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秋时节的开始,其名称源于秋露凝结呈现白色的自然现象。


  第一、白露的由来

  白露的由来源于自然物候现象与传统文化认知的结合,其名称取自秋日露水凝结的物理特征及五行学说中的秋色属性。

  名称来源与自然特征:

  白露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其名称源自两个核心要素:

  ①物候现象:此时昼夜温差显著增大,夜间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成露珠,清晨可见晶莹剔透的白色露珠附着于草木之上。

  ②五行学说:古人将秋季对应五行中的“金”,而金色为白,故以“白”形容秋露,形成“白露”这一节气名称。


  第二、白露的饮食

  白露时节饮食以滋阴润燥为核心,推荐多食白色系食材,避免寒凉辛辣。

  一、推荐食材与食谱。

  白色润燥食材。

  梨:生吃清润解渴,蒸煮可制冰糖雪梨或川贝炖梨,缓解干咳。

  莲藕:生食脆甜清热,搭配排骨炖汤可滋阴补血。

  银耳/百合:炖煮银耳百合莲子羹,改善咽喉干燥与睡眠质量。

  山药:蒸食健脾益胃,炖粥可增强消化功能。

  二、应季养生食谱

  莲藕排骨汤(莲藕+排骨+姜片慢炖)。

  蜂蜜柚子茶(柚子果肉+蜂蜜熬制)。

  山药红枣粥(山药切块与大米同煮)。

  三、延伸饮食习俗。

  ①煨乌骨白毛鸡:浙江温州等地采集“十样白”草药(白芍、白茯苓等)与白毛鸡同炖,民间认为可祛风湿。

  ②食粥养生:百合银耳粥、紫薯粥等清淡流食,有助于调理肠胃,避免秋季消化不良。

  ③忌口建议:减少生姜、花椒等辛辣调枓摄入,过敏体质者慎食海鲜类食物。

  四、饮食禁忌

  忌寒凉食物:西瓜、苦瓜等夏季消暑食材需减少摄入,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避辛辣刺激:辣椒、生姜等易加重秋燥引发咽喉不适。

  控油腻甜食:高脂高糖食品会增加肠胃负担,诱发痰湿。


  第三、文化内涵与诗词意象

  白露在传统文化中承载多重意蕴:

  节气定位。标志着暑热结束与仲秋开始,是全年昼夜温差最大的节气,民间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的谚语;

  文学意象。杜甫《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及李白《秋思》等诗词,均以白露为典型秋日意象。

  民俗活动。包括收清露、饮白露茶、酿白露米酒等习俗,体现了农事活动与养生智慧的结合。


  第四、今年白露的特点

  一、今年白露“逢双”

  在我国民间有着白露“逢单”与白露“逢双”的说法。白露“逢单”指的就是白露节气当天对应的农历日期为奇数日,如初一、初三、初五;而白露“逢双”指的是白露节气当天的农历日期为偶数日,如初二、初四、初六。

  老话说“白露逢单,秋雨绵绵;白露逢双,干谷上仓”,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如果白露节气“逢单”,那么预示着秋天雨水会比较多,可能会出现秋雨连绵的天气,这不仅会影响秋收作物的成熟,而且还容易导致农作物受潮霉变;而如果白露节气“逢双”,那么预示着秋天的气候会相对晴朗干燥,这有利于谷类的成熟、晾晒和储存。

  今年9月7日白露,对应农历七月十六,是“白露逢双”,所以是一个秋收的好消息。

  二、今年是“早白露”

  在我国民间还有“早白露”与“晚白露”的说法,受农历闰月的影响,如果白露交节的农历时间在农历七月,那么就是“早白露”;而如果白露交节的农历时间在农历八月,那么就是“晚白露”。

  老话说“早白露要添衣,晚白露热死牛”。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如果白露交节的时间在农历七月,那么这预示着冷天会来得相对早;而如果白露交节的时间在农历八月,那么这预示着白露后的天气依然比较热

  今年9月7日白露,对应农历七月十六,是“早白露”,意味着秋天的冷空气来得快,天气凉得猛。一过白露,或许就能明显感觉到那股子凉飕飕的秋意,早晚温差大,可要注意保暖。

  三,白露?渊源

  白露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承载着古人对自然变化的深刻洞察与智慧总结。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又言:“ 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便以白形容秋露,赋予了这个节气独特的文化内涵。

  在古老的农耕时代,白露不仅是季节更替的标志,更是指导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人们通过观察白露时节的自然现象,如露水的凝结、候鸟的迁徙等,来安排农业生产,规划生活节奏。


  第五、气候特征

  白露,作为秋季第三个节气,其气候特征与农事规律呈现出显著的特殊性。白露节气需重点注意昼夜温差防护与秋燥调节。今年白露呈现三大独特性,并需重点关注两大领域的应对策略。

  一、今年白露的三大气候特征。

  (一)极端温度波动:昼夜温差与高温持续并存。

  受太阳直射点南移与东亚季风减弱影响,今年白露期间全国平均昼夜温差达8-16℃,比如淮北地区夜间最低气温将降至22-24℃,但日间最高气温仍可能突破32℃。这种“昼热夜凉”的特殊气候模式,既延续了“下午白露热死牛”的农谚规律,又叠加了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异常波动——近30年白露节气全国平均气温上升0.8℃,传统物候节律面临挑战。

  (二)、降水时空失衡:区域性洪涝与秋旱风险交织。

  今年白露呈现“北旱南涝”的降水格局:皖北地区处暑期间(8月23日)降水稀少,叠加白露后以晴到多云为主的天气趋势,可能引发“处暑无雨干断江”的秋旱风险。而淮河水系受上游降雨影响,预计9月5-10日可能出现洪峰过境,需警惕局部洪涝对农田基础设施的冲击。这种降水失衡在淮北地区尤为突出——9月3-6日虽有降雨,但白露当日转为阴天,后续降水持续偏少,导致土壤墒情可能快速下降,影响秋播作物出苗。

  (三)、物候响应滞后:传统农谚与现代气候的碰撞。

  白露三候“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的物候规律,今年在淮北地区呈现明显滞后性。受持续高温影响,候鸟迁徙时间可能推迟7-10天,而农作物成熟周期也相应延迟。例如淮北地区的玉米正处于灌浆期,大豆进入鼓粒期,需通过喷施叶面肥、浅灌保墒等措施应对高温胁迫 。这种物候滞后现象,既反映了全球气候变暖的长期影响,也对农事安排提出了精准化要求。

  二、需重点关注的两大领域

  (一)、健康防护:四防策略应对复合气候挑战

  1、防温差病:昼夜温差达10℃以上时,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30%。建议每日监测血压,清晨避免剧烈运动,适时增减衣物,尤其注意肩颈、腰腹、足部保暖

  2、防秋燥症:空气湿度下降至50%以下时,呼吸道疾病感染风险增加。建议每日饮水1500-2000ml,多食用梨、银耳、百合等滋阴食材,避免辛辣油腻。

  3、 防脾胃寒:白露后生冷瓜果易引发胃肠道疾病。建议将水果加热食用,早餐增加山药粥、南瓜羹等温热食物,避免空腹饮用冷饮。

  4、防皮肤敏:空气干燥导致皮肤水分流失率增加20%。建议使用含神经酰胺的保湿产品,每周2-3次敷用蜂蜜面膜。户外活动后及时清洁皮肤,避免接触花粉等过敏原 。

  (二)农事管理:精准施策保障秋粮安全。

  1、抗旱保墒与防洪排涝并重

  针对可能出现的秋旱,淮北小麦主产区需提前整地,采用秸秆还田、深松耕等技术提升土壤蓄水能力。玉米田应在早晚时段进行喷灌,配合施用磷酸二氢钾,促进籽粒灌浆 。

  对于淮河流域可能出现的洪峰,需加强堤防巡查,对低洼农田提前开挖排水沟渠。濉溪县等地可借鉴2025年防汛演练经验,利用无人机监测农田积水情况,及时启动机械排水。

  2、病虫害综合防控

  高温高湿环境易诱发农作物病害:玉米需重点防治纹枯病,可选用井冈霉素喷雾;大豆需警惕食心虫,可采用性诱剂诱杀成虫 。秋菜种植需防范根腐病,建议采用轮作倒茬与生物菌剂拌种技术。例如濉溪县四铺镇推广的风谷机模型教学活动,可同步普及病虫害识别知识,提升农户防控能力。

  今年白露节气的特殊性,本质上是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节律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缩影,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言:“水土湿气凝而为露”,这种自然凝结的智慧,正启示我们在复杂环境中寻找平衡之道。


  2025 年9月7日(白露)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