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井冈山,有一位30出头的青年谢炎军,大学毕业后放弃外资企业高新聘请,回到家乡井冈山就业,创办红色培训和研学旅游基地,致力于宣传井冈山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助力村民致富,受到人们的好评,当选为井冈山市工商联(总商会)第四届副会长,其事迹曾被《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以及江西电视台财经频道报道。
一
1989年10月,谢炎军出生于井冈山市葛田乡上古田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尽管父母勤劳节俭,但那个时候,山里人赚钱门路窄,除了耕作几亩责任田外,就是外出打短工,一年到头辛苦劳累不说,收入微薄,生活拮据。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国家5A级旅游景区。谢炎军老家附近有古城会议、大仓会见、建军广场等革命遗址,他在读小学时,就聆听过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讲解文物背后的革命故事,一颗红色的种子在他心里生根发芽,立志将来做一名红色宣传员。
2009年,谢炎军考入井冈山大学 社会体育系,学习之余,琢磨着社会实践,思考着将来就业。2012年,大学本科毕业的谢炎军,放弃深圳一家企业的高薪聘请,毅然回到井冈山创业,寻找发展商机。碰巧那年井冈山市干部教育学院招人,正合他初心的愿望,就前去应聘,结果心想事成被录用,安排在培训部。
有一次,谢炎军为珠海一家公司提供培训服务。客户提出希望通过拓展活动打造一支高效团队,谢炎军顿时灵感大开:当年在井冈山革命的红军就是一支不怕苦、不怕累,纪律严明,勇于拼搏的战斗集体。如果把红军精神融入到企业团队,结合井冈山的斗争史和井冈山精神,并通过拓展训练的方式方法,身体力行的新模式教学,融教育性、体验性、参与性为一体,效果一定会更好。他把这个想法形成教学方案呈报院领导,建议很快被采纳。由于谢炎军工作出色,成绩斐然,从带班助理开始做起,不到三年就提拔为拓展部主任。
那时,全国红色旅游方兴未艾,井冈山红色培训基地异军突起,在谢炎军身边,几乎每一天都能听到民办红培的故事。怀揣梦想的谢炎军也开始坐立不安,跃跃欲试,他毅然决定辞职,寻找属于自已的那一片天地。 2016年初,他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伙投资 100 万元,创办“井冈山市茨坪理想信念培训基地”。从此,井冈山上多了一个民办红色培训基地。
“走一段红军小路,听一堂传统教育课,向革命先烈献一束花,吃一顿红军套餐,住一晚农家民宿,看一场红色歌舞,学唱一首红军歌谣。”在谢炎军的红色培训基地,包括红色主题拓展游戏,革命传统经典故事在内的红色德育课程越来越丰富,引导参观者以体验的方式,感受红军当年穿草鞋、吃野菜、披蓑衣的艰苦环境,在耳濡目染中传承红军不怕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学习红军把稻草比作“金丝被”的乐观主义精神。红色土地蕴藏着精神富矿,红色故事是最生动的教材。以特色课程提升红色教育吸引力,常教常新,常学常新,受到业内高度赞扬。
当这种全新的红色拓展模式出現的时候,一群激情澎湃的“红军”在街道上齐声大减:“牢记初心,坚定信心,勇往直前!”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的围观。由于培训效果显著,越来越多不同行业、不同级别、不同年龄层次的学员来到井冈山参加谢炎军创办的红色拓展培训。
“教学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谢炎军在不断总结积累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打造了一堂堂精品课:现场教学《用忠诚践行誓言》。以中国共产党的入党誓词的发展演变为主线,通过讲解誓词的核心内容,穿插井冈山斗争时期农民贺页朵保留的第一份入党誓词、毛泽东主持入党宣誓、杨开慧慷慨赴死捍卫誓言、重庆地下党的“狱中八条”、瞿秋白唱国际歌赴刑场等故事,让学员深刻地学习、了解誓词、重温入党誓词,对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进行忠诚教育,从而锤炼坚强党性。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兼任红培基地党支部书记谢炎军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多形式宣传,用好红色资源,精准定位、靶向发力,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党员交流学习体会;运用“请进来”讲,“走出去”悟,“沉下去“研,推动形成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学习活动“三维网络”。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谢炎军经营的红色培训基地,风生水起,订单爆满,业务不断发展,团队不断扩大。5年来,他先后在省内外创办遵义、瑞金、弋阳、嘉兴等红色培训中心,据统计,接待全国各地党政机关、行政院校以及企事业单位办班1200余场,4万余人次。
二
村落狭长,小河流淌。一边是农耕体验区,一边是民房民宿,花红绿树,山清水秀,村容整洁。
上古田村是一个有着光荣红色历史的村庄,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三湾改编”的工农红军上茅坪,建立革命根据地,取道上古田村,在此休整和扩红,全村有64人参加暴动队、赤卫队、儿童团,被誉为“红军村。”
“我们今年签约3万多名学员呢,在洽谈意向的团队有16个。”上古田研学旅游基地负责人谢炎军说,“現在还早,等天气再暖和一点,学员们就都来了!”
2018年初,谢炎军回老家找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玉荣,两人几番商量,几次交谈,琢磨出一条既宣传井冈山又振兴乡村的项目一一研学旅游,并注册成立“井冈山市炎达旅游文化公司”。
“井冈山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研学市场广阔。”谢炎军信心十足,“珠三角、井冈山本地办的研学旅游项目,我们都认真考察过。”
但对村民来说,“研学旅游”是个新鲜事。为消除大伙儿的顾虑,谢炎军自掏腰包,租了两辆大巴,将80多名村民拉到井冈山发展研学旅游的下七村和夏木塘村,看变化、算收益。村民们心里有底了,参与热情空前高涨,上古田村的项目顺利上马。
河道疏通后,护坡整整齐齐砌上麻条石;拆掉破旧的院墙,2.5米的公路拓宽到4米,旅游大巴直接开进村。 基地占地面积250亩,建筑面积9860余平方米,第一期工程投资3000万元。公司秉承“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教学理念,融合井冈山独特的红色文化和农耕文化,开发建设了红军小道、红军练兵场、红色访谈、农耕体验园、农工体验区、民俗展示、乡村书吧等一系列特色课程和配套设施。随后,开展业务培训、美化环境、硬化路面、卫生评比、实行积分制和退出制……一段时间下来,村容村貌大有改观,上古田开始红火起来了。
开业的第一天,首批接待的是深圳某房地产公司80多人团队来这里进行农耕体验。学员们分别在“种植体验”、“养殖体验”、“加工体验”、“生产体验”四大农耕区参以农耕、感受农趣,同时也将农时活动、农耕文化与农业知识相结合,从而达到“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目的。
犁、耙、土车、风车、禾桶……这些农村已经不用的老物件,整齐地陈列在民俗村史馆内,引得游客驻足观望看。与这些老物件一起亮相的还有打草鞋、磨豆腐、编斗笠等传统老手艺。一位游客感慨地说:“在这里,我们看得见乡愁。”
走进西瓜种植体验园,三名“50后”村民正锄草翻地,耕作十多天了,一天赚100元!”村民艾小英笑着说。谢炎军算了一笔产业富民帐:“果树 60 亩,红薯 30 亩,南瓜40亩,今年准备扩种中药材50亩以上。研学基地大大小小的活儿都给村民做,村民一天能赚100元以上。村民养的鸡鸭家禽、种的时令蔬菜,直接供给基地食堂,今年保守估计能吸引10万名学员。”
村子美了,产业兴了,以“走红军道、忆红色故事、览田园风光、品农家美食”为主题的红色乡村研学旅游火了,游客纷至沓来。
三
行走在“红军驿站”上古田,一幢民宿就是一道风景。驱车从s50井睦高速龙市收费站出口处一公里进到上古田村境内,沿途分布着许多白墙黛瓦的民宿,两竿翠竹拂云长,几叶幽兰带露香,游客三五成群,放慢脚步,沐着明风古韵,怡然自得。
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上古田村已有很多老宅面临人走屋空,田荒村散的窘境。公司投资 5万元,在原建筑风格与结构基础上修缮,不到一年时间,失修倒塌的宗祠重新矗立,破败的众屋修旧如旧。民宿内木雕构件十分讲究,陈设古色古香,处处能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同时,对房前屋后,道路两侧、公共广场、空闲地块进行绿化,面积达到5300平方米,并以红色元素为主题,以墙绘等形式对房屋立面进行美化。“签约民宿有71幢房,可容纳1000人食宿,旅游旺季生意火爆,一房难求。”基地培训部小李介绍说:“合理开发古建筑做民宿,不仅保护了老宅,还成了富民产业。”破旧不堪的老宅经过修缮成为民宿,让其重现生机。
理念新则产业活,产业兴则乡村兴。公司与上古田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签订土地流转、劳务用工服务协议,解决了企业土地流转和招工难题。民宿经营收入折股分红,吸收村民带房屋入股,满足每期800人的食宿。基地以研学旅游为主的业态模式,让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转变,让山脚下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在外面打工不一定在这好呢?”正在改建自家洗手间的泥瓦匠谢飞泉说。公司规定每住6名学员就要配一个洗手间,老谢准备腾出闲置房间,又新增加12个床位。
打了30多年工的村民谢秀华怎么也没想到,在外面拼死拼活干一年,除去生产成本,还没有在家里一个暑期挣得钱多。“前年回来就不出去了,现在家里3层楼添置了24个床位的联营民宿,加上基地务工和土地流转租金,每年六七万元的收入,比打工强多了。”正在向游客展示打糍粑的谢秀华笑着说。
一业兴,百业旺。“基地研学旅游打好了基础,但还要继续在提升品质,吸引客源上下功夫。”谢炎军自豪地说:“这段时间,公司忙着打造以康养为主题的文旅景区。”如今基地有了游客接待中心,来我们这里的游客越来越多了,生意肯定兴隆。 公司还开了农菜馆,全部用农家产的土鸡、腊肉、笋干和野菜,这些土货特别受游客欢迎,游客吃得有滋有味。”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谢炎军创办的研学旅游模式得到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今年2月24日,江西省委副书记叶建春在上古田研学旅游基地视察时给予了高度评价:“上古田基地是事实求是,敢闯新路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