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乡科级干部一般是用比较像样的大手提包了。背双肩包的干部也有,都是平时休闲旅游的时候。但正常上下班在职干部背双肩包的几平没有。
现今,背双肩包的大多是年轻人。方便实用,看上去也有朝气。走在大路上,各式各样的双肩包,满眼都是。我认识一个干部喜欢背双肩包,很大,骑自行车也背着。
有一次,我问他,你为什么喜欢背双肩包呢?他笑道,方便,装的东西多。我说,现在一般的干部都不背的,你也有五十多了,还像个小青年?他笑了,说习惯了。有一次市里开干部大会,参会的清一色的大手提包,他背个大双肩包匆匆而来。尽管许多人诧异,但他很坦然自若。
其实,背包不仅是一种实用和时尚,也有不少的职场文化内涵。背包甚至也不失为市井的一个窗口,透视着时代的变迁。
小时候,我们背的书包就是军用黄帆布包。那时斜挎在肩上,很得意。包里有几本薄薄的教科书。开学时用报纸包的,很平整。半学期下来就坏掉了,到期末甚至连教科书的页码都不全了。现在中小学生的书包都是双肩包,不仅科学,而且品种颇多,实用好看。
以前用包的人似乎很少。大街上的人行色匆匆,用包的不多。我是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才使用包的。那个年代,真皮的很少。大多是皮革塑料的。花钱少,也不谈品位。社会上也不注重这个。
那时候,我在基层工商所工作,负责城区南门和东门的市场个体经营户管理,每天早上,我拎着一个大包,里面装着登记的笔记本、宣传法规的手册、手撕的收费小票据等等,因为我个子不高,拎着快半人高的大包,挺吃力的,大街小巷走一回,拎得够呛。如果那时背双肩包应该轻松多了。
包作为重要的装饰品,好像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蛤蟆镜、喇叭裤、收录机、大背头流行起来了。当然,还有包。先是流行大哥大包。像个大砖头,有真皮的,也有革的。一般装着一个大哥大移动电话。持有者身着西服,大背头,声音洪亮,很有派儿。接着是小皮包,花样品种也很丰富。小老板们和一些有头有脸的成功者腋下是必不可少的。里面一般有多张银行卡和若干现金。我有一朋友,多年前在南京请我吃饭。结账时小皮包一亮,里面一层一层都是卡。随手一掏,买单。很潇洒。
那时,当干部的就不用小皮包。这不符合身份,没有庄重沉稳感。小皮包虽然有钱,但缺乏政治身份。当干部虽然有身份,但钱又不多。约定俗成的是到了乡科局这一级的,一般就用大手提包了。很大,可以放很多会议材料和讲话稿。甚至,手提包越大越好,说明身份高。在小县城,如果不是手提大皮包,似乎就不像个干部。肩挎大皮包也不行,给人的印象是跑销售的。但到了地市这一级干部,亲自手提大皮包的就少了。省以上的几乎没有。领导不提包,提包的不是大领导。包的仪式感强的还是在县处以下。我曾参加过多种会议,会场基本坐定,会议即将开始。领导们皆身着正装,手提大公文包,鱼贯而入。会议正式开始。
也有一些人既不用小皮包,也不用大手提包。一般是被社会边缘化的人。他们出门一般手提布袋或塑料袋,让人觉得不太人流,也不够有品位。倘若去大机关,门卫总是要反复盘问的。门卫阅历丰富、看人也是有些门道的,以貌取人,以包取人,是一般通行的规则。
随着时代的发展,包的变化是越来越丰富了,也形成了基本的规律。年轻人,各类学生一般是双肩包。方便,实用,有活力,也隐含着一些时尚。至于那些爱美的姑娘和时髦的女士,有品位的小坤包是必不可少的标配。花样多,品牌多,丰富多彩,真真假假,情况复杂。非一言能尽述之。
生活的品质在不断提升,生活的理念也在不断地嬗变。从简到繁,从繁到简,螺旋式渐进。随着简约的理念深入人心,简约的生活方式当然就是未来的方向。而年轻人喜欢的运动装、运动鞋、双肩包,似乎也正成为新时代的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