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是中华民族的多彩的季节。

       历史上的七月,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传说、节日。传说,饱含着先祖对自然的敬畏,对季节农耕的探索,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时代进步、社会发展、自然改造,留下的丰富遗产;节日,则是上古认识宇宙的追想的集合,充满着先贤文化憧憬、畅想和追求。

      七夕,仅是七月节日之一,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到今天不仅在中国,在东南亚、在朝鲜、日本都被国家、人民看成是诲人心灵的难得的纪念时刻。那浪漫的故事,在人际交往,道德观念上,都留下很多思考和醒悟。

       七夕,作为节日,最早出现时叫乞巧节、女儿节、七姐节等不同名字。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增加许多趣味内容,使这个节日故事愈发丰满,赋予的寓意愈浸心扉。

       七夕,即是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最早出现在有文字记载是东汉学者崔寔的一本书《四民月令》。他说,七月七日是七姐的诞辰,也许,叫七姐节既如此而来。

       七夕,原始于先祖对星象天体的崇拜,对自然界物候变化的理解和认识。在古人和大自然的斗争中,生产生活实践积累,从自然变化,日月星辰中,找到了记忆的代替,逐渐形成代表而成为节日。七夕,所谓牛郎、织女,最初是星宿的命名,还不存在爱情、夫妻的概念,但有着男耕女织的含义。

       历史资料记载:周朝时节,人们经过对天象长久观测,发现夜空中有一条闪亮的星带酷似长河,(出现在古代文献中称为“天汉”),在这条长河的北滨(河畔北边)有三颗亮星,久而久之,人们看到了从早到晚竟有七次变换,它的运动轨迹恰似织布的梭轴,于是先人想到了织女,随即诞生了“织女星”。既然男耕女织,那就要有牛郎,这个丰富的想象,促成了在长河对岸找到又一颗亮星而命名为“牵牛星”,这就是牛郎织女两颗星辰的来历。先人们在认识自然里赋予了丰富而浪漫的想像,于是在《诗经·小雅》里,有了牛郎织女拟人的描述,在《尧典》的书里留下了“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记载。

       历史上的七夕节,是逐渐形成的民俗节日,并形成了许多习俗。史书上说,到这一天,人们要吃“巧果”(事先准备的果品)和制作的巧芽面,女人们还要带有习俗性质的穿巧,织花卉动物,以致纪念。这一夜,家家户户要品酒守夜,秉诚许愿、晾字晒书等活动。

       七夕,牛郎织女演绎成爱情故事,起源于先秦,并有悲剧色彩,后人不太认同。到了汉代,七月初七,这个日子成了一个名叫七姐女孩的诞生日。传说,她天资聪颖,后来成了纺织女神,是姑娘们崇拜的榜样。女孩为求织女魁瑗,都要在七月七日,鼎香膜拜,乞求智慧和织娘的技艺。东晋时期,葛洪有一本书《西京杂记》写道: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七姐住处),人俱习之。这就是后来称七夕为“乞巧节”又一原因。

       七夕,牛郎织女故事人格化的演变,最早出现的西汉时期,把本来是织女星座、牛郎星座,人们敬拜的自然天象演化成神,脱离了男耕女织的本意,从流传在东汉的一句话“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到西汉《淮南子》的《风俗通》就出现了“乌鸦填河桥,而渡织女”的传说。民间随之产生了七夕夜外出看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习俗。

       我小时候在拉林,那时,爷爷这一支人脉,我是那家第一个孩子。我的大娘刚有身孕,所以全家上下我竟成了上两辈人的“宝贝”。大娘和奶奶婆媳之间,因为我还闹了难忘的笑话。记得有一年七夕,天空晴朗,上弦的月牙像个弯钩,挂在西天边上,天空中繁星闪烁,一道天河尤为清澈可见。村屯里左邻右舍都到外面看牛郎织女相会。我的大娘趁奶奶不注意,抱起了我说:看到喜鹊了吗?我摇摇头说:没有。大娘指着天河说:那喜鹊都上天了,在天河里搭桥,牛郎织女天河相会了。我望着天空:真的吗?大娘说:真的,小孩子在黄瓜架下还会听见牛郎织女说话呢。

       于是,我搬个小板凳坐在院里的黄瓜架下,静静的等待天上的牛郎织女说话。不大会儿,就听到奶奶质问儿媳妇:我孙女哪去了?大娘说:哎呦,我的婆婆妈呀,您不要打扰孩子在黄瓜架下听牛郎织女说话吧!奶奶说:胡扯!那得是不会说话的孩子!正这时,爷爷从外面进来,把我从黄瓜架下抱出来,嘴里说,走了,爷爷给你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大娘说:得,妈妈呦,快去听牛郎织女故事吧。

       我小时候家里和睦的往事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只是爷爷讲的牛郎织女故事,直到我长大了,查到古书传籍,才理解爷爷讲的神话故事。

      爷爷说: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中华民族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讲的是天帝孙女女修,她本应教诲人间纺纱织布,却得到天帝的阻拦。然而,她偷偷下到人间,竟在一次洗浴中与牛郎相恋,二人私定终身,婚后生儿育女。天帝得知,令西天王母下界,强行掳走织女,带上天庭。织女以死相拼,最后王母用一根金钗画河为界,只允许每年七月初七,通过喜鹊搭桥得以相会。

       而就这个七夕牛郎织女相会日,约定俗成称七夕节,变为了今天的情人节日。

       其实,上下几千年来,在七夕节日的演变过程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美丽动听的爱情故事,唯有牛郎织女的天河相会,突出了人神对爱情的追求,打破了人们对爱情的等级界限,所以流传下来,成了对爱情自由追求的内涵,至今仍充满了现实意义。

       七夕,从历史演变上讲,织女星,传说为先祖女修,专事人类桑织,教化纺纱织布,传习女性司职,被天帝授予“天孙”称号,可称远古的 “半边天”。而牛郎,“牵牛星”更赋予了农耕种植的男性天地,反映了远古社会由母性主宰向男性过度的演化。而七夕,只是用这个纪念的节日,告诉我们民族的历史进程。

       七夕,还有开创出世界之最的另一层意义。在西方,他们把耶稣奉为先祖,其实耶稣诞辰在我国已经是西汉末年汉成帝时期,距王莽新政还晚12年。这时,我们的七夕节已在全国盛行。所以,中华民族是创造历史的人类先祖一点也不为过。

       再说西方的礼拜日,历史资料记载,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在公元321年3月7日公布七天为一周,这个时候在中国已经是东晋泰兴年间。

       那么,这个时间和七夕有啥关系呢?

       我们祖先敬畏天地,视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风雨雷电等非人之所为,其自然造化给人以想象和启发。七夕,最早即是对天象物候的膜拜。日、月、木、金、火、水、土 ,先人认为七星,为七曜,即后来的星期。期与“七“同音,七星曜日,为七个阶段,自成七天,七星事职,为一个循环。这个七星曜日,即是我国学院、寺庙、官场周记,它更早于西方周循环上千年。*(西方的周日制,传入我国为清末1909年,辛亥革命前两年,由一个叫袁嘉谷的人引入,把中华民族的“七曜日“改为序列的星期一至星期日)

       七夕,七月七日,七与“吉“近音,七与”妻“同音,所以,七夕又成了男恩女爱的令人向往的节日。

       查遍历史,七夕的含义还有很多,很多……

       中华民族敬畏天地,是自然界给了我们先贤圣祖以智慧,以灵悟,五千年上下的历史,屹立于东方民族之林,创造出早于西方的生产生活、社会进化,技巧技能、习俗规则、节日假日等等囿于人类的道德理想、伦理观念,都树为旗帜,领为翘楚。

       七夕,牛郎织女的故事,在今天社会仍然有着现实意义和对人的启发。这个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忠贞爱情观尤为可贵,西方的性解放、所谓情人节是对人伦道德的亵渎,为中华民族所不齿。牛郎织女的故事,流传到今天,为我们发扬民族的忠贞爱情传统,促进家庭团结、社会和谐、民族强盛,是不朽的精神力量。七夕的历史告诉我们,牛郎织女的传说和故事,是现代社会里还有这圣洁高贵的道德传统,是人类浪漫美学的精彩遗存,也是中华民族的辉耀人类得文化符号。惊于世,效于人,传承中华文化,立于人类高峰的社会辉煌形象。


        附:

        古人歌颂七夕诗文: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鹤桥——唐,林杰《乞巧》

        此时六军皆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唐,李商隐《马嵬,其二》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宋,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草际鸣蜇,经络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宋,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吹素手,札札弄机杼——汉乐府,佚名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