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子树入唐诗还是有些意外的,毕竟一千多年前有椰子树的那里还是“化外”之地,被贬的官员才去,而且很难回来,因为当时的那里瘴气毒虫遍地,不适合中土的人士生活。往往行至半道就一命呜呼,更遑论住在那儿。
之所以说“那里”实在是因为那里曾经很遥远。农耕文明时期文人墨客知道有椰子树的“那里”估计和顽强生存下来的宋代被贬官员大诗人苏轼有关。他写过一首和椰子树有关的诗,题目叫《椰子冠》,在他众多如雷贯耳的诗词中很没有名气,但现在说的是唐诗中的椰子树,苏轼远没有出生,那就不提也罢。
唐朝写到椰子树的也是被贬官员,不过他的职位比苏轼大多了,是宰相,李德裕。
李德裕家世显赫,他父亲就是大官,相当于宰相的中书侍郎李吉甫,所以李德裕开始当官就是不小的官。但一生宦海沉浮,曾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数次外放被贬,而且最终在被贬的任所去世。
关于李德裕还想说几句,他人生巅峰时期,曾经“外攘回纥、内平泽潞,裁汰冗官、制驭宦官,功绩显赫”,李商隐就对他评价很高,说他是“万古良相”,让人没想到的是梁启超将他和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一起列为封建时代六大政治家之一。而他和他的君主唐武宗,因为君臣相知,被人称颂,成为晚唐绝唱。
我有些惭愧,不是因为写唐诗中的椰子树,真不知道李德裕的功绩,那就感谢椰子树吧。只是他真的能和管仲、商鞅比吗?
我就别纠结了,还是看看他说到椰子树的诗。
谪岭南道中作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遭贬的李德裕来到了岭南,这里河流山川众多,让人迷路,再加上桄榔、椰树长的高大,遮天蔽日,连那溪流都被遮挡的阴暗了。很发愁这里的瘴气毒雾还有草蛇,还畏惧沙虫以至于连衔泥的燕子都赶紧躲开,这里可不是好地方,哪里能比得上我那八百里秦川的富足。这里五月就开始收“火米”——旱稻,三更鸡就报晓,津吏就通知民众潮汛来了。和我的家乡完全不同,看到这样的情景我怎能不想念家乡,特别是看到不忘故土的越鸟在那红色的木槿花中啼叫,我不免感怀身世,有生之年还能从贬谪之地回到家乡吗?
可惜呀,曾经功高盖世的宰相终于没有回去,而是永久的留在了有着桄榔树和椰树的岭南。
唐早期还有一位诗人写椰子树,而且题目就是《题椰子树》,这人就是沈佺期,武则天时期的宠臣,之后被贬到驩州(今越南北部),那里有椰子树。
题椰子树
日南椰子树,香袅出风尘。
丛生调木首,圆实槟榔身。
玉房九霄露,碧叶四时春。
不及涂林果,移根随汉臣。
沈佺期描写了椰子树的风姿,树姿优美,果水如露,四季常青,但是那也不如“涂林果”,不离不弃追随主人天涯海角。这显然是他宠幸三十年之后,人生逆转,被贬,被贬的地方总有椰树,椰树很美,人很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