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前读了一篇文章《母系社会人人平等,为什么被历史所淘汰?》。自从那时到现在,我一直耿耿于怀——母系社会人人平等吗?如果平等,为什么被历史所淘汰?
母系社会人人平等吗?答案是只有相对的平等,没有绝对的平等。在氏族内部相对是平等的,但对于其他氏族的人,尤其是在战争中被俘虏的人是不平等的。由于生产力低下,没有过多的食物,俘虏往往会被杀掉。其实在氏族内部也不是绝对平等的,其中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而且还存在大量的不公平的对待。比如说在农业生产方面付出艰苦劳动的男人,在婚姻中走婚制的男人,在战争中起主要作用的男人,却没有获得自己应有的地位和尊重。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原始社会又被称为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主要是指母系氏族社会,母系氏族社会延续了35000多年,远远大于父系氏族社会。这篇文章中说,母系氏族社会的衰落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女性在母系氏族社会中拥有较高的地位和权力,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战争的影响、婚姻制度的变化以及文化因素的影响,男性的地位和权力逐渐得到提高。这种变化最终导致了母系社会的衰落和被历史所淘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就是物质决定意识。
对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问题,我在学生时期就质疑过,以至于在以后的生命中一直在寻求答案。对于这样的哲学命题可能没有终极的答案,即使有,也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之内适用,即使有,也可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我还没有思考清楚的时候,女儿就到了高一,面临着选择文科还是理科?虽然我认为文科对人的一生幸福更有帮助,但是从就业和未来发展来说,我还是依然坚定地认为应该选择理科。我认为理科可以使这个国家变得富起来强起来,文科可以使这个国家站起来走起来。最终女儿还是选择了文科,这不是她自己的意愿,而是因为物理化学始终成绩不好的缘故。选择文科还是理科以及大学生专业的选择,从表面上看来是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的一次选择。其实质是在选择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哪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往往会决定我们以后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对待问题的态度和观点。
在当今社会,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一定会被社会所淘汰。就像母系社会必然会被父系社会所淘汰,是历史的必然一样。因为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我不敢说这是绝对的真理,但从人类产生到现在这个范围之内绝对是适用的。最近在网络上看到了太原“奈何桥”事件,实在是让人痛心。虽然这样的报道已经不是新闻,屡见不鲜,但如此大规模地集体爆发,还是让人震惊的。许多人都在质疑,这些人都怎么了?有的人质疑这个社会怎么了?我个人认为这些人都病了,这个社会也病了。这些人和社会病了的原因就是人们只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却忽略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也就是说人们一味地追求物质文明建设,却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更可以说,人们一直在积极地向外求,而忽略了向内求的心理建设。所谓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恰如鸟的两个翅膀。没有翅膀的鸟飞不起来;只有一只翅膀的鸟同样飞不起来;两只翅膀其中有一只翅膀不坚硬的鸟,也不会飞得高飞得远。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厚此薄彼呢?其结果难免是顾此失彼。归根结底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教育出问题的原因是我们的上层政策出了问题。即使政策没有问题,下面的执行同样会存在着问题。
从小我受到的教育就是人人都是平等的,长大后我才发现每个人从出生时就是不平等的。从小我受到的教育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是由无产阶级组成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是长大后我才发现,就算是没有剥削阶级,依然存在着不同的阶层。而想从一个阶层跨到另一个阶层实在是难上加难,即使同一阶层内部之间同样会划分出许多不同等级,级与级之间也是很难跨越的。而所谓的人人平等,绝对是一句空话。母系社会只有相对的平等,没有绝对的平等。父系社会所经历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包括殖民主义社会)以及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只会存在相对的平等,没有绝对的平等。根源就在于私有制的产生。即使在所谓的公有制的范围内,人类也无法改变贪、嗔、痴、慢、疑的宿命。那人类的命运,难道就只有去跳“奈何桥”吗?不是的。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里。这就需要每个人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接受现实,然后从现实出发,做自己“德才”范围之内的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位尊而德薄,又不妄自菲薄自卑而讨好。 尽自己的本分,尽自己的身份,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安居而乐业,身心共和平!
我经常感到力不从心,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 ,有一种被这个社会淘汰的感觉。我不熟悉网络,每走一步都有些举步维艰;我不喜欢抖音、快手、网购,甚至在网上读书都没有抱着纸质书的感受;我也没有像网红一样的一夜暴富的奢望,总是小富即安的满足。但这一切都无法改变我的快乐。我喜欢维特根斯坦临终前留下的那句名言,“告诉人们,我度过了幸福的一生”。我也不会忘记王阳明最后说的那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