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在说,“青春”对于人类来说是飞逝而过的时光。经常是人们无意间一抬头,就发现在镜子里的自己已经青春不再了。正因为如此,“青春”二字就显得格外珍贵和沉重。这也就是《青春之歌》这本小说,在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年代诞生,在61年的岁月浪花中起伏,依然可以笑对任何人的原因。

一本书的成名,是因为有一位好作者。中华民族是崇尚德行的伟大民族,多少年来“先生”这个词汇都是不论性别,冠与德高望重之人的。那么《青春之歌》的作者杨沫,就是无数读者心目中最好的先生。所以《青春之歌》这本书的出现,不仅给当时的文学界带来了一股强劲的东风,也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青春”的丰碑。

当我再次打开《青春之歌》这本书时,它已经是跻身于中央宣传部等政府机构、“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100本优秀图书”的行列了。我迫不及待地翻开这本已经远离我很久,却依然笑靥如花的《青春之歌》。虽然再版的《青春之歌》与我记忆中的《青春之歌》原著有所不同,但是那股熟悉的气息立刻扑面而来:只见一个叫“林道静”的知识女性,在杨沫先生的笔下,向我们翩翩走来。

杨沫先生在一开始就用对林道静出身的描述,为她后来的高大形象埋下了伏笔。林道静虽然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但是因为她的母亲是一个佃农的女儿,而且又是被惨遭迫害而死的;所以她在那个家庭的处境是可想而知的。然而她却像一朵苦菜花,在逆境中顽强生长。她既怀着被后母摧残虐待后的愤怒,又保持着劳动人民善良的本质,更有寻求幸福梦想。杨沫先生在这里是要用林道静的出身来告诉读者,每个人虽然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却可以选择自己的成长道路。

那么一部优秀作品,仅仅靠一个人物来支撑是不够的,哪怕这个人物是非常完美的。杨沫先生巧妙地用林道静抗拒封建家庭离家出走,又因被坏人盯上逼嫁、无奈跳海自杀的故事情节;以“英雄救美”的方式,让这篇作品的第二个主人翁“余永泽”登场了。我忘了是哪位小说评论家说的话了:“一篇好的小说需要刻意制造一些曲折的情节,那样才会让作品读起来有味道。”杨沫先生在这篇作品里,刻意制造了“余永泽”这样一个人物。虽说是为了衬托“红花要有绿叶配”的那片绿叶——卢嘉川;但是读者却从余永泽的身上,看到了杨沫先生对当时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们的不屑。

杨沫先生笔下的余永泽,是一个让读者不知不觉地厌恶起来的人。他刚出现在作品里的时候,温文尔雅,给人以善良正义的感觉。他因为出身于地主家庭,有了读书人的身份。他却无法摆脱旧社会的束缚,服从父母之命娶了有残疾的妻子,却又很快成了鳏夫。当林道静因为逃婚来到了余永泽所在的小村子时,他是一个正在北大读国文系的翩翩学子。我觉得杨沫先生这样安排余永泽的身份,是刻意缩短了他与林道静之间的距离,为后面的“英雄救美”留下伏笔。当他得知自己的地主父亲,要把林道静献给伪县长时,作为一个饱读诗书之人,理应从德行方面有所作为,于是就把林道静解救了。而林道静这时是“才离虎口、又入狼窝”的处境,一个弱女子再顽强也有扛不住的时候。那么余永泽的出现对于林道静来说,就恰似溺水之人手里的一根稻草了。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杨沫先生是怎么描述此时的林道静吧:“林道静的心里渐渐充满了一种青春的喜悦,一种绝处逢生的欣幸。对余永泽除了有着感恩、知己的激情,还加上了志同道合的钦佩。短短的一天时间,她简直把他看作理想中的英雄人物了。”说实话,我每次看到这里的时候我都在想,这样的一种情景应当是少女初恋时的感觉吧。正因为如此,当我看到余永泽帮助林道静出逃,成就了一段弱女子摆脱封建制度束缚的佳话时,每每都会从心里生出一丝对余永泽的感激之情。

接下来杨沫老师又设计了一个巧妙的环节:当余永泽劝林道静放过他的父亲,并声称朝里有人好做官遭到林道静拒绝时,表面上非常淡定没说什么,却在心里悄悄地说道:“好一匹难驯驭的小马”。这样的笔述,既显示了余永泽儒雅的学子身份,也为今后故事情节的发展留下了伏笔。直到此时读者的眼中,余永泽依然还算是个正人君子。然而当第三个重要人物卢嘉川出现以后,余永泽的阶级本质和自私狭隘的嘴脸就暴露无遗了。余永泽因为出身于地主家庭,所以他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过惯了。当他和林道静住在一起的时候,他只想着林道静可以安心在家里做个贤妻良母。因为他觉得抗日救国是军人们的事,学生运动只不过是小打小闹,起不了多大作用,却不知道对付黑暗统治只能用革命手段。而林道静因为是个热血青年,尤其是那时她还处在小我的圈子里,对于卢嘉川他们所从事的抗日救国活动充满好奇感。于是,他们之间的矛盾起源于林道静找工作失败;加重在老佃户魏三大伯来借钱时;爆发在卢嘉川被余永泽赶走因此而牺牲之后。因为此时的林道静已经在卢嘉川的教育下,从陶醉在理想主义、看不清社会现实的迷茫中走了出来;而余永泽却依然是沉迷于现实中,整日钻营如何能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出人头地,完全忘了作为一个青年人,应当胸怀远大理想,更忽视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严重性。我个人觉得杨沫先生笔述到这里的时候,应当不是单纯地表现了林道静和余永泽的分手,而是以此来反映那个特殊时间段中,热血青年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之间的决裂,从而歌颂那些在“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不顾身的热血青年们。

杨沫先生在这里并没有笔述决裂以后的血腥和恐怖,而是让余永泽冷眼观察,却不主动去告发林道静。我觉得这里体现了杨沫先生的人格魅力,让我们记住正常人即使不同谋也要保持文人的底线。这种观点在如今的文学圈子里,也有其深远的教育意义。于是,走出小家庭的林道静新生了。她从一个为了求得个人解放,与封建家庭决裂的普通文学青年;经过共产党员卢嘉川的启蒙,通过对马列主义学习和在实际斗争中的磨练,毅然与余永泽决裂,踏上了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辉大道。

所以我在这里不想用过多的文字,去叙述《青春之歌》这本书里的正面人物卢嘉川、江华等人的可歌可泣;反面人物胡局长、戴渝等人的卑鄙无耻。因为像他们的所作所为,在各位文学评论家的笔下,已经写得淋漓尽致了。我只想写一下我自己的一些看法:我觉得杨沫先生在《青春之歌》里,之所以安排余永泽、卢嘉川、江华这三个人物,是有她自己特殊用意的。杨沫先生让余永泽出现,是为了让林道静从那个小山村里走出来,让她知道爱情和感恩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告诉人们如果不认清前进的方向,即使走出了黑暗,也会“才出虎口,又入狼窝”。这样的描写,是让林道静站在了人生的新起点,是为这首“青春之歌”找到了音符;卢嘉川的出现,则是为林道静撕开了蒙在她脸上的利己主义薄纱,让她看到一个人的幸福是不会长久的,只有全人类都得到幸福,个人即使为之付出生命也是幸福的。这样的描写,是让林道静走出陋室幽居,站到革命队伍中来,为这首“青春之歌”找到节拍;而江华的出现则像是一盏明灯,不仅陪伴在林道静的身旁和她一起前进,更衬托出了林道静在严酷的革命风暴中,克服自身的缺陷,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高大形象。这样的描写,为这首“青春之歌”找到了和弦,使其在天地间产生共鸣。

综上所述,我觉得杨沫先生即使在当时那样的创作环境下,也能够让林道静这样的主人翁、在人们心中占据了一定的位置,并且几十年来经久不衰,是因为杨沫先生把林道静这个人物写活了。人们在林道静的身上,或多或少地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从林道静的苦闷、彷徨里,人们可以感受到自己所处的环境也会有诸多的不易,那么如果能像林道静那样勇敢地走出家门、走向社会,一定会得到像卢嘉川那样的好人帮助。如今很多青年学子刚走出校门的时候也会有所困惑、无所适从,如果能够像林道静那样勇于探索,懂得自己的职责和义务,那就会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之人。从林道静和余永泽的关系上,人们可以了解到感恩和爱情是截然不同的;从卢嘉川、江华的身上,人们可以感受到自己的身边,依然有像他们那样的共产党员存在,从而向他们学习去帮助别人。所以我觉得杨沫先生树立林道静这个青春典型,意义在于告诉人们,知识分子只有把国家的利益、名族的命运放在第一位,才能够有美好的前途。

今年是我们伟大祖国的七十华诞,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像卢嘉川那样的有信仰、紧跟中国共产党的热血青年,用生命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所以我觉得我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再次读完了这本《青春之歌》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当我写完了上面的读后感,再次捧起这本《青春之歌》的时候,我的耳边仿佛传来了书中那些青年学子们的呐喊声,让我振奋、让我警醒。我觉得《青春之歌》是一首青年人心中的歌;是一支唤醒青春活力,激励所有人勇敢地为祖国的建设,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的号角;是一本回顾历史、鼓励现在,警醒未来的教科书;是一本老幼皆宜的好书。

感恩杨沫先生为我们留下如此佳作,感谢银河阅读网举办的这次征文活动,让我们可以再次重读经典、品味人生。祝愿所有的中华儿女青春永在!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