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又读完莫言的《不被大风吹倒》一本书,其中一篇《用鼻子写作》一文,让我很感兴趣,颇受启发。

  用鼻子进行写作,无非就是写自然的味道,写周围环境的味道,写人的味道,于是就有了写“老家的味道”的一种尝试。

  为什么要写“老家的味道”?因为“老家的味道”中有最温暖的回忆,有历史的回味,有变化的记录。

  在我的记忆深处,一天,奶奶从外面回来时,把一个纸包给了我,当我打开纸包的一瞬间,一股肉香直冲进我的鼻子里,“好香啊!”我不禁大声喊道。虽然只是几小块红烧肉,但让好解馋。大饥荒的年月,能吃到几小块红烧肉该多不容易啊!那几小块红烧肉的香味儿,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一年的端午节,妈妈把一碗刚炸出来的油炸糕递给我,让我去给前街三位年长的大伯送去,一路上,油炸糕的香味儿把我的馋虫都给引出来了,多亏妈妈在把碗递给我的时候,叮嘱我不许吃,不然,我肯定抗不了那香味的诱惑。还有,上小学的我中午放学回来,一进院就闻到了妈妈煮高粱米饭开锅时的香味儿。不知什么原因,成家之后,偶尔煮一顿高粱米饭,可就是没有小时候妈妈煮的高粱米饭的香味。

  让人憋不住笑的屁味儿,也记忆极深刻。上世纪七十年代,几乎每天晚饭后,生产队社员要到队部集中学习,其实就是念报纸(头几天回老家时,老爸说程宪国死了,当年他可是我们第二生产队的读报员,那读报纸的水平都差不多赶上播音员了)。几十号男女社员挤在队部里,身上的汗味儿、抽烟人的烟味就让人受不了。最不能忍受的是生产队长的屁味。放屁应该跟年龄有关,年轻人有屁能控制,要不咋有“新媳妇放屁零纠”的俗语呢。生产队长60多岁,可能是闸门不好使,一放就是一串,关键是味儿极浓。既要闻着臭味,又得忍住笑,简直就是折磨人。最难堪的是女知青们,没办法,女知青都坐在队部门口,队长一有味道出来,女知青实在憋不住笑了,便找个理由出去躲一会儿。

  其实,那个年代整个村子里可谓十味杂陈。你想啊,三个生产队(另有两个生产队分别在两个自然屯)的牛圈和马、骡、驴厩,家家户户的露天茅坑,加上猪圈、鸡鸭鹅架,这味儿能好吗?这还不算,在村东村南村北的三个生产队的大粪堆,每到夏天发酵,其味难闻。还有,两条小河里死猫烂狗和垃圾味儿,更让人作呕。每到夏天开窗,其烧臭腥酸的味道家闻户受,人人难忍。

  正在上传...别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老家的味道变好了。因为实行了联产承包,生产队成了历史,其牛圈、马、骡、驴厩、大粪堆等也都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现任村两委班子务实能干,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将两条河道进行了清理,并都砌上了石坝;家家用上了自来水;太阳能路灯遍布各个角落,村路铺油,并有水泥排水沟;垃圾集中回收进了垃圾箱,镇里定期来专用车运走。家家户户不仅住上了漂亮的大瓦房,还舍得花钱改造居住环境,有好多户,室内有卫生间,其中就包括我家。即使室内没有卫生间的户,室外的厕所也都是全封闭的,有的人家的厕所还分了男女间。最值得欣慰的是,乡亲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非但不养猪,就连鸡鸭鹅也很少养,想吃就花钱买。如此以来,各家各户的环境也好了,有很多人家的院子里还种上了花草。值得一提的是,弟妹养了半院子的花,自称为养花高手的俺家“植物学家”回老家都直喊“厉害”“服了”。

  老家的味道变好了,这背后折射的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乡村振兴的成果,是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心系百姓、勤政为民的成绩,是乡亲们观念和精神面貌的可喜变化。


  2025年9月11日上午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