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小长假,我带着妻子、孩子开车回老家住了三天。那天,吃过早饭后,我无意间发现,在我家西南墙旮旯里放着一块很雅致的捶板石。于是,我立刻将它搬到院子中间,用水冲洗了几遍,很快,一块洁白如玉的捶板石便呈现在我的眼前。抚摸着这块捶板石,小时候,母亲在捶板石上捶布的场景像放电影一样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据了解:捶板石,也称为捶衣石或捶布石,它是北方农村里必备的日常生活用具。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于敲打衣物,特别是一些衣物在洗涤后皱皱巴巴的,需要用棒槌在捶板石上反复敲打,这样才能使衣物平整柔软。捶板石通常放置在院子南墙一侧,它经过长时间的风吹日晒,始终保持着光滑平整,便于使用。长期生活在农村里的家庭妇女会在春、秋季节将洗好的棉布或被面放在锤板石上,用木棒槌反复敲打,以达到平整衣物的效果。这种传统的方法不仅能使衣物更加平整,还带有一种节奏感,有的时候,主人在捶布时,还会跟着节奏,一边捶打,一边唱歌。顿时,一天的疲劳就会在歌声中消失的无踪无影。

  我的母亲几乎大半辈子就是陪伴着捶板石和棒槌度过的,她用自己的勤奋和汗水操持着一家人的生活,用自己的巧手,梳理着一个个艰苦而又平凡的日子。记得小时候,在我家院墙的南侧放着一块白色的捶板石,它长2尺半,宽两尺,高12公分。石头中间稍稍上鼓,整个表面十分光滑细腻,它质地坚硬,耐用性强。听母亲说这块捶板石是我家祖传下来的,少说也得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母亲告诉我:我们村子里, 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块捶板石,有的大户人家甚至还有两三块捶板石呢?这些捶板石大都安放在自家的门口,使用起来十分方便。一年四季,不管风吹日晒,雨淋霜打,这一块块捶板石就像是一个个忠于职守的哨兵,始终守候着主人家的大门,忠实而又坚定地履着自己的职责!那些日子,在我们那一带的村子里,每每到了早上八九点钟,到处是一阵阵棒槌“叭叭叭、棒棒棒”的捶布声,那声音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村连村,户连户,这独特的声音犹如一首首美妙动听的乐曲,在村子里的上空久久回响,人们沉浸在快乐和幸福的憧憬中……

  说起捶布,光有捶板石还不够,还得有与捶板石相配套的棒槌。听老人们说,棒槌都是用枣木或梨木做成的。因为枣木、梨木的密度大,木纹细腻,质地坚硬,不容易变形,更不会出现裂缝。这种木材做成的棒槌用的越久,棒槌的表面就变得越油光水滑,整个棒槌的表面始终闪烁着暗红色的光泽,看着十分得体,十分舒服。

  我清晰地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物质匮乏、环境艰苦的年代。那时,购买布料都需要布票,社员们根本就买不起精细的布料,家家户户制作的床单、被面,缝制的衣物都是通过手工纺棉织布做成的粗布。我家共有七口人,床上铺的、盖的,生活中用的,身上穿的,都是通过母亲手工纺棉织就的粗布。最令人难忘的是我七岁那年,每天早上还未亮,母亲便起床将棉絮搓卷成条,然后开始纺线子,我会伴着母亲的嗡嗡作响的纺线声进入梦乡。等我睡醒后,看到四四方方的布萝框里已经装了五六个大线穗子。一吃过早饭,母亲把所有的成品集中起来,便开始用白面粉浆洗印染,然后再用织布机织出五颜六色的图案。接着,再进行深加工。捶布、剪裁、缝制,一个完整的床单、一件漂亮的衣服就完成了。每每当我们兄弟姐妹穿上母亲缝制的新衣服时,快乐和幸福感油然而生。

  那个年代,生活在农村里的人们,家家户户,洗过的衣服、床单、被罩都是皱巴巴的,没法把它们变平整。于是,聪明的庄稼人便用捶板石和棒槌替代了熨斗。这不,家家户户每当洗完衣服后,先用双手将衣服里的水拧掉,然后拿到外面晾晒,等衣服,布匹晾晒到六七成干的时候,便将晾晒的衣物折叠起来,然后平放到捶板石上,用棒槌进行捶打。捶好一面后,上下翻面,再捶打另一面,两面都捶好后,重新折叠,再次正反面捶打。捶打的力度也要讲究技巧,使劲儿过大则容易伤到布料,使劲儿过小就打不开褶皱。功到自然成,经过捶打的衣服既平整又柔软。衣服捶好后,还要拿到院子里在阳光下晒干,这样的衣服穿在身上,没有一顶点的褶皱,穿着柔软舒适,平整好看。那时,一对对青年男女,穿着用粗布做成的衣服,行走在大街上,成了村子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母爱总是无私的,她不求任何回报,只懂得默默奉献和付出。母亲的双手,布满了岁月的痕迹。是啊!平日里母亲把我家这块捶板石当作自己的亲孩子一样,照顾的无微不至。你看,每当刮起大风。捶板石上就落了一层厚厚的尘土和树叶,母亲总是第一个用笤帚将尘土树叶扫净,再用清水清洗干净。每当大雪天气,捶板石上被盖上了厚厚一层积雪,母亲便用铁铲一铲一铲的将雪除掉,让这块捶布石始终保持清洁干净。记得有一次,我和邻居家最要好的小伙伴儿虎子、小龙仨人一起在捶版石上砸核桃和杏仁之类的东西吃。因用力过猛,一不小心,捶板石的表面被锤子砸出了五六处“伤疤”。见此情景,我们三个小家伙儿顿时诚惶诚恐起来,心里嘀咕着:这下子可闯大祸了,母亲一定不会饶过我们。然而,母亲知道后,心疼之余,不仅没有惩罚我们,而且还意味深长地教育我们说:孩子们,今后你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谨慎、细心,绝不能蛮干,要自觉爱护公物,保护公物……母亲的这番话,说的我们几个小家伙儿惭愧地低下了头。直到今天,我依然清晰如昨,牢牢记在心里。

  记得有人说过:“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澄净。我不曾忘记:春天来了,人们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等待着秋得收获。每天清晨,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沉睡中未曾苏醒。这时,母亲便早早起床,走上织布机开始织布。接着,她将新织得粗布泡在大盆里漂洗,再拿到院子里晾晒。午饭后,母亲顾不上休息,马上将粗布拿到捶板石上捶打,只见母亲蹲在捶版石旁边,右手扬起大棒槌反复捶打,左手捏住布料边角不时变换着位置,捶完这面再捶那面。那“砰砰砰棒棒棒”有节奏的声音,仿佛是一首优美的交响曲,在天空中久久回响,那声音高低起伏,抑扬顿挫,均匀流畅、清脆悦耳,似乎在诉说着一个农家妇女的苦与乐。记的有一次,刚吃过早饭,母亲便端着一大盆粗布来到自家门前的捶板石上捶起了粗布。母亲一边捶打,一边嘴里还哼着儿时的歌谣:捶呀捶,捶出了农家人的辛酸泪,捶呀捶,捶出了庄稼人的苦和累;捶呀捶,捶出了老百姓欢与喜;捶呀捶,捶出了孩子们的悦与乐……一首歌谣道出了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我不曾忘记:夏日来临,天气炎热,酷暑难当。由于农村里没有电,更谈不上空调,电风扇了,屋子里就像个大蒸笼。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母亲总是冒着酷暑坐在织布机上来回穿梭,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直到把布织完。而后,她又会重复着洗布,捶布的活,尽管累得腰酸背痛,但想到孩子们很快就能穿上新衣服时,心里充满着喜悦和期待。累,并快乐着!

  用锤板石锤布,在一年四季当中,最忙的莫过于冬天了。因为到了冬季,一切农作物已经颗粒归仓,庄稼地里的农活基本没有了,人们开始进入“猫冬”阶段。天气冷了,春节临近了,各家各户又开始忙活了。这个时候,农家人都要把所有的被褥、床单、衣物洗干净,还要重新做新被褥、新衣服迎接春节的到来。在新被褥、新衣服做之前,还要浆洗、晾晒、捶布,确保被褥衣服变得柔软、平滑、瓷实。记得我六岁那年,经常看到母亲将粗布和一些衣物跌得整整齐齐的,然后放在捶板石上,双手紧握棒槌,有节奏地上下敲打。当上面的衣物敲平了且有了光泽后,母亲再将下面的翻过来捶打,一直将床单衣物捶打得光滑平整才肯休息片刻。看到母亲满头大汗却依然满脸欢喜的样子,而我幼小的心里确是酸酸的。农家人用捶板石捶布这一传统伙计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初期才渐渐被现代化工具所替代!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晃六十年过去了,记忆中的捶板石和大棒槌也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回首往事,历历在目,令人感慨万千。我知道,孩提时代的捶板石,作为那个年代的老物件,曾见证了农村里的那段艰苦岁月,见证了农家妇女的勤劳和质朴;见证了我的成长进步!而母亲珍爱的捶板石和大棒槌也被现代高科技的全自动熨烫机、电熨斗、电烙铁所替代,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儿时的捶板石,母亲的勤奋善良,还有那在捶板石上“砰砰砰、梆梆梆”的捶布声,却永远驻留在我的心中!这些往事犹如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我记忆的天空!构成了我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