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但总有一个奇妙却真实的记忆时常浮现在脑海:一扇嵌在暗灰色水泥墙里的门,一片片从门里面映入视线的粼粼波光,一处不大的露天木板平台。人伫立平台之上,脚下是流动的河水,不远处是一座可供通行的桥梁。黄昏,夕阳的余晖将桥上的行人、车流,剪映成一幅幅美妙动人的图画。
水的诱惑,桥的景致,加上流水冲击而有些颤悠悠的平台,让年幼的我感到有趣极了。有时,会在清亮月光的晚上,和同学一起站在木板平台上,任哗啦哗啦的河水叩响心扉。那一刻,在或急或慢、时重时轻的声音里,总少不了苏姑的传说、黄楼的风云际会、镇河牛的四季风雨,以及百步洪的惊涛骇浪……
河,是故黄河,一条在徐州流淌了800多年的母亲河。
桥,是故黄河上的桥,一座座连接大河东西南北的利民兴业、互通往来的民生之桥。
一
有了河,也就会有河患。
1077年秋,黄河在河南濮阳决口,殃及徐州,苏轼身先士卒率众抗洪保城。
据《黄楼赋》载:徐州百姓“水退又请增筑徐城,故水既去而民益亲。”苏轼一力主持,在没钱购置建楼材料情况下,拆项羽霸王楼建黄楼,取意五行相克,土实胜水,外涂黄土,名之曰黄楼。黄楼落成,“全国文代会”在此召开,北宋三十多位名士共庆水去楼成。黄楼盛会,是对抗洪胜利的庆祝,也是苏轼在古代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光流逝,当黄河水流到大明时光,其不羁的个性依然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
面对大河汹涌,明代中期著名官员、水利学家潘季驯在27年间,四次奉命主持治理徐州故黄河,疏理河道。1818年,为纪念治理故黄河的政绩,清代治水官员黎世序在黄楼西面修建牌楼,上书“大河前横”以期像黄楼一样达到镇水目的;1883年牌楼破败不堪,徐州道台赵春平进行重修,在背面增加“五省通衢”四个大字。1964年,这座木制结构牌坊,历经150多年风雪雨霜日晒雷击,难以为继的倒塌。作为徐州人民治水归漕的历史见证,1987年,徐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在原处重建牌楼。由原来的木制结构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成了徐州市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成为徐州人民治水归漕的历史见证。
从苏轼身先士卒,披蓑戴笠光腿泥脚与百姓共抗水灾建黄楼,到潘季驯“筑堤束水、以水攻沙”解决黄河泥沙倒灌淤塞运河、淮河河道;从黎世序“束水攻沙,蓄清敌黄”的治河建牌楼、豪书“大河前横”,到徐州道台赵春平重修牌楼“五省通衢”呼应“大河前横”。在这漫长的几百余年间,巍然耸起的黄楼、牌楼象征着徐州人抗击洪水的决心,说明徐州在历史上,交通、漕运的重要作用及与南北各省的通达度。
如今,早已平息的黄河,留下众多关于故黄河文化的历史遗迹。黄楼内一层苏轼俩兄弟合力完成的“双绝碑”,黄楼公园的“五省通衢”牌楼、铁牛和铜牛,汴泗交汇碑、禁碑、张良墓道碑、百步洪广场、显红岛苏姑等等……从大禹治水划九州到清代四水绕彭城,这些历史遗迹和传说,表达了历代先贤治理黄河、市井百姓维护家园的决心;是徐州作为故黄河上的重镇、对南北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呈现。而“苏姑”作为为民献身的美好形象,早已定格在徐州人民的心中。
二
有了河,就有了作用各异的桥。
那颤悠悠的平台,是对现在的“利济桥”(过去叫五孔桥)最深的记忆。自此向北,青年桥、弘济桥、迎春桥、坝子街桥、庆云桥,桥桥相连;向南,和平大桥、和平桥、汉桥,桥桥互通。
而在这些大大小小桥梁中,坝子街桥以其独特的历史记忆成为标志之一。此桥位于古徐州汴河泗水交汇处。桥北端西侧有以“碑”“阙”造型为基础,结合徐州历史竖立的“汴泗交汇碑”,碑身正面是“汴泗交汇”四个大字。背面是碑记。两侧面分别雕刻着白居易和苏轼的诗词。石碑以其古朴厚重,独特的文学内容,成为故黄河两岸园林景观的亮点。坝子街桥还是故黄河流经徐州西东向北南的折弯处,从最西面矿山西路到坝子街南端黄河沿,称为黄河南路;坝子街桥南端至汉桥淮塔东路这一段黄河沿岸,则名为黄河西路。
从坝子街桥到汉桥淮塔东路这段黄河大堤,是颇具特色的生态文化历史走廊,亦是黄河故道上景色旖旎的风光带。在这条景观大道上,和平桥可以说是最耀眼的景点之一。这座桥始建于1953年,当时是一座三孔石桥,经2003年改建后成为一座九孔石桥。一桥飞架东西,成为故黄河上最美的一座桥。若站在和平桥西头南北望去,旧时宽仅十几米的黄土大堤早已被平坦宽阔、梧桐浓郁的迎宾大道所替代。从桥上俯视,近在咫尺的百步洪尽收眼底。当年借黄行运时,百步洪因其乱石交错、水流湍急而著名。元明时期,这里也是大运河千里漕运咽喉之地。它与秦梁洪、吕梁洪并称“古彭三洪”。
由和平桥东望,是徐州第一座斜拉索高架立交桥——和平大桥,也是国内跨铁路最多(37股铁道)的一座桥梁。它的建成,让徐州的东西通连更加便捷顺畅,被称之为徐州的“黄金连廊”。这座现代感极强的大桥与和平桥咫尺相连俯仰呼应,让百步洪、显红岛、黄河大堤的景观,变得更具历史厚重和时尚韵味。
还得说一说1999年竣工的汉桥。
这座总长400米的桥梁,其创作灵感来源于汉代建筑风格。桥头堡采用子母汉阙式大门设计,这种子母阙也称为龙凤阙,是汉代城楼常见的式样。桥头堡外侧立有四只巨大的花岗岩雕制的石豹,威武勇猛。主桥望柱汉白玉护栏板,采用汉画像石的形式,展现了汉代艺术的独特魅力,体现了徐州区域性汉文化的底色,让南来北往的旅人一进入大桥便油然而生出一种庄严、肃穆、威仪之感。
三
有了河,就有了城市一片葱绿的滋润美。春天的柳枝拂岸,夏日的法桐荫荫,秋日的河水清澈碧透,冬日的大堤雪花烂漫……故黄河四季景色美轮美奂。如诗如画的美景中,行走着一群河流美容师,为故黄河打扮梳妆。这其中,最美河长胡福志是典型代表。
从1999年到2006年的七年间,胡福志河长主要负责故黄河打捞排污工作。在胡福志河长看来,干工作容易但干好工作不容易,能够坚持十数年如一日做好工作更是难上加难。多年来,疏浚打捞日志不知换了多少本,但一颗让故黄河永远保持清洁美丽的心灵始终如一。“4月4日,阴,北风,低温,给李所去电,五孔桥处仍有水流进黄河。给四标去电,三环桥两侧继续捞草……”随便打开一本记事簿,都能看到事无巨细的记录。为了堵住故黄河污染源,胡福志凭着一股韧劲跟排污单位死磕到底。有一年年底,他发现庆云桥附近一处工地在建设中将排污口堵死,导致污水排入故黄河。经过多次奔波、汇报、协调,直到第二年2月10日终于将事情圆满解决。胡福志河长在日记中记下:“庆云桥污水问题纠缠了103天得以解决”。胡福志河长每天巡查也向市民宣传:“故黄河是大家的。水润万物,水清了对我们健康都有好处,也能提升我们的幸福感”。
2006年至2009年,徐州市政府对故黄河河床进行彻底治理,胡福志河长参与主持了全部的疏浚、排污、加宽、复堤、砌石挡水、植树种草的任务。市政府对黄河治理其他内容,比如:铺路架桥、塑雕立亭、增加历史典故和碑文……胡福志河长也不分昼夜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正是有了像胡福志一样的众多美容师的巨大努力,一条长6300多米,集时尚与古朴,历史和传说,文明和文化于一体的带状公园横空出世,让徐州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熠熠生辉。
四
有了河,就有沿河而居的人。
从1194年黄河决口侵泗夺淮,到1855年再次改道北徙,故黄河在徐州流淌了661年。涛声中,黄河、居民、桥共同浓郁着、芬芳着、辉煌着河边的人间烟火。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下大力气全面整治故黄河面貌,一片片逼仄昏暗、摇摇欲坠的低矮小屋被宽敞明亮楼群取代。西苑小区、合群新村、黄河新村、坝子街小区、下洪小区,以及河北岸的东阁小区、地藏里小区、镇河小区……可谓绿装素裹,区区锦绣。不仅如此,以坝子街桥为中心的地带,早已被各种生活元素所注满。1818美食一条街,彭城一号、大型购物中心,改造一新的古彭广场,川流不息的人群车流等等,让我们感受这个城市与时俱进的活力;夜晚闪烁的霓虹,昭示故黄河畔日新月异的发展。再向南,远眺年代悠久的铁路三宿舍,显红岛、铁三中,总能咀嚼出世事百味桑田沧海;近赏河边“泗水涝鼎、孔子见老子、潘公治黄、古道漕运”文化雕墙,更能深刻感受这种艺术形式输送给我们的历史深邃。
层层叠叠的春去秋来,故黄河见证了古彭城近千年兴衰;诉说着城市发展变化的繁华旧梦。每一道细细的水纹都闪动着时光的记忆,每一朵小小的浪花都折射着光阴的色彩。
“五省通衢禹列尧封神圣地 九州胜境龙吟虎啸帝王都”。八百年来,正是无数像苏轼、潘季驯、黎世序、赵春平、苏姑、最美河长胡福志这样的人,维护了黄河流域的生态变迁,而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治水用水,与黄河共生共兴的期盼和决心,让一座城因一条河流充产生了诸多动人心弦的事迹和传说。一代又一代黄河的守卫者,让今天的故黄河波光粼粼;一批又一批的城市建设者,为古彭徐州不断呈现出时代所需的精神之光不停奋斗着。
生活在这座有着26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我们是幸运的。
所以,请你停下匆匆的脚步吧,在沉静中,去聆听这座城的呼吸,在冥想中,探究古河中细小旋涡,并深情缅怀那些治河先贤的丰功伟业……
如此,一条河,会因你的到来而变得更具时代魅力与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