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这座坐落在中原腹地的千年古城,地处长江与黄河之间,一头枕着伏牛山的苍莽,一脚踏着丹江水之泱泱,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孕育滋养出“南阳五圣”,个个彪炳史册。其中“智圣”诸葛孔明,尤为光彩耀眼,熠熠生辉。虽史界对孔明年轻时“躬耕”之地尚有争议,然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及草庐遗迹,历为文人政要瞻仰之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乃亮自证;刘禹锡“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为旁证;明《重建诸葛亭记》载:“昔诸葛亮躬耕南阳,人以‘伏龙’称之,故其居岗曰卧龙冈。”无论人以地名还是地以人名,皆证此为亮躬耕处。“地因三顾,名遂千秋”,南阳卧龙岗为“千古人龙智圣诸葛”躬耕之地,实至名归。
进入卧龙岗景区,一座高大古朴的石牌坊横亘眼前,像位沉默的老者,垂手相“迎”。这就是著名的“千古人龙”石牌坊,立柱冲天,华美壮观。牌坊为三间四柱楼式,通体布满雕饰,额枋浮雕祥云瑞兽,如丹凤朝阳,麒麟送宝等均极生动。左右横额饰以诸葛亮生平故事“躬耕南阳”“草庐对策”“舌战群儒”等,栩栩如生。“千古人龙”意指诸葛亮乃人中之龙,隐喻此地为藏龙卧虎之地。该牌坊始建于元代,历经天灾人祸多次毁损,现为1992年华侨赵连仁捐资重建。
前行不远是第二道石坊“三顾坊”,清道光辛卯年(1831年)复立,正面文字为“汉昭烈皇帝三顾处”,背面文字“真神人”。此坊为纪念刘备三顾纳贤而立。“真神人”三字,出自苏轼《武候庙记》颂扬诸葛亮“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坊南为诸葛亮躬耕旧址,此处多年不种五谷,现已变成林木草地,存“汉武侯躬耕处”石碑一通。坊北原有三棵古楸树,传为刘关张三顾时勒马之树,现仍存一棵,虬曲盘附“卧龙潭”岸。
过“三顾坊”,经仙人桥,一甬道直通武侯祠山门。亮爵封“武乡侯”,卒谥“忠武侯”,故各地诸葛亮祠庙皆称“武侯祠”(全国凡七)。山门古朴端庄,朱红大门正中石匾镌刻“武侯祠”三个大字,为郭沫若题。入山门,即武侯祠第一进院落,庭宽,古柏蔽日,青砖墁地,古朴自然。院中甬道有“三代遗才”石坊,赞亮才德可比三代贤士伊尹、吕尚、傅说等;背面“韬略宗师”,誉其文韬武略为一代宗师,故今人有“智圣”之谓也! 大拜殿是武侯祠的主体建筑,也是武侯祠最热闹的地方。
大拜殿正门悬挂着清道光三年(1823年)南阳知府廖文锦行书“隐居求志”匾额,殿内塑的是孔明端坐正面像,纶巾羽扇,风度庄严,左边是他的长子诸葛瞻,右边是长孙诸葛尚。整个殿堂的檐下柱上都挂满了历代名人骚客的对联和匾额,充满世人对诸葛亮的敬重仰慕之情。如这一副:“定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气周瑜,屏司马,擒孟获,古今流传。”阐述了诸葛亮戎马倥偬的战斗一生,可谓字字传神!
最妙的是这一副:“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说的是一桩历史”公案”,并由此引出了一段历史佳话。原来,自古虽有亮“躬耕于南阳”之说,然史料亦有“隆中对”之论,而隆中属襄阳,故南阳、襄阳人皆称亮隐居于己乡,笔墨官司从明清打到现在。时任南阳知府的顾嘉衡是湖北人,为了既不得罪故乡人,又不刺伤为官地,便写下了这副貌似“合稀泥”实则大格局的对联,半是调停,半是通透,算是暂时缓解了争论。
过大拜殿进入“三顾堂”,相传达里就是刘备三次求访孔明的地方。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和“草庐对策”就发生在这里。殿内有刘备、诸葛亮对话的塑像,二人分宾主而坐,书童侍立侧旁,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再现了备亮当时纵论天下时的情景。堂内一席草编坐榻、一方柏木书案,案头竹简散落,油灯静置。壁上悬《草庐对》全文,蝇头小楷工整如刻,细辨竟是清代书法家耗时三月写成,一笔一画都透着虔诚。立于堂中,恍见羽衣书生执卷沉吟,刘关张三人的身影穿透千年时光,在此定格成“君臣际会”的永恒画卷。
人多赞诸葛亮出山助刘是因为被刘备“三顾茅庐”礼贤下士的精神感动,其实未必然。孔明早就心存大志,一直怀才不遇且颇为自负,常以管仲、乐毅自期,胸中藏着天下棋局,只待一位可托孤的英主。“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他与刘备“三分天下”的精辟对策,绝非现场即席可就,可看出他早有潜心研究和深谋远虑。可见他草庐“高卧”,并不是在真正睡大觉,早就在等待有朝一日为实现抱负大展身手。
“三顾祠院”宏敞幽深,院内翠柏挺立,绿草如茵。庭院建成于清康熙年间,垂花门为单檐悬山式建筑,雕梁画栋,前后檐下倒垂花蕾。门额“三顾祠”匾为今人卢嘉锡所书,门柱雕刻“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对联。“两表”即为诸葛亮前后《出师表》,“一对”即为《草庐对》。短短十个字,赞颂了诸葛亮才高睿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丰功伟绩。《草庐对》回响古今,享誉千年。院内为此专门建有一个《草庐对亭》,亭内壁镶嵌有诸葛亮《草庐对》原文四通碑刻,碑文竟然为北洋军阀吴佩孚所书。吴佩孚出身秀才,号称“儒将”,其行草手书《草庐对》颇具功力。亭上有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的“草庐对”三字,与“吴大帅”所书碑文相映成趣。
院内岳飞手书的《出师表》石碑尤为引人注目。岳飞在抗金途中路过南阳,“遇雨,随宿于词内”,观看了《出师表》之后,被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感动得热泪盈眶,挥涕走笔,把1300余字的前后《出师表》一气呵成。一共由2l块石碑组成,气势狂放如千军冲阵,其字潇洒飘逸,奔放淋漓,岳飞亲笔书法实属罕见。清人袁枚评此碑:“武侯之文,悲壮沉雄;武穆之书,铁骨铮铮,二者相得益彰。”宋代学者赵与时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也!”一篇《出师表》,孔明人格光辉与文章风采交相辉映。诸葛亮是一个极其负责任之人。刘备死后他一再北伐,然也清醒地认识到蜀汉与曹魏之间巨大的国力差距和地理劣势,正如他在《出师表》中所言:“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他深知成功的希望渺茫,但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为了履行托孤的重任,他毅然决然地一次又一次地发起北伐,这是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选择。这种在不可能中奋力一搏的精神,超越了单纯的军事胜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中关于忠诚、责任、坚韧和理想主义的永恒象征。
除岳飞手书的《出师表》碑外,三顾祠院内四周廊壁间还镶嵌有300余通碑刻,为全国武侯祠之最。其中汉《张景造土牛碑》、《李梦初碑》、《赵到碑》等三通汉碑为世所罕见的珍品。卧龙岗之游,若仅流连于松柏奇花之间,陶醉于亭台楼阁之中,而忘了欣赏武侯祠中的众多碑刻书法刀工,那就像入宝山空手而归,真一大憾事!
从“三顾祠院”拾阶而上,进入了一处静谧秀丽的院落,院内古木交错,花卉盈庭,翠柏丛中簇拥着一座八角攒尖式建筑,这就是闻名于世的诸葛草庐。草庐为砖木结构,茅草盖顶,回廊相通。草庐外的门媚上“诸葛草庐”四个大字,是郭沫若题写。草庐内的门媚上,也有一匾,是国民党元老于佑任先生的手笔,洒脱自如,翰逸神飞,是不可多得的墨宝。庐内竖立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石碑一通,正面刻有“汉诸葛孔明旧庐”七个大字。草庐八角挑起,悬挂八只风铃,清风轻吹,风铃叮当作响,似在娓娓叙说着流传千古的一段佳话:相传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属下黄权不胜悲伤,来此卧龙岗祭祀,见亮昔日草庵在荒岗上孤立,不禁泪落沾襟!自此,经黄权整修的“诸葛庵”得以保存并成为人们祭祀朝拜诸葛亮的庙堂!庵前幡杆高树,香火千年不息,并由简陋一隅的“诸葛庵”逐步发展成如今面积200余亩的武侯祠。南阳人由此感念黄权!
坐草庐中小憩,可近观四周景致,颇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隐逸之趣。此地曾有“身居一庐八面景”之说,卧龙岗十景中的八景在这里都可以看到:古柏亭、野云庵、半月台、躬耕亭、小虹桥、抱膝石、老龙洞等绕庐而建,成众星拱月之势。这些景点虽同置一院,但毫无拥塞局促之感,碑廊相连,错落相间,互为对景,步移则景导,表现出古人高超的造园艺术。
夕阳西下时,回望武侯祠飞檐剪影,但见归鸟绕柏三匝,晚钟惊起几片黄叶。清代学者顾炎武诗云“苍柏森森护草堂,至今人说汉丞相”,此刻方知,所谓“不朽”,未必是金戈铁马的轰鸣,亦可化作檐角风铃的轻吟,在岁月长河里声声不息。
智者不朽,山水长青,南阳武侯祠与卧龙岗,恰似一部镌刻在山水间的史诗。古今交融,忠魂不灭的文化传承,这里的一砖一瓦沉淀着“淡泊明志”的修身之道,一草一木诉说着“鞠躬尽瘁”的为臣之本。当游人散去,暮色中的古柏依然挺拔,仿佛那位羽扇轻摇的军师,仍在守护着他挚爱的山河大地。历史从未远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烟火人间续写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