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心书

  在人生的道路上,一些偶然的因素,会在不经意间影响人们的一生,改变人们的一切。

  肖洪江正是这样的人。肖洪江在记事的时候就喜欢看《上甘岭》《地道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南征北战》等战争电影;喜欢读《雷锋的故事》《欧阳海之歌》《董存瑞》《普通一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许多关于兵营男子汉的书。就是这些英雄故事使肖洪江在人之初的选择中,立志长大了一定要当兵。


  当兵的梦想,改变了肖洪江的一生

  16岁那年,肖洪江读高一,空军部队到他们学校招收飞行员,只要体检合格就能入伍,这是一次多么美好而又光荣的人生机遇啊,同学们热情很高,纷纷报名,却在体检中被一关一关无情的淘汰,肖洪江却一关一关的特别顺利,数百人中,只剩下几个人了,肖洪江也特别紧张,量血压时90/130,医生说偏高,等一会儿再来量一次,肖洪江调整心态又一次去量血压,还是90/130,至此遗憾落选。

  17岁那年,肖洪江体检合格了,当兵的政审也通过了,可是最后却被别人挤兑了,他感到人生很无奈,前途很渺茫。许多人劝他不要当兵了,几次都没去成。

  面对人生措折,肖洪江始终胸怀理想和憧憬;始终激情飞扬,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地向往部队;始终坚定不移的相信,一定能当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

  是啊,人生没有一帆风顺的,应该屡败屡战,越挫越勇,成功往往只属于努力拼搏的人,只有逆风飞扬,才能舞出人生精彩。

  当兵,是肖洪江少年时代就有的远大理想和梦想;

  当兵,能够改变人的一生;

  当兵,能跳“农门”,考军校,当英雄,出人头地;

  当兵,复员后能找个好工作,讨个漂亮媳妇。

  农村青年要跳农门,脱农皮,改变农民身份,出路有两条,一是当兵,二是推荐上大学。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上大学不用考试,由贫下中农推荐,叫工农兵大学生而且名额很少,也不是年年都有。肖洪江的家庭是中农,无论怎样也轮不到他头上,政治条件要贫农或干部成份,家庭成份首先了限制了他奋斗的天地。加上学校有时既批“学而优则仕”,有时又批“读书无用论”,本来读的就是五七中学,讲求劳动技术与学习文化相结合,自然学业无成。高中毕业后,肖洪江就跟着父母修“地球”了。

  一天,村里一个包工头找到肖洪江,问他去不去煤矿挖煤,工资每月100元。包工头说:“一个公社党委书记一月才四五十元,挖煤是最来钱的。”为破解心中的郁闷,肖洪江当即同意了。

  他们坐汽车、乘火车来到山西的一座煤矿下井挖煤。挖煤要的是力气,肖洪江虽然个头不算高大,但身体壮实,不怕苦累,而且有文化,掌钻、放炮、上车、安全等等工作处处留心,虚心学习,讲究科学,工余时间,还热情地帮助矿工们写信,深得大家好评,老板也很看重。不久,还让他当了组长。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福祸。有天下中班时,突然发生透水事故,水迅速长到脚杆,人们一下惊慌失措了。

  有文化的肖洪江就高喊:“不要挤,让年纪大的跑前头。”人们不顾一切奔跑,在奔跑中,肖洪江发现人到中年的仲师傅没有见,就突然停住脚步去找他。他的老乡拉住他说:“还不快往外跑,听说透水会淹没煤矿的。”“你们走吧,我去找他。”肖洪江说着急切地往回奔跑。

  平常,仲师傅动作慢,下班总是最后一个,所以肖洪江断定他在采煤的工作面上。他跑回去找他时,仲师傅还不知道发生透水事故。肖洪江拉着他急忙往外跑,可是水已淹到了膝盖,跑起来已经很困难,仲师傅说我们跑不出去了,还是回到工作面的最上端吧。水在继续上涨,当他们跑回到工作面时,水已淹到了腰部。他们赶紧跑到最上一层的采煤区,暂时脱离了危险。

  为防患未然,他们奋力向上挖洞,直到筋疲力尽才停止下来。水很快把工作面淹没了,他们无力地坐在新挖的平台上,看着脚下的水束手无策。坑道里的水超过一人深了。漆黑的水就在脚底下上涨,肖洪江一下害怕起来,恐惧向他袭来。必竟他刚刚成人,走向社会,没有经历过人生的风浪和磨砺。

  仲师傅说:“根据经验判断,水不会再涨了,他们跑出去,我们一定有救。”的确,水涨的速度已经慢多了。可是饥渴、寒冷、孤独向他们袭来。他们就摆龙门阵消除难受的心里。

  过了许久,肖洪江看水几乎没有涨了。他们一阵高兴,等待救援。

  在峡窄的地底困着,四周漆黑一团,时间显得特别长,心里不免有些绝望。于是肖洪江想起了父母、弟妹、亲戚、朋友、童年、老师、同学、前途等等。许多似乎早已遗忘的往事,得而复失的不招自来,在心灵窗户前,源源不断的闪现。然而,瞌睡还是袭来。

  为了驱散孤独,保持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存的期盼,他们以乐观平衡的心态讲《三国》、谈《水浒》、话《西游记》、摆电影《上甘岭》《地道战》《红灯记》《沙家浜》《龙江颂》等等。天南地北,古今中外,海阔天空地的谈天说地讲故事。仲师傅还说,他有个女儿叫兰兰,比肖洪江小两岁,初中毕业,人聪明、勤快、机灵,出去后,你们相相亲吧。

  人必竟是肉身凡胎,大概有三四天没吃的,肚子饿得心慌发晕,浑身一点力气都没有,水没有涨,也没有退,只有听天由命。肖洪江看过一本苏联的书叫《毅志的培养》,书中说,一个人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信念,是可以战胜任何困难走向成功的,甚至超越生命的极限。于是,他们始终坚持一个强烈的信念,就是能获救。

  水,开始下降了。五天后肖洪江与仲师傅得救了,同时他们也毅然地离开了绝处逢生的煤矿。

  转眼到了秋天,天高云淡,清风送爽,苍黄大地,层林尽染 叠翠流金,景色宜人。肖洪江准备去仲师傅家看看。农村相亲是极其慎重的一件大事。送礼可以看出一个家庭的富有。肖洪江专程到县城找同学,让他当官的爸爸买了两瓶中国名酒。

  仲师傅说送这么名贵的酒,真是太破费了,过去,我连瓶子都没见过,这回真开了眼界。

  酒,是一种十分奇特而又富魅力的食品,纯净的液体不仅是人们欢宴的兴奋剂,也是融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兰兰、兰兰,快来给你肖大哥倒茶。”仲师傅一边喊,一边对肖洪江说你们可以谈谈。

  这个17岁的花季少女给肖洪江的第一印象是,园脸短发、珠肌玉润,白里透红,水灵灵的大眼睛扑闪扑闪的,捎捎抿着的嘴唇,使脸颊上现出两个迷人的酒窝,举止端庄、纯真,一身合适的兰布衣裳显得苗条秀气。她用惊喜的眼光看了肖洪江一眼,脸上泛出了微微的红晕。肖洪江心突地热了一下,心想真是漂亮可爱。

  肖洪江送名酒,酒醉翁之意在爱情。酒不仅成为人们口福的享受,而且成为人们精神的寄托。肖洪江和仲师傅在觥筹交错中,乘兴酣饮,倍感其乐。当然亲事也通过父母之命定下来了。

  转眼又到了征兵的季节,肖洪江立志要当兵的决心势不可挡。

  多次的体检、政审,一切天遂人愿。肖洪江为了表示当兵的决心,还当着接兵首长的面咬破手指,写了血心书。部队接兵的李玉成指导员非常喜欢肖洪江,当即说:“我们部队就是需要你这样有个性,有决心,无限忠诚的战士。”

  李玉成指导员还专程到肖洪江家去家访,左邻右舍的乡亲看到解放军来到山村,大家无比喜悦,纷纷前来递烟问候,农家院子里就象过年一样热闹。大家说:这下肖洪江当兵没问题了,接兵的解放军看上了他。

  公社的武装部长杜久辉说:肖洪江,我们坚决支持你当兵。

  眼看当兵的梦想终于要实现了,肖洪江别提多高兴了。

  一个月光姣洁的夜晚,肖洪江对兰兰说:我对你是倾心相爱的,你就等着我吧。兰兰大大方方的说:江哥,我会珍惜的,你在部队好好干吧。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张入伍通知书,肖洪江成了军营的男子汉。


  到军队

  1978年12月18日,肖洪江应征入伍到福州空军司令部服役,巧遇的是,这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因此,这在肖洪江的人生中是最值得纪念的日子。

  村里人用叮叮咚咚的锣鼓和噼噼啪啪的鞭炮把肖洪江送出了山外。原来山外的世界真精彩,一切让人感到很新鲜。

  胸前的大红花,欢呼的人群,一双双热情的手,道路两旁舞动的鲜花,是那样的真诚,那样的可爱,那情景、那心情、那场面,永生难忘。父老乡亲的叮嘱,领导的希望,同学、朋友、同事的祝愿,恋人的含情脉脉,依依不舍,一切都是美好的,真的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未见过火车的肖洪江,一下坐了半个月的闷罐火车,那感受终身难忘!

  第一次看见了带有火车标志的火车站,车站的雄伟建筑令肖洪江这个身处偏远农村的青年处处感到新奇与振憾;

  第一次看见了真实高大的火车车厢,在无数条铁轨上排成长长的钢铁巨龙;

  第一次看见了火车站台停放的客车与货车,穿着铁路制服的工作人员在接车巡检;

  第一次看见了蒸汽机车火车头与内燃机火车头的区别,懂得了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的科学道理……

  火车站的广场上,新兵整队集合,送行的地方领导和亲人夹道欢送。那天冬阳高照,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歌声嘹亮,热闹非凡。

  肖洪江乘坐的整列闷罐火车全是新兵。一上火车,带队的班长就给每一个新兵发了四个月饼,6元钱,肖洪江真的是喜出望外,长这么大,从来没有这么多钱,只有角票。当时,肖洪江就想一定要珍惜祖国和人民给予的关怀,为保卫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火车不分昼夜的在祖国辽阔大地上走走停停,接兵部队的解放军干部战士和新兵一起同行,按建制编成班、排、连、营、团,好象就一个新兵团,再按车厢编号,肖洪江乘坐的是6号车厢。凡到兵站都有热气腾腾的饭菜,即一盆有肉的炒菜、一盆大米干饭,一盆菜汤,分成10人的圆形区域,顺着站台摆成四排,一眼都望不到边,那壮观的场景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有体会。

  大家白天黑夜基本都在闷罐火车里,他们发的军被两人一组合,就地而息,暂时以车为家。

  为了丰富大家的旅途生活,接兵的干部、战士与新兵一起每天唱歌、讲故事,介绍部队情况。凡有长时间停车,均可下车活动,遇到城市还可以在新兵班长的组织带领下上街买东西,肖洪江在内江市买的指甲剪刀,一用40多年,不仅体现了生活节俭,更重要的是成了永远的记忆。

  闷罐火车,只能开一个门,为了安全,还用网状绳子拦住下边。大家可以轮流在门边上沿途欣赏大江南北的大好河山。他们虽然坐的是闷罐火车,但一路欢声笑语,心情舒畅,非常激动,因为迎接他们的是一个充满希望,充满梦想,充满信心,前途无量的人生道路。

  坐了半月的闷罐火车,同志们丝毫没有感到什么苦累和疲劳,特别是山川、河流、森林、平原、城市、气候等等的变化莫测,让大家饱揽了如诗如画的美丽风景。但是闷罐火车不能满足同志们观察车外的风景,班长就告诉大家,等你们在部队干了四年,就能探家,那时再不会坐闷罐火车了,到时大家都是坐的宽敞、明亮、整洁的旅客列车了。


  当战士

  到了军营,学习、训练、站岗、出公差,肩负责任,紧张有序,生动活泼。在军队这所大学校里,肖洪江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出成绩,成为一名军队建设的人才。

  福空军司令部警卫连是肖洪江刻骨铭心的地方。在这里,他戴上了红帽徽、红领章,天天与钢枪作伴,与队列为伍,与哨位相守,荣获了一个共同的尊称——解放军!收获了一个共同的称呼——战友!

  警卫连担负着这支空军部队首脑机关、首脑人物、指挥机关、军事设施、1、2、3号门,福空政治部等最严秘密的安全保卫工作,站岗放哨,执勤值班是神圣的、艰苦的、光荣的!

  当兵上的第一课就是《为人民服务》、三大条例,从此奠定肖洪江人生坚实的政治基础和一个优秀军人的必备品质。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是部队生活的标志。部队是所大学校,大熔炉,它把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汇集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保卫祖国。

  肖洪江经历着人生最单纯、最昂扬、最美好的时光,那嘹亮的歌声、穿云的口号和整齐的脚步是军队的象征。

  紧张的军营生活,站队报数,整理着装时,唰!唰!唰!的声音,那么有力,那么整齐,那么帅气;星期天的晚点名,连务会、班务会,在提高军人的素质和军人形象。

  队前唱歌,饭前唱歌,集会拉歌;饭堂读报,俱乐部看书,传统教育;学马列、学毛著、学时政,在提高战士们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天南海北的战友,形形色色的面孔,高高低低的个头,各种各样的腔调,一律要讲普通话;紧急集合时的忙乱,丢三落四,洋相百出,野营时的难堪之极,在提高大家的团队精神和战斗力。

  训练分列式,实弹射击,野营拉练,生产突击,抗台风,救火灾,抓逃犯,搞治安;立功受奖时,大家同庆同乐,遇到困难时,互相勉励,比学赶帮,力争上游,这些都在提高肖洪江和战友们的工作技能和人生价值。

  警卫连在风雨酷暑中走齐步、练跑步、提正步,持枪持到手软,端枪端到手痛;

  半夜起来站岗,深夜一人巡岗,那时,能睡上一个通宵觉是不可能的;

  夏天在四、五十度的水泥坝子上,在闽江边的沙滩上训练擒拿格斗,单杠、双杠、木马、沙坑、俯卧撑,练得腿脚难动,胳膊浮肿,练不好还要罚蹲马步,罚站军姿,每天训练得汗流浃背,还要5分钟解决午餐;

  站岗见到美女,眼睛盯着,全神贯注目送好远;上街纠察向穿女兵服的女军人,让人家扣好风纪扣;专找抱着孩子的军人干部,让人家注意军容风纪;

  天天必讲岗哨安全,军人素质,个人修养,如此等等。最终汇成了训练场上的整齐划一,横竖一线的绿色方阵;汇成了行进途中铿锵有力的口号声和嘹亮的军歌声。

  一天三个饱,两个倒,早上起来跑一跑;一日三餐九碗饭,三碗汤来不算;齐步、跑步、正步走,军体、格斗、打靶样样有。

  这就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有趣有味的军营生活;就是苦乐年华,峥嵘岁月和青葱时代!

  冬去春来,阳光明媚。

  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使肖洪江树立了坚定的信念,锻炼了的强健体魄,锤炼了坚韧意志,铸就了高尚品格,定位了人生走向,多少拼搏,多少辛酸,多少欢乐,多少回忆,汇成一句话;当兵无悔,青春无悔!

  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使肖洪江具备了刻苦向学的求知精神,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树立了坚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刚正不阿的正能量。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教育培养成为一个爱国、爱党、爱人民,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好青年、好党员。实现了把父老乡亲的叮嘱变成了脚踏实地的行动,把领导的希望、战友的关爱、朋友的祝愿、恋人希冀变成激励前进的动力,展现了军人的青春风采。

  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肖洪江献出了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当然让人羡慕过,尊敬过,崇拜过。因为他是一颗红心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红帽微、红领章让解放军无尚光荣,被全国人民尊称为——最可爱的人。

  往往许多事情不是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正是“不如意者常八九”。眼看同年入伍的战友被分配去开汽车、学通信、学医术,而肖洪江在警卫连,整天数着“一、二、一”,训练站岗、出公差,工作辛苦又没技术,觉得在军队奋斗的理想破灭了,并不是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而是想当将军的士兵太多只有当士兵。

  指导员周逊树看出了肖洪江的心思,找他谈话,说成才的路千万条,你喜欢写作,何不努力。于是“三更灯火五更鸡”地选择业余新闻写作,想以此创造辉煌的人生,实现当记者的梦想。

  从此,军队的新人新事,新经验,新典型逐渐成为肖洪江在军内外报刊上的“萝卜丝、豆腐块”文章。一年后当了班长入了党,立功的喜报飞回了家乡,如果好好干,提干有希望。

  1983年,肖洪江先后在《解放军报》《空军报》《前线报》《人民日报》《福建日报》、福建广播电视台等报刊台发表了反映军地发展建设的新闻、文艺稿件25篇,被福州空军政治部评为宣传工作先进个人,《空军报》宣传报道了《肖班长写稿的“诀窍”》。


  战友情

  当兵的第三年夏天,肖洪江在一次营建中受了重伤,被送到空军医院。洁白的房间,安静的环境,不能减轻他的伤痛,几次想伸手按床头的急呼按钮,但终于没有,头昏沉得利害……

  南国的夏天,十分炎热,他感到额头凉丝丝的,浑身也舒服多了。睁开眼睛,一个护士正在用毛巾擦他额头上的汗,肖洪江想欠起身,她忙按住他,嘱咐不要大动,影响伤口愈合。声音清脆、圆润、甜美,一股阴柔之气沁入肖洪江的心脾,感觉好多了,精神也有些振奋。于是肖洪江细细打量一下这个护士,鹅蛋型白皙的脸上镶着一对乌亮的大眼睛,那对清澈明亮的眼睛要说话时,长长的睫毛和双眼皮总要扇动几下,透出摄人心魄的力量。鲜红的领章在她那雪白的颈脖外熠熠闪光,更显出这位白衣天使,冰清玉洁,光彩照人。她见肖洪江醒来,轻轻地问:“疼吗?需要什么?”肖洪江摇摇头,示意什么也不需要。

  她和护士们每天给肖洪江换药、打针,唯独她那双亮晶晶的眼睛永远充满微笑。

  一天上午,她来到肖洪江的病房,肖洪江正靠在床头上看书。她背着手,认真地对他说:“我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今天的《空军报》上有你写的文章,你真了不起哩。”

  “那是业余爱好。”肖洪江说:“部队有很同志喜欢写稿。”

  “是啊,我们医院也成立了新闻报道组,我爱好文学,你能当我的老师吗?”那目光期待肖洪江的回答。

  “那不行,我还没入门呢?”

  “反正说定了。”她口气没商量。

  第二天她当班,递给肖洪江两篇稿子,请改一改,肖洪江便很认真地修改,并让她投给了《空军报》。肖洪江才知道她叫吴希娟。一月后,报纸上发表了其中的一篇稿件。从此,他们经常谈起了新闻、文学与写作。

  星期六的晚上,部队照例放电影,肖洪江没去,在寂静的医院里看书和构思一篇反映这个医院干部战士学雷锋的散文。

  “吱”的一声门开了,打断了肖洪江的思路。

  “你怎么不去看电影?”余音绕梁。

  “那你呢?是不是值班?”

  “不是!特地来看你。”她手里提了一个袋子,她说是送给你的,肖洪江脸一下红了,心想当兵三年了,从来没有人送给他礼物,也从来没有得到过一个姑娘的青睐、问候和关心。肖洪江想怎么好收人家一个女孩子的东西呢。说:“不能要,你还是拿回去吧。”

  她对视了肖洪江一眼,脸上飘起了一朵红云,温柔的一笑,一转身走了。

  肖洪江心中不免有点儿遗憾。过了半天,打开袋子,里面全是当地的土特产,什么芒果、桂圆、荔枝、香蕉等等。

  第二天吴希娟不当班,肖洪江心里好象缺了点什么,很想看到她美丽的倩影。

  下午,吴希娟飘然而至,肖洪江胸中涌起了一阵激动,感受到了一种幸福。

  这次他们谈起了人生、事业、友谊和各自的故乡。肖洪江这个川北山区的农家子弟,讲的故事,竟然使她如痴如迷。她呢生在城市,长在城市,16岁参军,后来考上部队的护校,芳龄18岁。

  有一天吴希娟给肖洪江写了一封信,“军队生活使我们偶然相识,又彼此了解。你的诚实和勤奋感染了我,你对我写作方面的帮助,我终身难忘……”

  “我很高兴我们能相识,我们成了真正的战友和朋友,使军营单调的生活变得开阔、色彩斑斓……”从此,他们的通信开始了。

  回到部队,他们三天通一次信,谈工作、谈学习、谈理想、谈前途、谈未来、谈生活、谈感受、谈文学、谈写作,总之,有谈不完的话题,他们相互鼓励,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她的写作进步很快,年底就发表了10多篇新闻、文学作品,受到了部队的嘉奖。

  他们的战友之情保持到现在,还经常微信问候。

  可见,战友之情是一种最纯洁、最高尚、最朴素、最平凡的感情;也是最浪漫、最动人、最坚实、最永恒的情感;战友情是人类生活的一种追求、一种内容、一种财富、一种享受;也是人们生活质量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这就是战友之情。


  当班长

  绿色军营就是个锻造坚强的地方。每一个战士都要久经摔打和锻造,没有舒适和安逸,只有严格管理,艰苦磨练。

  军营这个大熔炉,使肖洪江懂得了什么是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他在一次又一次的演习中,经历了无数次的惊天动地,惊涛骇浪;无数次的狂风暴雨,漆黑夜晚;无数个的寒冬黎明,炙热的午后,以一身正气与威严,坚守着和平与安宁,坚守着一个普通士兵的承诺。

  枪声、炮声、风声、雨声、汗水、泪水和血水,把他的忠诚镌刻在八一军徽上,也深深镌刻在他心里。青春就这样在火热的军营里燃烧、发光、发热,就这样平凡而又非凡地运转。

  1983年的夏天,福建遭遇50年未遇的台风。台风过境登陆后,常常会带来狂风暴雨,不仅摧毁庄稼、各种建筑设施,还会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特别是岷江大堤受此台风后,江面浊浪排空,惊涛击岸,容易发生溃口。肖洪江和战友们接到抢险救灾命令后,迅速奔赴指定现场,在狂风暴雨中,顶着水位急剧上涨、巨浪肆虐的威胁,奋勇当先的扛沙袋,堵截洪水猛兽,尽最大努力消除大堤的险情。

  在解救被洪水围困的人民群众之时,肖洪江作为班长总是冲锋在前。那身影、那足印、那呐喊,那顽强的精神,影响着大家的行动。

  人生,最美是军旅。

  肖洪江正满怀信心,满怀理想的向前冲时,军队的体改革制开始了,不能从士兵中直接提干,要经过军校培养,一看四年服役期满了提不了干,也没考上军校,于是就想改个自愿兵,走出农村。


  当焊工

  1983年底,部队领导认为肖洪江有写作才能,留他在部队,并调他到福州空军通信修配厂改自愿兵后再从事新闻报道工作。

  厂党委书记、政委庞先印找他谈话:“肖洪江同志,把你分到电焊车间,电焊是一个在机械工业制造和机械加工行业中的特殊工种,是一个很重要的岗位,你有文化,肯学习,又实干,所以我们研究决定你去做电焊工作,希望你好好干,为军队建设做出成绩。”

  到了电焊车间,他的师傅叫罗荣,人很好,毫无保留的传授技术。  

  第一天罗师傅让他穿戴好工作服,主要是长统皮手套,防目面罩。罗师傅说:电焊工是一种特种技术。我们首先要接触焊条,所以焊条的好坏直接影响焊件质量,若使用劣质不合格的焊条就会造成很严重的工程质量问题。当然焊条一用,我们就知道好坏了。接下来,他在实际操作中告诉他:电焊时焊条角度要规范、看熔池、听弧音、记孔形、控制熔池温度、保证运条手法正确等技术和方法。

  中午肖洪江没休息,把师傅讲的内容写在笔记本上。明白电焊就是使两块金属联接在一起,比原结构还坚固的铁件,形成不可拆卸永久联接的一种加工工艺和方法。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靠的是过硬的焊接技术。

  罗师傅还送给他几本电焊方面的书籍,嘱咐说,你文化高,一定会做出成绩的。当时厂里正在造通信铁塔,铁塔是电焊大件,好练手。那年正值夏天,白天气温在40度左右,要求晚上加班,严实的工作服穿在身上,一会儿就汗流夹背,浑身完全湿透。焊接还是一个体力活,铁塔、雷达天线、车船等等全是大件,要搬动、移动,消耗体力很大。最难受的是焊接时,高温高热,飞溅滚烫的焊渣烧透衣服灼伤皮肤,而此时为了确保焊缝质量,施焊绝不能停,身体绝不能动,只能咬牙坚持,不管不顾。肖洪江凭着一股吃苦耐劳的韧劲,刻苦学习,钻研技术,一个星期后,师傅就让他独立上岗了。

  这期间,为了好奇,他用肉眼看电焊时,直视焊条与铁件接触燃烧时,那一串串火花里,束束耀眼的白光和流动的红色铁水很神奇,让他激动和欣喜,从来没有欣赏这么耀眼的火花。

  可是,当晚他的眼睛有如万千针芒刺向眼球,不能闭眼,巨痛难忍,一夜未眠。第二天急忙找医生,告知,强光灼伤,无药。过了一个星期才好。至此,深深懂得了电焊之花是不能用肉眼看的。

  当时,厂里只有直流电焊机和逆变焊机。直流电焊机效率高,质量好,就是噪声大。电焊工作要天天蹲着焊接,焊接还要产生烟尘和有毒气体,闻起来很刺鼻,焊接时产生的极强光线,比如电弧光有强烈的紫外线,焊接时会产生高频磁场等等,这些对肖洪江来说,根本就是忽略不计,每月只比其他工种的同志多领6元钱的营养补助费,而且心里很高兴。

  肖洪江先后学会了电焊、气焊、锡焊等技术。在工作之余,如饥似渴地学习理论知识,遇到问题,请教师傅。先后学习了电焊焊接基础知识、焊接材料、焊接工艺、焊接变形矫正与缺陷防治措施、焊接质量管理等业务知识。

  学以致用,根据厂里的实际他向厂党委提出了五条建议:一是电焊工作必须要有专业的防护措施;二是电焊工人必须要有专用的防护工作服、手套和皮鞋;三是焊接时周围作业人员应穿戴好劳保用品;四是禁止不带电焊面罩、不戴有色睛镜直接观察电弧光;五是尽可能减少皮肤外露,夏天禁止穿短裤和短褂从事电焊作业。厂党委全部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对他的创新思想给予了表扬。

  在电焊工作中,肖洪江感觉立焊是很难学的,因为焊条熔化而产生的熔滴和熔池里的铁水很容易下淌形成焊瘤,或在焊缝两侧形成咬边,破坏焊缝成型效果。罗师傅示范说,立焊的关键点在于掌握好焊条的角度和运条速度,只要多练,就能熟能生巧。后来他明白了:立焊时焊条与焊件表面形成的夹角为90°左右,焊条与焊缝的角度为70°左右,选择直径小的焊条,使用小电流,所以实践出真知。

  通信铁塔是电焊工作量最大的一项工程。有批铁塔要的急,他们每天晚上都要加班到凌晨3多点,因为每晚的工作量是烧完400根焊条才能休息,铁塔是放在平地上的,他们焊接时都要半蹲非蹲的样子,佝偻着背,蜷缩着腰,一干至少4小时,但他从不叫苦喊累,总是尽职尽责、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任务。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将铁塔一字排列成两组,顺着焊接,完后再清焊渣,这样既避免焊渣颗粒烫到皮肤,又大大节省了时间,大家都学习他的这种方法。并提前完成了工作任务,保证了质量,深得军工单位的好评。

  转瞬间,六年到了。可是1985年1月,一场百万大裁军,破灭了肖洪江在军队奋斗的人生理想。

  肖洪江复员的时候,送行的队伍,送行的战友,大家使劲的招着手,女战友吴希娟,也急速的赶到车站为他送别。肖洪江望着他们深情的目光,百感交集。

  汽笛响了,他们难解难分,肖洪江心中说再见了,我的战友,我们一定会再见的。

  人生就是这样无奈,肖洪江解甲归田,又当起农民。


  到地方

  铁打的营房,流水的兵。

  肖洪江离开了火热的军营,回到了地方。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耘土地。日子过得安静、艰苦、劳累、清爽、平淡、闲适。

  种田谋生,无声无息。于是,村里人说一个复员军人,一个共产党员是乎没有从部队带回什么精神,什么热情,什么力量,什么追求,什么才干。不过还是忠诚、老实、厚道。

  人们的疑惑,猜测很快就消失了。比起一些复员军人回家后总要上窜下跳,或想安排工作,或立志改变家乡的面貌,结果都被乡村的恬静,把回乡之子躁动的心给平缓下来。复员军人们个个脚踏实地开始生活,老老实实地当起了农民,种田谋生,取妻生子,当然也涌现出了一些出类拔萃的佼佼者。

  肖洪江所在的地方在广元县清水公社普贤大队。地处大山深处,原始、闭塞、落后、贫穷。没有公路,人们背上百十斤,走起路来比城里人散步还轻松,这就是山里农民的力量。全村没有一个在外工作的人,有两个当兵的都回来当了农民,顶多讲讲当兵单调的故事,几天后,人们就淡忘了。村子里平静、祥瑞、和谐,人们穿着补丁的蓝布衣服,用着传统的农具,唱着农耕的四季歌,年复一年的生活。

  80年代改革开放,风起云涌。打工是全国最热的词。无论农村还是城市剩余劳动力特别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纷纷改制,卖、转、租、关、停导致大批工人下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后,空出了大量的闲置劳动力,城乡大量人员无业可就,无事可做,大多数人涌向南方打工。

  广州、深圳特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沿江靠海,工厂林立,开放自由,市场繁荣。肖洪江与时代同步,投入南下打工洪流,去了广州,第一感受,车站码头人山人海,物价太高,一碗素面5元,内地不过五角;第二,到处是找工作的人,一职难求。肖洪江来到人生地不熟的繁华大城市,就想在城市的千万盏灯火中,会有一盏为自己而亮吗?自己能挣个年收入一万十万八万吗?所有的这些,又一下子抵消了所有的顾虑与迷茫。

  现实是残酷的,一个星期都没有找到工作,身上的钱也不多了,一天只能吃一顿饭,晚上露宿车站广场,生存危机来了,回家的车票钱都没有了,挣不到钱,就会饿死,必须要找到工作,其实再努力也找不到工作,找工作的人多如牛毛。

  这种无目标的打工,叫盲流。盲流,成为全国最流行的词。

  中国广大农村人多地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农业政策不稳与波动常常侵害农民利益,从而影响和挫伤农民从事农业劳动的积极性;现有生产力水平对自然灾害的抗拒能力十分脆弱,靠天吃饭仍然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难题,这些都是产生盲流的具体原因。饥肠辘辘,无钱回家的肖洪江在同乡的帮助下,只好逃离现代化的大都市另选别处谋生。

  省吃俭用,舟车劳顿,风餐露宿,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小县城找了一份在街头巷尾发宣传药品的纸质小广告工作。一天一千份,10元钱,总算解决了生存问题。

  街头小广告,人们很喜欢,可以免费学一些医疗知识。这是一项新工作,感觉很新鲜,每天起早贪黑的到县城最繁华的车站、街道等人多的地方发送。广告主要是纸质传单型的,还有卡片型的,广告内容是有关药品、保健品、培训等等方面的推广介绍。发了一段时间,一些人就不要了,因为都是那些内容,一天难以完成任务,老板就说要开动脑筋想办法,没有广告,就没有效益。据老板说,一千份广告要有10%以上的人买药才能挣到钱。

  于是,肖洪江发现满街的自行车有车筐可以放一份,汽车玻璃缝隙,居民区门把,公共汽车上,长途客车上都可发送,效果特好。他们见缝插针、无孔不入派送广告,目的是完成老板交给任务。

  散发街头小广告,有四种路数:一“守株待兔等客来”,蹲守人流密集区,把小广告强塞给行色匆匆之人;二“送货上门定点投”,在学校门前散发补习强化小广告,在医院门前散发寻医问药小广告,在新建住宅门前散发家装家居小广告;三“走街串巷广撒网”,见人就给,见物就贴,宁肯错发一人,绝不漏网一个;四“上下翻飞贴补丁”,非机动车道、公交站牌、红绿灯杆甚或分类垃圾桶。有多少人相信街头的医疗小广告呢?老板说,有80%的人相信这些医疗广告。

  “摸着石头过河”的年代,政策允许、鼓励、提倡,有的人胆子大,敢闯敢干,敢冒敢试,市场放开,江湖自由,没有监管,各种各样的生意,各种各样的行当,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疯长,真的是形形色色,陈渣乏起,市场无序,到处是皮包公司,到处是发财的宝地,兴业的乐园。

  很快到春节了,老板说他不做这行了,给大家兑现了工资,还给每人买了回家的火车票,吃了散伙饭,萍水相逢的老板,人品真好。可惜人们都要消失在茫茫的人海中。虽然是素不相识的他乡路人,在肖洪江落拓失意的艰难时刻,帮助了他,尽管不知道他的名字,注定也是生命中的贵人。

  时势造英雄。新时期改革开放如火如荼,“下海”、打工高潮迭起。于是肖洪江又到天南地北的城市,做生意、学技术、搞管理、当组长、当经理……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学会了电脑、车工、驾驶、建筑等技术,成了打工中的一个姣姣者。

  打工打回了技术,积畜了资金,增加了农业投入,修建了水库、公路,安装了电话,上了互联网,建起了漂亮楼房。


  田秀才

  可是,肖洪江是农民的儿子,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因此,他深切体会到:“离土不离乡,离乡不离土”的政策,让每个农民都得到了解放,更新了观念,改变了生活,都有了自由生存的选择。从而使农民自主生产,经商打工,发家致富变成了现实;使农村改革,土地承包走上了成功之路。

  农民一家一户生产的积极性被充分发挥出来,纷纷建新房、建果园、建水池、建沼气、建公路……各种物资要购买,要运输,而乡村公路弯多、坡陡,坑坑洼洼,非常难行,交通不便,运输困难。拖拉机成了农村最“牛”的运输工具。于是,肖洪江抓抢机遇先后投入一万多元,买回了 “东方红”拖拉机,购置了打米机、磨面机、抽水机、打麦机等农用加工、运输、耕种、收割机械,成了“机司令”。

  农民需要的砖瓦木石,农资钢材,农产品运输等等,排起队的找他运输。上县城、进厂矿,把农产品运进城,工业品运回乡,搞活了城乡流通,天天忙得不以乐呼。那时,拖拉机还当结婚的婚车用呢。农忙,机声隆隆抢种抢收;农闲,车轮滚滚运输农资。一年满了一算帐,纯收入5000多元,肖洪江成了村上的富裕户和农机专业户,农业机械让他过是了好日子,成为先富起来的农民。

  当然肖洪江并不满足于此,特别是他有时翻阅在部队发表的文章,全身总有一股热流在涌动,部队的昂扬,部队的激情就会在脑海里闪现、汇集、形成一股冲击力,心想一定要有所作为。

  肖洪江想应该读书,可是书是不多的,他的同龄人中,有些几乎是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只有泥香没有书香。按说肖洪江的父母有望子成龙的愿望,在他上初中时,村里就他一个人翻山越岭走20里山路到镇上去读书,进城上高中,全村就他一个人,所以他很感谢父母让他读书。尽管没有成龙,到底多读了几年书,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村里人写证明、读信、写信、打官司告状、申冤、契约、对联什么的都要请肖洪江提笔,他成了乡里有名的“田秀才”。

  一天,肖洪江对妻子说,我要进一趟城,要订几份报刊,买一些书,妻说,那你去吧。 

  为了赶班车,早上四点钟就起床,进县城如出远门一样,是一件很隆重的事,肖洪江拿着电筒,咚咚的足音在山谷中回响,有时草丛中,树林中还会窜出野兽来。

  到了新华书店,琳琅满目的图书,目不暇接,他选购了《西游记》《红楼梦》《三国志》《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毛泽东的读书生涯》《青春之歌》《乱世佳人》《茶花女》等国内外文学名著,也购买了《科学养猪》《杂交水稻》《果树栽培》等科技书籍。当时的书非常便宜,有的一、二角钱。大部分名著也就两三元钱。

  买书后,还有一个小时才到中午。肖洪江就想起要到宣传部门去看一看。县城很小,问了几个人,穿过几条小街,七拐八弯,就找到了宣传部。肖洪江知道,在军队,凡喜欢写稿的同志到文化、宣传部门去,参谋、干事见到业余作者都很热情,有时,还现场给予指导和培训,使他受益匪浅。每次还送些报社办的专业刊物、稿纸、笔记本、信封什么的,鼓励爱好写稿的人。这样,爱好写稿的同志们不仅学到了新闻写作知识,也充满了信心,业余写作的热情和兴趣也高了。因此,肖洪江先后在军内外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台发表了200 多篇新闻、文学稿件。

  宣传部接待肖洪江的是一位县委报道组的组长叫纪洪章。一见面肖洪江就自报姓名,来自哪里,说自己喜欢写稿,还介绍了在部队的经历。那几天,《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报》《支部生活》正好刊登了肖洪江的几篇文章,就在纪组长办公室的报夹上,肖洪江就取给他看,目的是让他相信说的是真的,希望得到他的指导和帮助。

  纪组长说,他当过兵,在部队是宣传干事,这一下就拉拢了肖洪江与纪组长的距离,显得非常亲切。纪组长保持了部队的工作作风,热情地鼓励肖洪江坚持业余写作,必有成就,并送他一些专业刊物和稿纸,让肖洪江的心里充满阳光和希望。一连高兴了几天,城里有了个战友和朋友。

  腹有诗书气自华,生活中泥香书香相伴,有书看的日子就是快乐。

  小山村,村民们很勤劳,不赌博、不偷盗、不吵架,整天忙忙碌碌,种好田、养好猪、顾好家。

  由于肖洪江喜欢读书,吸引了山里的青年,他们把肖洪江家当成“图书馆”。有时他们影响了干农活,干家务,不是父母责怪,就是妻子乱骂一通,说读书有什么用,不能当饭吃,我们祖祖辈辈没文化,也过来了。但肖洪江的妻子不怪他,任由着他。她认为,人能喜欢做自己喜爱的事是很愉快的,就像她多干家务,洗衣、做饭、带孩子、照顾老人,屋里屋外整天忙一样,也是一种快乐。

  肖洪江的妻子说:你读书,你就有知识,有知识,眼光就看得远一点,确实肖洪江家的庄稼长得很好,玉米有一尺长的棒子,麦穗胀鼓的要炸开似的,谷穗长长的坠成镰刀弯,金黄金黄的,还有家禽也长得快。村民们说肖洪江是懒人有懒福,婆娘带财运。

  其实肖洪江种田讲科学,搞免耕,秸杆还田,他们就说肖洪江懒,没见过;每年换杂交种,科学栽培、科学管理,他们说多麻烦;肖洪江提前用药治虫、除草,他们说哪那么多虫害,不相信。有一年“稻包虫”非常利害,在谷子抽穗时发虫灾,无论大家怎样治就是没有治住,几乎绝收。但肖洪江的田里就是没有虫灾,原来是冬天雪下得少又连着春旱,这样庄稼就容易发生虫灾,从播种、施肥、管理上就要防虫,打预防药,全镇还在肖洪江家的田里开了科学种田的现场会。村民们这才明白书里也能夺高产,书里也能有致富路。

  农民讲究实际,小农意识严重,他们缺的是文化素质和科学知识。村里种田的“老把式”,对肖洪江刮目相看。

  观念一变,天地宽。小村在变化,新的信息在传播,新意的识在萌动。肖洪江晴耕雨读,始终不懈地坚持写稿。

  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变化,农民的希望成了肖洪江写作的题材。不久,《人民日报》《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四川电台等十多家报刊台陆续刊播肖洪江写的文章。农民把肖洪江称为“田秀才”、“土记者”。这种一边生产,一边读书,一边写作的田园生活、宁静舒适,非常快乐。


  当记者

  1987年底的一天,镇上的一名干部带信,让肖洪江去县城开会。农民们不解地议论,他连乡村干部都没有找过,怎么突然还通知去县城开会呢?是不是谎话,捉弄人?也许是上边看起他……

  肖洪江自己也纳闷,家族三代没有一个当官的,连吃“皇粮”干工作的亲戚都没有一个,全都是“农老坎”、“乡巴佬”。带信的人也是个不负责任的人,没有说明什么部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开会。好像也怀疑一农民怎么会突然会到县城去开会呢?

  肖洪江思来想去,终于明白了,可能是新闻表彰会,可能是纪组长提的名。妻听肖洪江这么一分析,说你去吧。

  县城没有一个熟人,肖洪江只有去找纪组长,走到县委门口,正遇上纪组长。他惊喜地说:“我还以为你不会来呢,打了几次电话,乡上说没有这个人,又不知道你的具体地址,无法用信函联系,现在来了就好。”

  纪组长带肖洪江到招待所报到。确是新闻表彰会,而且肖洪江也获了奖。县委书记作了讲话。纪组长还把肖洪江推荐给了县广播电视局,带他和局长见了面。局长听了肖洪江的自我介绍后,非常热情,非常诚恳地说,我们广播电台正缺记者、编辑,你是当过兵的,是党员又是纪组长推荐的,我们相信你的水平,就当广播电台的记者吧,只是住房条件差一点,无法解决妻子工作的问题,要两地分居,你看行不行,有什么条件也可以提,我们尽量解决。局长真是个爽快耿直人,几句话说得简单明了。

  肖洪江当时心里非常高兴。他想一个人能把自己的爱好,变成从事的职业,变成工作这是多好啊,还有什么说的呢,肖洪江激动地说:“同意、同意。没有什么条件,我一定会好好干的。”

  当即,肖洪江把一本剪贴自己报刊文章的集报本,给了县广播电视局的张文君局长。

  偶然的机遇改变肖洪江的命运,从退伍军人,从农民当上了县人民广播电台的职业记者、编辑。对肖洪江来说,这是既熟悉又陌生,既习惯而又新鲜的工作,说熟悉,写了不少稿,对稿上的文字不感到新奇;说陌生,编稿不同于自己写稿,要眼观全局,沙里淘金,字斟句酌的认真雕刻琢磨,还要编出广播特色,明白如话,一听就懂;说习惯,是因为在办公桌前坐惯了,不会为终日伏案读稿弄得心神不宁,烦燥不安。总之,记者、编辑工作使肖洪江这个山沟里的农民处处感到新鲜、充实、年方而立的肖洪江,又开始新的生活。

  肖洪江干起记者、编辑活路后,小心谨慎地不敢妄自尊大,不知天高地厚,很快对写稿、选稿、组稿、编辑、通联采访等方面的工作领略之大要,并担起责任记者、编辑的工作。

  在工作中,肖洪江坚持唱响主旋律,突出宣传报道主题,积极创新宣传形式。他先后对县上“三会”、“三农”、 “中国?苍溪梨花节”、城镇发展、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清洁城乡行动、抗震救灾、科教法制等精心策划安排,开辟专栏等形式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报道,受到全县人民欢迎。同时,加大社会新闻和民生工程的宣传报道力度,高度关注民生,反映社情民意,打造精品栏目,推出各种系列专题报道,对全县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进行回顾报道,全面展示苍溪新形象和发展新蓝图。

  入职的当年肖洪江采写的《候志轸打工上大学》《龙山镇开通市场田野直通车》《从木匠到记者》《省委书记揭开农民的米缸盖》《人大代表和他的电站》等广播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分别荣获中央、省、市广播电视优秀作品一、二、三等奖。

  张局长说,当过兵的,是党员,不错不错。

  可是到了年底,县上要求各单位要坚决清退临时工,原来,肖洪江这个饭碗是“泥”的,一不小心,随时可以打烂,不过张局长很爱护人才,每年清退时都以新闻特殊人才为由不被清退。

  由于肖洪江家在农村,农忙时,还要回家种田,家里还要盖房,准备砖瓦木石、水泥、钢材。妻一个人无论如何是干不了的,这些事情肖洪江当然要做,“泥饭碗”说不定哪天破了,还是家里二亩地稳当。同志们对肖洪江有意见,说影响工作。肖洪江就找到局长,说不干了,要辞职。

  张局长是从农村干起来的领导,很理解肖洪江的处境,曾多次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工作很出色,不要有想法,农活忙就请几天假回去干完了再来上班。还说:你还是有才干的,好好干,有机会,我们给你转干,不要想回农村,你到了农村,顶多在村上当书记,还不是农民。张局长的话鼓起了肖洪江努力的勇气。

  单位上的临时工都是有一技之长的,干好了确实能转工转干,看来“铁饭碗”还是有希望的。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肖洪江拼命的工作,寻找机会,创造条件。但转工转干只是城市人的“专利”而农村户口的人没门儿。农民的身份就是这样,到哪里都低人一等,好像是中国农民是下等公民。

  要想找个正式工作,当过国家干部,首先要解决户口问题,而普通农民要转成城市户口是没有政策的,比登天还难。

  身份代表着一个人的品牌,一个人的经历,一个人的成就,一个人的生存质量。


  当村官

  1997年3月,根据县委要求,肖洪江被单位选派驻苍溪县新观乡星桥村驻村干部,目的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时间两年。他二话没说,背起背包就下乡了。

  工农商学兵都干过的肖洪江,虽然最终选择了新闻记者这条路,但即使在这条路上,也已是三下农村,扎扎实实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栉风沐雨于山村、田园。从80年代后期的农村党员民评,91年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这次驻村工作,因为他熟悉农村。

  肖洪江所住的村是新观乡最大的、最远的一个村,有7个组,460多户、1300多口人,海拔400米至1170米,境内群山起伏,深沟峡谷,旱灾、风灾、雹灾频繁,再加上交通闭塞,信息不灵,资金缺乏,农民生活非常贫困。肖洪江作为县上的工作队员,村支部副书记先后与党支部、村委会密切配合,共同研究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脱贫致富的措施计划和项目。经过深入调查,写出了《记者的新闻扶贫》一文在多家报刊台发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农村工作的开展。

  脱贫致富项目,按“两个稳定”、“五个一”标准逐户规划落实,大力开发种养殖业项目,97年全村实现了户平半亩经济园,栽植猕猴桃、柑橘、板栗、核桃、杜仲等。在养殖业上,大力发展猪兔,因地饲养牛羊,新建长毛兔圈7000孔,实现人平10只兔。

  肖洪江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户于农民座谈。98年承包了10户特困户,就一家一家帮助搞规划、找项目,找贫困根源和制定一年的致富项目。一组农民陆思林、赵千云属于智力低下者,他就多次到他们家去安排发展种养项目。送去资金、技术和化肥等。使他们明白了要认真搞好土地耕种,搞好科学种田。

  崎岖的山路,险峻的山峰,寂寞长久的山村,使许多城里人既不习惯而又惧怕,而肖洪江却习以为常。一次肖洪江和村主任去查旱灾,翻越两架山峰后,已口渴难忍,来到赵家坎,只见一古井旁有20几个学生排着队等水,走近一看,这些幼小的孩子眼巴巴的望着井底一滴滴流出的山水,轮流一瓢一瓢地接,本是天真活泼的孩子却无一嬉戏,因为他们大人还在更远的地方背水,他们一天只吃一顿饭,不洗脸不洗脚。此情此景,你还有心思喝口水吗。他们顶着烈日,继续查灾,一步步丈量崎岖险峻的山路,空谷里响起了咚咚的足音。五个小时后,两沟、三峰踩在脚下。

  为了把实事办在农民心坎上,肖洪江利用记者的活动能力,到财政局、民政局、教育局、农业局、科技局等以及企事业单位争取资金和物质,大搞山水林田路等农业基础建设,庭院经济产业发展,帮助农民科技致富。据统计,两年里筹集资金10万元,捐助化肥5吨,衣服、书籍、教具等物资4批。

  在艰苦的山村,肖洪江写还出了大量宣传党建工作,脱贫致富的文章。97年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四川电台、《广元时报》等报刊台刊用稿件46篇。《苍溪走出一条科技扶贫致富路》被四川省扶贫办评为一等奖。98年肖洪江被中共广元市委评为“广元农村基础组织建设工作优秀驻村工作人员”。


  当经理

  2013年苍溪县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根据上级文件有关要求:“广播电视台宣传与经营两分开和制播分离,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的政策规定,研究决定苍溪县广播电视台成立苍溪县文广传媒有限公司。公司组建采取自愿报名,群众推荐,公开演讲的形式选取产生懂事、监事会。经过激烈的竞争,肖洪江被选举为执行懂事、总经理、法人代表。

  新公司成立后,完全从零开始,公司章程,各项制度,营业执照,税务登记,人员结构,业务拓展,目标任务等等千头万绪。面对新的挑战,肖洪江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他说只要全体公司人员同心同德,共同把广播电视广告经营创收搞好,大家就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对此,大家对他的评介是:“肖总是个实干家,思路清晰,思考详尽,干事创业有能力”。

  的确,用心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对事业的一种精神;用心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境界。实践证明,用什么样的心就成什么样的事,用多大心就成多大的事。所以,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劳动者都必须把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作为一种素质来提高,一种修养来锤炼,一种习惯来培养,一种作风来要求,这样就一定能提高工作业绩。

  文广传媒公司属于国有企业,依靠电视台,现为苍溪县融媒体中心,这个党媒的强势平台,经营创收还是有优势的。

  为了组织和领导的重托,同志们的信任,肖洪江严格要求自己,经得起各种考验,工作上、生活上,处处做出表率,凡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他时常提醒自己“先律己再律人”。

  在业务经营中立足本质,服务大局。认真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坚持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搞好广播电视广告的创收工作。坚决杜绝虚假、违法、违规广告播出,并建立了一套长效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向社会公布了广告投诉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他始终坚持客户第一的经营理念,稳定老客户,发展新客户,努力拓展业务领域,千方百计念好创收“经”,把广告当生意做,大大提升了广告的价值,收到了良好效果。对客户热情接待,真诚服务,让客户满意。在广告经营管理中坚持效益至上,业绩说话,每年都超目标完成任务。

  公益广告是社会导向的风向标。从中央到地方都很重视。肖洪江提出各类公益广告都要出精品。并从实践中总结出了精品公益广告的三个创作方法即:一是政治上要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符合时代精神,紧紧与时代同步;二是内容上要有鲜明的特色,在创作和制作中精耕细作,努力做到主题突出,文字感染力强,画面精美,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三是形式上观众喜闻乐见,普遍欢迎。

  为了做好《“八荣八耻”——农村篇》这个公益广告,他扛上摄像机深入农村体验生活,拍摄素材,先后进行了十多次的修改才完成。这个公益广告被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四川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四川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四川省新闻出版局举办的参加全国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电视公益广告优胜奖。《做一个学习型农民》被评为广元市公益广告一等奖。

  肖洪江是一个工作十分勤奋的人,先后创作出具有高质量,高水平的公益广告300多件,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


  “清若秋菊何妨瘦,廉若梅花不畏寒”。这就是肖洪江,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做好本职工作所折射的出高尚人格、坚强意志和崇高品质。

  绿色军营,人生的驿站,地方工作,本色不变。一路走来,一贯努力的工作,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目前,肖洪江已发表新闻、通讯、文艺、政论等各类篇文章3000余篇,剪贴了5大本,其中180余篇文章、专题、节目荣获中央和地方各级的奖励。出版《为党旗增辉》《梨乡春潮》《新闻作品风景线》三本著作分获优秀作品奖,是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老兵新传,退伍不褪色。时间进入到2021年,肖洪江已脱下军装36年。当兵,是他的人生梦想;回到地方,不忘初心,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实现了他一个又一个的人生梦想,走向了更加美好的明天。

  肖洪江作为一个退伍军人,一个普通的新闻、文艺工作者一直奋斗在路上。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