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穿过南阳老城区的梧桐叶,在青石板路上洒下斑驳的碎金。我站在南阳府衙的朱漆大门前,门额上“南阳府衙”四个楷书大字沉厚如磐,笔锋里藏着明代匠人的严谨;大门两侧的石狮怒目圆睁,前爪按着重球,仿佛仍在守护着七百年的官署威仪。这方占地160多亩的建筑群,是先人留下的一个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府级官署衙门实物标本,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着700多年的历史,它与内乡县衙、保定直隶总督府、霍州署一起,被称为中国保存至今的四大官衙。从元代至明清七次修缮,青砖灰瓦,斗拱疏朗;梁枋彩绘,宽敞肃穆。每一片灰瓦、每一块青石,每一方楹柱和匾额,都镌刻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的密码,也沉淀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官场箴规。
府衙的建筑群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中国古人建屋造舍,从不只是为了遮风避雨随意的堆砌,南阳府衙的建筑布局,更是将天地宇宙的观念融入一砖一瓦之中,是“礼治”与“法治”的具象化表达。府衙坐北朝南,沿着中轴线依次排开,照壁、大门、仪门、寅恭门,大堂、二堂、三堂、内宅、后花园。庭院深深,不知几许。
大门门额横匾,“南阳衙署”四字雄浑有力。左右圆柱木制楹联:“看阶前草绿苔青无非生意;听墙外鹃啼鹊噪恐有冤民”。 府衙大门外,是一面巨大的长方形照壁,雕刻一只丑陋怪兽,脚下四周全是宝物仍贪心不足,爬上悬崖想吃太阳,结果失足坠入万丈深渊。何谓照壁?照者“鉴”也,让人想到公安部门的“警容镜”。正如大门内侧楹联“进门先拜清风二字,出衙再留正气一身。”照壁图像和楹联文字都意在提醒官员们进出时“对照检点”。我伸手轻触楹联下方的木框,指尖传来微凉的触感,仿佛能摸到昔日知府们每日出入府衙时驻足凝视的温度——他们或许会在此整理官袍,默念“清廉”二字,并将它们刻进当日的政务里。
踏入府衙大门,穿过前院的古柏,眼前便见“仪门”矗立。三门并立,规制森严:中门仅在迎接圣旨、上级官员或举行重大典礼时开启,东为“生门”,是知府日常办公的通道;西为“死门”,仅在处决人犯时开启——一道仪门,便将“生杀予夺”的权力边界划分得清清楚楚。“仪门”两柱有对联:“民情虽有顺逆,从修齐治平可造盛世;官品本无高下,能公正廉明才是青天”。过仪门,才算真正进入府衙。仪门后面是一大院,左右两测各有一排建筑,是古代衙门的“六房,也叫“六科”。东侧分别有吏房、户房、礼房,西侧的则是兵房、刑房、工房,形成了“左文吏、右武工”的格局。与中央朝廷“六部”上下对应。
再往里走,便是府衙的核心——大堂,又称“亲民堂”。重檐歇山顶的飞檐上,吻兽昂首挺胸,檐角垂落的铜铃在风里轻响,似在提醒着“为政者当闻声自省”。堂前的月台用青石铺就,两侧各有一通石碑,左侧是明万历年间的《重修南阳府衙记》,右侧是清道光年间的《南阳府衙修缮碑》,碑文中“役不扰民,财不虚耗”的字句,至今仍有振聋发聩的力量。
大堂前宽阔的月台是举行重大典礼和公开审理案件之地。我站在月台上,想象当年这里跪着喊冤的百姓,站着持棍的衙役,坐着捋须的师爷,还有高堂之上那位掌握生杀大权的知府大人。权力在这里被具象化、仪式化,成为一种可感知的存在。屋顶上的脊兽默默注视着来来往往的游人,它们已经守候了几个世纪,见证了无数官员的更迭,权力的交替,以及平民百姓的悲欢离合。
大堂大门两侧楹联:“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鹜声华忘政事;养廉惟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保廉隅”。 大堂左右圆柱楹联“邢赏木无私,是是非非敢信不违民志;毁誉何足计,明明白白但求无愧我心”。 我抚摸着楹联木柱,木纹粗糙,如同百姓的手掌——这些文字不是写给后人看的,而是写给每一个“当官者”的,提醒他们“权力是百姓给的,当用在百姓身上”。近千年过去了,我仿佛仍能听到历史的回响,这些话依然振聋发聩。
大堂的正厅正中间挂着《明镜高悬》匾额。匾额下方是知府的案台,案台上置知府的座椅和公案。知府座椅后屏风绘山水、海水朝日图,隐喻“清如山水,明如日月”。大堂正中央的紫檀木公案泛着温润的光泽,案上置有文房四宝、惊堂木与青锋令牌,象征执法权柄。大堂檐下挂一匾,上书“公廉”二字。出自宋吕本中《官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大堂前竖“戒石坊”,正面额书“公生明”三字,笔力遒劲如松。“戒石坊”上所书宋太祖赵匡胤颁行的《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十六个字,字字如钟,敲打在每一位执政者的心上:你的俸禄,是百姓的血汗;百姓可欺,上天难瞒!
二堂是知府日常办公,处理政务、接待属吏之所。二堂正门为寅恭门,意为恭恭敬敬迎接宾客的大门,门楣上高悬“清慎勤”匾额,出自南宋吕本中《官箴》,其“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此谓古代从政者之“三德”,曾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和文章中引用。与忠诚、干净、担当”的新时代干部标准一脉相承。 二堂门前回廊下,摆着两盆修剪整齐的冬青,墙角的青苔爬满青砖,透着“为政者当接地气”的隐喻。比之大堂,二堂少了几分威严,多了几分文人气息。这里的空间布局更为精巧,门窗雕花细腻,显示出官员在威严之外的另一种追求——雅致与修养。既有大堂之威,又有二堂之雅,方能既震慑奸邪,又亲近百姓。
三堂(又叫退思堂)是知府及其家眷生活之所,完全是一个私家宅院的模样了。公与私,官与民,在这里形成了奇妙的交汇。从大堂到二堂,再到内宅的“退思堂”,建筑的威严渐渐褪去,多了几分生活气息。在三堂前面的内宅门上,一条高高悬挂着的木鱼诉说一位南阳廉吏的风骨。“剩喜门前无贺客,绝胜厨内有悬鱼。清风一枕南窗卧,闲阅床头几卷书。”这是古人有感“羊续悬鱼”所写的诗。“退思堂”取退而思过之意。是知府休息与反思的场所,堂前的天井里种着一棵老桂树,秋日里满院飘香,树下的石桌旁,仿佛还坐着批阅公文的知府,借着桂香梳理当日的政务,“退而思之”是否“无愧我心”?
穿行在这些古老建筑之间,我仿佛走进一部立体的官箴文化史。府衙处处体现着浓厚的人文文化底蕴。“父母官""召父杜母"、"羊续悬鱼"等历史典故来源于南阳府衙。府衙内有一间专门介绍南阳历任知府的房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在南阳府衙的历史上,有过不少值得铭记的知府,老百姓至今念念不忘。
汉代南阳太守召信臣,主持修建了数十处灌溉工程,其中以“六门陂”最为著名,南阳百姓从缺粮少食变为粮食富足,百姓称其为“召父”。无独有偶,几十年后,杜诗接任南阳太守,推广先进农具“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生产水平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南阳的民生与经济持续向好,百姓尊其为“杜母”。“召父杜母”的典故从此流传,“父母官”称谓也由此诞生。
羊续任南阳太守,府丞送给他一条名贵鲜鱼。为了不让府丞难堪,羊续没有当场拒绝,他将鱼悬挂在府邸的屋檐下任其风干。不久那位府丞再次送鱼,羊续便指着屋檐下悬挂的干鱼,对他说:“你之前送的鱼还在这里,不必再送了。”府丞见状羞愧不已。从此再无官员行贿。羊续成了史学家笔下“廉吏”的典范,《后汉书》还专门为他立了传。“羊续悬鱼”的典故流传千年不衰!
清代南阳知府顾嘉蘅是另一位值得书写的人物。顾嘉蘅连续五任南阳知府,历时近20年。被南阳民众誉之为当代的"召父杜母"。一段顾嘉蘅的佳话当地人至今津津乐道:南阳与襄阳两地文人为“诸葛亮躬耕地”争论不休,互不相让闹到府衙。时任南阳知府的顾嘉衡提笔写下“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顾嘉蘅是襄阳人在南阳做知府,于是很多人都说顾嘉蘅是为了两边不得罪,不讲原则“合稀泥”。其实这些人完全没读懂其中的“微言大义”。表面是居中调停,实则是胸怀格局。既化解了争端,也彰显了“为官者当重大局”的通透和智慧——不纠结于无谓之争,只专注于民生实事。700年后一位伟人也说过类似的话:“不争论是我的一大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
南阳府衙的青砖灰瓦间,藏着一代代名知府的故事,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公正、廉洁、为民”的官德,在南阳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构成了府衙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让这座古建筑更加富有内涵。
走出南阳府衙时,夕阳已将朱漆大门染成暖色,回望这座古建筑群,那门里,是一个已经远去的时代;门外车水马龙,是喧嚣的现代生活。但门里门外的思考,却有着惊人的相通之处:权力如何不被滥用?官员如何不忘初心?百姓如何得到善待?这些问题,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南阳府衙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古人的思考,也反射出今人的困惑。
走在青石铺就的街道上,我忽然明白,参观府衙,不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寻找一种精神的传承——传统官德文化中的“公正”“廉洁”“为民”。那些刻在楹联上的箴言,那些名知府的事迹,告诉我们:为官者,当如“公生明”匾额所言,公正无私,不偏不倚;当如《戒石铭》所诫,敬畏百姓,珍惜民力。它像一面镜子,让每一位执政者都能照见自己的初心;它像一把尺子,衡量着每一份为民的担当。 这座古衙最深处的价值,不在于它保存了多少文物,而在于它保存了多少问题——那些关于权力、责任与人性的永恒之问。这些问题,需要每一代人尤其执政者用自己的方式去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