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85岁的葛文芬老师,一直怀着深深地敬意。她的长篇小说《公孙苑》,以宏大的叙述视角,负责任的历史态度,动情的风物描摹,再现了一个家族的变迁与荣辱。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是她82岁时的手笔。我惊异于她超常的观察力,细腻至极的文笔,及照相机一般的记忆……

       与此同时,在大连市和沙河口区的各项文学活动中,总是能见到葛老师矍铄而硬朗的身影。她经常身着唐装登台,给大家演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典老歌。那份无所不在的气场和感染力,使每一位与会者都倍感亲切。   

       在她的身上,看不到老年人的暮气,更看不到一个耄耋老人的迟钝与呆滞。相反,葛老目光如炬,思维活跃,妙语连珠,一派天然。这不由得想起世纪老人杨绛,在任何情况下,都保留着一颗闪烁的童心,还有内心深处的那份散淡与通透。岁月的苦难没有在葛老的身上留下什么痕迹,过往的伤疼更是幻化成了她笔下的深情往事。

       从小知书达理的葛老师,为人谦和善良,个性澄澈而真诚。从反右到文革,从乡村到城市,她历经人生的大苦难,尝遍人生的大况味。可是,这一切丝毫没有改变她乐观昂扬的心。她从小就有两个梦想:做一名农学家,做一名作家。岁月在静静地流逝,但深藏在她心中的这两个彩虹般的梦,却从来也没有远去,即便在那个消弭了理想与审美的动乱年代,她仍然将苦涩的日子过出了一片葱茏。

       葛文芬出身于辽宁省康平县一个大户人家,自小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初中毕业后就读于熊岳农业学校。因为受当时苏联电影和苏联文学的影响,立志成为一名农学家。她在校期间刻苦钻研业务,梦想着在中国这样一个辽阔无边的农业大国里,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但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她也大量阅读世界文学名著,并写下了很多尚显稚嫩的抒情文字。因为深爱着文学,她甚至在农校有过一段凄婉的爱情故事。两个钟情于缪斯的年轻人,在小镇寂静而芬芳的果园里约会,各自拿出自己心爱的作品,忘情地朗诵着……反右运动的到来,不仅仅扼杀了两个年轻人美好的初恋,也让家庭出身不好的葛文芬,在毕业时几乎找不到可以落脚的地方。

       1959年8月,一个各科成绩全五分,却因政治思想考核不及格,而没有获得毕业证书的女学生,默默地走出校门,来到了小城庄河。1960年,葛文芬被下放到财主房公社小财主房生产队劳动锻炼一年。自然灾害最艰苦的日子,她同社员群众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每天同吃二两粮食,以粗纤维代食品充饥果腹。为此造成了严重的胃下垂,胃痉挛经常发作,但她默默无声地忍耐,有一次竟晕倒在农家院里。在黑岛公社,葛文芬一待又是十几年。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乡亲们,是支撑着她一路走下来的所有动力。

       她的四个孩子,都出生在这个陌生的小岛,至今还能说一口流利的庄河话。葛文芬身材弱小,身高只有一米四五,年轻时体重不足八十斤,下放到乡下后,却常年行走于田间地头,和广大社员打成一片,潜心搞她的庄稼和果树防治。

       夜半时分,她还要点亮一盏小煤油灯,一字一句地学习农业理论知识,来开阔和拓展自己的视野。在那个政治挂帅的年代,默默耕耘的葛文芬,却在不经意间,成就了自己的梦想之一——做一名出色的农学家。她提出了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的理念,也就是说尽量不打农药或少打农药,利用害虫的天敌来防治害虫,实现自然生态的平衡。

       在当时,她的这个理念被看做是旁门左道,主管部门的领导并不认同。但是葛文芬在自己的实验果园里,坚持自己的科学主张。结果,每每到了果子收获的季节,她的实验园总是产量最高。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当年她在乡下的各种发明创造,真的为老百姓带去了许多实实在在的效益,声名远播乡里。

       1974年,葛文芬调到庄河县农业科研所。从此,她几乎不与外人打交道,而是躲在逼仄的实验室里,一心一意做植物保护和食用菌研究与推广工作。培育食用菌,对葛文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她珍惜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从来不让时光在自己的手心里虚度。她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屈的信念加辛勤的付出,终于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七篇科研论文获得了大连市一等奖。

     “文革”结束后,葛文芬把她所有的热情和精力都用在了食用菌的研究和开发上。她拥有了自己的实验室,拥有了自己的科研团队,拥有了相当不错的资金支持。作为拔尖科研人才,她被当选为庄河市人大代表、庄河市人大常委。但是,由于中日国际科研项目合作的需要,葛文芬历尽千辛万苦,调到大连理工大学应用菌研究中心担任副主任。这对她来说,又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一个文革前的老中专毕业生,要在985和211高校从事最前沿的科研工作,其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但葛文芬坦然面对这一起。对她来说,从反右和文革的岁月里走过,所有的磨难早已成为她心中的财富。她迅速适应了新的角色,而且把工作干得风生水起。不久后,她又晋升为高级农艺师。一个中专生就这样在重点大学里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葛文芬的人生是曲折的,但是在那些坚硬的日子里,她仍然感受到了一丝一缕的人间温情。在庄河,年轻的葛文芬遇到了出身书香世家、同样家庭出身不好的孙肇东先生,孙肇东被这个表面柔弱但内心坚强的女子深深地打动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孙先生看重的是葛文芬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劲儿,那种乐观向上的精神,那种植根于内心深处的理想主义情怀……一对年轻人,在困境中结为夫妻。他们不害怕苦难,不畏惧苦难,不相信苦难。婚后,俩人孝敬父母,并含辛茹苦抚养着四个子女。

       在那些个艰涩的日子里,一家人没有被干裂的黄土所淹没,而是坚守着心中的梦想,并且孜孜不倦地拼搏着。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丈夫由于肺结核在普兰店住院,而婆婆身患重病,常年卧床不起。羸弱的葛文芬挑起了这一大家子的生活重担。婆婆家的老屋,是有100多年历史的茅草屋,墙是用石头和泥土砌成的。一到下雨天,便四处漏水;一到刮风天,便四处通风。至于冬天,凛冽的北风从来就没有让这个老屋温暖过,可葛文芬愣是硬生生地把这一切挺了过来,带着她的四个孩子和年迈的老人,在这样的环境种植着温馨的烟火。每天,她要步行八里路到公社上班,再步行八里路回来给老人和孩子做饭。饭后,还要辅导孩子们的功课,叮嘱孩子们读书练字。

       葛文芬的小女儿孙晓彤,如今是国内某企业集团的CEO,说起小时候的深情往事,她记忆最深的就是母亲每天无论忙到多么晚,自己有多么劳累,都要拨亮油灯,在昏暗的灯光下静静地读书。母亲这份催人奋进的感染力,一直激励着她走过了最苦涩的青春。梅花香自苦寒来,葛文芬调进大连理工大学从事科研工作后,丈夫孙肇东也调进理工大学图书馆,专攻语言文字学,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学者;因为书法出众,孙肇东还当起了理工大学的书画协会主席。

       让谁也没有想到的是,退休以后、年事已高的葛文芬会拿起手中的笔,写起了长篇小说。本来已经到了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的年龄,可葛文芬却开始向着自己的第二个梦想启程。开始时,很多人以为,葛文芬的写作姿态就是一种体验式的追忆,或者是对过往人生的回溯、对晚年孤寂生活的描摹。其实不然,早在二十年前,葛文芬就在《鸭绿江》杂志上发表了《黄与灰的困惑》等短篇小说,随后又陆陆续续在国内各种刊物上发表小说、散文,她本人也加入了辽宁省作家协会。而这些,都不是葛文芬的终极目标。她要完成的,是自己少女时就藏在心中的那个梦想。她要成为一名真正的作家,她要构筑自己心底的春与秋,她要著书立说,她要为一个时代去叙述,她要为故土抒写壮丽的史诗。

       85岁的葛文芬老人,因为一部长篇小说《公孙苑》,而走进大连的文化记忆里。要知道,记忆是有生命温度的,记忆一定要伴随着深邃的文化表征。长篇巨制《公孙苑》,洋洋48万余字,完整地再现了一个家族的历史变迁。葛文芬老师奔波曲折的一生,注定了在她的脑海里储存了许多让她挥之不去的记忆片段。当这些片段,被她在退休的时光里一一打捞出来后,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链。葛文芬老师的辽北往事,就是在她最熟悉的故土里展开的。那里,有她童年的记忆原点;那里,闪烁着她儿时的诗意幻影。公孙苑,本身就极富象征意义。因为一个八百年的古树,这坐位于圣柳树村的民间院落,就有了这样一个别样的称呼。朱、白两家在这个寂静的北国小院里,演绎着自己的爱恨情仇。从“九.一八”事变拉开故事的帷幕,到解放前夕故事缓缓收尾,一部饱含着血泪的家族史,也是一部丰盈的东北抗战史和解放史,85岁的葛文芬老师,在她自己的文字世界里舞蹈。她丰盈的生命力,她闪烁的文字,她昂扬的写作姿态,都让我们深信不疑:

        一个好作家是没有年龄的!

        一篇宏伟的长篇巨制,就这样被这位永不言败的老人完成了!葛文芬老师这一生,对事业对爱情对亲情对文学,永远秉持着坚忍、坚韧、坚持、坚强的态度,这份执着和投入怎能不让人感动呢?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在飞驰的列车上阅读经典名著;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从熟悉拼音字母开始,走进网络写作的语境里;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安静地坐在电脑旁,一个字一个字地敲打着键盘,终于像春蚕吐丝一样创作出了近50万字的《公孙苑》和90万字的自传体小说《云山不在高》。葛文芬的大女儿孙晓丹非常清晰地记得,当年自己和妹妹的孩子都小,但由于各自的事业都在爬坡期,根本无暇照看。葛文芬老师不仅把两个孩子接到了身边,同时还要照料生活几乎不能自理的老伴。那个时候的居住条件不好,64平方米的小两室一厅,除却孩子们和老伴的空间,几乎没有多余的地方。葛文芬只能在一家人都睡着了的时候,一个人搬来一把小板凳,在逼仄的厨房里争分夺秒地写作。

       是啊,葛文芬老师无比热爱时间,但是她这一辈子都在和时间赛跑一个永远行走的老人,一个永远在路上的老人!

       葛文芬老师还喜爱音乐,热爱手工布艺和剪纸艺术。在自己刻苦创作,大量阅读中外名篇的同时,也通过言传身教,给自己的四个孩子熏染传统文化精神和美育教育。葛老师的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都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一个比一个出色,一个比一个有孝心,一个比一个有社会责任感,一个比一个有人文情怀……大儿子孙晓光,著名建筑设计师,在澳大利亚拥有自己的建筑设计公司及国际贸易公司;大女儿孙晓丹,现在是国内某远洋渔业公司的老总,公司拥有专业的船队,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二女儿妹妹孙晓彤,留学日本和英国,现任国内某集团企业CEO;二儿子孙晓宇,现在斐济从事国际贸易及餐饮业务,自己名下拥有多家特色餐馆。

       在葛老师干净整洁的家中,具有一种极为诗意和通达的生活态度:充满艺术气息,一切井然有序,怀旧的味道,花草的萦绕……很难想象,85岁的葛老师仍然自己一个人生活,自己照顾自己,自己阅读自己,自己审视自己,自己愉悦自己的生活。在葛老师那里,似乎看不到终点,看不到衰败,而永远是春光明媚,四季里洋溢着淡淡的花草芳香。

        一个真正的写作者,该怎样去面对自己的人生?一个慢慢走向衰老的人,怎样才会打磨出一份源于心灵的通透?葛文芬老师,分明已经找到了答案。不与岁月争短长,不在梦里数春秋,热爱每一个嘹亮的早晨,珍惜每一个闪光的文字。

       葛文芬老师说,写作已经是她生命的一部分。虽然现在已发表了300余万字的文学作品,但文学之路是没有尽头的。新的长篇正在酝酿中,新的构思也让她激动着,新的叙述正一步步走进她的脑海,走向笔端指尖……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