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宣布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其中,红军前敌指挥部改为八路军总指挥部,政治部改为八路军政治部。
红军改为八路军后即开赴抗日前线。第一个落角点在山西省五台县的南茹村。曾经担任红十五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的黄镇奉调八路军政治部宣传教育部并担任副部长。我父亲曾经担任红十五军团政治部宣传队队长兼火星剧社社长,他和宣传队也一同调到了八路军总部政治部。这支宣传队便作为八路军政治部宣传队,归宣传教育部领导,陆定一和黄镇分别担任正副部长。
195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周年纪念日,为宣传我军英勇斗争事迹,发扬我军光荣传统,解放军总政治部决定向全军乃至全国发起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年主题征文活动,并汇编成一部记录我军在各个历史时期斗争史实文集,要求内容为亲身参加过的斗争故事和亲身经历的战斗生活。总参政治部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年征稿组来函催稿,要求提前告诉他们写作计划,还附信寄来专用稿纸十张。
父亲就是在此背景下开始动笔写作。我发现了他为此写下的回忆抗战历史的文章草稿,第一稿是《红军来到了平西》,第二稿是《八路军的前哨人员首次来到了平西》。从他的记述中,我了解了那段历史,也了解到他如何从八路军政治部奔赴平西抗战最前线,如何从一名普通的政工人员成长为一名军事干部。顺着历史的脉络,我发现他在政治部工作时间连三个月都不到。
南茹村受命
1937年11月初的某天,当时担任八路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的黄克诚找父亲谈话,要他随北平地下党组织派来的联络员胡敬一到平西去,同时下达两个任务:第一个,是参加我们党领导的国民抗日军,将这支部队带到阜平来。第二个,是在平汉、平绥三角地带以宛平七区、八区为中心开辟抗日根据地。
事情的原委是,八路军总部首长刚刚接待了一位来自北平地下党的联络员,他叫胡敬一。据他介绍,在北平郊区活跃着一支民间抗日武装,人数有两千多人。在这支队伍里有地下党组织,其在基层具有一定基础,他们积极地在做上层领导的工作,希望能把这支队伍拉到八路军这边来。但当时上层领导举棋不定,甚至倾向于投靠山西太原的国民党,也好求个官衔。
北平地下党和北方局积极地做爭取工作的同时,希望八路军总部能够派出代表同国民抗日军的领导人进行接触,一定要把这支队伍拉到共产党这边来。
国民抗日军诞生于激荡全国的抗战浪潮中,短期内就从二、三十人发展到二千余人,其中有北平城里的大、中学生,有各种职业的市民与近郊农民,有成群结队的冀东保安队的反正士兵,有撤退中失散的二十九军等零星部队,有被迫流亡关内的东北义勇军和难民,还有刚出狱的犯人,部队的成分及领导成员比较复杂。但是,实际掌握这支部队的是由北方局组织所派遣的秘密队委及其领导下的党员和抗日救亡运动中的积极分子和进步青年。就是这支称为“红蓝箍”的队伍,奇袭德胜门的河北省第二监狱,激战黑山扈与日寇正面作战,击落日军飞机,使日军连续受挫。
目标平西
联络员胡敬一还向总部领导介绍了平西的情况,重点介绍了宛平七区和八区,该地区有党的组织,有比较好的群众基础,有党组织的武装力量,他建议可将此地作为八路军挺进平西,建立根据地开展游击战的落脚点。
平西位于北平西部,地处华北敌人统治中心——北京、天津肘腋之下,平绥路和平汉路之间,包括昌平、宛平、房山、良乡、涿县、涞水、涿鹿、宣化、蔚县等县全部或一部的区域。这个地区群山环绕,河川交错。其中有海拔两千米以上的小五台山灵山矗立其间,有常年奔流的永定河、拒马河穿山而过,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又有比较大的回旋余地。在这里建立根据地可直接威胁日伪统治中心北平和张家口,控制交通命脉平绥和平汉两线,并作为晋察冀边区的屏障和向冀东、平北发展的前进基地。
总部首长对胡敬一关于争取国民抗日军和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建议很重视,当即决定派代表和国民抗日军领导进行接触,宣传八路军的抗日主张,争取把这支队伍争取过来。立即着手选派八路军精干基层干部组成先遣工作队,同地方党组织合作组建抗日武装并建立抗日根据地。
父亲将以八路军总部代表的名义去和国民抗日军领导接洽,同时带有朱德总指挥、彭德怀副总指挥署名的写给国民抗日军的亲笔信。
此外,他的另一身份是工作队队长。当黄克诚谈到以宛平七区、八区为中心开辟抗日根据地时还特别强调,发展起来的部队要归北平市委直接领导,部队扩大了再派领导干部去。最后还说要给一个连的兵力做基础。工作队由十二名老红军营连排级干部组成,其中四人来自八路军随营学校,他们是赖富、夏青田、钟奇、高岗、马云、赖邦、张连金、王德林等。
父亲的战友赖富老前辈在《创建平西抗日根据地》一文中说:“出发前朱德总指挥在总部住地南茹村给我们讲话,讲了敌占区的情况和到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的意义:宣传党的主张,动员群众,组织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并告诉我们怎样打游击。同时还讲了他过去亲身经历的一次战例,讲的很生动。同志们听后对敌后开展游击战增添了力量,充满了信心。大家表示到敌后坚决按照朱德总指挥的指示贯彻执行。”
工作队一行从南茹村出发,首先来到了晋察翼军区所在地阜平城,见到了聂荣臻司令员,汇报工作并听取指示。工作队在阜平停留时,还吃到了平型关大战的胜利果实——日本饼干。之后跟随邓华政委来到了位于蔚县南山附近的红军独立一团的团部。
由于部队兵员紧张,尽管邓政委做了大量工作,仍然要不到一兵一卒,理由是要把主力部队用到最重要的地方,但庆幸的是分到了两支山西造大眼盒子枪,三支马拐子,一支老套筒子枪和几件平型关大战的战利品——日本军大衣。
会合国民抗日军
父亲一行四人经过一段艰难路程,终于在十一月中旬到达了宛平的一个叫做“下青水“的地方,并如约见到了国民抗日军的政治部主任高鹏。由于国民抗日军当时已决心投奔八路军,所以双方见面颇为顺利。父亲介绍了八路军的情况及抗日主张,并将朱德总指挥、彭德怀副总指挥的亲笔信交给了高鹏主任。
见面后,联络员胡敬一和高鹏主任一同返回国民抗日军驻地。而工作队向七区出发,去执行总部首长交待的第二个任务:建立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
与八路军总部代表见面的消息在部队中迅速传开,引起了积极的反响。军政委员会将朱德总指挥、彭德怀副总指挥写给国民抗日军的长信在《火花报》上公布,宣传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宣讲抗日政策。当时部队里的共产党员与进步分子都渴望和八路军建立直接联系,在大家的要求下,指挥部经过酝酿后,决定派出代表去和八路军联系。
国民抗日军的代表很快便来到了蔚县,见到了一分区政委邓华,并明确表达了参加八路军的意愿。邓华政委将国民抗日军的情况和意见向聂荣臻司令员做了汇报。经聂司令员回电同意后,国民抗日军的队伍于11月中下旬来到了蔚县。一分区杨成武司令员、邓华政委热情的会见了部队领导,并在驻地召开各界欢迎大会,至此国民抗日军终于和八路军的部队会合在一起。12月25日,聂荣臻司令员代表八路军总部宣布国民抗日军改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
建立平西游击队,开辟抗日根据地
工作队继续前行,不久便到达了宛平县七区。在这里要完成总部首长交代的第二个任务:在平汉、平绥三角地带以宛平七区和八区为中心开辟抗日根据地。
到达七区后,工作队很快就见到了中共地下宛平县委书记魏国元,与地下党组织接上了头,便迅速开展工作,组织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建立民先组织,放手发动群众,收集遗散民间的武器枪支,争取并收编改造民间武装。
北方局对在平西建立根据地的工作十分重视,八路军工作队进驻七区后不久也相继来了一批干部。苏梅(原任中共地下党东北工作特别委员会书记)在《少奇派我去平西》的回忆文章中写道:少奇同志明确指出了“开辟平西根据地是为了进一步开辟和巩固平北、冀东根据地的战略地位。”“我们这一时期的工作就是为主力部队进入平西打下一定基础。”谈话过程中,少奇同志问我,“你看主力部队何时进入平西合适?进去后能否站住脚?”少奇同志还告诉我,“八路军总部派了十几名武装老战士从雁门关一带山地也到平西去了,就是吴伟、赖富等十二位同志。”彭真同志说,“这些同志到平西后由我统一指挥。”
到达七区青白口村后不久,平西游击支队便正式成立了。支队长吴伟,参谋长赖富,党代表胡敬一,后勤部长魏国元,党总支书记钟奇,一大队队长夏青田,一中队中队长高岗,政治指导员马云,司务长赖邦。支队政委由北方局派来的苏梅担任,副支队长由北方局派来的陈群担任。
苏梅的身份没有完全公开,是当时的最高领导。陈群的资历很老,曾任红四方面军三十军副师长,八路军一一五师副团长,1941年6月在冀东反“扫荡”战斗中不幸牺牲,当时任十二团团长。按照北方局的指示,所有汇集在青白口村的各方面的干部统一编为八路军独立游击支队,又称平西游击支队。
在这批北方局派来的干部中有一位叫王伟。其经历颇为传奇。真名叫朴一禹,朝鲜平安道人,早年在中国东北参加革命,被北方局派到平西并参加了平西游击支队,担任过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县长,作为晋察冀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抗战胜利后回到朝鲜,曾担任朝鲜内阁副首相,1953年晋升为次帅。父亲在《八路军的前哨人员首次来到平西》这篇回忆文章里曾提到过他:“......转移到以涿鹿县的谢家堡子为中心的地区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政权,在年底(1937年)我们就成立了怀、涞、涿联合县政府,以王伟为县长。”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还担任过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
平西游击支队是八路军总部与北方局以及北平地下党组织在敌后建立起来的第一支抗日武装,意义深远。《中国共产党北京历史》一书中有如下纪载:八路军总部派吴伟、赖富等十二名老红军陆续来到青白口,帮助建立抗日武装。经过几个方面力量的会合,成立了以魏国元为首的半政权性质的宛平县抗日自卫会和以吴伟为首的平西游击支队。
鏖战平西
尽管成立了游击支队,建立了抗日武装,但是要想在敌后地区站稳脚跟、建立根据地有着很大的困难。反动势力很强,到处都有维持会、日伪军、反动的民团组织和土匪武装。父亲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国民党反动份子,八区的区长谭天元组织反动武装部队企图趁我们支队未建成之前给我们一网打尽,当我们从民先及内线关系得悉后星夜突围…1938年年初,涞水县的反动武装部队联合伪军又企图消灭我们。热爱八路军的进步人士秘密向我们报告情况,又趁他们尚未完成合围我们又及时转移。”
文中还提到,“很长时间和八路军主力部队失去了联系,可是我们穿的衣服是缴获的日本军大衣,手里拿着的武器是日本的三八大杆及掷弹筒还有日本电话机,这就使主力不得不戒备了,他们甚至做好了战斗准备…...”
面对敌强我弱的情况,支队决定找主力汇报,要求派部队来增援,这更有利于控制一带山区,创建根据地,直接威慑北平日伪统治中心。晋察冀军区首长时刻在关注着支队的行动并指示支队到阜平进行整训,同时解决支队领导层的意见分歧,在用武力解决反动武装的问题上始终存在不同意见。
赖富回忆录中写道,支队到达阜平的第三天吴伟和我直接向聂荣臻司令员汇报了平西的情况。聂司令员当即指示说由邓华带一个团同你们一起去平西开辟工作。当时二人异口同声地说这最好了!这样平西的工作一定能开展,一定能发展。支队在阜平进行了短期集训。
苏梅回忆录中写道,聂荣臻司令员在阜平给我来了信,叫我和魏国元同志到阜平去汇报平西情况。在阜平,我和魏国元同志一起向聂老总汇报了平西的情况。聂老总问“现在主力部队开到平西去能不能站住脚?”这时我看了看魏国元同志,魏国元同志也看了看我,我们互相点了点头,都说能站住脚。我们的根据就是,群众发动起来了,地主武装被争取了,中立了。国民党势力谭天元控制不住平西的局势了。当时我们党没有多少主力部队,我们接受主力部队开到平西去是要承担很大的责任的。聂老总说,好,就派部队开到平西去。
1938年2月中旬,平西游击支队随同邓华政委率领的三团重新回到了平西。主力部队的到来直接扭转了局面,反动武装被消灭,地主武装纷纷倒向八路军,相继成立了宛平县、涞涿联合县、宣涿怀联合县及房山良乡联合县抗日民主政府。
三团和支队消灭了妄图阻止部队行动的地主武装百余人,收编了斋堂日伪军一个中队,全歼了盘据在百花山一带山区的土匪武装,还争取了二三百人的地主武装,部队从一个团扩编为两个团,支队加入到三团,成为了正规的八路军。以三团和新组建成立的二团为基础,成立了晋察冀军区第十一支队(俗称“邓支队“)。第十一支队成立后,三团改为三十一大队,二团改为三十三大队。父亲被任命为三十一大队参谋长。
1938年5月,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开辟冀东抗日根据地的战略决策,八路军总部将在晋西北地区活动的八路军一二零师雁北支队(俗称“宋时轮支队“、”宋支队“)和”邓支队“合编,组成八路军第四纵队。6月,第四纵队挺进冀东,支援冀东抗日武装大暴动。父亲在完成总部交给的两个任务后迎来了新的战斗。
“七七事变“爆发于宛平城,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如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坐落于宛平城,而这里正是父亲昔日的抗日战场!
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纪念日,长安街上铁流滚滚,展示的是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伟大复兴之路,此时此刻回顾父亲的抗战,倾听历史的回响,体会历史的厚重。
同样于长安街上,1949年开国大典,迈着铿锵步伐走过天安门接受检阅的一九九师正是当年在此开辟抗日根据地,进行人民战争的部队,我的父亲是其中的一员,我们永远铭记。
吴伟(1918—1974)全国解放后曾任军委军训部处长,训练总监部陆军战斗训练部副部长,总参军训部副部长,旅大警备区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司令员。在1958年军队“反教条主义”运动中受到错误批判并被打成“宗派反党集团”,1987年彻底平反,被追认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