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爬格子”,这是在岗工作数十年养成的嗜好。退休十余年仍不改初衷。
“爬格子”看似一种枯燥无味、费脑熬心的苦差,实则是妙趣横生、强心健脑,有价值有意义的善举。我退休十三载,一直没间断地“爬格子”练笔。我切实地体会到写作不但给我的晚年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也让我精神充实、身心健康和无比幸福。初步统计,仅2009 年至今的四年多来,我共撰写各类文章130余篇、诗歌240余首,约计20万余字,践行着“退休后再为社会做点“绵薄贡献”的梦想。
写作虽苦 甜在心里
现在社会科技发达,已是信息时代了。可我不会使用电脑写作,还靠“爬格子”创作。每天茶余饭后,我都要动笔,选题、撰稿,吃苦费力不说,写出来的大小文稿,得求人打印、电传,其苦累、焦虑不言而喻。但就是在这苦累焦虑中,不但磨练了我的意志和毅力,也锻炼了我的手和脑。每完成一篇稿子,其兴奋之心情如获至宝,若被刊发了更无比自豪和幸福,我就是在这苦与乐、甜且美的幸福愉悦中走过了十余年的写作艰程。
写作内容 既多又丰
我的晚年写作练笔是从写回忆往事开篇的。我在岗工作38 年,走过多个部门单位,经历了多次政治风云。我特别想把自己一生为创建中华强国而奋斗、拼搏的经历写出来,以慰藉凭生、传告后人。当我的《二次搬迁学校、支援抗美援朝》《战烟炮》《学大寨风雪大拉练》等几篇反映抗美援朝、“社教”运动的短文被刊用后,我看到了写作的价值和意义,越发喜爱“爬格子”而不愿停笔了。我写作的文章归纳起来分为五大类:
一是怀旧感恩:我出身孤苦,幼小丧母失父,是靠姥姥、姨娘和伯父母“接棒式”的抚养长大,又是伯父母克勤克俭供我读中学、念大学的,这“舔犊”之恩,我切齿没忘;我从小学到大学老师们的辛勤培育,给我知识,教我做人之恩情,我时刻不忘;我在岗工作走过的诸多部门的领导和同事的“传帮带”之恩情,我也永记心田。父辈、师尊、领导们爱我之恩情,我以“字”相谢。2006年,我耗时半年完成“家史”《亲缘》(上卷),后又陆续写了《深情怀念养育我的伯父母》《怀念岳父》,及近期报载的《三遇班任王宏谋》《我与呼伦忘年情》等怀旧感恩文章。
二是回忆往事:我以梳理一生坎坷而幸运的拼搏奋斗的事例,折射和见证党和共和国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为“党和共和国历史画卷”添笔风采。我写了《四载同窗、半世情缘》《学害锋、见行动》《漫漫求学路(1-2)》等,记录了建国初新一代知识分子成长和为国建功立业的历程:《一包菜籽的故事》《冒雨修梯田》《永康蹲点故事四则》写的是一位普通党员干部在“社教”“农业学大寨”时的三农”情谊。
三是颂扬晚霞:我耗费笔墨和精力最多的是讴歌身边老翁老妪晚年愉悦、幸福的多彩生活,颂扬党和国家的“尊老爱老’政策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我是太极拳健身活动爱好者,又是用集(剪)报宣传“红史”“助老”服务的志愿者,用笔和相机歌颂老年人多彩生活、好人好事义不容辞,随见随写,刊发的有关文章和配照诗数十篇之多。如《冰城武林不老松》《阳光老人的金色夕阳路》《集邮文化进社区》《龙江雷锋在海南》等。
四是总结研讨:有对现实老年群体活动的赞颂和总结,如《阳光老人的金色夕阳路》《2010年道里剪报沙龙活动概述》《怎样做好剪报》等,是歌颂剪报老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风范和节操;有对历史事件及个人往事的总结。如,为纪念老干部制度实施 30周年,我写了《老干部工作的 685天》《为老服务的苦与乐》。
五是诗赋散文:我不懂诗赋,也不会写诗,是新时代沸腾的老年多彩生活激励我尝试着用诗歌散文寄情亲友与同仁,描绘美好河山。如,感谢领导同志的《赠老书记》《赠友人》;赞颂太极拳友的《太极姊妹花》《女枪手》《赛黄忠》《武园金花》;颂扬剪报的《剪报益寿歌》以及《老来乐》《垂钓乐》《女乒手》等,愈百首歌颂老年候鸟生活诗作。
近来,我把晚年诗文汇集成《夕阳霞辉》和《夕阳红韵》姊妹篇,以献给老年朋友供赏阅。
老年写作 大有可为
我的晚年写作历程可以说明:老年写作并非难事,勤于动脑、敢于动笔,文章就在笔下;老年写作并非仅仅是乐趣,同时也是责任,是用你的亲历和经验,传承革命传统、民族美德及中华文化,铺垫践行中国梦的基石;老年写作付出的是心力和汗水,收获的是精神充实、身心健康。我虽七十有四,仍头脑清晰、精力旺盛、腿脚麻利、爱好广泛,这与晚年坚持写作、用脑用手不无关系。有位智者说“写作是一种自我灵魂的表达”。若广大离退休老年人都能擦出一点点“写作火花”,老年写作园地一定会燃起熊熊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