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与人的生命体同生共存。它不仅左右着人的心境,还决定着人的健康,影响着人的生活。积极的情绪称为情绪价值,就是对自己或他人提供的情绪支持,使自己或他人得到情感的满足以及心理的慰藉。虽说情感价值不是严格意义的心理学概念,但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于人积极的心理效应。
日本有一个学者叫江本胜,他做了一个关于水结晶的实验:让水接触不同的情感刺激,如正向或负向的思想、话语、音乐等,然后将水冷冻,在显微镜下观察冰晶体的形态。结果接触正向情感的水会形成对称、美观的冰晶体,而接触负向情感的水则会产生不对称、不美观的晶体结构,甚至在容器上书写正向或负向的文字,也会影响水结成冰后的晶体形态。虽说这个实验还有一定的争议,结论也不具有精密科学的判断,但至少表明了情绪会对对象物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实早在中国的古代,就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派别——元气论思想。其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如《老子》中“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表述,已蕴含元气论思想的雏形;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出“元气,天之所生,阳为暖,阴为清”,将元气与阴阳观念相结合,使元气论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北宋时,张载成为了元气论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太虚即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系统的阐述了元气为宇宙万物本原的观点,阴阳二气是万物运行的规律。气与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气的运行会影响人的情绪,情绪也会影响气的运行。基于此便奠定了中国古代科学认知的框架,也确立了中国古代中医的理论基石。
《黄帝内经》称宇宙为太虚,认为在宽阔无垠的宇宙虚空中,布满着无穷无尽具有生化力量的元气,一切有形之体皆赖元气生化而生成,象“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等中医理论。也就是说愤怒会使肝气升发太过,导致肝气郁结、肝火上炎,影响肝脏疏泄功能,出现两胁胀痛、头晕目眩等症状;适度喜悦有益身心健康,但过度兴奋、狂喜会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可能出现心悸、失眠、健忘,甚至精神失常等症状,比如范进中举后因过度喜悦而疯癫,就是喜伤心的极端表现;长期忧愁、悲伤会导致肺气耗伤,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常见症状有咳嗽、气短、胸闷,以及容易感冒等;思虑过度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当人长期陷入沉思、焦虑时,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大便溏泄等症状;过度恐惧会使肾气不固,气陷于下可能出现尿频、尿急、腰膝酸软,甚至遗精、滑泄等症状。
遗憾的是在遥远的古代,中国的先哲们并没有用严谨的科学实验加以论证,只是用朴素的哲学观加以归纳推理,这也就导致了中医长期以来受到现代科学的诟病。但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现代生物学为中医的真伪提供了一些科学证明。
华大基因的首席执行官尹烨表示:生气会改变人的基因。他指出情绪变化会影响基因的表达,具体表现为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影响基因的功能,甚至可能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下一代,形成稳定的表观遗传变化。例如,长期处于负面情绪的状态下,如愤怒、焦虑和抑郁,会导致肾上腺素、皮质醇和血清素等激素水平的变化,这些激素就像小刻刀一样,在DNA上留下印记,从而改变基因的表达,此外,长期情绪不好不仅会导致精神疾病,如抑郁症,还会破坏身体的免疫系统,引发肿瘤等疾病。因此上控制情绪对维护健康至关重要。
当代独立学者王东岳先生在《物演通论》中也表示,人是物演进化的结果,最基本的属性就是自然属性,其中情绪就是人自然属性的一种,是随人这个生命体的产生而产生的。理性是人的后天属性,是经过学习和教育得来的,在社会生活中,理性在人的思维和行为中起着主导性作用,可按照递弱代偿的原理:最低级、最原始的属性是人最基本、最牢固的属性,情绪在特定的环境下,会干扰人的理性,甚至主导人的思维和行为,也就是说情绪有它自己的客观性。
情绪的客观性。情绪既然是人的自然属性,那么它就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属性。虽说人是有理智的高级动物,受到社会属性的支配,可当情绪一点一滴、慢慢叠加到一定的程度,情绪就会对人的行为占据主导性地位,也就是说情绪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情绪的发生、发展、爆发,沿着情绪自有的通道运行,从而遮蔽、剔除理智的支配。
情绪的封闭性。当情绪处于支配地位时,是唯我独尊的,水泼不进针插不进,理性是无法控制的,它会沿着它自有的通道运行。除非有外力的强介入,才能暂停或阻止它的运行。而当强有力的外力介入后,理性的思维立马会冲破情绪的氛围,重新占据人的主导地位。当然情绪不会立马消失,而是与理性反复纠缠着,但是起主导作用还是人的理性。
情绪的联想性。也就是情绪思维的叠加性。当情绪在发生、发展、爆发时,情绪会调动所有的兴奋点或消沉点,包括主观认为可能的兴奋点或消沉点,形成单向性的趋势,沿着单一的方向运行,形成一种强大的乐观或悲观氛围,就像空气一样,须臾不可分离,而且也把人完全笼罩在其中,形成一种难以想象无法自拔的魔力。而情绪这种对记忆的挖掘,是人在正常状态下无法完成的。
情绪的惯性。由于情绪的联想性和封闭性,当情绪爆发时,情绪会有很大的惯性,兴奋情绪会沿着兴奋通道,低迷情绪会沿着低迷通道,不断地积蓄、不断地叠加,成为一种磅礴的气势,而且是相互裹挟着前行,由于力量的叠加,无遮无拦的畅通,惯性的冲击力是很强的,甚至可以达到喜极而泣,或万念俱灰的地步。
乱弹于此不敢再妄言了。因为我不是搞科研的,也不是学医的,只是一个普通的写作者,只想把自己在养生中的感觉表达一下,以期心灵在良好的情绪中安宁,身体在良好的情绪中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