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川淮是我二十七年前在铜川日报文艺部时候的同事,我们的不曾见面已经有好多年了。大约十多年前,他和一书法朋友来咸阳,曾有一面;几年前,他在铜川搞一个规模不小的夫妻书画展,我当时也去了,天南海北很多书画界的人都去了,川淮当时忙着应酬来宾,我们匆匆一面,只聊了几句,看了展览后我就离开了。但川淮的信息,这些年我却是一直关注的。

  知道吴川淮的名字,似乎应该更早。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铜川的文艺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氛围很浓厚,以《铜川文艺》为阵地,以刘新中老师为领头人,凝聚起了一大批爱好文学的青年男女。铜川矿务局的许多煤矿,当时都办起了自己的文艺小报,而且很受欢迎。那个时候,就经常在杂志报纸上见到“吴川淮”的名字,但并不认识他。当时,我在铜川矿务局陈家山煤矿中学教书。一次,我和另一个煤矿的一位女诗人一起去《铜川文艺》编辑部送稿子。快要上楼的时候,遇到了一个个子不高,头脸圆圆,看来也是正要上楼的人。那人看见我们,就不停地问我们干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找谁?我以为他就是编辑部的工作人员,于是都一一作答。不料,那个女诗人不高兴了,回了一句:“你是查户口的吗?”那个长着一张娃娃脸的人赶紧真诚地答道:“不是,不是!”仿佛突然觉得他不应该那样问一样。原来,他也是要去编辑部送诗歌稿件的。我当时只记得他的稿件上钢笔字写的很有特色,也很好看,颇有书法气息。认识吴川淮后回想,当时那个人,就是吴川淮。同时也见识了他骨子里的那份率性和真实。做了同事之后,一再印证了他的这种性格。

  当时文艺部还有一个同事叫薛小平,很早就在《延河》杂志上发过小说。他当时住在文化宫里面的一间房子里。一次我和吴川淮去薛小平住的房子聊天。到了之后,吴川淮脱了鞋就上床,上了床就抠脚。没有想到薛小平不仅不生气,还笑着说:川淮很可爱,很真实,我很喜欢这样的人。

  川淮的读书之多,叫人惊叹;藏书量之大,一样叫人惊叹。记得在铜川日报时,去过他家,满屋子的书,几乎堆满了所有的空间。他读书的速度似乎也是超人的。一度,他给外面的一家很有影响的报纸写那种推荐好书的“百字评书”短文,稿费在当时很是不低,吴川淮每投必发。那个栏目似乎成了他的个人专栏。所以,他的稿费单总是最多的。当很多人在外发稿子还比较困难的时候,他似乎已经实现了发稿自由,尽管那些文字严格说来不算创作,只能算作推介文字,但也叫人羡慕。它从另一面证明了川淮读书的广博和他提炼书籍精华的能力。

  1998年,我离开铜川日报之后,川淮也去了西安,后来又到了北京,后来又专注于书法创作和书法评论,在全国书法界似乎特别活跃,一会儿天南,一会儿海北,参加各种书画展览和笔会。与此同时,也时常见到他关于书法理论和书法评论的大块文章发在很专业的报刊上。在他的微信朋友圈里,见他每日都写手札,默写心经,无论走到哪里,这似乎成了他的日课,真是异常勤奋。他还画《道德经》,画《易经》,那些画抽象玄奥,却很有味道,你说不清楚,但是却感到有趣。虽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明白说清楚的画面,但在那样的画面前,你却会停下来品味咂摸半天。

  所以,2025年7月中旬,在微信圈里,当得知他的《大道五十 画说道德经》出版的时候,我即刻给他微信留言:想要一本《画说道德经》,赏读一下。他说:没问题!随后不久,书就寄到了。

  《道德经》作为一部充满中国人哲学智慧的大书,虽只有五千言,却值得千遍万遍地读。中国的读书人,没有读过《道德经》的大概不多;没有从《道德经》里汲取人生智慧的大概也不多;但真正敢说自己读通读懂了《道德经》的,恐怕也不多。这是一部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读千遍有千遍的心得,不同的年龄读来有不同的感悟和体会的作品。就我个人而言,《道德经》读过很多遍,也抄写过,从音频、视频里听过看过很多遍,也听过很多人的解读,但仍然觉得内容玄奥而意味无穷。许多的意思,似乎可以隐隐感知,但就是很难表达清楚,这大约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吧。你能感觉到它的存在,但你要说清楚它是怎样一个存在,却又似乎说不明白了。个人感觉:如果说,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的话,那么一万个人会解读出一万种《道德经》的内容,不同的句逗,便会生发出完全不同的意思;不同的人生经历,知识背景,年龄,对于《道德经》里同样的一句话,可能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而吴川淮,却要用绘画来表现这部许多人用文字都无法说明白的智慧大书,这应该是一次很不容易的挑战。它绝不等同于那些山水花鸟人物画家画具体的山水花鸟人物,他要用绘画表现的是一种思想,一种智慧,而这种思想智慧,又是玄奥的,不容易说清楚的。所以,这种解读,又注定是带有吴川淮强烈的个人色彩的,带着他的理解和感悟,然后用他的线条和色彩表达出来。所以,要理解这些画,首先要理解吴川淮他自己对《道德经》是如何解读的,他是如何理解道德经的?然后才可能尝试着理解他为什么那样画?

  所以,读吴川淮的这本书,我更用心的是文字。这本书里,《道德经》的每一章,都有原文;有吴川淮个人的绘画感悟,其实也就是他本人对《道德经》原文的理解,还有他自己对自己为何那样构成画面的解释;然后就是他的画。看原文,看他的理解和感悟,再看那画,比照着看,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就会读的津津有味,乐趣无穷。可以看出,川淮读了很多遍的《道德经》,读了很多古人今人关于《道德经》的文章和著作,他个人广泛丰富阅读的基础上,不断地思考《道德经》的内容,不断地考虑怎样用墨色和线条把那种玄奥的思想表达得更准确一些。所以,那些画总体有一种混沌的感觉,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有一种似有似无的感觉,有一种抽象而渺远的感觉,有一种大象无形、空旷无边、似乎可以感知,却永远无法琢磨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其实就是很多人读《道德经》所留下的印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吴川淮的《画说道德经》,用线条和墨色来表现《道德经》里面的玄奥的哲学智慧,应该说反映的是精准的。读这本书,借着他的感悟,借着他的画,让人对《道德经》这部大书也就有了更透彻的开悟。

  吴川淮的画,算得上是文人画。文人画所以有趣耐读,在于他的画画的是思想,是人的内心,是精神世界,表现的是抽象的而不是具象的东西,是人们内心希望的一种生活,而不是现实中存在的一种生活。画文人画的人,通过笔墨线条的练习之后,要画山水人物花鸟,应该不难。但是,画山水人物花鸟的画家,要画出一种思想,要画出内在的精神世界,似乎又很不容易,藏在背后的,是文化,是读书。

  我想,这可能也是这本《大道五十 画说道德经》的意义所在。对《道德经》有兴趣的人,读这本书,应该会有新的收获。

  我知道,吴川淮还在画《易经》。《易经》被人们称作百经之首,比《道德经》更加玄奥难懂。多少人读《易经》,会感觉不知所云,会感到云山雾罩。但《易经》又被称作“百经之首”,是因为其中包含着更深奥的宇宙智慧和生活哲理。某种程度上,它比《道德经》要更加难以理解,而要用线条和墨色将这种玄奥难懂的智慧和哲理展现出来,更是对吴川淮理解力、思考力和笔墨表现力的一种严峻考验,让我们期待着川淮《画说易经》的早日问世。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