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宁逝世之后的30年间,斯大林作为苏联共产党和政府的主要领导人,同时也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公认的领袖,以及世界革命的旗手。
在国际共运史上,约·维·斯大林是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也是个复杂的、倍受争议的人物。多年来,各国历史学家,军事学家都争相研究他、评论他,为的是给予正确的历史评价。西方敌对势力也研究他,为的是攻击他,进而否定他所走的道路,以及他坚持的社会主义制度。而赫鲁晓夫全盘否定他,则有着自己的目的:抬高个人的威望,稳固他的政治地位。
从1983年起,因为工作需要,我开始关注和研究斯大林问题,现将我的粗浅认识与大家交流,供雅正。
一、斯大林的家庭背景、所受教育及性格特点
约·维·斯大林,1879年12月21日出生在格鲁吉亚的古老城镇哥里,地处第比利斯省,这是一个风景秀丽、群山环抱的丘陵地带。1992年,我到过这里做社会调研。
斯大林的父亲是个鞋匠,母亲是个善良能干的虔诚教徒,所以斯大林小学上的是教会学校。他是母亲第4个孩子,前3个都因病夭折。母亲对他很上心,因此他身体健壮,智力过人。在学校里,他聪明伶俐,学习名列前茅。老师们说,他自尊心强,好出人头地。小学五年级毕业后,因成绩优秀被保送到第比利斯神学院学习。在这里,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读了许多书,丰富了自己的革命知识。
从19岁开始,他就能给工人们讲课。又过了一年,他因宣传马克思主义被学校开除。斯大林没有后悔,很快就自觉地投入到革命斗争的熔炉之中。为保密,他改名叫“柯巴”。开始办地下报刊,以此将高加索地区的党小组联系起来。他们组织“五一”游行,开展矿工罢工。此后,柯巴遭警察逮捕,判处流放西伯利亚3年。西伯利亚特别寒冷,一次遇到暴风雪,差点将他冻死。利用一次机会,他设法乘马车逃回了第比利斯。斯大林一生先后被流放6次,5次都逃了出来。
1912年,他正式将“朱加施维里”改成“斯大林”,即“钢”的意思,立志做一个刚强的人。
二、与列宁的战斗友谊及二人的恩恩怨怨
从1910年开始,斯大林明白了一个道理:俄国的工农很难自发进行革命,即使起来革命,也很难取得胜利,只有列宁及其支持者才能有所作为。所以他下定决心,在党内有分歧时,要坚定地、毫不犹豫地站在列宁一边。在普列汉诺夫攻击列宁时,斯大林写文章反驳他说:“此人不是发了疯,就是心怀仇恨和敌意。”
1912年1月,在社会民主工党第6次全俄代表会议上,列宁创建了新党——布尔什维克党,将孟什维克从党内驱逐出去。根据列宁提议,斯大林被选进中央委员会。为适应斗争要求,列宁指示,要成立一个俄国局,负责全国党组织的监督和发展工作。局成员有:斯大林、斯维尔德洛夫、奥尔忠尼启则和加里宁等。同年4月,斯大林从流放地逃回彼得堡,负责主持《红星报》,并根据列宁的指示着手《真理报》的创刊。
苏联共产党第6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一次对布尔什维克党和俄国革命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大会,1912年1月在布拉格召开。会上选出了新的党中央委员会。列宁、斯大林、奥尔忠尼启则、斯维尔德洛夫等人当选为中央委员,加里宁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斯大林和斯维尔德洛夫,是在本人缺席时当选的,当时两人都在流放地。
1912年2月20日,斯大林从流放地逃出,并奉苏联党中央之命,视察了俄国各重要地区。他不顾生命危险,忘我地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
列宁和斯大林的战斗友谊,凝结于准备十月革命的过程中,又在保卫十月革命胜利成果里。起义前,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在多次会议上,都反对过列宁的策划,认为它会导致革命失败。而斯大林坚定地支持列宁,认为季、加二人的办法(与临时政府和议会妥协)只能是无止境的退让,使敌人趁机组织起来,最后会葬送革命。
10月10日(以下都是俄历)苏联党中央开会作最后决定:12个中央委员出席,10人(含斯大林)赞成起义,并选举了政治局。斯大林被选为政治局委员并担任起义的总指挥。
10月25日,“阿芙乐尔”巡洋舰以其攻击白宫的隆隆炮声,宣告了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始。斯大林和斯维尔德洛夫、捷尔任斯基留在军事委员会里,按照他们制订的详细计划进行指挥,命令部队占领电话局和电报局,派兵守卫桥梁,以便同各区保持联系。列宁也来到了斯莫尔尼宫,亲自指挥起义的工人、士兵、水兵攻占各战略要地。激战至深夜,攻占了反动政府的老巢——冬宫,逮捕了临时政府的官员,武装起义取得了胜利!
1918年5月底,察里津形势危急,白匪切断了通往莫斯科的交通线,意味着北方人民将要遭受饥饿。列宁与党中央派斯大林去组织输送粮食。斯大林在新婚妻子纳佳陪同下来到察理津,在伏罗希洛夫、布琼尼、奥尔忠尼启则的帮助下,在当地工人阶级的支持下,指挥察里津的保卫战,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敌人的疯狂进攻,保住了这座英雄的城市,捍卫了革命政权。鉴于斯大林的卓越贡献,党中央应当地人民的请求,把这座英雄的城市命名为斯大林格勒。
1918年12月,由高尔察克率领的白军从西伯利亚向西进犯,占领了彼尔姆,威胁到莫斯科。列宁决定派斯大林前去指挥第3集团军。斯大林在捷尔任斯基的支持下,很快扭转了战局,击退了白军。
从1919年10月到1920年3月的6个月里,斯大林指挥南方方面军,胜利地粉碎了白军。邓尼金见军队溃败,失去了信心,1920年4月初逃到了土耳其。
1920年底,苏联红军结束了同波兰军队的战争后,迅速地将弗兰格尔的白军从克里米亚赶下海去,结束了俄国国内的内战。这时,苏联红军已经发展成为500多万人的大军,武器装备供应充足。列宁的领袖地位更加突出,斯大林也立下了丰功伟绩。
一些学者和书刊都提到了列宁和斯大林的恩怨。这是历史事实,尤其是列宁在世的最后两年。原因是:其一、斯大林性格暴躁,有时容易发火。有一次甚至对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发了火。列宁让他收回自己的话,并赔礼道歉,斯大林照做了。其二、斯大林有个性,敢担当,也固执己见,有时与列宁意见不一。如外贸专断问题,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联合加入苏联的问题等等。不过斯大林最后还是放弃了自己的主张。其三 、列宁被刺后身体一直不好,经常考虑接班人问题。他甚至说过要撤换斯大林的总书记,但又未提出适合的人选。列宁过世后,斯大林继承列宁事业30年,历史证明,他是列宁最亲密的战友和当之无愧的接班人。
三、斯大林提出“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
斯大林一直有一种紧迫感。他认为,苏联处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下,落后就意味着挨打。他提出了第一个5年计划(1928年-1933年),得到了党中央的批准。这一计划用4年零3个月就完成了,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成了世界第二大工业国。接着,斯大林提出了第二个5年计划,要求工业规模要达到5倍。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从欧洲的第4位,一跃升为欧洲的首位和世界的第2位。从原本落后的农业国,在短期内奇迹般地变成了举世公认的社会主义工业国。10年间,工业以平均每年20%的速度向前发展,1937年比1913年工业总产值增长7倍,而同期资本主义国家只增长了0.3%。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完成了对国家体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四、斯大林在肃反清党中的功和过
《约·维·斯大林》一书的作者认为:在历史上,一个领导人的错误,特别是有威望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错误,往往会变成全体人民的悲剧。
斯大林认为,苏联的经济成就越大,国内外阶级敌人的破坏企图也就越大。他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用处理敌我矛盾的方法处理内部矛盾(如对党内反对派等)。他一方面惩办了很多必须惩办的反革命分子,完成了肃反任务;另一方面,在长达4年的清党运动中,冤枉了许多忠诚的共产党员。其具体数字说法不一。据统计,1933年,苏共有党员350万人,到1937年1月,总人数降到了200万以下。加上肃反运动被错判的人数,不同政见者说有3500万。美国反共人士布热津斯基说有5000万,我看有些夸大。1930年初,苏联人口是1.6亿,苏德战争爆发前1.9亿,还多了3000万人。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的报告,有许多话不可信,他说基洛夫被杀害是斯大林编的;斯大林夫人(赫是她的同学)的死因是对其政策不满。当然,这两件事对斯大林刺激很大,加大了他肃反清党的决心。赫鲁晓夫还说,斯大林再统治几个月,他的支持者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都会被杀害。
斯大林开展肃反运动的主要原因,正是源于他的上述理论,他认为苏联正处在危机时刻,侵略战争正威胁着他们。为了捍卫党、国家和人民大众的利益,他不能手下留情(这正是他的悲剧)。
当然,党内斗争越来越尖锐,也是一个原因。反对派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甚至提出要撤掉斯大林。因此,斯大林先下手为强,将托洛茨基全家赶到了土耳其(后又到各国流亡),后来,两人写了检查,斯大林饶恕了他们,让他们重新入党,还分配了工作。但对他们的支持者,斯大林下了狠手,成千上万人被开除党籍,并以“反革命”“特务”的名义逮捕,送进监狱或遭到杀害。
还有一个原因,是清党机构混进了坏人。1934年,苏共成立了专门负责清党的秘密政治处,混进了两个人:叶诺夫和贝利亚。叶诺夫因杀人太多,最后被斯大林枪毙;贝利亚是斯大林的同乡,因为掌管内务部,大家又恨他又怕他。同时,他作风不正,竟争抢有夫之妇。斯大林死后,1956年被枪毙。
尽管有些数据现无法搞确切搞清,但可以肯定的是:斯大林的刚愎自用,给苏联带来了苦难和悲剧。
五、伟大卫国战争中斯大林的功与过
对德国对苏联的进攻,斯大林预先做了充分准备。他在波罗地沿海部署了军队,要回了罗马尼亚占领的苏联领土,在芬兰湾亦构筑了工事,建立了一个绵长的缓冲地带。他让军工厂加班加点生产武器弹药,让部队抓紧训练和演习。他选铁木辛哥当国防部长,选有实战经验的朱可夫当总参谋长。朱可夫向他推荐了两种新式武器:T34坦克和喀秋莎火箭炮,并让二人制订了应对德军进攻的详细作战方案。
斯大林的问题出在他太自信了。当时从驻英和驻德使馆都有报告,驻日本的特工佐尔格和我党中央都通报苏联,希特勒将于6月22日清晨向苏联发动进攻。但斯大林坚持认为,德军正在攻打英国,他们不会同时两线作战。斯大林特别希望拖到8月份以后,寒冷的天气对苏军是有利的。
1939年6月21日晚,朱可夫从基辅打电话,称德军一司务长主动跑来告诉他们,德军明天一早就会向苏联发起进攻。铁木辛哥、朱可夫起草了一项命令,经斯大林批准后向各军区发出。这时已是22日0时,离德军进攻只剩了4个小时。当时通讯工具落后,又是半夜,许多单位未接到命令。
6月22日凌晨4点,德军入侵开始,共动用了300万军队,162个师,3400辆坦克,7000门火炮。分3路进军:北路指向列宁格勒,中路指向莫斯科,南路指向乌克兰。第一天就突破防线50-60公里,炸毁飞机1200多架,给苏联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6月30日,国防委员会成立,斯大林担任主席,朱可夫等6人为委员。7月29日,朱可夫作为总参谋长,建议斯大林放弃基辅,全力保卫莫斯科。斯大林未采纳建议,还将朱可夫贬为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结果,基辅战役,苏联66万红军遭到法西斯围歼。朱可夫率领方面军,于9月6日在叶妮亚地区成功实施了卫国战争中首次进攻战,粉碎了德军先头部队的进攻,令苏军士气大振。
朱可夫的战术法宝是:每次作战其兵力和武器(坦克、装甲车、火炮)都要数倍超过敌人,因此,他打了许多胜战。
1941年9月8日,列宁格勒陷于德军3面包围之中,朱可夫临危受命。从此,朱可夫成了斯大林的“救火队员”。朱可夫从列宁格勒到莫斯科,从莫斯科到斯大林格勒,从斯大林格勒到库尔斯克,一直到攻克柏林,他几乎指挥了卫国战争中所有的重大战役,从而获得崇高威望,被誉为苏联的“军神”。
六、斯大林与中国的关系
众所周知,斯大林同志热爱中国人民,认为中国革命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是中国人民的导师和朋友。抗战时期,他给了中国无私援助,提供2.5亿美元低息贷款(3%,其它国家6%利息),派遣飞行员来华援战,提供各种先进武器(飞机1235架及零配件、坦克、火炮、汽车若干)。战胜德国法西斯后向日本军国主义宣战,解放了东北,大大加速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向我国提供低息贷款(年利1%),援建156个项目,帮助中国胜利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抗美援朝期间也向我们提供了各种先进武器,派空军保卫上海和援朝运输大通道。这些,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但是,斯大林在中国革命问题上,也犯过这样那样严重的错误,这也是不争的历史事实。王明所犯的“左”右倾路线错误,根子都在斯大林。实行“左”倾路线时,把根据地的力量搞垮了90%,把白区几乎搞垮了100%。一共搞了2年,使中国革命遭受很大的损失。第二次是抗日战争的时候,采取右倾路线。他提出一切服从国民党,不要根据地,不要有自己的军队,认为可以依靠蒋介石抵抗日本人。抗战时期,斯大林援助了国民党,未给过共产党任何援助。苏德战争爆发后,斯大林通过共产国际的季诺维耶夫,要求各党武装保卫苏联,一天向中共中央发了7次电报,要我军从东北打击日军。毛主席提了不同意见,引起他们极大的不满。抗战胜利后,蒋介石要打内战,斯大林不让我党迎战。尤其在我人民解放军要渡江作战时,斯大林提出要划江而治。好在以后他先后向刘少奇、毛主席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所以毛主席称他是中国人民的朋友。
约·维·斯大林把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他领导苏联人民将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领导苏联人民打败了德国法西斯,开创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新纪元。所以,尽管他犯过个人崇拜、大国主义、主观主义、斗争扩大化等严重错误,他的功劳仍是第一位的、主要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次要的。因此,我认为,斯大林不愧为一个伟大的、久经考验的、忠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
参考书目:
1、约·维·斯大林(上、下册)
2、纵横捭阖斯大林
3、仅仅一年(作者:斯维特拉娜·阿利卢耶娃,即斯大林的女儿)
4、忆列宁(作者:克鲁普斯卡娅,即列宁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