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2025年9月3日中国在北京举行盛大阅兵,大批新式武器装备首次亮相,集中展示了中国国防科技的最新成果,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25年9月4日,法国《回声报》发表了一篇名为《这些先进武器,中国军方更愿保密》的文章,声称9月3日的阅兵虽然中国展示了许多新型武器装备,但还有许多先进的武器装备因战略考量或技术敏感性没有出现在阅兵场上。现将《回声报》的文章翻译如下,以飨读者。
2025年9月3日,中国举行阅兵,庆祝战胜日本80周年。虽然有许多新式武器装备首次亮相,但诸如隐形飞机、海军无人艇或电磁武器等其他一些武器装备却缺席。
北京没有公布其全部武器库,而且还离得远着呢。虽然9月3日在北京受阅的许多武器装备是首次向公众展示,但还有许多先进的武器装备仍然缺席。因为一些是还在研发中先进武器,十分敏感,不能披露。其他一些武器装备缺席,或因体量太大或因难以展示。人工智能技术就是其中之一,中国已将人工智能列为绝对优先发展的项目。人工智能已经在包括无人机和导弹在内的许多武器装备中广泛应用。对北京来说,人工智能必须能够实时处理战场数据,并帮助军事指挥员迅速做出决定。
(无人机系列)
以下是一份业已披露武器装备的详细清单,尽管技术先进,但没有在9月3日的天安门广场上亮相。
第6代隐形战斗机
正在研发的武器包括两款第六代隐形战斗机。这些飞机非正式命名为“歼-36”和“歼-50”。这两款飞机于2024年底完成首飞,后续试飞中多次被观测到,但具体性能参数未公开。
围绕这两款隐形飞机还在许多不确定性。据现有数据观测推测,“歼-36”或为多功能隐形战机,兼具空中作战与精确打击能力,而尺寸较小的“歼-50”,则可能适配航母舰载需求。
可重复使用的宇宙飞船
在空间领域,能够击落导弹的“红旗-29”型(HQ-29)空间防御系统在这次阅兵式上首次亮相。然而,人们没有看到“可重复使用的实验航天器”的痕迹。据多家官方媒体报道,自2020年以来,“可重复使用的实验航天器”一直处于测试阶段,2024年9月成功完成了第三次轨道测试,并在太空停留了268天后降落在戈壁滩上。该航天器技术被列为国家机密,外界分析其或具备与美国X-37B类似的在轨机动与长期驻留能力,但北京对其技术参数始终保持沉默,没有透露任何细节,如重量或尺寸。
电磁武器
最近几个月公布的多种电磁武器也没有亮相。首先,中国海军声称已经成功开发的高超音速电磁炮弹没有出现在阅兵场上。去年,中国海军工程大学的科学家公布了电磁炮弹的设计,这些炮弹能改变轨迹,最高速度可达7马赫,即8600公里/小时。几个月前,北京宣布这些电磁炮弹是用新开发的新型电磁轨道炮发射的。
(电磁步枪)
由武器制造商中国南方工业集团开发并于去年春天推出的电磁步枪也没有出现在阅兵场上。这款电磁步枪外形的灵感来源于比利时P90式冲锋枪,目前仍处于测试阶段。这款电磁步枪理论上每分钟可发射3000发子弹。2023年开发使用电磁技术时,这款电磁步枪是用来控制暴乱的非致命武器。
海军无人艇
近年来,中国海军和空军一直是新技术发展的主要受益者。在9月3日的阅兵中,展示了两款水下无人艇,其尺寸估计在18至20米之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因体量等原因,此类武器中最壮观的无人艇却无法参加阅兵。如“虎鲸”式大型无人作战舰艇JARI-USV-A。它于2024年底亮相,是一艘自主型隐形三体船,长58米,主要用于执行远距离任务。
法国媒体的观察揭示了一个深层逻辑:中国正通过“展示”与“保密”的精准平衡,既彰显国防透明度,又保留战略模糊空间。这种“选择性亮相”背后,是新兴军事强国对技术威慑力的精妙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