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102岁的抗战老兵彭长竹在ICU中观看完阅兵仪式后安详离世,许多网友为之动容,纷纷表示“老兵是看完盛世阅兵,归队找战友去了”。彭老的儿子彭发伦说:“他之前在ICU昏迷了几天,3日早上突然醒过来,流着泪看完了阅兵。晚上9点多离开,也算是圆了一个心愿。” 

  2025年夏天,彭长竹身体日益变差,住院治疗,但他心中始终有一个愿望——想再看一次阅兵,亲眼见证国家的强盛。当无人机方阵、新型导弹车等高科技装备出现在屏幕中时,他眼眶湿润,心跳加速。能亲眼见到中国人民抗战胜利80年后的中国如此强大,他觉得这一生,值了。这位为新中国建立与建设奉献一生的老兵,在生命最后一刻仍心系国家,令人肃然起敬!

  一、英雄大爱,更显生活可贵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6周年。作为一名中国公民,我们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更加深切地缅怀那些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今日幸福的先烈与英雄。湖南省桑植县的抗战老兵彭长竹,在战争中九死一生,虽幸存却失去了一只眼睛。他不仅珍视和平,更始终期盼国家的繁荣与强大。继承先烈遗志、传承革命精神,是每一代人和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责任与使命。尤其令人动容的是,先烈们在极端困境中依然向往光明的生活: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到了被关押在白公馆、渣滓洞的三百多位革命志士耳中,大家激动难抑!他们梦寝以求的奋斗理想,终于成为现实。难友们互相拥抱、在地上打滚,甚至以脚镣手铐碰撞发出铿锵之声,以此表达对新中国成立的无比祟敬。喜悦让他们暂时忘却囹圄之困,纷纷憧憬着未来:有人想出狱后继续完成学业,有人愿以工人的身份亲手建设新中国,也有人计划成家或为父母尽孝……他们想象着新社会的幸福生活。然而,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也激起了敌人的最后疯狂。1949年11月27日晚,除罗广斌等19人越狱成功,江姐、“小萝卜头”等两百多人壮烈牺牲。三天后,重庆解放。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片国土沦陷,日寇铁蹄践踏之下,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国难当头,赵一曼毅然放下尚在襁褓中的孩子,奔赴抗日前线。临行前她留下诗句,抒发革命志士与坚定信仰:

  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

  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

  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

  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在被押往珠河县执行枪决的火车上,她想起远在四川的儿子,写下一封感人至深的遗书:“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的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不仅是写给儿子的告别信,也是先烈对后人的嘱托:不忘来路,珍惜今日。

  二、为国捐躯,热血铸就新华夏

  生命无比珍贵,但在关键时候,无数英烈选择牺牲小我,成全大义。他们难道不知生命可贵?恰恰相反,正因为他们深爱生命,更深知自己对祖国存亡的责任。在战火中他们出生入死,在牢狱中坚贞不屈,在刑场上大义凛然,用热血换来了中华民族的新生。

  英雄打下了江山,但事业远未结束。许多先烈在牺牲前,嘱托后人一定要让活着的人过上幸福生活。正如陈觉烈士所说:“谁无父母,谁无儿女,谁无情人?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而牺牲了自己的一切。”他们的爱,是舍小家为大家的大爱;他们的心,是至死不渝的赤子之心。正是他们的前赴后继,才换来今天的和平、富强与尊严。

  当国家面临危难,没有国,何谈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于国家利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无数英烈献出生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约有3500万中华儿女牺牲,毛泽东同志就有六位亲人为国捐躯。革命先烈艾润生曾说:“在一个共产党员心里,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当国家财产、人民生命遭受损失,就要奋不顾身去抢救,哪怕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这就是共产党人和先烈们的崇高情操。

  如今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凝结着千万先贤与英烈的奉献与牺牲。杨靖宇35岁牺牲,赵一曼31岁,江姐29岁,陈树香29岁,邱少云26岁,黄继光21岁,刘胡兰15岁,松山战役中甚至有一千多名“娃娃兵”献出生命,最小的年仅9岁。正如英雄王成那句“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千万烈士以身体筑成长城,托举起如今的安稳盛世。

  三、饮水思源,继承遗志砥砺前行

  我们当以我心,体察彼心。那些打江山的英雄,在生命最后一刻仍心系未竟的事业与使命。我们不能忘本,因为今日的美好,皆源于昨日英雄的牺牲。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向上的民族、健康的社会,永远都会崇敬那些为国家与民族做出贡献和牺牲的人。他们的事迹与精神,是国家与民族的精神支柱。

  正如列宁所说,庆祝革命胜利的最好方式,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尚未完成的革命任务上。我们缅怀缔造新中国的英烈,缅怀建设新中国的先驱,是为告慰他们:我们从未忘记他们的功勋、他们的牺牲、他们的遗愿。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和激励自己继承遗志,升华爱国热情与理想信念,让先烈精神成为奋发向前的不竭动力。

  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于天安门广场中心,1949年9月30日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建立,1958年4月正式落成。碑身正面刻有毛泽东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背面为毛泽东撰文、周恩来手书的碑文。它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追求独立、自由、富强精神的象征,也是国家和人民永久缅怀英烈的庄严场所。

  英雄烈士是民族的脊梁、时代的先锋。国家设立9月30日为烈士纪念日,颁布《英雄烈士保护法》《退役军人保障法》等,正是以法治与礼仪捍卫英荣、传承记忆。2014年至今,我国已迎回八批共825位在朝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崇尚英烈、学习英烈、捍卫英烈,正成为融入民族血脉的价值共识。

  在个人层面,武汉市第四十五中学离休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兰毓云为我们树立了榜样:1943年,她的哥哥兰毓林在常德会战中壮烈殉国,年仅20岁。临终前他对妹妹说:待到胜利归来,帮哥哥成个家。77年过去,兰老师常说:“哥哥舍小家为大家,我要替他完成心愿,让天下有情人都有个家。”1950年,她参加抗美援朝,荣立二等功。1954年回国时,同去三卡车人只剩一车归来,绝大多数是未婚的年轻战士。一位前线战友临终前的嘱托——“握紧我的手,不要松开”——让她铭记至今。她说:“我们每活一天,就要把烈士未完成的事业推进一分。”转业后,她致力于为人牵缘,67年来帮助十余万人征婚,促成佳偶两千八百多对。她先后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国好人”等荣誉。

  新中国走过76年,虽已国强民富,但仍须发扬光荣革命传统。如果忘记先烈,就会脱离群众、畏惧困难、止步不前。毛泽东同志曾经告诫全党:“成千上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与打江山的先烈相比,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舍弃?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