇”。同时,该书在第44页里记述了“红军第1方面军(第一次反围剿)各级领导成员名录(1930年11月—1931年1月)”,“第20军,军长刘铁超,政治委员曾炳春,政治部主任谢汉昌”。从该书中可知“刘铁超于1930年11月担任红二十军军长”。
结语
1930年8月23日,湘鄂边革命根据地迎来历史性时刻。红一军团放弃进攻南昌,与从长沙撤出的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永和市胜利会师,两个军团合并,正式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又称中央红军),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委,杨岳彬任总政治部主任,朱云卿任参谋长。红一方面军下辖红一军团的第三军、第四军、第十二军、第二十军、第二十二军和红三军团的第五军、第八军、第十六军及炮兵团,红一方面军总兵力达3万余人。
图为《袁州会议》史料
据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史志办在公众号刊发的文章《红色故事——红二十军再占宜春城》一文:1930年8月,中共赣西南特委为配合红一、三军团的行动,决定以红二十军为主力,配合赣西南赤卫武装及广大工农群众,发起第八次攻打吉安的战斗。这次战斗,由于敌人的装备精良和防守地形好,在城外还布置了几道铁丝网,壕沟又深,且敌人采取了以守为攻的战术,致使红军军民攻城未克。于是,红二十军转攻吉安的曲濑、安福的武功山和分宜、宜春两县。
9月12日,在分宜县苏维埃武装及宜春东南游击队的配合下,红二十军顺利地攻克了分宜城。16日,红二十军千余人在军长刘铁超的率领下,由分宜经新坊路口村、新坊集镇向宜春进发,攻打宜春城。当时宜春守城的敌人防守空虚,无正规军防守,当天下午4点左右,红军从东门顺利进城。
红二十军驻宜春城期间,军部驻扎学前坪里(府学、孔庙、电报局),先后召开群众大会,筹粮筹款,打土豪,缝制大批军服等等,同时,红军在宜春城还帮助成立了工会、儿童团、县苏维埃政府。9月下旬,红二十军为参加第九次攻打吉安,奉命撤离宜春城。红二十军是乘虚攻克宜春城的,它为红一方面军进驻宜春城及攻打吉安城打下良好基础。
同时,在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党史办的文史人员提供了有关《袁州会议》史料,这里详细记述了“袁州会议”事件过程:
1930年8月23日,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一军团与彭德怀、滕代远领导的红三军团在浏阳永和会师,合编组成红一方面军。于8月28日决定攻打长沙。因久攻不下,9月12日决议撤围长沙,向萍乡、醴陵撤退,等待时机。16日,刘铁超率领的红二十军已经攻占了宜春城,9月28日,红一方面军由萍乡经西村进驻宜春城,与红二十军会合。
1930年9月28日,在宜春城内天成药铺后栋正厅,召开了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会议,史称“袁州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朱德、朱云卿、杨岳彬、黄公略、蔡会文、林彪、罗荣桓、彭德怀、滕代远、邓萍、张纯清、吴溉之、袁国平等,会议记录李井泉。毛泽东就不打长沙、南昌,而打吉安的决断,详细讲述了原因,分析了利弊,指出在敌强我弱形势下,要想红军生存壮大,只能在湘赣边界反复作战,不能蛮攻大城市。会议最后决定,先打敌人力量较弱的吉安,再打南昌、九江。”
综上,由此得知“刘铁超应是1930年8月担任红二十军军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