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以后,便不写杂文了。以前倒是写了不少,也在报刊发了不少。杂文这东西,可是投枪匕首,也可是棉花糖、泡泡糖,需要的是作者的善良道义和家国情怀,不可无病呻吟,也不可有病装没病。今天偶有所感,便重摇老笔,再写一回。 

  最近受邀参加了一个诗友群。进群以后,才知多是年轻孩子,也可称年轻诗人吧。他们交流的语汇,我如进了桃花源的武陵渔父,大半听不太懂。更令人惊骇的是,据说现在写诗填词,只要下载一些应用软件,不仅可以不用纸笔,也可以不用脑袋了。只要输入有关词、韵,软件就会帮你理格律,敲平仄,甚至有的机器人便会帮你写诗。据说一个孩子一个月写了二千首诗,便是机器诗人的大作。  

  我孤陋寡闻,不知这种写诗机器人是否真己问世。但现在帮人写诗的软件确实不少,一些年轻诗人们也如获至宝,用之不疲,惊骇之余,不免生出许多担忧。  

  中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也有五千年的宝贵文化。以唐诗宋词为例,己居于世界文化顶峰,但那是古代诗人们用心血和智慧创造出来的。“为吟一个字,捻断数根须”,月下推敲,骑驴苦吟,己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佳话。一些年轻人过度依凭软件进行文学创作,实在是一种文化倒退,时代悲哀。   

  自然,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必然有许多高科技进入创作领域。但创作最基本的是脑力劳动,是人的知识和智慧的结合,我觉得,依懒一些软件创作,不仅仅赖惰,而且不太光彩。创作是复杂的脑力劳动,不用脑,不动手,何以为创,何以成作呢。试想,如果将来都用机器人写诗作画,甚至出了机器人诗作三万首,中国文人情何以堪,那些地下的诗仙、诗圣、诗佛们,岂不也会捶胸顿足,濠淘大哭,我们有些对不起祖宗了。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文化软件的开发,不能冲击传统的文化秩序,更不能伤害传统文化,如果只是利益驱动,一些商业行为太出格,是不利于国家,也不利于社会的。有关部门确应出法立规,不能任其泛滥成灾。 高科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只应造福人类,不能伤害人类。如果真像有人预测那样,将来毁灭人类的,不是人类自己,而是人造的机器人,那更是人类的悲剧了。    

  至于依赖软件搞创作的朋友,不仿扔了这拐棍,自己耕耘,多流汗水,这样结出的果实才是真的,才是香的。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