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平生第一次接受他人的馈赠,是马大娘送的一包菜籽,这珍贵的礼包中,有5个小纸包,分别是豆角、黄瓜、茄子、辣椒和菠菜籽。那是多年前,我参加县社会主义教育工作队时发生的故事,至今铭记于心。

       1964年12月17日,我从延寿一中调到县文教科做政治调研员刚刚一个月,就被抽调到县“社教”工作队,派到距县城140华里的中和公社太平大队,宣讲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文件双“十条”和“23 条”。

       太平大队有4个生产队、168 户人家。我进村前,大小队干部听说县工作队要来搞“社教”,抓“四不清”, 干部都撂挑子不干了。那年,我24岁,大学毕业一年多,第一次独立做农村工作,就遇上了“干活(集体生产)没人管,开会没人喊”的尴尬被动局面。好在土改干部出身的老支书于德水很支持我。但他身患严重的肺气肿,冬天不敢出门。最初,我就早午晚一天三遍去他家,请示汇报,求计问策。后来,我俩就在他家办公,分头找大小队干部谈话,动员他们“上岗”。在陆续出山的队干部的支持与配合下,我分别召开了各队社员大会,二、三线妇女会,老年炕头会和全大队的基干民兵会、共青团员会。那时,正值毛泽东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我一边向干部和社员群众宣传中央文件双“十条”,讲清开展农村社教的目的、意义、方针和政策,一边宣传大寨人自力更生、战天斗地,建设新农村的事迹。干群觉悟提高了,一改“猫冬”的陋习,掀起了妇女编织、扒麻。男劳力刨粪送粪的生产热潮。

       在那段日子里,我除了开会、吃派饭和参加劳动接触社员外,还主动挤时间走访群众、探视孤寡老人和贫困户,竭力帮其解决生活难题。解放战争受伤的独居退伍老兵郭喜财,越冬生活有困难,我和大队将其情况反映给公社民政助理,帮郭老解决一笔临时补助费。屯中极贫户乔万龙有6个连肩儿女,房壁透风,衣食不保。我3次登门看望,送钱为两个上学的大孩子买书本和文具。还动员妇女们为其损赠越冬衣被……

       当年我住的贫农“跑腿子”霍贵家的北炕,住着五保户马才老两口,马大爷六十出头 ,腰躬背驼,站立时上身几乎与地面平行,马大娘也近六旬,是个不足一米二、三高的瘸腿老太。我每天早起先给他家压满一缸水,再扫院庭或拣粪,晚间从院外抱回第二天用的烧柴,三天两头帮老人推磨搓苞米……有时还给他们点买油盐钱,老人见我起早贪晚地工作,心疼我,时常在我的炕沿处放个玉米面饼子。

       短短的个把月里,我和太平村农民结下了深厚的友情。1965年1月30日(农历腊月廿八),我离村回县时,乡亲们送来了冻豆腐、黏豆包、干菜及咸鸡蛋等自产食物,我都婉言谢绝了,唯独收下了马大娘的这包菜籽。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